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绿课件

合集下载

艾青《绿》ppt课件1

艾青《绿》ppt课件1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写绿色在风中飘动
突然一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诗的特点: 想象丰富
诗不是一个具体的意象, 但诗人唤起了我们的联想,我 们的眼前仿佛是绿色的原野, 绿色的山林,绿色的草原,绿 色的海洋,绿色的天空……绿 色的心情,绿色的希望。
艾青《绿》ppt课件1
绿(艾青)
写眼前铺满绿色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写绿色的丰富, 深浅浓淡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写整个自然空 间充满了绿色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来自写绿色聚集重 叠的形态
寄寓的思想感情丰富而深刻。 诗人要传递给我们的到底
是什么呢?应该不仅是一幅绿 色的景色,联系时代背景,诗 人讴歌的心中绿色的希望和一 个充满绿色的时代。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绿》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绿》课件

2021/12/9
第二十八页,共三十八页。
重难点小结
(xiǎojié)
作者连用了4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对梅雨潭的涟漪以 及绿的亮度、纯度等加以表现,写出梅雨潭醉人的绿和奇异的绿。也寄 寓着着作者难以抑制的浓烈的喜悦之情。
作者用比较映衬的方法,把与眼前之景既有共性(gòngxìng)又有不同点的浓 淡明暗的不同光色引入作品,突出地说明了梅雨潭的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 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正如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 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表现了作者对梅雨潭 之绿倾慕之情。
时期,五四运动给作者带来的激情尚未消失。这自然是一种见解。有没 有其他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
2021/12/9
第三十一页,共三十八页。
2.【难点探究】从水花(shuǐ huā)形态谈到梅雨潭的命名的由来时,为什
么加上“据说”?
【答案】(1)这既可以从实处理解,又可从虚处理解。从实处理解 ,作者可能并没有真的听说过这样的说法,用“据说”表示不确 定(有人就认为“梅雨潭”的得名并不是因为梅雨瀑溅起的水珠 如同梅雨纷纷落着),如果用“听说”,似乎就曾经真的听到过 这样的说法;从虚处理解,这只是作者行文时的即兴言辞,或者 说是行文的需要——要“据说”引出“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bái
2021/12/9
第十二页,共三十八页。
2.皱缬: 潭水泛起波纹,好像有花纹的绸缎(微微)皱折着。
缬,有花纹的丝织品。 3.明眸善睐:
意思(yìsī)是指明亮的眼珠善于左顾右盼。眸,本指瞳人, 泛指眼睛。睐,看,向旁边看。 例句:中国的探月工程中,“嫦娥”和“玉兔”明眸 善睐,将彼此的身影清晰地传回了地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精美教学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精美教学课件

形态
挤、重叠、交叉 按着节拍飘动
动静结合 望 天
语文 四年级 下册
10 绿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有人喜欢红色,因为它 浓烈热情;有人喜欢蓝色,因为它宁静致远,还有 人喜欢绿色,因为它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一起学 习艾青的《绿》。
第一课时
艾青,原名蒋正涵,出生于浙
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艾青 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结构梳理 到处是绿 绿的丰富
绿 绿的宽广 绿的密集 绿的形态
总写 分写
绿色是 希望, 是生命
主题概括
《绿》通过描写一幅 绿色的画 面,表达了作者对“ 绿 ”的喜爱, 和赞美 之情。
拓展延伸
艾青的话
1.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2.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 欢乐里。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 深沉。
三、课文中的“绿”指的是( C )。
A.红、绿、蓝中的绿颜色 B.绿色的墨水瓶 C.大自然的景象,诗人的感觉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 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 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宗璞 《西湖漫记》
宗璞用重复的手法将绿的特点写得非常 生动优美、富有生气,通过对树木和小径的 描写,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绿”的气势。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 眼睛看世界。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 金华人,中国诗人。其诗作突出表现了对光明 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
主要作品:诗集《大堰河》《向太阳》 《北方》等。

