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9世纪的中国贸易瓷

合集下载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兼与当前贸易顺差之比较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王信[ 2010-08-09 ] 共有0条点评摘要:16到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与当时发达的国内经济相适应,满足了国内货币需求,促进了商业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

但明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使其积极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当前中国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扭曲的结果,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贸易顺差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否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等相适应。

明清和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本上是由于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

中国外贸持续顺差并非始于今日。

16世纪到19世纪初(约明正德到清嘉庆年间),中国执世界经济之牛耳,早期的工业化得到长足发展,[1] 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

但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加快走向衰败,与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郭树清(2007)认为,明清巨额白银流入是外汇储备强大而不必然导致经济强盛的先例,提出了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问题。

明清时期的外贸顺差及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产生何种影响,与当今的外贸顺差有何异同,值得客观深入分析。

一、明清海外贸易持续顺差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1、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

与传统的欧洲中心论相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的海外贸易分为官办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

朝贡贸易指朝廷允许海外藩属国前来朝贡,并负载货物在指定时间和地点与中国交易。

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济功能较弱(李庆新2007)。

藩属国奉上象征性的贡品,却能换得大量商品,朝廷不得不进行大量补贴。

由于不堪重负,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

民间海外贸易早在宋代和元代就有大发展,但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民间海外贸易受到严禁。

中国国际贸易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国际贸易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国际贸易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国际贸易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国家,其国际贸易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中国的国际贸易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国际贸易的演变及其特点。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17世纪和18世纪的中国国际贸易。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

这段时间里,中国以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闻名于世,这些商品对欧洲国家来说非常珍贵和吸引人。

中国国际贸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出口商品的高质量和独特性。

中国的丝绸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优质的,瓷器也以其精美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国际贸易发生了变化。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变得相对封闭,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这是由于中国政府采用了自给自足的政策,以保护本国工业和经济。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邻近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等。

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中国不再是出口商品的主要来源,而是成为进口商品的主要市场。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国际贸易迎来了新的时代。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逐渐打开了大门,积极主动参与全球贸易。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规模呈倍增的趋势。

中国的国际贸易特点之一是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

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迅速崛起,出口商品种类也在不断扩大,包括电子产品、服装、机械设备等。

中国的国际贸易还有一个特点是经济合作特区的建立。

这些特区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贸易。

例如,深圳特区成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吸引了众多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和生产。

经济特区的成功使得中国的国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全面发展。

此外,中国的国际贸易还表现出一定的地区特点。

中国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和深圳等。

这些城市拥有先进的港口和交通设施,便于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同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也注重与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了南南合作和发展。

克拉克瓷:海上丝绸之路见证者

克拉克瓷:海上丝绸之路见证者

98公元17世纪,荷兰人在海上截获了一艘满载中国明代万历时期瓷器的商船,这些瓷器被查封后运往荷兰的米德尔堡和阿姆斯特丹拍卖,因受到欧洲人的普遍欢迎而引起轰动。

由于这艘商船的名字叫“克拉克”号,所以从此中国外销瓷就称为“克拉克瓷”。

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海事词典中,这种瓷器被定义为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

它们的典型风格是胎体很薄,略带菱口边,中心纹饰为人物或动物纹样,口沿处分为数个扇形或椭圆形的开光。

后来,人们将中国古代外销青花瓷统称为“克拉克瓷”。

在中国瓷器进入欧洲之前,西方人常用的器皿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属器为主,一开始瓷器都是经由阿拉伯商人转手进入欧洲,稀少而昂贵。

进入大航海时期后,随着葡萄牙人把中国瓷器大量运到欧洲,收藏瓷器开始成为贵族阶层中的一种风潮,到了17世纪,中国瓷器深入各阶层的生活,在欧洲掀起了长达百年的“中国热”。

然而随着明末的战火四起,以及随后清廷严厉的海禁政策,属于克拉克瓷的时代却如昙花一现一样消失了,待到1684年康熙下令解除海禁,中国在世界瓷器市场已不再占有像以前那样的垄断性优势,日本和欧洲的陶瓷工场都已崛起,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采购对象也改为了利润率更高的粉彩和广彩瓷器。

西方的收藏者热捧克拉克瓷,不仅仅因为它们做工精美,更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它们回顾一段辉煌的历史,但是在国内,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克拉克瓷才开始引起研究者和收藏者的关注。

