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短文两篇小测题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练习题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二、提高部分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而节叶具焉具:________(2)节节而为之为:________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答:成语是:__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16.[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答:这些毛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17.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三、试一试18.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参考答案一、1.《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学书画苏洵苏辙三苏2.C(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3.(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3)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信给谢中书的信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6.(1)对偶(2)对偶,借代7.三(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8.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9.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10.(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11.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12.何夜无月?……两人者耳°略二、13.(1)具备、具有(2)做,此意为“画”14.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或“兔起鹘落”°比喻动作敏捷,又比喻作画,写文章下笔迅速,中间没有停顿)15.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16.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17.A三、18.略(只要能写出松的坚韧不拔,竹的高风亮节,梅的凌寒傲骨等意思即可)。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复习提纲一.注音德馨(xīn)鸿儒(rú)案牍(dú) 甚蕃(fán) 淤泥(yū) 清涟(lián)亵玩(xiè)隐逸(yì)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有仙则名(就)(有名气)2。

有龙则灵(有灵气)3.斯是陋室(这)(简陋的居室)4。

惟吾德馨 (只)(品德高尚)5。

谈笑有鸿儒(大) (读书人)6。

往来无白丁( 没有学问的人)7。

可以调素琴(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8。

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扰乱)9.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身体)10。

可爱者甚蕃(值得喜爱的)(多)11。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表示转折)(沾染污秽)12。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清水)(美丽而不庄重)13。

不蔓不枝(分枝)(分蔓) 14.香远益清(更加)(清香)15.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1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17.余谓菊(我)(认为)18。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19。

陶后鲜有闻(少)20.宜乎众矣(应当 )三.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3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受沾染。

6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喜爱的人该是很多了。

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9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梗)中间空,外面直,不生藤蔓,不长旁枝.10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四、课文理解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2《短文两篇》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2《短文两篇》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3.下面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而① ②濯 可清 远涟 观而 而. .不 不可 妖亵玩焉 B.是① ②斯 问是 今.陋 是.室 何世 C.何① ②何 同.陋 予之 者有 何.人 D.之① ②无 何丝 陋竹 之.之 有.乱耳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有龙则形灵.容词作动词,显出灵异 (2)苔痕上.阶绿 方位名词作动词,长上 (3)无案牍之劳.形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用具体的词,更为直观可感;写景叙事化,更富动感,更像电影;活灵 活现地写出了莲荷一片临风而举的最基本特征;字字用得妙,尤其是“一 一”二字;还表现了诗人默默欣与设置
如果您对PPT模板中的字体风格不满意,可进行批量替换,一次性更改各页面字体。 1. 在“开始”选项卡中,点击“替换”按钮右侧箭头,选择“替换字体”。(如下图
【甲】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 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A.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19.乙文以莲象征君子美德,下列叙述莲与君子特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B.不蔓不枝:君子不随便说他人短处,以免横生枝节。 C.香远益清:君子德行芬芳,可以远播各地。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人格高洁,令人景仰,不受人狎利用。 20.翻译下面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则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分内之事,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021——2022学年度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 选出下列画线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

中庭:院子里。

B.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C.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欣赏、领悟。

2.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 下列对《答谢中书书》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 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二、填空题5. 填空:(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自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22.短文两则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22.短文两则

文体知识
“铭”,是古代文体 名, 用于述功记行或警戒劝勉,文
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
与格言颇相似。《陋室铭》虽
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
字词注音
陋室( lîu )
苔痕( tái ) 案牍( dú )
德馨( xīn )
鸿儒( rú 诸葛( gě ) )
shǔ 西蜀( )
文言句式
何陋之有 (倒装句,应为“有何之陋”)
精 读 课 文
2.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 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 1. 体比喻什么?请同学们找出相应文句, 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同 并作解释。 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大家积极思考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 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 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 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 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 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 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 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 “仙”“龙”来比“德”,用“名”和 语。 “灵”来比“馨”。
陋室铭( míng )
古今异义
(1)山不在高
(古义:动词,在乎 今义:介词,表示某物在某地)
(2)惟吾德馨
(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
(3)可以调素琴
(古义:调弄
今义:调动) 今义:形状)
(4)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
一词多义

