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揭开神秘宁古塔真相 边远地区适合罪犯改造

合集下载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宁古塔的可怕不仅仅是一种极苦极寒的可怕,更重要是一种底层互害和无望的可怕。

而人,尤其是女人,挨饿受苦,受冷受难本身就已经让人身体麻木,如果再加上底层互害和看不到出头之日等等,这更能让人心理崩溃,生不如死。

1.极寒之地。

宁古塔位于现在的黑龙江省牡丹市长汀镇古城村,是清朝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也是清朝控制东北边疆的重镇,是当时的该地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因为是“龙兴之地”,所以清朝皇家对此地一直比较重视,给人感觉这地方似乎很繁华,其实不然,所谓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不过是当时皇家为展示“龙兴之地”的重要性强加其身的光环而已,实际上宁古塔一直都是塞外寒苦之地,不光人烟稀少,而且到处崇山峻岭中,虽然资源极其丰富,但当时并未开发,或者说统治者也没有想过开发那么偏远的蛮荒之地。

尤其是当地的冷,能让人感到进入人间地狱的可怕,事实上好多犯人,尤其是女犯人到那种极寒之地后,不但会身体上无法承受,心理上更是达到崩溃或者绝望的边缘。

清朝时全球气温还未像现在这样变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宁古塔几乎是常年冰封。

清人王家祯曾在他撰写的《研堂见闻杂录》一书中写过这么一段话,说“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

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此地不光离京遥远,而且终年冰封积雪,常年不化,人是很难到达那里的。

确实,因为路途遥远又人烟稀少,好多犯人经过长途跋涉后就在即将到达的路上不是被冻死就是被深山野林中的豺狼虎豹咬死吃掉,甚至可能被当地的野蛮部落抓去分而食之。

就连那些押送犯人的官差也对这种差事心有余悸,好一点还能回来继续吃皇粮当官差,运气差一点的一样也可能被豺狼虎豹吃掉或者在路上被飞雪所阻冻饿而死。

如果说那些被送往宁古塔的犯人路遇豺狼虎豹还可躲可抗的话,但对于那种深入骨髓的冷,他们其实没有多少抵抗力的。

当时有个叫吴兆骞的读书人,受十一月南闱科场案影响被仇家诬陷,奉旨入京参加复试。

为何满清官员宁死都不去宁古塔 这个地方到底有多可怕

为何满清官员宁死都不去宁古塔 这个地方到底有多可怕

为何满清官员宁死都不去宁古塔这个地方到底有多可怕本文导读: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个朝代中,出现了两位优秀的皇帝,分别是乾隆帝和康熙帝。

现如今看来,两人的能力毋庸置疑,缔造了康乾盛世,这样的盛世在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不过在乾隆帝时期,出现了严重的文字狱。

文字狱的出现,让汉人的生活变得非常窘迫。

在清朝时期,很多官员犯了错误,都会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知名度比较低,它就是“宁古塔”,首先宁古塔不是一个“塔”,只是一个地名,其次宁古塔是满清的发源地之一。

宁古塔是一个城名,也是一个地名。

这个地方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

满清没有入关之前,宁古塔就已经存在了,当时这个地方作为后金的边境地区,会派重兵把守。

清朝建立之后,这里仍然是边境地区。

不过此时宁古塔就成为了恐怖的代名词。

现如今关于清朝的电视剧中,经常会听到“将某某发配宁古塔,永世不得回朝。

”由此看来,后金入关之后,宁古塔就成为了惩戒犯人的地方。

不过这个地方,很多官员是宁死不去的。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将罪犯流放,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只不过到了清朝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清军入关之后,顺治帝完善了罪犯流放的制度,包括流放的地点、时间等等。

