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命第六-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

合集下载

部编九下第六单元文言文翻译及课文分析

部编九下第六单元文言文翻译及课文分析

部编九下六单元文言文翻译及课文分析(参考书版)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军队讨伐鲁国将要请求接见吃肉的人,指当权者句意: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又参与语助,不译当权者鄙陋,目光短浅深谋远虑就句意: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宫去见庄公。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凭,靠安身不独自享有句意: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

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把回答遍及,普遍不听从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句意: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说:“这种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虚报,夸大按照实情使信服赐福,保佑句意:我从来不虚报数目,一定要按照实情。

”曹刿说:“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不会保佑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的诉讼事件虽然体察按照诚,诚实,这里指诚心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类凭借就请允许我跟随句意:曹刿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和代词,代曹刿在击鼓进军音节助词,不译句意: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军队大败驱车追赶句意:齐军擂过三通战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注解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注解

岳阳楼记成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

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有很多景物在进行变化。

“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顺畅,人民团结;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

“具”通假“俱”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

[4]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霪雨霏霏”:形容细雨连绵不绝的样子。

“波澜不惊”:是岳阳楼月夜里风平浪静时的景色。

现比喻面对动荡局面保持平静、形势平稳,没受到什么变化或曲折,不惊不诧。

“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顷,极言其广。

“岸芷汀兰”: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宠辱偕忘”: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

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春和景明”: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一词多义明:(1)第二越明年:到了第二年(2)明媚至若春和景明以:(1)来属予作文以记之(2)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2)表句尾感叹嗟夫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2)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极:(1)直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2)穷尽,尽头此乐何极(3)表示程度深感极而悲者矣或:(1)或许或异二者之为(2)有时而或长烟一空空:.(1)天空浊浪排空2)消散长烟一空通:(1)顺利政通人和(2)通向北通巫峡和:(1)和乐政通人和(2)和煦春和景明一:1)一片:一碧万顷(2)全:长烟一空(3)整个:在洞庭一湖则:(1)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返回:朝而往,暮而归(3)聚拢:云归而岩穴暝词类活用⒈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作形容词,被贬谪的)⒌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⒍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⒎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⒏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⒐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古今异义⒈气象万千【古义:事态;今义:天气变化】⒉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⒊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⒋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⒌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⒍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⒎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今:准备】⒏增其旧制【古:规模今:制度】⒐作文【古:写文章今:作文】⒑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11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⒓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⒔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⒕越明年【古:及,到;今:越过】⒖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⒗沙鸥翔集【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⒘进亦忧【古:在朝廷做官;今:前进】⒙退亦忧【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通假字⒈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⒉百废具兴(通“俱”,全,皆)句式分析⒈倒装句例: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

何卜赋第六段赏析【唐代】刘禹锡骈体文

何卜赋第六段赏析【唐代】刘禹锡骈体文
•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 “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 《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 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THANK YOU!
• 始终表明自己与恶势力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壮志行》通过塑造一个不畏艰险、射虎斩蛟、 为民除害的壮士形象,再一次表达了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不悔恨、不妥协,仍然坚持自己 的政治理想,并为之斗争不息的顽强精神。“壮士走马去,镫前弯玉弰”,“明日长桥上,倾 城看斩蛟”,诗中借周处的故事,表明自己弯弓除害的决心和随时准备迎接新战斗的高昂斗志。 元和五年(810年)正月,监察御史元稹承召回京,宿华州敷水驿,宦官刘士元后至驿站,与 元稹争厅房,竟蛮横用马鞭打伤元稹。朝廷不仅不加责宦官,反而贬元稹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旧唐书·元稹传》)。刘禹锡闻之,感到非常气愤,为鼓励元稹不屈淫威,特意赠他一只 文石枕并诗《赠元九侍御文石枕以诗奖之》,后又写《酬元九侍御赠壁州鞭长句》,诗中写道: “多节本忆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刘禹锡的行为与诗作,直接表达了对宦官的不满,以 竹节互勉互励,表达敢于向恶势力斗争的勇气。
卜者曰:“招我以粗,问我以微。有天下之是非,有仁人之是 非。在此为美兮,在彼为蚩。或昔而成,或今而亏。
……………………………………………………… ………………………………………………………
刘禹锡的《何卜赋》是一篇体现“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的辩证法思想的文章。在这篇赋中,他 对事物的变化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极必反焉”,,即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二是“主张其时”,即事物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何卜赋》指出:吾闻人宵[肖]五行,动止有则。 四时转续,变于所极。一岁之旱,人斯具舟;三月之热,人斯具裘。极必反焉,其犹合符。经曰:剥 极则贲。否极受泰。人是禀受五行之气而生长的,其运动和静止都有一定的规律。春夏秋冬,四 时转换,连续不断,热到极点就会向冷转变,冷到极点就会向热转变,旱了一年,人们就想到久 旱必会大涝,于是便准备防涝的船只;热了三个月,人们就想到热以后会出现冷,于是准备好防寒 的皮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重点字解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重点字解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重点字解释以下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仅供参考:
1. 《孟子》三章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得”的意思。

