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化与饮食
广东文化风俗报告范文

广东文化风俗报告范文概述广东省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省份。
广东文化风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下面将从广东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饮食文化和传统节庆四个方面来介绍广东的文化风俗。
地理环境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
它的地理环境与海洋的接壤和众多的河流给广东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沿海地带有大量的岛屿和港湾,为广东的渔业和海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历史背景广东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南方的繁华之地。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广东已是大国楚国的辖区。
汉代时期,广东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近代历史上,广东成为中国人民的先锋,孕育了众多的革命先驱和伟大的思想家。
饮食文化广东的饮食文化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广东菜以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丰富的食材闻名于世。
粤菜、潮州菜、客家菜等各具特色。
广东人崇尚食材的新鲜和口味的纯正,讲究味道的鲜美和菜肴的色彩艳丽。
其中著名的菜品如广东烧腊、白切鸡、腊味煲仔饭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传统节庆广东人民热爱节庆活动,传统节庆在广东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春节是广东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人们会进行传统的庙会、花市、舞狮等活动,以及一起吃汤圆、赏花灯等习俗。
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广东人民普遍过的节日,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猜灯谜等。
结论广东的文化风俗是浓郁而多样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饮食文化和传统节庆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广东人民崇尚生活的热情和追求精致的品味。
广东的文化风俗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广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和传承广东的优秀文化,以传统为基础,创新发展,为广东和整个国家的繁荣作出贡献。
广东饮食特色

广东饮食特色广东省位于中国南部,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而闻名于世。
广东饮食特色独具匠心,融合了各地风味,口感独特,香气诱人。
以下将为您介绍广东饮食的一些特色。
粤菜是广东省最具代表性的饮食之一。
粤菜注重用料讲究,烹饪技法多样,口味清淡不油腻。
其中,广东的烧腊是粤菜的一大特色,如烧鹅、烧鸭、叉烧等,皮脆肉嫩,香气扑鼻,成为了很多人的最爱。
另外,广东的点心也是粤菜的一大亮点,如小笼包、烧卖、叉烧包等,软糯可口,极具诱惑。
作为海滨省份,广东的海鲜也是其饮食特色之一。
广东人对海鲜的烹饪功夫独到,能够将海鲜的原汁原味完美呈现。
例如,清蒸海鲈鱼、红烧大闸蟹、炒花甲等都是广东人喜欢的海鲜佳肴。
此外,广东的潮州菜以海鲜为主,烹饪技巧精湛,口味鲜美,是不可错过的美食之一。
广东人热爱茶文化,广东茶叶也是其饮食特色之一。
广东的早茶文化源远流长,晨起后,人们常喝一杯清香的早茶,以提神醒脑。
广东的港式奶茶更是一绝,茶香浓郁,奶味十足,回味无穷,成为了广东人的生活方式。
广东还以糖水著称,广东的糖水种类丰富,口感清爽甜润,极具特色。
无论是冰镇还是热糖水,在夏季或冬季都能让人感受到甜蜜与温馨。
例如糖不甩、芝麻糊、龟苓膏等都是广东人喜爱的传统糖水品种。
总的来说,广东饮食以粤菜为主,兼收并蓄,融合了各地美食精髓,口味清淡,营养均衡,风味独特。
广东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烹饪技法、用料选择上注重品质,被誉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
来广东旅行,不仅可以欣赏其秀丽的风景,还能品尝到地道的美食,享受别样的美食之旅。
粤式糖水文化品味广东传统甜品的独特力

粤式糖水文化品味广东传统甜品的独特力粤式糖水文化品味广东传统甜品的独特力量糖水文化是广东传统的饮食文化之一,是广东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广东人以自豪和喜爱之情对待糖水,糖水既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粤式糖水以其香甜独特的口味和精致的制作工艺,吸引了无数食客的味蕾,更成为广东传统饮食的代表之一。
一、历史渊源粤式糖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广东是一个繁华的贸易口岸,吸引了许多外来商人和旅行者。