大清律制定后,罪犯的流放变得更为详细,大清律主要是规定了流放人员的起因、种类,流放人员的刑期,流放人员的生活等。

这一点要比其它朝代都完善。

《大清律例》中记载了“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

”由此可以看出,强盗被抓之后,就会发配到宁古塔。

到了宁古塔,想要回来的话,机会渺茫,要知道宁古塔这个地方,可以说鸟不拉屎。

发配宁古塔,不仅仅是罪犯,还有旗人和朝廷官员。

顺治年间,朝廷流放的罪犯地点大多数在黑龙江一带,假如是朝廷的官员,肯定是会发配到宁古塔,这样朝廷的犯人,肯定是不会被发配到其它地区的。

这样的犯人都是朝廷重视的。

清朝时期,大部分犯人都分配到了黑龙江地区。

古宁塔是一个什么地方 为什么犯人一听到这个名字都绝望了

古宁塔是一个什么地方 为什么犯人一听到这个名字都绝望了

古宁塔是一个什么地方为什么犯人一听到这个名字都绝望了本文导读:很多人听到这个地名都会以为,宁古塔是个塔,或者是个有塔的地方。

其实不是,宁古塔是由满语音译过来的。

“宁古塔”在满语当中是“六个”的意思。

对于这个地名的由来,相传当地有兄弟六个,各自占据一方,因此这个地方就起名叫做“六个”,音译成汉语就是宁古塔。

宁古塔位于现在的黑龙江牡丹江市一带。

虽然现在的牡丹江市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然而在清朝的地方却并不是,现在的情况是经过很多代人经过了几百年来才建造而成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宁古塔是非常荒凉的,荒无人烟。

其实并不是如此,相反,宁古塔还是满洲人发迹的地方。

然而,由于宁古塔位于中国的最北方,而且经济、农业都比较落后,更重要的是冬天非常冷。

因此相比于中原地区来说,宁古塔的确是个地狱一样的地方。

根据当时清朝的一些记载:“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

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因此相对于北京的气候适宜,经济繁荣来说,宁古塔的确是太荒凉了,根本就没有人去。

皇帝之所以将那些犯人发配宁古塔,其实不止是为了惩罚犯人,还有一个原因是为宁古塔输送劳动力。

因为宁古塔属于军事重镇,是有人把守的。

因此,那些犯人被发配宁古塔之后,一般都是发配给披甲人为奴。

所谓的披甲人,就是那些镇守宁古塔的将士,给他们做奴隶。

其实宁古塔生活也不是那么苦,就是冬天难过了一点,不然从古自今,黑龙江也不会有那么多人。

真正痛苦的是被发配宁古塔的路上。

因为是犯人,因此肯定是不会给他们穿好衣服的,越是往北越冷,因此很多人在路上都给冻死了。

因此就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意思就是,如果能成功走到宁古塔,就什么也不怕了。

可见从京城到宁古塔的路由多么艰难。

因此清朝的那些犯人害怕的并不是去宁古塔生活,真的害怕的是去宁古塔的路上,因为他们很有可能死在路上,这才是最可怕的。

对于那些一直养尊处优的官员和他们的家眷来说,流放宁古塔其实跟判处死刑并没有区别。

宁古塔的那些人与事

宁古塔的那些人与事

宁古塔的那些人与事作者:陈萍来源:《中学生百科·悦青春》2016年第03期流放,是古代一种仅次于死刑的刑罚。

清朝时,有一个地方流放犯人(特别是名人)最多,那就是宁古塔。

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流放地,位于今黑龙江省海林市和宁安市境内。

300多年前的宁古塔,天寒地冻,人烟稀少,生存,超乎寻常的艰难。

不过,除了那些不堪忍受苦难而逃跑、自杀的,流放者中也不乏与天地命运抗争的铁汉,他们不甘在惨嗟悲叹里沉沦,而是在苦难里坚忍不拔,积极有为。

安徽桐城的方氏家族向来以治学著称,方家才子们是清代文坛上“桐城派”的主力。

出身名门望族的文学奇才方拱乾原本为官明清两朝,只因其子受南闱科场案的牵连,全家数+口均被发配宁古塔。

后来,家境富足的族人出巨资将其一家保出,回到南方。

5年后,71岁的方拱乾病逝。

然而,方家流放的命运并没有结束。

方拱乾的长子方孝标随父亲被赦免后,曾游历云南、贵州,写成有抗清事实的《滇黔纪闻》。

他死后,同乡有个叫戴名世的文人著《南山集》一书,引用了方孝标书中的一些记载,此事被人揭发,朝廷严查下来,形成了牵连300多人的文字狱案。

最后,除处决戴名世外,方孝标的子孙与家眷一起被流放今齐齐哈尔市,方孝标之孙方登峄死在了流放地;后来,方登峄的孙子方观承竟冒死盗墓,徒步千里,终将父祖尸骨带回故土。

