小学古诗《书湖阴先生壁》朗读+知识导学+课件教案

合集下载

书湖阴先生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书湖阴先生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书湖阴先生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书湖阴先生壁》这篇古文的内涵,领悟人生真谛;2.能够熟练运用本文所学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及书写;3.能够通过教学活动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语言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2.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领悟人生真谛;3.了解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书湖阴先生壁》的形式和内容,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主旨;2.通过教师的课堂演示,形成对这篇古文语言的感性认识;3.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1.文章语言形式的识别和理解;2.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和思考;3.通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指导学生全面认识古文《书湖阴先生壁》的形式和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语言能力;2.采用“激发兴趣、讲解文化、互动交流、评价总结”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3.创设适当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关于古文学习的课件,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了解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然后由教师进行概述和补充。

2.讲解(1)讲解《书湖阴先生壁》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书湖阴先生壁》的基本内容和形式,然后针对文字的构成和形式进行讲解,包括文中的用典方法和一些常见句型的使用。

(2)分析文本含义分组讨论,针对文章中的某些文字和语言进行分析和解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原文的内在含义,并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质疑,促使学生们形成更加深刻的思考。

3.互动交流(1)课堂讨论针对文本内容,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和社会经验与教师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并向同学互相提问和进行交流。

(2)小组活动根据教师的安排,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要求他们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团队任务,任务要求他们使用文中的语言手段来表达他们的想法,从而展示他们对这篇古文的理解程度。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件 书湖阴先生壁课件(优秀课件)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件 书湖阴先生壁课件(优秀课件)

课件在线
7
课件在线
8
\\ \\ \\ \\
朗读练习
两一花茅 山水木檐
ta 排 护 成 长 闼田畦扫
送将手静 青绿自无 来绕栽苔 。,。,


qi 阴
( 宋

) 王

安 石

课件在线
9
方式,赞扬庭院环境清洁幽雅;后两行采用 拟人手法,进行动态描写,把庭院内部与外 部美景联系起来,静动互补。全诗把这座乡 间小院的美景和主人的高雅品格展现在读者 面前,给人安闲幽雅的感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件在线
6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
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 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 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 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 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 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 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 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 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讲了湖阴先生的无私教师育人的品质,赞颂了他 的善施教化。
呵护儿童健康成长
讲课人:优质老师
课件在线
1
课件在线
2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
大琡家,当过宰相,在褆宗皇帝支持下实行过改革,历史 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 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 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 美谈。 ①湖阴先生——杨德逢,王安石在金陵(南京)的邻居。 ②长——同“常”,经常。 ③静——同“净”,洁净。 ④畦——田园中划分成的小区。 ⑤排闼——猛地推开六。

《书湖阴先生壁》ppt【教学课件】

《书湖阴先生壁》ppt【教学课件】
《书湖阴先生壁》是王安石的一首题壁诗,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现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的清静与优美。诗中前两句“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描绘了庭院内整洁无苔的地面和亲手栽种的花木,彰显出主人的清静脱俗与朴实勤劳。后两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则转向院外,以拟人化பைடு நூலகம்手法赋予山水生命感情,表现出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厚意。整首诗以由近及远的次序写景,通过清新隽永的语言和生动传神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与闲适恬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中也透露出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归隐金陵时期的心境变化,以及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可以说,《书湖阴先生壁》不仅是一首描绘山水田园风光的佳作,更是王安石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展现了其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与文学家的独特魅力。

书湖阴先生壁的教案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的教案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书湖阴先生壁》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湖阴先生的庭院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湖阴先生的敬仰之情。

本章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书湖阴先生壁》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湖阴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敬意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诗歌内容讲解本章通过对《书湖阴先生壁》的逐句解析,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解析内容包括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

2.2 教学目标2.2.1 知识与技能:掌握《书湖阴先生壁》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湖阴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敬意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第三章:诗歌鉴赏3.1 诗歌朗读与欣赏本章通过朗读《书湖阴先生壁》,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目标3.2.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书湖阴先生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湖阴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敬意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第四章:创作练习4.1 诗歌创作指导本章对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2 教学目标4.2.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2.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5.2 教学目标5.2.1 知识与技能:巩固《书湖阴先生壁》的知识点,掌握诗歌的鉴赏和创作方法。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代表作。

2. 解析诗题“书湖阴先生壁”的含义。

3. 朗读并翻译全诗。

教学步骤:1. 引入诗人王安石,简单介绍其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讲解诗题“书湖阴先生壁”的背景和意义。

3. 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 翻译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二章:诗文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内容: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

2. 探讨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等。

2. 分析诗人运用描写手法表现意境的方式,如对比、动静结合等。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等。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书湖阴先生壁》的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内容:1. 介绍《书湖阴先生壁》的创作背景。