部编新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优质课件

部编新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优质课件

句式相仿, 朗朗上口。
阳光也是绿的。
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
一阵风吹来,( 一阵雨冲刷过,( 小溪潺潺流过,( 一束阳光射进,(
)是绿色的。 )是绿色。 )是绿色的。 )是绿色的。
全班齐读,读出诗的韵味。
学习第4小节,关注“在一起”的句式, 读出节奏。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教 责。
书育人是人民教
注意红色
师的神圣职 字的读音
近反义词
☞ 井然 ≈ 整齐 ↔ 凌乱
井然
走进客厅,只见各样家具摆得井 然有序,且窗明几净。
整齐
走进客厅,只见各样家具摆得整 齐有序,且窗明几净。
凌乱
很久没有整理内务了,屋子里显 得凌乱不堪。
一起读一 读
词语解释
整齐:有秩序,有条理,不凌乱。 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交叉:①几个方向不同的线条或线路互相穿过。
初读课文
听朗读,注意节奏和停顿。 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pínɡ
墨水瓶
chā
交叉

挤在一起
huī
指挥
“瓶”读后鼻音。 “叉”读翘舌音“chā”,不要读成了
“cā”。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标注拼音的字的? 顺口溜记“叉”,又字多一点就是叉。 偏旁相同记“挤、挥”。
绿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一片郁郁葱葱的
诗人眼前的这些“绿”来自哪里?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刮风、下雨、流水、 阳光”都是大自然中 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
诗人眼前的绿来自大自然。
小练笔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照样子写一写。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优质课件:第22课 绿 (共34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优质课件:第22课 绿 (共34张PPT)
走,到大自然中寻美!
漫游绿野仙踪
感受碧水情深
绿
朱 自 清
第一课时: 一、课前活动 : 每节一听:课前听读一篇佳作,师生多种 形式评点(3分钟)。 (一)独立自主学习 1、听读全文(大声朗读,读出风采) 2、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3、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梅雨潭的感 受?(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第一观察点:山边 观察角度:仰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瀑(远景) 听:花花花花的声音 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 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

合作互助学习展示
第二观察点: 亭边 观察角度: 平视(近景) 观察的景致:
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 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 幽峭的环境。
合作互助学习展示
对比衬托,烘云托月
词语传神,平添情韵
大胆联想 ,升华意境
批注方法小结
批注式阅读要点:
内容: 语言艺术: 遣词造句 修辞手法 描写方法 表现手法 主题思想: 感悟理解 结构思路:探究分析 思考质疑…… 要求:言之有物, 言简意赅。真情实感。
批注式阅读:即在文旁或文后写 下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评论。 批注的对象可以是遣词造句,可 以是语言艺术,也可以是思想内容、 写作特色等。 批注的方法可以是感悟理解,可 以是生发联想,可以是赏析评价,也 可以是质疑问难。总之批注必须言之 有物,言简意赅。
“红杏枝头春意 闹”,着一“闹” 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 影”,着一“弄” 字而境界全出矣。 — 王国维《人间词话》
批字词,欣赏境界。
我们的青春,是必 得要经历许多令人 难以忍受的寂寞、 痛苦和忧伤的浸泡, 才能走向成熟和丰 盈。——不经历风 雨,怎么见彩虹。 批语句,感悟理解
朱自清(1898—1948),原名 朱自华, 字佩弦,号秋实。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成长于江苏扬州,自称是扬州 人。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 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 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 知识分子。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课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课件

喜爱和 赞美
主题概括
《绿》通过描写一幅 绿色 的画 面,表达了作者对“ 绿 ”的 喜爱 , 和 赞美 之情。
拓展延伸
林中小景 金波
阳光透过枝叶,染上嫩绿的颜色。
风,打着呼哨,在叶面上轻轻滑过。
流进树林里的空气,也变得又甜,又柔和。
因此,在每棵树上,都挂着小鸟的歌。Βιβλιοθήκη 课堂演练 一、课文内容我知道。
——选自宗璞《西湖漫笔》 说说这段文字给 你怎样的感受。
比较《绿》和《西湖漫笔》的异同之处吧!
文章 相似之处
不同之处
《绿》 都写绿的丰 诗歌 《西湖漫 富和范围的
笔》 广,都体现 了对“绿” 散文 的喜爱之情。
体现了诗人独 特的感受。
描绘的景象 比较写实。
结构梳理 绿
到处是绿 这么多的绿 绿的宽广 绿的密集 绿的形态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这土地、对祖国的深沉的热爱之情。 2.《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 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 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 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 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充满活力
充满力量
充满生机
体现了作者对“绿”的喜爱和赞美。
找一找: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绿”?
墙是绿的
操场是绿的 小路是绿的
草地是绿的 荷叶是绿的 树木是绿的
朗读指导 你是不是体会到了作者想象的奇特,感受了作 者对绿的喜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伴着音乐朗 读诗歌吧!
伴读音乐
课堂演练 一、选择题。
《绿》是诗人( B )写的一首小诗。 A.朱自清 B.艾青 C.叶圣陶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绿》公开课PPT课件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绿》公开课PPT课件