目前,已考证生产克拉克瓷的窑口有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福建漳州平和五寨、南胜窑等100多个窑址。

做工精细者为景德镇窑口出品,销量最大者却是漳州、德化窑口出品。

克拉克瓷器在欧美国家、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博物馆、私人手中有不同程度的收藏。

国外的克拉克瓷器有两个特点:一是正品多,次品少;二是完整器多,瓷片少。

国内遗存的克拉克瓷器正好与此相反,一是次品多,正品少;二是瓷片多,完整器少。

克拉克瓷器的造型主要有盘、碗、瓶等,以盘为多且具典型性。

器物一般薄胎,盘有圆口和葵花口,内底微凹,圈足微向内斜,足上多粘有砂粒。

19世纪初中国对外关系的政治与经济变革

19世纪初中国对外关系的政治与经济变革

19世纪初中国对外关系的政治与经济变革19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内政治与社会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断加深,中国对外关系也经历了政治与经济变革。

一、经济变革19世纪初,中国的经济已经逐渐与外界联系起来,并且开始向世界各地进行出口。

这一时期,中国的外贸主要以丝绸、茶叶、瓷器和药材等为主要贸易品种。

尤其是丝绸,曾经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导品种之一。

然而,这一时期的中国对外贸易还受到了许多限制和压力。

因此,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中国的不同国家之间的不断加深,中国的对外贸易也面临了许多变化。

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西方国家的工业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这种进口冲击对中国的传统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除此之外,由于众多贸易障碍的存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开始摆脱限制和垄断,逐渐调整经济结构,逐步开放港口和国境口岸,同时获得了更多的土地和资源,进而使得进出口贸易的增加。

二、政治变革19世纪初,中国的政治格局逐渐发生变化。

在清朝的统治下,中国出现了许多内外冲突和政治动荡。

特别是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等重大的历史事件,使得中国政治生态发生了巨变。

体现在对外政策上,中国逐渐弱化了对传统的封闭态度,开始变得更为开放。

此外,中国还接受了许多国外的技术和文化。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翻译外国的书籍和传播外国的科学技术。

例如,平政事在其著作《申孝庄上书》中对西方的奇妙发明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甚至学习了外国哲学和社会学, 以补充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之处。

在国内政治上,清朝的废科举推广新式学制的政策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发动过太平天国起义的洪秀全和其所创立的拜上帝会。

他们主张科学、民主并且秉承天国理念, 四平八稳的清新朝政策受到了这些民间思想家的嘲讽。

此外,清朝政府内部的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从而使清朝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衰落。

中国陶瓷外销史

中国陶瓷外销史

中国陶瓷外销史据考证,至迟从9世纪下半期,即唐末、五代时,我国陶瓷开始运往国外,在陆上丝绸之路所到的西亚,海上唐代东西洋航路所及之处,都发现唐瓷碎片。

记录了古代陶瓷外销的踪迹。

1974年,宁波余姚江唐代出海口附近发现一条沉船,在船体中和附近发现了几百件越窑瓷绕器和长沙窑青釉褐彩器,据考证,这是一条从明州(今浙江宁波)由海上去朝鲜、日本时遭难沉没的唐船。

1954—1969年,日本玄海滩先后发现我国唐三彩长颈贴花瓶碎片;1968年奈良市大安寺烧土层中发现唐三彩陶器。

巴基斯但卡拉奇东郊发现我晚唐时期的越窑青瓷壶和长沙窑碗;在阿里卡美发现唐柬、五代的越窑青瓷。

印度尼西亚也出土有唐代越窑、长沙窑器和三彩陶器。

马来西亚的彭亨、发现唐代四耳瓷尊。

波斯湾的阿拉伯重要港口席拉夫,出土大量中国唐代白瓷和越窑青瓷瓷片。

伊拉克的萨马拉,在古遗址中发现中国的白瓷、青瓷和三彩陶器碎片。

埃及上京福斯塔特城,也发现许多中国唐代瓷器碎片。

到了宋代,瓷器对外输出有增无减。

据南宋·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当时中国与世界15个地区和国家用瓷器进行贸易。

元代瓷器的出口情况,在汪大渊《岛夷志略》里有较详细的记载,其中提到的国家有今日本、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伊朗等。