2. 分析创作背景对诗歌意义的影响。

教学步骤:1. 讲解《书湖阴先生壁》的创作背景,如作者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

2. 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诗歌鉴赏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诗歌鉴赏方法。

2. 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深入理解和欣赏《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内容:1. 介绍诗歌鉴赏方法,如关注意象、分析描写手法、体会情感等。

2. 指导学生运用方法,分析和欣赏《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步骤:1. 介绍诗歌鉴赏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到《书湖阴先生壁》的分析和欣赏中。

2.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2. 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书湖阴先生壁》的理解和欣赏。

《第2课古诗两首书湖阴先生壁》PPT课件

《第2课古诗两首书湖阴先生壁》PPT课件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理解
故事的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书湖阴先生
壁》。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茅屋草舍经常打扫得无垢无 茅屋在内的整个庭院
qí yán

花木一池一池都是主人亲自培栽 花木成畦手自栽。
练习 1、看拼音写汉字。 tà máo yán qí 排( ) ( )( ) ( ) 2、组词。 壁( )绕( )闼( )檐( 僻( )侥( )阔( )畦( 3、解释词语。 茅檐:———— 畦:———— 排闼:————
) )
•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所描绘的画 面。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 • 5、填空。 • ⑴ 《书湖阴先生壁》运用了——手法, 赋予山水生命感情,突出它们与人的关 系的诗句是:——————————— ————————————— • ⑵ “苔”,“栽”和“来”的韵母都 是————
6、默写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 ——————,————————。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 情。

田园中划分的有一定界限的长条
一条清清的河水保护田地,把 一水护田将绿绕, 绿油油的田地环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座山推开门把青青山色送进
推开门 河水环绕着绿油油的田地 tà
屋来
作者简介:

王安石:宋代人,抚州临 川人,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总结

描写的初夏的景色,表现 了山水依人,对湖阴先生家的 喜爱和对先生品格的赞美之情。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 《书湖阴先生壁》课件PPT教案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 《书湖阴先生壁》课件PPT教案

1、背诵并默写全诗,感悟古诗内涵。
2、结合诗歌,在想像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 《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 • • • • • • • •
• • • •
• • • • •
1、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得慢,而是你努力的不够多。 2、孤单一人的时间使自己变得优秀,给来的人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好的交代。 3、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4、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分欲,自然忧就少。大悲是无泪的,同样大悟 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生本来就空,对人家笑笑,对自己笑笑,笑着看天下,看日出日落,花谢花开,岂不自在,哪里来的尘埃! 5、心情就像衣服,脏了就拿去洗洗,晒晒,阳光自然就会蔓延开来。阳光那么好,何必自寻烦恼,过好每一个当下,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过一个温暖的现在。 6、无论你正遭遇着什么,你都要从落魄中站起来重振旗鼓,要继续保持热忱,要继续保持微笑,就像从未受伤过一样。 7、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 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8、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阴晴圆缺皆有规律,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有些事,只要你愿意努力,矢志不渝地付出,就能慢慢改变它的轨迹。 9、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别把失去看得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不要经常艳羡他人, 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10、有些事想开了,你就会明白,在世上,你就是你,你痛痛你自己,你累累你自己,就算有人同情你,那又怎样,最后收拾残局的还是要靠你自己。 11、人生的某些障碍,你是逃不掉的。与其费尽周折绕过去,不如勇敢地攀登,或许这会铸就你人生的高点。 12、有些压力总是得自己扛过去,说出来就成了充满负能量的抱怨。寻求安慰也无济于事,还徒增了别人的烦恼。 13、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钱多了会压死你,你承受得了吗?带,带不走,放,放不下。时时刻刻发 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14、梦想总是跑在我的前面。努力追寻它们,为了那一瞬间的同步,这就是动人的生命奇迹。 15、懒惰不会让你一下子跌倒,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你的收获;勤奋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功,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你的成果。人生需要挑战,更需要坚持和勤奋! 16、人生在世:可以缺钱,但不能缺德;可以失言,但不能失信;可以倒下,但不能跪下;可以求名,但不能盗名;可以低落,但不能堕落;可以放松,但不能放纵;可以虚荣, 但不能虚伪;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可以浪漫,但不能浪荡;可以生气,但不能生事。 17、人生没有笔直路,当你感到迷茫、失落时,找几部这种充满正能量的电影,坐下来静静欣赏,去发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18、在人生的舞台上,当有人愿意在台下陪你度过无数个没有未来的夜时,你就更想展现精彩绝伦的自己。但愿每个被努力支撑的灵魂能吸引更多的人同行。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教案1:课题: 《书湖阴先生壁》导读教材: 《文言文阅读教程》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课文《书湖阴先生壁》的背景、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2. 掌握《书湖阴先生壁》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书湖阴先生壁》的内容和意义。