文化人出身的方氏家族代代与东北流放地结缘,但又在不经意间为那片土地播下了文教的种子,他们的生命之花也以异样的方式重新开放。

在宁古塔流放三年,方拱乾写成了《伺陋居集》;晚年在扬州卖字为生、贫病交加之际,为纪念劫后余生,又将在宁古塔的见闻写成《绝域纪略》,成为宁古塔的第一部风物志;而其孙方登峄则著有《龙沙纪略》,这两部纪略为后人研究东北的风土人情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吕留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反清义士。

就在他去世40余年后,有个叫张熙的门生游说当时的川陕总督谋反,结果被告发,朝廷严加查处,已死的吕留良及其长子被开棺戮尸,另一子被斩,其余子孙及同族男女老少111人全部流放宁古塔。

宁古塔究竟什么地方为何罪犯都流放这个地方

宁古塔究竟什么地方为何罪犯都流放这个地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宁古塔究竟什么地方为何罪犯都流放这个地方
导语:在许多清朝历史剧中,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宁古塔不是一个“塔”,而是...
在许多清朝历史剧中,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宁古塔不是一个“塔”,而是满族的发源地,清皇族的老家。

为何把罪犯发放自己老家?
其实,宁古塔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

后设宁古塔将军,为吉林将军的前身。

宁古塔属边远地区,旧时,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很适合罪犯改造。

既不是塔,而为何又称为“塔”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兄弟6个,曾居住于此。

满语谓为“宁古”,个为塔,古称“宁古塔”。

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

清朝时,全国偏远落后的地区有的是,可清王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首选宁古塔呢?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

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显示祖上的荣耀。

自清顺治十年(1653)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至今已360余年。

因时值明清易代之际,大批受到朝廷刑罚的官员将领被发配到宁古塔,特别是顺治至乾隆年间,成千上万的人被流放到东北,让宁古塔成为当年有名的流放地之一。

历史上的罪犯流放最早起源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到了清代有了较
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犯人流放的四大地方

古代犯人流放的四大地方

古代犯人流放的四大地方:
第一个最熟悉的地方就是宁古塔。

在与清朝有关的影视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皇帝将某些人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在刚看到宁古塔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会误以为这是一座塔,其实这是一个地名,位于如今的黑龙江。

在古代的时候,这里非常的荒凉,据那些被流放此地的人记载宁古塔常年积雪,并且路途遥远,一路之上充满艰险,所以很多人一听到要被流放宁古塔,都是被吓得两腿发抖。

第二个地方是蜀地,也就是如今的云贵川一带。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发达,而这些地方又多大山,山路崎岖。

李白曾写过一首《蜀道难》,并在其中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不过这也是受当时交通的限制,如今交通发达,这些名山大川也都是成为了人们旅游的绝佳去处,很多人都想去游玩。

第三个地方是房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房县。

房陵虽说是流放之地,但也不是谁想去就可以去的,房陵被称作是帝王流放之地,是等级最高的流放之地,是皇帝、皇亲国戚、王侯将相的流放之地。

秦始皇灭赵国后不杀赵王,就是把赵王流放到了房陵,吕不韦和嫪毐的家族也是被流放至此。

隋文帝的太子杨勇当时也被流放此处,先后共有二十多位帝王流放此处。

至今房县也是成为了旅游胜地,有诸多景点。

第四个地方就是海南岛。

海南岛也是古代的四大流放之地中的一个,海南岛在当时被称作是天涯海角的地方,因为路途太过遥远,还要经过很长一段艰险的水路,在当时又是荒无人烟,自然也是没人愿意去的流放之地。

如今的海南岛风景优美,很多人都想去那里度假,尤其是在寒冷的冬日,更是受人欢迎。

吴大澄宁古塔招民实边引发闯关东大潮

吴大澄宁古塔招民实边引发闯关东大潮

吴大澂宁古塔招民实边引发闯关东大潮中国近代史,可说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

这一时期发生的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使中国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遭受严重破坏,数千万人丧生。

而从清末到抗战时期,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移民大潮——“闯关东”,则拯救了山东、河北、山西、河南、淮北、内蒙中部广大北方地区千百万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人民生命。

几十年间,东北人口迅速增长,千万顷良田得到开垦,丰富的物产资源得以开发,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闯关东大潮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关东”,指吉林、辽宁、黑龙江3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