外销的瓷器,主要是“青瓷”、“青白瓷”、“青白花瓷”、“处州瓷”四类。

明代瓷器继续大量输出,主要有四个途径,明朝政府对外国的赠予——礼品;各国使臣回程时的贸易;永乐、宣德年间郑和8次的远洋贸易;民间海外贸易。

从现有材料看,中间明代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遍及亚、非、欧、美各洲,世界上数不清的博物馆,都藏有中国明代瓷器。

清代前期,大体从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中国瓷器在世界各地,特别在欧洲,已经成为上层贵族夸耀财富的手段。

输出的途径,最多的是赠予和贸易。

赠予,主要是官窑器;贸易输出“主要是民窑器:有文献记载,1774年,仅英国伦敦就至少有52家经销和承接委托定制中国瓷器的商号;1780年,英国向中国定购瓷器80万件。

16至19世纪前期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_以生丝_丝绸贸易为中心

16至19世纪前期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_以生丝_丝绸贸易为中心

16至19世纪前期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以生丝、丝绸贸易为中心范金民(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16至19世纪前期的中国对日丝、绸贸易,前后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

究其原因,实不能单从输出的中国一方去找,而还应从输入一方的日本去找,其根本原因则在于随着日本蚕丝生产兴起和丝织生产的发展日方对华丝、绸需求的减少。

输日华丝的由盛转衰,实质上反映了中日丝绸生产特别是生丝生产能力的前后变化,反映了日本随着生丝生产的发展逐渐减低了对华丝的依赖程度。

到19、20世纪之交,中日丝绸生产的格局变化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

关键词:明清;中日贸易;生丝;丝绸中图分类号:K248;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12)01-0005-10 Changes of the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the Sino-Japanese trade from the16th to the early19th centuries———a study based on the trade of raw silk and silkFAN Jin-min(History Depart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Abstract:From the16th century to the early19th century,the Chinese export of raw silk and silk to Japan experienced the changes from booming to slump.The reasons should be found not only in China,the exporter,but also in Japan,the im-porter.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was the development of silk textile industry in Japan,which lowered the demand of Chinese raw silk and silk.The vicissitude of the Sino-Japanese silk trade actually reflected the changed balance of silk textile indus-tries,especially the production capaciti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w silk production in Japan re-lieved its dependence on Chinese silk.At the turn of the20th century,the changed situation of silk textile industr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showed even more clearly.Key words:Ming-Qing period;Sino-Japanese trade;raw silk;silk自明后期至清前期大约300年间,中日两国之间无论通过合法还是走私的形式,商品贸易始终兴盛,只是贸易的大宗商品及其比重,前后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十八世纪晚期至十九世纪中期华瓷外销

十八世纪晚期至十九世纪中期华瓷外销
此外,华瓷生产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地方官吏对民窑制瓷业课征重税,以采办为由低价收购甚 至无偿占有生产者的劳动成果。还有各种繁重的差役负担,窑场工匠常被轮流征用为官府烧制瓷器。
所有这些因素使得景德镇和全国各主要窑口的瓷器生产数量和质量都在走下坡,制瓷业的不景气制约了中西陶 瓷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华瓷销路大不如前。
量不同,工匠一时难以掌握二元配方比例,经常出现盘塌底的现象,因此景德镇工匠加大加厚瓷器底部,同类 瓷器比乾隆时期的都重。尽管有些精美器物风格上与乾隆青花相差无几,但缺乏精雕细琢。为了节约成本,一些民 窑不用瓷饼,直接放在粗砂上烧制,出现圈足沾砂的现象,釉面出现“波浪釉”“橘皮纹”十分粗糙。
中国的制瓷业在1780年代还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影响,据载,“瓷器作坊遭遇到很多困难,数量大减”论文怎么写 。广州的大班报道:“越来越多的瓷器作坊倒闭。在10-12年间欧洲制瓷业,已有180余家破产“。广州瓷器经营商讲 道:“1786年的旱灾和米价的上涨,使得工人几乎无法维持生活,窘迫到不得不放弃烧瓷的工作"。[⑧]
2、华瓷质量和产量的下降
乾嘉之际,清朝社会经济由盛转衰,从嘉庆开始,为了节省开支,朝廷已不再向景德镇御窑厂派专司其事的督 陶官,而改由地方官兼管。此时御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都在缩减,瓷器生产大多沿袭旧制,很少进行创新, 许多高成本的瓷器也不再烧造。嘉庆早期青花瓷器大多延续乾隆时期的风格,到嘉庆后期,由于国内购买力降低, 青花瓷以日用瓷、粗瓷为主,精瓷逐渐减少。瓷器的质量和艺术水准都远不如乾隆时期。《陶雅பைடு நூலகம்一书记载:“嘉道 而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J乾隆后期景德镇高岭土严重缺乏,嘉庆时开始从星子县开采高岭土。由于土质含
3、贩运华瓷利润下降
1770年以前,瓷器贸易基本上保持着比较高的利润,欧洲各国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争相进口华瓷,十八世纪晚 期起,欧美多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制瓷业,不断增加华瓷入口税,而清政府对外国商船的税收却不见减少,贩运华瓷的 利润明显下降。例如,1740年之前,荷兰销售华瓷的利润基本上都能保持在100%以上,1730年高达232%。 1740—1770年间,利润有所下降,但除了个别年份之外,利润基本上仍能保持在100%左右,1757和1758年的利润 甚至超过了200%。1771年开始变得惨淡,利润基本上只能在50%左右。1786年的利润仅有16.7%,1792年则是 20.5%(见下图)