故:所以。

是:这。

非:不是。

辞:推辞。

患:祸患,灾难。

身:自己,自身。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内:名词作状语,在国内。

外:名词作状语,在国外。

2. 《愚公移山》
方:方圆,指面积。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惩:苦于。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荷:扛。

孀:孀妇。

暮:晚上。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穷匮:穷尽。

厝:挖山填谷。

3. 《富贵不能淫》
居:住。

淫:过度,沉溺。

移:改变。

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发:被发掘,被起用。

举:被举荐。

故:所以。

任:责任,使命。

征:征战,战争。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5. 《周亚夫军细柳》
上自劳军:到军营去慰劳将士们。

6. 《诗词五首》
采菊东篱下:在东篱下采摘菊花。

专题11文言文比较阅读(二)(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

专题11文言文比较阅读(二)(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专题10 文言文比较阅读(二)1.(2023·浙江温州·统考中考真题)同学们发现高明亭对《琵琶记》作者高明的介绍过于简略,准备向主办方提建议。

◎搜集材料【材料一】永嘉高经历明①,避乱四明之栎社,惜伯喈②之被谤,乃作《琵琶记》雪之,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③,进与古法部④相参,卓乎不可及已。

相传: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

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

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而为一,交辉久之乃解。

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为剙⑤瑞光楼旌⑥之。

(选自《南词叙录注释》)【材料二】有王四者,以学闻。

则诚与之友善,劝之仕。

登第后,即弃其妻而赞于太师不花家。

则诚悔之,因作此记以讽谏。

……高皇帝微时,尝奇此戏,及登极,召则诚,以疾辞。

使者以记上进。

上览之曰:“五经四书在民间,譬诸五谷,不可无;此记乃珍羞之属俎豆⑦之间亦不可少也。

”(选自田艺蘅《留青日札》)注释:①高经历明:指高明,字则诚,瑞安人。

经历,官名。

②伯喈:这里指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伯喈。

③伎:泛指歌舞表演。

④法部:指正宗的皇家乐曲。

⑤剙:同“创”。

⑥旌:表彰,显扬。

⑦俎豆:祭祀宴饮用的礼器。

◎读懂文意(1)解释加点词。

①卓乎不可及.已____________②尝奇.此戏____________(2)用“/”给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处断句。

(限断2处)此记乃珍羞之属俎豆之间亦不可少也◎围绕提纲,展开讨论(3)同学质疑:材料一中画横线处作为“高明的故事”素材是否合适?发表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4)同学提议:增加《琵琶记》创作缘由。