2. 熟悉文中出现的古代词汇和句式结构。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解读文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言文阅读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 (5分钟)1. 列示一个“湖阴先生壁”的标题,让学生猜测课文内容。

2. 引导学生回想之前学习的文言文课文,了解一些常见的句式和词汇。

二、讲解课文 (15分钟)1. 带领学生读课文《书湖阴先生壁》。

2. 通过问答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三、课文分析与讨论 (20分钟)1. 分组讨论,就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展开讨论。

2.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四、词汇学习 (15分钟)1. 教师讲解文中的生僻词汇,并指导学生进行拼读和理解。

2. 学生们根据给出的词汇表,自行总结并记忆所遇到的生词。

五、句式分析与记忆 (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主要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

2. 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强化对句式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记忆。

六、课文背诵 (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进行课文的背诵。

2. 分组展示和评选出最佳的背诵者。

七、课堂小结 (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

2. 布置预习任务,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扩展活动:1. 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湖阴先生壁在古代文学中的影响和重要性。

2. 开展文言文阅读比赛,通过朗读和解读课文,展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教案2:主题:《书湖阴先生壁》阅读与解析教材:《文言文阅读教程》教学目标:1. 理解《书湖阴先生壁》的情节和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古诗《书湖阴先生壁》朗读+知识导学+课件教案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

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中。

【注释】(1)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2)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无苔:没有青苔。

(3)成畦: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4)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5)排闼:开门。

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6)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方地区,花淡紫色,有芳香。

(7)敛:收敛。

垣:矮墙。

(8)黄鸟:黄莺。

午梦:午睡时的梦。

(9)半山园:王安石退隐江宁的住所,故址在今南京东郊。

【背景】《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半山园约落成于元丰二年至五年(1079—1082)之间,这首诗应当是元丰前期的作品。

【作者】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净”即干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qí)栽种。

”畦”是指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成畦”二字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

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

”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

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tà)”二字,更是神来之笔。

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

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

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

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

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

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

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

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净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

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

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

”护田”和”排闼”的典故都出自《汉书》,是严格的”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可见诗律极为工细精严。

但读来自然天成,全似未尝着力准确地说,由于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句中,我们只觉得他采用了拟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

”用事”而不使人觉,这正是其成功之处。

主题思想《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通过对友人湖阴先生家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湖阴先生的一片深情,赞颂了友人人品的高洁。

重点解析①重点句解析: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门外景物,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味的亲切形象。

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护”和“绕”字显得那么有情。

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美丽、干净,也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

互相探究·结合“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诗,说说什么是对偶句。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近、相对、相连的内容,叫对偶。

在这两句诗中,“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绿”对“青”“绕”对“来”都对得非常工整。

恰当地运用对偶的手法,能使我们的作品在形式上整齐美观,协调均匀,在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结构图示同步习题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2.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一、下面对诗歌《书湖阴先生壁》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CD)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二、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答案: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

“一水”对“二山”,整齐美观,音律和谐。

山水本是无情之物,运用拟人,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化无情为有情,将山水赋予人的情思,构思极其巧妙,令人叫绝。

水环绕绿色农作物,用色彩绿色代替植物,突出了植物的翠绿,与景致的优美。

三、请你结合诗歌1、2两句说说湖阴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答案: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劳、好静、爱美,生活情趣高雅的人。

四、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3、4两句。

阅读答案:诗人运用拟人(对偶)的手法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感,化静为动,说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意,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

五、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阅读答案: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六、“一水护田将绿绕”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阅读答案:运用拟人手法。

化无情为有情,赋予水以灵性,生动写出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答案:表现了诗人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1.CD.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C“生活的无奈与苦痛”情感理解错误,D由远及近错误。

2.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

(任答两种2分)“一水”对“二山”,整齐美观,音律和谐。

山水本是无情之物,运用拟人,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化无情为有情,将山水赋予人的情思,构思极其巧妙,令人叫绝。

水环绕绿色农作物,用色彩绿色代替植物,突出了植物的翠绿,与景致的优美。

(结合诗句分析两种修辞手法4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4.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感知诗歌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分享诗词积累。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同学们都会背了吗?(指名背诵。

)上节课,我还给大家布置了一些课外积累的作业,大家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积累吗?可以是描写黄河的诗词,也可以是刘禹锡的其他诗作。

大家在分享的时候要注意朗读,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

(学生分享积累的诗词。

)2.自然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那首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豪迈的。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的两首诗风格则迥然不同,我们来看看这首《书湖阴先生壁》。

二、运用方法,自主学习1.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过渡到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学《江南春》时,用到了这样的学习方法:①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