16~19世纪的中国贸易瓷

16~19世纪的中国贸易瓷

【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044Vol.153陈闻娃(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摘 要:16~18世纪是中国海上瓷器贸易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

这一时期除了著名的外销青花瓷以外,还出现了各类彩瓷和纹章瓷。

这些瓷器联通世界,对世界陶瓷业的影响深远。

关键词:明清;贸易瓷;青花瓷;纹章瓷1 16~17世纪中叶的贸易瓷1.1 独树一帜的青花瓷16世纪初的明弘治至正德时期,贸易瓷器以景德镇青花瓷器为主,多销往西亚地区和非洲东部。

现在的叙利亚大马士革和哈马都是当时中国瓷器流散的主要地区,这一地区的阿勒颇处于美索不达米亚通向地中海的交通枢纽,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集散地,现今也是中东最大商业中心之一。

很多销往西亚的瓷器在此流散到土耳其、伊朗等地区。

将这一时期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馆藏、沉船出土瓷器以及景德镇出土瓷器的中国贸易瓷产品进行比较,发现在同一时期都有相同类型的装饰图案青花瓷器在各地出现,成为一个时期的装饰风格。

明代中期特别是弘治至正德时期,景德镇瓷器流行绘画满密的缠枝花卉纹,在被定为16世纪初中期的贸易瓷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此时期的瓷器纹饰有孔雀纹(孔雀是伊斯兰地区的吉祥物)、石纹、莲池纹、松鹿纹、八吉祥纹、狮球纹等,这些纹饰在景德镇窑址出土瓷中也较为常见。

16世纪中期,明嘉靖前期由于海禁和倭寇作乱,海上运输较为艰难。

隆庆时期开放了海禁,海上贸易才又获繁荣。

打捞于马六甲海峡的“宣德号”沉船发现有百件典型嘉靖风格的瓷器。

托普卡比博物馆展品中有一件嘉靖时期的青花楼阁花鸟纹大盘,应当为嘉靖时期开创的纹饰风格,在明代后期大为流行。

由于海外市场需求的增长,外贸瓷除了原先的景德镇瓷器外,福建沿海的大小窑场也陆续开始烧制,漳州窑、德化瓷等迎来了迅猛的发展,源源不断地将瓷器运向海外。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万历年间出现了一种特殊样式的贸易瓷器,名为“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主要指带有开光图案的各式盘、碗、瓶等器物,多是欧洲出样定制的,具有明显的贸易瓷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19世纪的中国贸易瓷
作者:陈闻娃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06期
摘要:16~18世纪是中国海上瓷器贸易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

这一时期除了著名的外销青花瓷以外,还出现了各类彩瓷和纹章瓷。

这些瓷器联通世界,对世界陶瓷业的影响深远。

关键词:明清;贸易瓷;青花瓷;纹章瓷
1 16~17世纪中叶的贸易瓷
1.1 独树一帜的青花瓷
16世纪初的明弘治至正德时期,贸易瓷器以景德镇青花瓷器为主,多销往西亚地区和非洲东部。