根据两则材料,概括《琵琶记》创作缘由的两种说法。

(5)同学讨论:还可以增加《琵琶记》的哪些信息?结合两则材料,提一条建议并阐述理由。

撰写建议(略)(2023·浙江嘉兴·统考中考真题)程本立,字原道,嘉兴崇德人。

少读书,不务章句。

闻金华朱彦修兄弟得考亭之学①于白云许谦,乃往就学焉。

文言文翻译六字决

文言文翻译六字决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奥妙深藏,译之不易。

欲窥文言奥秘,须得良法。

今吾人特以六字决,揭示文言文翻译之道,俾学者得以借鉴,共赏古人之智慧。

一、读“读”者,首要之事也。

欲译文言文,必先读之。

读之非但求通文意,更需品其韵味。

观其字词,考其出处,悟其修辞,方能入其堂奥。

读时宜缓,宜细,宜深思,使文言文之精神深入人心。

二、解“解”者,解其字词,明其意也。

文言文之字词,往往具有多义,需细加揣摩。

解字词之法,有二:一曰直解,即依字面意义解之;二曰引申,即根据上下文,推敲字词之深层含义。

解字词时,需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以免误解。

三、析“析”者,分析文法,理清脉络也。

文言文之文法,与今文不同,需仔细分析。

析文法之法,有四:一曰句式,二曰词性,三曰修辞,四曰结构。

句式有判断、疑问、感叹等,词性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修辞有比喻、夸张、对仗等,结构有总分、并列、递进等。

析文法时,要把握文言文之特点,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

四、译“译”者,翻译也。

翻译文言文,需将古人之言,转化为今人之语。

译之法,有四:一曰直译,即逐字逐句翻译;二曰意译,即根据文意,进行适当发挥;三曰意译与直译相结合;四曰意译为主,直译为辅。

译时,要注意保持原文之韵味,同时使今人易于理解。

五、校“校”者,校对也。

翻译文言文,易出错,故需校对。

校对之法,有二:一曰校对字词,确保无错别字;二曰校对文意,确保译文通顺。

校对时,要反复推敲,力求译文准确无误。

六、悟“悟”者,领悟也。

翻译文言文,非一日之功,需长期积累。

悟之法,有四:一曰积累,多读多译,方能熟能生巧;二曰总结,总结经验,提炼技巧;三曰借鉴,借鉴前人之法,博采众长;四曰创新,创新思维,形成自己的风格。

悟之深,则译之妙。

总之,文言文翻译六字决,读、解、析、译、校、悟,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学者若能熟记此六字决,并付诸实践,必能在文言文翻译之路上,渐入佳境,领略古人之智慧。

钟繇力命表全文及译文

钟繇力命表全文及译文

《钟繇力命表》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书法理论文章,主要讲述了他对于隶书和楷书的理解和认识。

以下是该文的全文及译文:原文:夫书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先王以文为德,以武为威,而士人以文为贵。

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夫书者,亦犹此也。

今人之所谓隶书者,即古文之遗制也。

其法始于秦,盛于汉,衰于魏晋,而复兴于唐宋。

自汉以来,隶书之法日精,而楷书之法日备。

然楷书虽备,而隶书不可废也。

盖隶书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楷书者,所以明理达用者也。

二者各有所长,不可偏废。

故吾谓:“楷书如立,隶书如行。

”立则稳,行则活。

稳则易安,活则易动。

故吾谓:“楷书如立,隶书如行。

”立则稳,行则活。

稳则易安,活则易动。

此之谓也。

译文:书法是用来传承道理、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工具。

古代的君王以文化来表现德行,以武力来表现威严,而士人则以文化来表现自己的高贵。

因此孔子说:“不学习诗歌,就没有办法表达自己;不学习礼仪,就没有办法立足于社会。

”书法也是如此。

现在人们所说的隶书,就是古代文字的遗留制度。

这种书法起源于秦朝,盛行于汉朝,衰落于魏晋时期,而在唐宋时期重新兴起。

从汉代以来,隶书的技法日益精湛,而楷书的技法也越来越完备。

然而楷书虽然完备了,但隶书却不能被废弃。

因为隶书是用来传承道理、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工具。

楷书则是用来明确道理、通达实用的方法。

两者各有所长,不能偏废一方。

因此我认为:“楷书像站立一样稳定,隶书像行走一样灵活。

”站立则稳定不动,行走则灵活多变。

稳定则容易安定下来,灵活则容易产生变化。

因此我认为:“楷书像站立一样稳定,隶书像行走一样灵活。

”这就是我的观点。

黄冈市八年级语文期末考试(2023年前半期)无纸试卷

黄冈市八年级语文期末考试(2023年前半期)无纸试卷

名句名篇默写默写(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

( 陶渊明《饮酒》)(2)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描绘了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4)晏殊《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以景衬情,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

(5)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借禽鸟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了塞外的雄浑景象。

(7)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似、哲理相通的一句话,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乡愁,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

请你默写两句(连续两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课内外均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悠然见南山东风不与周郎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示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此题中注意“摧”“鳞”“啄”的书写。