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
何陋之有( 倒装标志,不译 斯是陋室( 判断词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2课
短文两篇
《陋室铭》《爱莲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同步练习(含答案)

作文题目你所在地方的建筑特色是什么?或者,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围绕家乡的建筑特色或者某个特色建筑,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文。

不少于500字。

1.抓住建筑物特征。

无论对局部的建筑构件、单个的建筑物、庞大的建筑群,抑或对星罗棋布的某类建筑物,都要从整体上概括出其本质性或普遍性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一个建筑物会有多个特征,在写作时,要抓住建筑物最典型的特征加以说明。

2.恰当运用说明方法。

为了把建筑物的特征说明白,就应该根据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等常见的说明方法。

3.合理运用结构方式与说明顺序。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有时一篇文章可综合使用几种说明顺序。

4.语言运用要得当。

或以朴素平实见长,或以幽默生动见长,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语言,都要注意语言的准确、简洁、周密与科学的特点。

范文示例九龙桥九龙桥是荆州的名胜之一,它位于东门风景区内,是入城的咽喉。

它桥体优美,设计精巧,结构坚固,令中外游客驻足观望,流连忘返。

九龙桥横跨在护城河上。

它长98米,宽15.7米,全身成弧形。

远望九龙桥,仿佛雨后彩虹,又如蛟龙出水,静卧水面,神态安详。

站在桥下的回廊里,九拱连环、九龙喷水的胜景,尽收眼底。

九龙桥是由九个半圆形、大小不一的石拱组成的,和卢沟桥一样,属联拱石桥。

中间的一拱最大,直径约6米,两旁各有两个中拱,两个小拱,成对称排列,依次变小。

这样,大拱领小拱,小拱伴大拱,拱拱相连,不仅节省了石料,增大了桥身的过水量,而且九拱连环,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石拱的上面各有一个石雕龙头。

探出身子的龙头,气宇轩昂。

两耳高高翘起,似在倾听水声;两眼左顾右盼,仿佛在观花赏景。

宽大的龙嘴里不时地喷起缕缕水雾。

在阳光的折射下,缕缕水雾编织出七彩的水帘,条条水帘交织变幻,在护城河上搭起道道彩虹。

2001·2015年6月印刷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测试卷(附答案卷)

2001·2015年6月印刷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测试卷(附答案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测试卷版本:人教版2001·2015年6月第7次印刷制作: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测试卷时间:90分钟,各45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新建五中·张同平答谢中书书(50分)一、填空(6分,一空一分)1、《答谢中书书》一文选自《》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徵(征字繁体),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作者是:(456-536),字通明,号,丹阳秣(mò)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信中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体现了作者和。

二、据《答谢中书书》默写(15分,一空一分)(1)总领全文之句或全文的主题句:,。

其中这句中的“美”字,流露出作者醋爱山水的愉悦之情。

(2)从仰观、俯视的视角,描写山高水净,境界清新之句:,。

(3)写出了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景色之句:,。

,。

也是作者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所见到的景象的句子。

(4)从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描写了朝、夕两个特定时段的生物活动的画面之句:,;,。

也是作者描写一日之内景象变化的句子。

(5)表露出作者沉醉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的句子是:。

(6)表现作者能发现山水无尽的乐趣,与谢灵运比肩自豪之意,溢于方表的句子是:,。

三、翻译全文(5分,一处一分,扣完5分止)译:四、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在括号内注音。

(6分,一处一分,扣完6分止) (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晓.雾将歇.()(4)夕日欲颓.()(5)猿鸟乱.鸣(6)实是欲界之仙都.....(7)沉鳞....( )竞跃(8)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9)自康乐..以来五、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2分)1、实是欲界之仙都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六.全文具体写了哪些景物?(10分)请你用原文中一个短语来概括本文所描绘的景物画面的主要内容(1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提升训练原卷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提升训练原卷版)

第11课短文二篇【提升训练】一、选择题1.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做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以及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3.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D.实是/欲界之仙都4.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B.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C.“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D.最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尽在其中。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二、填空题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