现在的叙利亚大马士革和哈马都是当时中国瓷器流散的主要地区,这一地区的阿勒颇处于美索不达米亚通向地中海的交通枢纽,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集散地,现今也是中东最大商业中心之一。

很多销往西亚的瓷器在此流散到土耳其、伊朗等地区。

将这一时期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馆藏、沉船出土瓷器以及景德镇出土瓷器的中国贸易瓷产品进行比较,发现在同一时期都有相同类型的装饰图案青花瓷器在各地出现,成为一个时期的装饰风格。

明代中期特别是弘治至正德时期,景德镇瓷器流行绘画满密的缠枝花卉纹,在被定为16世纪初中期的贸易瓷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此时期的瓷器纹饰有孔雀纹(孔雀是伊斯兰地区的吉祥物)、石纹、莲池纹、松鹿纹、八吉祥纹、狮球纹等,这些纹饰在景德镇窑址出土瓷中也较为常见。

16世纪中期,明嘉靖前期由于海禁和倭寇作乱,海上运输较为艰难。

隆庆时期开放了海禁,海上贸易才又获繁荣。

打捞于马六甲海峡的“宣德号”沉船发现有百件典型嘉靖风格的瓷器。

托普卡比博物馆展品中有一件嘉靖时期的青花楼阁花鸟纹大盘,应当为嘉靖时期开创的纹饰风格,在明代后期大为流行。

由于海外市场需求的增长,外贸瓷除了原先的景德镇瓷器外,福建沿海的大小窑场也陆续开始烧制,漳州窑、德化瓷等迎来了迅猛的发展,源源不断地将瓷器运向海外。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万历年间出现了一种特殊样式的贸易瓷器,名为“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主要指带有开光图案的各式盘、碗、瓶等器物,多是欧洲出样定制的,具有明显的贸易瓷特点。

在景德镇老城区发现的克拉克瓷窑址有十多处,其中2001年在观音阁发现的克拉克瓷窑址是景德镇最主要的也是质量最高的克拉克瓷窑址。

2003年发现于马来西亚东海岸附近海域的“万历号”,沉没时间在明万历至天启年间。

该船出水的克拉克瓷与万历四十一年的“白狮号”沉船以及景德镇观音阁克拉克瓷标本有一定的联系。

推测克拉克瓷烧制年代应该是从万历开始,大规模烧制并大量外销的时间可能是天启和崇祯时期。

1.2 明末清初的特色瓷器
17世纪的中国瓷器贸易主要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

这家公司从日本长崎到东南亚、西亚直至欧洲的东西方航线上,经营着欧亚各自欢迎的物品。

从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开始,中国瓷器就是他们贩运的主要商品之一。

在明末清初的贸易瓷中,除了碗盘,还有一些特殊的外贸瓷器形,如方瓶。

方瓶是专门定烧后销往荷兰市场的酒瓶,器物口沿有螺旋,加盖可旋紧,是仿制欧洲玻璃器制造的。

这些方瓶国内未见,多收藏于欧美各大博物馆。

个别方瓶上还会有徽章图案,如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巴雷特捐赠的徽章花卉纹方瓶,是葡萄牙的一家族所有。

其他特殊器形还有青花把杯,是典型欧洲风格的酒杯,是以后常见的啤酒杯样式;葫芦瓶,多在器身绘画历史人物题材,从明末到清代一直多可见。

清代崇祯和顺治时期又被叫做明末瓷器烧造的转变期。

因为它处在明末清初的特殊时期,脱离了官窑的束缚,不管是内销还是外销瓷器,在器物风格上都发生了转变。

这些转变期的瓷器在同时期和克拉克瓷一起大量出口外销。

在这一时期的外销浪潮中,日本成为了进口中国瓷器数量较大的国家,很多运往日本的中国瓷器或销往日本各地,或再转运欧洲。

日本将进口的明末中国青花瓷器称为“古染付”,将五彩瓷叫做“古赤绘”,将五彩描金或贴金瓷叫做“金襕手”,还有“祥瑞瓷”的青花瓷器。

这些瓷器多是跟日本茶道用器相关。

这些瓷器装饰多带有日本风格,采用中国的人物花鸟题材加入日本的纹饰布局,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日式风。