选择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屏息(píng) 镌刻(juān) 诘责(jié) 藏污纳垢(gòu)B.不辍(chuò) 窒息(zhì) 题跋(Pá) 坦荡如砥(dǐ)C.婆娑(suō) 濒临(bīn) 鲜腴(yú) 重峦叠嶂(zhàng)D.雕镂(lòu) 喧嚣(xiāo) 狼藉(jí) 摩肩接踵(zhòng)【答案】C【解析】A. 屏息(bǐ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命第六|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力谓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 命曰:汝奚功于物而欲比朕? 力曰:寿夭、穷达、贵贱、贫富,我力之所能也。

命曰: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四八①。

仲尼之德不出诸侯之下,而困于陈蔡②;殷纣之行不出三仁之上③,而居君位。

季札无爵于吴④,田恒专有齐国⑤。

夷齐饿于首阳⑥,季氏富于展禽⑦。

若是汝力之所能,奈何寿彼而夭此,穷圣而达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恶邪? 力曰:若如若言,我固无功于物,而物若此邪,此则若之所制邪? 命曰:既谓之命,奈何有制之者邪?朕直而推之,曲而任之。

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朕岂能识之哉?朕岂能识之哉?【注释】①四八北宋本、世德堂本作十八。

颜渊为孔子弟子,年寿古传不一,但都说寿命较短。

②仲尼困于陈蔡事见《史记孔子世家》。

③三仁三位仁人,指殷纣王时的大臣微子、箕子和比干。

微子名启,纣王的同母兄,《孟子告子》则说是纣王的叔父。

箕子,纣王的叔父,因进谏不听,佯狂为奴。

比干,纣王的叔父,因进谏被纣王挖心而死。

《论语微子篇》云: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④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少子,十分贤能,欲立为太子,不受,封于延陵,号延陵季子,深得各国贤者尊敬。

⑤田恒即陈成子。

春秋时齐国的大臣。

陈釐公之子,名恒,一作常。

公元前481 年杀死齐简公,立齐平公,自任相国,尽杀公族中的强者,扩大封邑,专权于齐国。

《论语宪问》: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⑥夷齐饿于首阳夷齐,伯夷和叔齐。

伯夷为商末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姓墨胎氏。

孤竹君初以次于叔齐为继承人。

孤竹君死后,叔齐让兄,兄伯夷不受,两人均离弃本国,武王灭商后又逃避到首阳山,誓不食周粟,终于饿死于首阳。

孔子说: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

⑦季氏富于展禽季氏,即季孙氏,春秋、战国时鲁国掌握政权的贵族,鲁桓公少子的后裔。

从季文子(季友之孙)起,季武子(文子之子)、季平子(武子之孙)、季桓子(平子之子)、季康子(桓子庶子)等相继执政。

《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展禽,即柳下惠,本名获,又名季,字禽,鲁国贤者。

《论语微子》载孔子曰: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又《卫灵公》载孔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译文】力量对命运说:你的功劳怎么能和我相比呢? 命运说:你对事物有什么功劳而要和我相比? 力量说:长寿与早夭,穷困与显达,尊重与下贱,贫苦与富裕,都是我的力量所能做到的。

命运说:彭祖的智慧不在尧之上,而活到了八百岁;颜渊的才能不在一般人之下,而活到了四十八岁。

仲尼的仁德不在各国诸侯之下,而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殷纣王的行为不在微子、箕子、比干之上,却位为天子。

季札在吴国没有官爵,田恒却在齐国专权。

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挨饿,季氏却比柳下惠富有得多。

如果是你的力量所能做到的,为什么要使坏人长寿而使好人早夭,使圣人穷困而使贼人显达,使贤人低贱而使愚人尊贵,使善人贫苦而使恶人富有呢? 力量说:如果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原来对事物没有功劳,而事物的实际状况如此,这难道是你控制的结果吗? 命运说:既然叫做命运,为什么要有控制的人呢?我只不过是对顺利的事情推动一下,对曲折的事情听之任之罢了。