这些人们不仅带来了各种食材,还带来了各种烹饪技术和糖果制作技巧。
与当地的饮食文化相融合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粤式糖水文化。
二、口味特点粤式糖水的口味淡雅、不过分甜腻,以突出食材的原汁原味为主。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甜品,如江浙的豆腐脑或川菜中的泡椒凉粉等,粤式糖水更加注重口感和鲜味。
它不仅适合夏季解暑,还适合在寒冷的冬天暖胃。
而且,糖水的种类繁多,无论是煮、蒸还是炖,都能让人品尝到不同的口感和风味。
三、制作工艺粤式糖水的制作工艺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在选材和烹饪技巧方面。
广东人注重用新鲜的食材制作糖水,以保持原汁原味。
例如,制作花生糊时要选用新鲜的花生,制作西米露时要选用优质的西米等。
另外,烹饪技巧也十分关键,火候的控制、水量的搭配以及配料的精确计量都对糖水的口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代表性甜品1. 芝麻糊:芝麻糊是广东人民特别喜欢的一种糖水,它选用优质芝麻磨制而成,口感细腻,香气四溢。
广东人常常将芝麻糊与糯米糍、炸鲜奶等搭配食用,以增加口感和层次感。
2. 红豆沙:红豆沙是广东地区最常见的糖水之一,以红豆煮熟后捣成糊状,加入适量的砂糖,再经过搅拌和煮沸,最后加入一些薄薄的奶油,使得红豆沙口感顺滑细腻。
3. 杨枝甘露:杨枝甘露是广东人民在夏季最喜欢的凉糖水之一,以鲜榨的柠檬汁、西米和新鲜的芒果搅拌而成,口感清爽、香甜怡人。
五、糖水文化的变革与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粤式糖水也在不断变革和更新。
粤菜饮食文化

了解"粤菜"饮食文化(一)粤菜简介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其烹饪技术之精妙,菜式美点之纷繁多样,味道之鲜美,色、香、味、形整体设计之完美,都可谓首屈一指。
在今日中华大地,从京城到边疆,从沿海到关外,一股“粤菜风”正风靡全国,甚至冲击着其它菜系原先占据的市场。
粤菜主要由广州、潮州、东江三种风味组成。
(二)影响粤菜的地理与历史因素。
广东地处我国南端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气候宜人。
其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南面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同时,广州又是历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吸取了外来的各种烹饪原料和烹饪技艺,使粤菜日渐完善。
加之旅居海外华侨把欧美、东南亚的烹调技术传回家乡,丰富了广东菜谱的内容,使粤菜在烹调技艺上留下了鲜明的西方烹饪的痕迹。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汉越文化和生活习俗很快融合。
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东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东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
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东饮食文化,名扬海内外.(三)粤菜的悠久历史粤菜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二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 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 的记载,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 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在公元前122 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赵胡墓中已有烧乳猪用的炉、叉和乳猪残骨等文物。
(四)广东凉茶广东凉茶,是广东特有的一种茶,具有清凉散热、解暑去湿的功效,起到保健止渴作用。
广东地属岭南,多雨潮湿,冬暖夏热,先民们为了除湿去热,便将一些清热解毒、消暑去湿的草药配制成各式各样的凉茶,制售凉茶的药店、摊档、作坊,也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

就食 ,边吃边拉家常。在烹调方面 ,这里是鲁菜的 “ 势
力 范 围 ”。擅长 烤 、涮 、扒 、熘 、爆 、炒 , 好 鲜咸 , 喜
葱香与酱香突 出 ,善于制汤 ,菜品大多酥烂 ,火候很 足 ;同时装盘丰满 ,造型大方 ,菜名朴实 , 体现黄河流
“ ”是 人们 调适 生 活的手 段 ,还是 社会 交 际的媒 介 。 吃
三 、饮食 文化 的地 区差异
1 .东北食风 :东北物产丰富 ,杂粮和米面兼备 , 饺子 、蜂糕、冷面 、粘豆包 、高粱米饭 、窝窝头最具特 色 ,蔬菜品种较少 ,以白菜 、黄瓜 、西红柿 、土豆等为 主 ,因大小兴安岭多山珍 ,渤海湾多海味 ,故名肴玉食 琳琅满 目,因气候寒冷潮湿 ,东北人嗜肥浓 、重油味和
小 伙子 、大老 爷们 ” 。
2 华 北 食 风 :华 北 地 区 民风 俭 朴 ,饮 食 不 尚 奢 . 华 ,讲 求 实惠 ,主 食 以面食 为 主 。华 北农 村 盛面 习惯 用 特 大号 的 “ 捞碗 ” ,指 缝 间夹上 馍饼 或葱 蒜 ,多人 围蹲
副食为汤 、酱 、咸菜和泡菜 ,调味品爱用辣椒和豆酱。