今天在日本博物馆和日本个人收藏中均可見此类瓷器,在该时期的景德镇出土标本中也多有可见。

2 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的贸易瓷
2.1 广彩瓷与纹章瓷
这一时期中国的贸易瓷中有一种和青花一样著名的瓷器,叫做广彩瓷。

广彩瓷是占有重要比重的瓷器品种,是广州地区烧制的一种釉上彩瓷,多是先在景德镇烧造素坯,再运至广州加绘低温釉下彩烧制而成。

广彩瓷主要供应海外,其绘画题材更加偏向欧式,很多纹饰取材于欧洲的神话、宗教故事,是典型的来样定制贸易瓷。

广彩除了一般性的欧式题材绘画以外,还有一种纹章瓷类。

纹章瓷是外贸瓷器衍生的瓷器种类,在广彩瓷和青花瓷中都有纹章瓷类的存在。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有青花类的纹章瓷出现,多为西方王室贵族集团在中国定烧的瓷器,利用彩绘的特点在瓷器上画出具有象征意义的徽章符号。

以家族徽章居多,也有宗教或军事团体、城市以及各类组织。

目前发现最早的纹章瓷标本是一件青花瓷壶,纹饰为葡萄牙国王马努埃尔一世的纹章。

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是纹章瓷生产的兴盛期。

康熙、乾隆时期,西方对纹章瓷的需求达到了鼎盛,许多欧洲的王公贵族包括富商大贾纷纷通过东印度公司来向中国订购此类纹章瓷。

纹章瓷被作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被摆在欧洲贵族客厅最显眼的地方,以供观赏。

除以上瓷器品种外,贸易瓷中有一种被荷兰人称为“巴达维亚棕色”的产品,是一种融入南洋元素的中国青花瓷器,品种多样,受到欧洲人的欢迎。

除了欧洲收藏,在福建平潭沉船上也有发现,多为康熙时期烧造。

康熙时期有一种叫油醋瓶的调味瓶,可能是为荷兰市场制作的,两个外翻的瓶颈式样来源于欧洲的玻璃器皿。

康熙贸易瓷中还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开光菊花纹,上海博物馆、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碗礁一号”上的外贸瓷上均有出现,国外专家认为可能是受到伊朗装饰风格的影响。

2.2 渐衰的贸易余辉
17世纪中晚期,清初又实行了海禁政策,在这场世界海洋贸易大潮的势力中,海禁将中国与世界隔绝。

海运停歇造成这一时期国外日益膨胀的瓷器需求得不到满足,日本瓷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康熙二十三年(1684)又开放海运。

清代贸易瓷的外销以康熙时期最为兴盛,雍正、乾隆及以后也有大量输出。

但随着国力的衰弱和西方瓷业的发展,中国的对外出口海上瓷器贸易已经显露衰势。

18世纪早期,中国瓷器开始模仿西洋图案和画面,大量瓷器开始西洋化。

18世纪以后,景德镇贸易瓷风格变化较大,以瓷盘而言,花口、长方形、菱形等造型大量增多,这是根据西方人餐饮生活习惯而改变的。

雍正、乾隆以后的瓷器中,有大量山水楼阁题材的青花瓷盘在欧洲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英国窑厂曾在19世纪大量仿制。

清代贸易瓷除了主要运销欧美国家,也有销往亚洲邻国。

19世纪后期,外销瓷随着欧美本土瓷业的发展和中国风热潮的衰退逐步势微。

3 总结
16~19世纪初期,这个时间段的中国海上瓷器贸易可以说是经历了极度的繁荣,产生了各类中西方文化融合下的瓷器品种,带动国内陶瓷业精进快速发展。

同时也给西方带来了人文精神上的觉醒,并促使了其瓷器产业的发展,为世界留下了中国贸易瓷器不朽的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藏明清贸易瓷[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
[2](英)柯玫瑰,孟露夏.中国外销瓷[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3]胡雁溪,曹俭.它们曾经征服了世界:中国清代外销瓷集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4]故宫博物院.故宫陶瓷图典[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5]冯小琦.古代外销瓷器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