一切人和事物都是自己长春自己早夭,自己穷困自己显达,自己尊贵自己低贱,自己富有自己贫苦,我怎么能知道呢?我怎么能知道呢?【原文】北宫子谓西门子曰:朕与子并世也,而人子达①;并族也,而人子敬;并貌也,而入子爱;并言也,而人子庸②;并行也,而人子诚;并仕也,而人子贵;并农也,而人子富;并商也,而人子利。

朕衣则裋褐③,食则粢粝④,居则蓬室⑤,出则徒行。

子衣则文锦,食则梁肉⑥,居则连■⑦,出则结驷⑧。

在家熙然有弃朕之心⑨,在朝谔然有敖朕之色⑩。

请谒不及相,遨游不同行,固有年矣。

子自以德过朕邪? 西门子曰:予无以知其实。

汝造事而穷,予造事而达,此厚薄之验欤?而皆谓与予并,汝之颜厚矣。

北宫子无以应,自失而归。

中途遇东郭先生,先生曰:汝奚往而反,■■而步■,有深愧之色邪? 北宫子言其状。

东郭先生曰:吾将舍汝之愧■,与汝更之西门氏而问之。

曰:汝奚辱北宫子之深乎?固且言之■。

西门子曰:北宫子言世族、年貌、言行与予并,而贱贵、贫富与予异。

予语之曰:予无以知其实。

汝造事而穷,予造事而达,此将厚薄之验欤?而皆谓与予并,汝之颜厚矣。

东郭先生曰:汝之言厚薄不过言才德之差,吾之言厚薄异于是矣。

夫北宫子厚于德,薄于命,汝厚于命,薄于德。

汝之达,非智得也;北宫子之穷,非愚失也。

皆天也,非人也。

而汝以命厚自矜,北宫子以德厚自愧,皆不识夫固然之理矣■。

西门子曰:先生止矣。

予不敢复言。

北宫子既归,衣其■褐,有狐貉之温■;进其■菽■,有稻粱之味;庇其蓬室,若广厦之荫;乘其筚辂■,若文轩之饰■。

终身■然■,不知荣辱之在彼也,在我也。

东郭先生闻之曰:北宫子之寐久矣■,一言而能寐,易悟也哉■!【注释】①人子达犹人达子,别人使你显达。

以下人子敬、人子爱、人子庸、人之诚、人子贵、人子富、人子利,句法与此同。

②庸用。

③■褐音sh (树)。

褐,粗糙的衣服,古代多为贫苦者所服。

④粢粝粢,音zī(资),粟米。

粝,音l(厉),粗米。

粢粝,《释文》:盖谓粗舂粟麦为粢饼食之。

,⑤蓬室犹言茅屋,泛指简陋的房屋。

⑥粱肉粱,精美的饭食。

粱肉,指精美的饭菜。

⑦连■■,栋梁。

连■,栋梁相连,指高大华丽的房屋。

⑧结驷驷,古代四马所驾之车,或指一车所驾之四马。

结驷,车马互相连结。

⑨熙然欢笑貌。

⑩愕然争辩貌。

■■■独行貌。

■舍通释,消除。

■固通姑,姑且。

■矣《集释》:《藏》本、吉府本、《四解》本、秦刻本皆无矣字,今依北宋本、世德堂本增。

■貉音h (河)。

又称狗獾,为重要的毛皮兽之一。

■■菽又作戎菽,大豆。

■筚辂音b(毕)l (路),用荆竹树枝编成的车子,即柴车。

■文轩轩,古代一种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轻便车,车箱前顶较高,用漆有花纹或加皮饰的席子作障蔽。

文轩,画有花纹的轩车。

■■然■,音y u(由),舒适自得貌。

■寐睡眠,本文指迷糊,糊涂。

■悟《集释》:悟,北宋本作寤,《藏》本、世德堂本作怛。

【译文】北宫子对西门子说:我和你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别人却使你显达;一样的世家大族,而别人却尊敬你;相貌也差不多,而别人却喜欢你;一样地说话,而别人却采纳你的意见;一样的做事,而别人却信任你;一样的做官,而别人却重用你;一样的种田,而别人却使你富裕;一样的经商,而别人却使你发财。