清王朝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屡颁严令禁汉人出关,但屡禁不止,流民“担担提篮,或东出榆关(山海关),或北渡渤海”,不顾身家性命,多方冒险“闯关”。

“闯关东”即由此而来。

“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这一迁徙过程几乎是与明清两王朝相始终的。

尽管清代初期(顺治年间)便对东北地区实行“封禁”,严禁进入柳条边外(今辽北地区)居住、垦僻田地、采伐森林矿产、掘采人参东珠,但除朝廷组织的人口迁徙、流放罪人之外,仍然不断有零星进入北满地1/ 7区者,今天在吉林、黑龙江不乏有早期“闯关东”人的后代。

例如东北抗日联军五军三师师长、民族英雄张镇华,其先祖张启先就是康熙年间因河南连年遭受水旱灾害,从开封地区通许县逃荒到东北,最后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落户的。

在清朝200多年间,始终有逃荒或其他原因求生的关内人冒死偷越柳条边,但数量始终有限,不能改变这一广大地区人口少,丰富的土地、森林、矿产资源不能开发,社会发展落后的局面。

而成千上万人闯关东大潮引发的时间,是清末光绪后期废除“封禁”,官府首次招募山东饥民到东北宁古塔地区垦荒实边之后。

古代的东北,一向人烟稀少。

12世纪中期与16世纪中期的金、清两个女真人王朝入主中原,大批东北女真人“从龙入关”,移居关内,东北地区两度人口大减。

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是什么-为何是宁古塔

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是什么-为何是宁古塔

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是什么?为何是宁古塔本文导读:“宁古塔”,不是一个塔,也没有塔,它是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

宁古塔最早为古地名,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旧属吉林管辖。

满语数之六为宁古,塔为个,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

网络配图宁古塔有新旧两城,相距25千米。

旧城位于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塔村)。

康熙五年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

其地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距今县城35千米。

顺治十年设昂邦章京镇守,长期为清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

每年六月,派出官员至黑龙江下游普禄乡,收受库页岛居民贡貂。

17世纪中叶,俄国哥萨克侵扰黑龙江流域,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讨。

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

十五年,将军移驻吉林乌拉城,以副都统镇守此地。

光绪二十九年设绥芬厅于宁古塔,与副都统同城治理军政事务。

三十三年裁副都统。

宣统元年,绥芬厅升为府,迁驻三岔口。

“披甲人”,多指受降后披甲上阵为统领部族征战讨伐的人,地位低于一般军人,高于奴隶。

满清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

旗丁按照身份地位,又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

阿哈,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多是投降的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披甲人就是一种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所以,披甲人世代居住边疆,清王朝会经常将一些犯人或其家属发配给这些人,稳定军心。

披甲人又分马甲(骑兵)和步甲(步兵)。

“流放宁古塔”里的流放,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也就是流刑,把犯人遣送到边远地区服劳役。

这些边远地区,要么是未开发的南方苦热苦瘴之地,要么是北方的苦寒之地。

清代流放的地点主要是东北三省和西北新疆。

清朝之前大多是流放到蛮荒之地,也就是南方未开发的苦热苦瘴之地。

发配到宁古塔的罪人,在宁古塔当奴隶,服劳役,开荒、种田、修桥、修路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开神秘宁古塔真相边远地区适合罪犯改造
导语:在许多反映清朝生活的历史剧中,经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么,何为宁古塔?
在许多反映清朝生活的历史剧中,经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么,何为宁古塔?宁古塔又在何处?其实,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

旧城在今黑龙江省安宁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

宁古塔属边远地区,旧时,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很适合罪犯改造。

既不是塔,而为何又称为“塔”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兄弟6个,曾居住于此。

满语谓6为“宁古”,个为塔,古称“宁古塔”。

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

清朝时,全国偏远落后的地区有的是,可清王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首选宁古塔呢?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

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显示祖上的荣耀。

历史上的罪犯流放最早起源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到了清代有了较大发展,逐步健全了罪犯流配制度,设置了多处罪犯流放点。

顺治初年,已制定了大清律,对罪犯的流放作了详细规定,主要是流放人员的起因、种类,流放人员的刑期,流放人员的生活等。

乾隆初年公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