绿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一片郁郁葱葱的
森林;一片一望无际的麦苗田……
读诗题,读出对绿的美好感受。
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全诗共有几节?
5节。 小组分节比赛读,要求:正确、流畅、
声音洪亮。 全班齐读。
谁来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诗歌描述了春天无处不在的绿色景象。
)是绿色的。 )是绿色。 )是绿色的。 )是绿色的。
全班齐读,读出诗的韵味。
学习第4小节,关注“在一起”的句式, 读出节奏。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注意表示动作的词,你读出了什么?将这 些词语读得重一些,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么多的绿融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深的、浅的、浓的、淡的…… 满眼都是绿。 一个“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 形象地描绘了绿色集中在一起的画面。
这是作者的想象,写出了绿的摇曳、 绿的梦幻、绿的闻风而动,体现了绿是生 命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的主题。
说话练习。
一阵风吹来,小草(
柳条(
),树枝(

)。
), ),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① 自由练习读全诗。 ② 分小节配乐读。 ③ 全班齐读。
阅读链接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 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 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 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 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 到了石头缝里。
生活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参天的古木、 蜿蜒的小径、潺潺的流水,它们都以美的身 姿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愿通过学习这 首现代诗,我们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去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

[学习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绿》教案 (新版)苏教版

[学习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绿》教案 (新版)苏教版

第二十二课《绿》(朱自清)教材分析:散文教学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学散文,会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

而鉴赏散文就避免了上述缺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美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

学情分析:《绿》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动笔读书的范例,认真学好这篇课文,对我们掌握动笔读书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让学生认真阅读本单元的“开篇语”和文后所附的圈点符号,教师再就如何圈点批注作简要的点拨,让学生弄清如何动笔读书。

教学目标:1. 学习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得方法.2.体会比喻等手法的妙用。

3.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4. 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学习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得方法2.体会比喻等手法的妙用。

教学难点:1.学习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得方法。

2.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自学:一、了解作者基本信息。

﹡二、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熟读全文,词语正音、解释。

﹡四、理清文章脉络。

﹡五、找出散文的文眼。

﹡六、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七、划出文章的比喻句加以赏析。

八、完成《导学练》“同步强化测控”部分。

﹡A组:完成上述所有问题。

B组:完成一~四和八题。

C组:完成上述带“﹡”的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得方法.2.体会比喻等手法的妙用。

3. 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1.作者简介2. 写作背景文章的题目“绿”,是指梅雨潭的绿,作者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写景的立 足点有几个?每个 立足点分别写了什 么景物,观察角度 是什么?
第一观察点: 山边 观察的景致: 梅雨瀑 观察角度: 仰视(远景)
第二观察点:亭边
观察的景致: 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观察角度: 平视(近景)
第三个观察点: 潭边
观察的景致: 梅雨潭的绿 观察角度: 俯视
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哪 个观察点看到的景物?
谢谢再见
1.作者对“梅雨潭的绿” 的总感受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对“奇异、醉 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演示文稿
后 等
私募基金数据 峖奣尛
请你来当评论家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学鉴 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 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 莹的宝石。” 请你模仿《散文家谈散文》 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绿
朱 自 清
速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和 同学交流。 2.找出交代作者的行踪的词语或句子。
xiāng jù

liǔ
镶 穹
踞 倏
薄阴 皱缬
什刹
xié
几绺 尘滓
yù n zǐ
qió ng shū yì jū
shí chàBiblioteka mó u là i挹lé ng

蕴蓄
棱角
明眸善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