我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糙的饭菜,住的是茅草屋,外出便步行。

你穿的是绣着花纹的丝绸衣服,吃的是精美的饭菜,住的是高大华丽的房屋,外出则车马成群。

在家庭中,你嬉戏欢笑有不理我的念头;在朝廷上,你夸夸其谈有轻视我的脸色。

请客问候没有我的份,外出游玩不和我同行;已经有好多年了。

你自以为仁德超过了我吗? 西门子说:我无法知道真实原因。

你做事老碰钉子,我做事总是顺利,这不就是厚薄不同的证明吗?你却说和我都一样,你的脸皮也太厚了。

北宫子无法回答,失魂落魄地回去了。

半路上碰到了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问:你是从哪里回来,独自行走,且面带深深的惭愧脸色呢? 北宫子说了上述情况。

东郭先生说:我可以消除你的惭愧,和你再到西门氏家去问问他。

东郭先生问西门子说:你为什么要那么厉害地侮辱北宫子呢?姑且说说原因吧。

西门子说:北宫子讲他的时代、家族、年龄、相貌、言论、做事都与我相同,而低贱与尊贵、贫苦与富有却与我不一样。

我对他说:我无法知道真实原因。

你做事老碰钉子,我做事总是顺利,这恐怕是厚薄不同的证明吧?你却说你跟我都一样,你的脸皮也太厚了。

东郭先生说:你所讲的厚薄不过是说才能和仁德的差别,我所讲的厚薄与此不同。

北宫子的仁德厚,命运薄,你的命运厚,仁德薄。

你的显达,不是凭智慧得到的;北宫子的穷困,不是冒昧的过失。

都是天命,而不是人力。

而你却以德薄命厚自以为了不起,北宫子又以德厚命薄自觉惭愧,都不懂得本来的道理。

西门子说:先生不要讲了。

我不敢再说了。

北宫子回去以后,穿他的粗布衣服,觉得有狐貉裘毛那样的温暖;吃他的粗粮大豆,觉得有精美饭菜的味道;住他的茅草屋,像是住在宽广的大厦中;乘坐他的柴车,像是有华丽雕饰的高大车马。

终身舒适自得,不知道荣辱在他们那里还是在自己这里。

东郭先生听到后说:北宫子已经糊涂很久了,一句话便能醒悟,也是容易醒悟啊!【原文】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①,同处于齐,管夷吾事公子纠②,鲍叔牙事公子小白③。

齐公族多宠,嫡庶并行④。

国人惧乱,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奔鲁⑤,鲍叔奉公子小白奔莒⑥。

既而公孙无知作乱⑦,齐无君,二公子争入。

管夷吾与小白战于莒,道射中小白带鉤。

小白既立,胁鲁杀子纠,召忽死之,管夷吾被囚⑧。

鲍叔牙谓桓公曰:管夷吾能,可以治国。

桓公曰:我仇也,愿杀之。

鲍叔牙曰:吾闻贤君无私怨,且人能为其主,亦必能为人君。

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

君必舍之⑨! 遂召管仲。

鲁归之,齐鲍叔牙郊迎,释其囚。

桓公礼之⑩,而位于高、国之上■,鲍叔牙以身下之。

任以国政,号曰仲父。

桓公遂霸。

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公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知我不羞小节而■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

然实无善交,实无用能也。

实无善交、实无用能者,非更有善交,更有善用能也。

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鲍叔非能举贤,不得不举;小白非能用仇,不得不用。

及管夷吾有病,小白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 夷吾曰:公谁欲欤? 小白曰:鲍叔牙可。

曰:不可。

其为人也■,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使之理国■,上且■乎君,下且逆乎民。

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

小白曰:然则孰可? 对曰:勿已,则隰朋可。

其为人也,上忘而下不叛■,愧其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

以德分人谓之圣人,以财分人谓之贤人。

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

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

勿已,则隰朋可。

然则管夷吾非薄鲍叔也,不得不薄;非厚隰朋也,不得不厚。

厚之于始,或薄之于终;薄之于终,或厚之于始■。

厚薄之去来,弗由我也。

【注释】①鲍叔牙春秋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

戚亲近。

②公子纠齐襄公之弟。

③公子小白齐襄公与公子纠之弟,后即位为齐桓公,公元前685 643 年在位,为春秋时第一霸主。

④嫡庶并行张湛注:齐傅公母弟夷忡年生公孙无知,僖公爱之,令礼秩同于太子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