咸 味 。制 菜 喜 欢 用豆 油 和 葱 蒜 ,烹 调 多 烧 、炖 或 者 盐 渍 、生 拌 。 老百 姓 爱 吃 火 锅 ,爱 抽 水 烟 。 由于 清 代 山
5 .西南食风 :西南地 区的 自然条件复杂 ,物种奇
多,饮食资源取之不竭 ,价廉物美 ,食俗风情多样 、奇
异 ,小吃 以米 制 品为 主 ,如 米线 、糍 粑 、汤 圆等 。西南
地区是川菜的 “ 势力范围”,以炒 、煎 、烧 、煸和麻辣 为特色 ,民间有 “ 料出云贵” 、 “ 味在四川”、 “ 吃在 重庆”的说法。饮食习惯爱辣 、喜酸 、偏好复合味。
广东春节传统文化习俗_广东春节饮食及禁忌

广东春节传统文化习俗_广东春节饮食及禁忌春节是我国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历史悠久,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过年习俗,作为一名广东人,你知道广东人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和文化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广东春节传统文化习俗,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春节的介绍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至二十五的送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要举行各种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俗称“过年”。
广东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2、置鲜花。
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
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4、送压岁钱是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年,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
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
但不能去远的地方。
5、谢灶: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
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
6、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女儿回娘家。
7、正月初7吃7样菜,然后初7,要全家出去玩。
8、12点,要在家里守岁。
9、广东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
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东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
桃花之于广东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
广东人对花情有独钟,无论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配搭各种各样的鲜花。
10、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
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
广东醒狮舞起源佛山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
岭南食俗文化研究报告

岭南食俗文化研究报告
岭南食俗文化是指中国广东、广西、香港以及澳门地区的食俗传统和文化。
这个地区的食俗文化历史悠久,非常丰富多样,是中国南方地区独特的食品文化代表之一。
岭南食俗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饮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岭南地区的饮食文化被视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紧密关联。
岭南人民在庆祝重大节日、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都会特别讲究饮食。
2. 以粤菜为主导:岭南地区以粤菜闻名于世,粤菜以鲜、爽、嫩、滑、酥等特点而著名。
菜肴的制作注重火候的掌握和烹饪技巧的运用,追求烹饪的精致和口感的细腻。
3. 多元的食材和烹饪方式:岭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各种优质的食材都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不仅有海鲜、禽畜肉类,还有各种蔬菜、水果、热带植物等。
同时,岭南地区拥有丰富的烹饪方式,包括炒、烧、煮、炖、蒸、煎、炸等,使得菜品的选择和烹饪变化多样。
4. 注重平衡与养生:岭南人注重饮食的平衡,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和谐。
岭南菜肴追求味道的鲜美和口感的丰富,同时注重菜品的营养搭配和药膳煮法,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5. 传统民俗活动:岭南地区的民俗活动与饮食文化紧密相连。
例如,广东地区的花灯文化、广西的美食节庆等活动,都在传承和弘扬岭南食俗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岭南食俗文化是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岭南地区与世界其他地方联系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岭南食俗文化,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中国粤菜的构成体系

中国粤菜的构成体系中国粤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烹饪技法、丰富的食材选择、精细的调料运用、不断的菜式创新、深厚的饮食文化、注重营养均衡、精美的摆盘艺术以及严格的服务规范而享誉全球。
下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深入探讨粤菜的构成体系。
一、烹饪技法粤菜的烹饪技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炒、炖、烧、烤、蒸、煲等多种方式。
其中,炒是最常用的技法,而炖则能充分提取食材的鲜味。
烧和烤注重食材的口感和色泽,而蒸则能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煲是一种慢炖的方式,能使食材充分吸收调料的味道。
二、食材选择粤菜在食材选择上非常广泛,注重时令食材和海鲜的运用。
新鲜的蔬菜、水果、海鲜、家禽、家畜以及各种珍稀山珍海味都是粤菜的常用食材。
其中,广东本地的食材如沙葛、马蹄、豆豉等更是独具特色。
三、调料运用粤菜在调料运用上非常精细,注重清淡和原汁原味。
常用的调料有盐、糖、酱油、料酒、姜、蒜等,以及各种酱料如沙茶酱、柱侯酱等。
此外,广东的汤也是一绝,常用老母鸡、火腿等材料熬制高汤,作为菜肴的提鲜调料。
四、菜式创新粤菜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厨师们不断尝试新的烹饪技法、新的食材搭配以及新的摆盘艺术,使得粤菜能够与时俱进,满足现代人对美食的需求。
同时,创新也是粤菜能够屹立于中国四大菜系之列的重要原因。
五、饮食文化粤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广东人注重饮食的“意”与“味”,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和谐统一。
在品尝粤菜的同时,人们也能感受到广东地区的独特文化氛围。
六、营养均衡粤菜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强调清淡和健康的烹饪方式。
这样的烹饪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营养成分,使粤菜在营养均衡方面表现出色。
丰富的蔬菜、水果以及各种海鲜和家禽为身体提供了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七、摆盘艺术粤菜的摆盘艺术也是其魅力所在。
厨师们通过巧妙的刀工和精心的摆盘设计,将一道道美食呈现得如画一般。
色彩搭配丰富,造型美观,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视觉的盛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文化与饮食习俗
人类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其个人的机体特征、时代条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而且更取决于其文化特点。
不同的文化,对食物有不同的标准和消费方式,如中国人视动物的肝、肾、心肺为佳肴,所谓“以形补形”,而美国人却拿来喂猫、狗,认为对人健康无益;中国人不习惯吃蜗牛,而法国人却视之为珍品;印度是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国家,但他们却宁肯饿死,也不吃牛肉,连联合国救济署运到印度的牛奶也只能被倒进大海,这与他们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
饮食习俗是广东文化很有特色的一个分支,粤菜享誉海内外,“食在广州”也早已闻名于世。
饮食的改革与创新始终不能离开文化的范畴,通过对广东饮食现象的描述与分析,我们可以透视其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1、选料杂博无所不吃
粤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尤以选料之广博而闻名。
在粤菜中,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无不可入肴,蛇、鼠、雀、虫、狗、猫等,在其它菜系中令人瞠目结舌的选料,却被奉为席间珍品。
如蛇是其它省份的人不敢入口的,如古时代有“杯弓蛇影”的成语,连误以为蛇的影子映在酒杯中就要吓得生病,更不要说吃了。
而在粤菜中,蛇却是上佳选材,广东人吃蛇,可谓源远流长,而在粤菜中却是上佳选材,《南越异物志》中就有一首吃蛇的歌谣:“蚺蚺大蛇,既洪且长,宾亨嘉宴,是豆是觞。
”如今,广东的蛇馔已有近50余种,并有多间以蛇为基本菜式的餐馆,许多外国人、外地人来广东,都会品尝一下蛇馔,以为快事。
事实上,广东人的这种无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开放的心态在饮食上的反映。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
广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形成了广东人一种开放性的思维结构,同时由于地处边疆,历代王朝对它的控制比内地弱,受正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中原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不断淡化,从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纳力。
2、博采众长讲究实际
粤菜形成于秦汉时期,它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收国内京、鲁、苏、川等菜系的精华和西餐的烹饪技术,如粤菜中的泡、扒、川就是北方的爆、扒、氽中移植过来的,煎、炸等法就是从西餐中借鉴过来的,逐渐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
凡是相似的文化,都可以从历史接触中探求关系,在两地同样事物的比较中,质的相似愈大,相互传播也愈显著。
广东文化的开放性,必然具有兼容性,从而使饮食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在不知不觉中推动饮食习俗的发展。
广东饮食习俗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能逐渐摒弃外地饮食中的某些陋习,形成不尚奢华、讲究实际的风格。
广东人的饮食,讲究少而精,即使宴请宾客,也绝不铺张浪费,以吃饱、吃好为原则,这与北方的某些地方的大吃大喝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北方人的铺张,正是由于礼仪上的拘泥,这固然有其豪爽可爱的一面,但更应看到,饮食上的繁文缛节,是无法为现代社会的行为方式所接纳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广东人不重视礼仪,恰恰相反,广东人请客非常注重礼貌,使客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而那种脱离实际的铺张,则是务实的广东人所不愿为之的。
广东人体现在饮食风格上的务实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广东人不尚虚名,讲究实际,儒家文化中注重形式等务虚的精神对广东的影响不深,相反,他们却受到西方人的求实态度的熏陶。
这种影响形成了广东人对饮食既能博采众长,却又保持着务实态度。
3、制作精细追求享受
一道鲜美佳肴的制作,有赖于各个环节之间有条不紊的协作,粤菜在配料、刀工、火候、烹饪时间、起锅、包尾、器皿、上菜方式等诸多环节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如做鱼讲究即杀即烹,这样才能保持鱼的鲜味;再如其拼盘的制作,必须注意配料的选择,以达到造型美观、口味丰富的效果,一道好的拼盘,不仅是一盘佳肴,更是一件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
在粤菜中,最见于师傅制作功夫的莫过于鸡馔了,凡几百种之多,能让客人遍尝几十种鸡肴而绝无重复之感,几乎每个有名的酒家都有自己创制的招牌鸡,如广州酒家的文昌鸡、北园酒家的花雕鸡、佛山的柱侯鸡、清远的白切鸡等,不胜枚举,各具特色。
如白切鸡,必须选用小母鸡或阉鸡,以清远三黄鸡为最佳,制作中最重要的是火候,以刚熟、切开后两腿骨还微带血丝者为宜,倘若过火,肉质变老,便失去了白切鸡爽滑鲜美的特点。
饮食制作的精细,与广东人强调个人价值、追求享受的文化分不开。
享受并不是片面地追求吃喝玩乐,它属于一种道德的范畴,同禁欲主义相对应。
禁欲主义拒绝尘世的财富和享受,抑制欲望以达到某些社会目的或道德的自我完善。
从道德类型来看,广东文化不属于禁欲主义,而表现出享受主义的倾向,充满了世俗享乐的人性和情调,
表现在对舒适、快乐、美好生活的追求,以拼命地干活,尽情地享受为宗旨。
享受一词,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赋予贬意,总把它与不劳而获联系在一起,认为享受就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似乎只有资产阶级才有资格享受。
其实,享受是人类非常高级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一种必然的文化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饮食习俗更向高档次发展,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强烈的冲击,传统儒家思想的“君子固穷”,安于“箪食瓢饮”的生存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儒家把操守作为衡量人格的唯一标准,把守穷作为坚持操守的象征,这种思想的本质是将人类限制在最低的生活水平线上。
改革大潮中的广东人意识到,生活上不尚奢华是可取的,但绝不能以穷作为判定操守的标准,这使他们能够放开思想,去勇敢追求生活标准的不断提高。
饮食习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食物不仅仅是含有可供人类利用以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对于每一种食物及其消费方式,还需要由文化对其可靠性加上同意的标签。
同样,广东人对其饮食的选择,也正是其文化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美食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才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和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