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 第9课 落实应用板块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9课《屈原列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9课《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屈原列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尝试寻求《史记》和《离骚》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在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前提下,疏通文意。
例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的现象。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把握屈原的精神品质,品味作品精湛的叙事艺术。
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鉴赏并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史记》的人物传记时,能将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感受其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绝不妥协的精神,学习其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屈原的人生经历作出评价: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9课《屈原列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9课《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屈原列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尝试寻求《史记》和《离骚》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在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前提下,疏通文意。
例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的现象。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把握屈原的精神品质,品味作品精湛的叙事艺术。
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鉴赏并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史记》的人物传记时,能将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感受其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绝不妥协的精神,学习其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屈原的人生经历作出评价: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说“⽊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
本⽂为⼈教版⾼中新课标语⽂必修5第9课课⽂。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中语⽂必修5第九课《说“⽊叶”》课⽂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
”(《九歌》)⾃从屈原吟唱出这动⼈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们,许多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赋》说:“洞庭始波,⽊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歌》⼜说:“⽊叶下,江波连,秋⽉照浦云歇⼭。
”⾄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我们乃看见“⽊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叶”是什么呢?按照字⾯的解释,“⽊”就是“树”,“⽊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淮南⼩⼭的《招隐⼠》⾥⼜说:“桂树丛⽣兮⼭之幽。
”⽆名⽒古诗⾥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般的情况,⼤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们⽂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遇见“⽊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们似乎都不再考虑⽂字洗炼的问题,⽽是尽量争取通过“⽊叶”来写出流传⼈⼝的名句,例如:“亭皋⽊叶下,陇⾸秋云飞。
”(柳恽《捣⾐诗》)“九⽉寒砧催⽊叶,⼗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过问呢?⾄少从来就没有产⽣过精彩的诗句。
⽽事实⼜正是这样的,⾃从屈原以惊⼈的天才发现了“⽊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再⽤,熟能⽣巧;⽽在诗歌的语⾔中,乃⼜不仅限于“⽊叶”⼀词⽽已。
【教学设计】《说“木叶”》(语文人教版必修5)

《说“木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说“木叶”》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九课。
《说“木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文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
本文为人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5第9课课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性学习、迁移性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中“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有暗示意义,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凄清的艺术格调。
【设计意图】“木叶”是什么,题目就不是很好理解,从题目入手,能帮助学生理解。
且充满了文学色彩和语文风格。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林庚,出生于1910年2月22日,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设计意图】这样的文章,作者和背景作为了解内容。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文章不好理解,需要多读,边读边理解。
四、研读赏析(一)文章结构思路(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现象)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设计

贵州省思南中学张志敏教材概述:本文是林庚先生的一篇文化随笔。
文章内容表面上看是分析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诗人们用意象“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其实质是来阐发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文章分析深入浅出,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木叶”这一意象的捕捉之中,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表现力进行了透视。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即古代诗人为何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这一意象。
2、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明确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学会利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找到诗歌鉴赏的通道。
4、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情,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所引用诗文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上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其实质是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式:讲授与提问式相结合的教学法。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让学生背诵杜甫的《登高》,赏析其中的名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问: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意境是什么?2、从赏析中同学们知道“落木”则为在秋风作用下漫天飞舞的树叶。
则问:杜甫写作此诗时为什么使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呢?二、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把每段序号标出,把每段中的古诗句划出来。
(教师提问式教学方法来理清思路)。
(一)让学生齐读课文中的诗句。
1、教师问:这些诗句中均有一个共同的意象是什么?(教师可对这些诗句进行适当点拔)学生答:是“叶”。
2、教师问:这些诗句中都是用“叶”吗?学生答:有的诗句用的是“木叶”,有的用“叶”,有的用的是“落木”,而有的用的是“树”)3、教师问:对于“树叶”这个物象,融入诗歌后称呼最多的是什么?学生答:“木”字(二)让学生齐读第4—6自然段4、教师问:古代诗歌中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以课文中找出“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提问让学生在第4段中找出“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的区别。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Word版含解析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前自主预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
当时别有用心之人故意曲解苏轼的诗文,称其讽喻新法,最终论罪,被贬斥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抑郁于心。
观景时顿生种种联想,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作者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感慨。
1.宋词两大流派之一——豪放派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称为宋词两大词派。
豪放派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汪洋恣肆,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
它不仅描写花前月下,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正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
2.三国周郎赤壁..赤壁: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遗址。
文中的“赤壁”是黄州赤鼻矶,并非真正的赤壁,而是作者听人传说,因而后人称黄冈赤鼻矶为文赤壁。
3.羽扇纶巾....羽扇:用鸟类羽毛做成的扇子。
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
羽扇是扇子家族中最早出现的,已有2000多年历史。
汉末盛行于江东,晋陆机、傅咸皆有《羽扇赋》,传蜀诸葛亮、晋顾荣皆有持白羽扇指挥众军之事。
纶巾:古时头巾名。
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
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又称“诸葛巾”。
后被视作儒将的装束。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① 东 去, 浪 淘②尽,长江滚滚向东奔流而去,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波浪淘尽了千古③风流人物④。
故 垒⑤西边, 人道是,多少杰出的英雄人物。
古时候军队营垒遗迹的西边,有人说,三国⑥周郎⑦ 赤壁⑧。
语文人教版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

第9课说“木叶”林庚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2.思维与审美:(1)把握作者观点,理解理据关系;(2)分析文章例证法、引证法运用的效果;(3)鉴赏本文作为文艺随笔的艺术特色。
激趣导入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密不可分。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做一番探幽。
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
答案①疏朗空阔②暗示性微任务活动一把握作者观点,理解理据关系1.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二者在概念和意味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古代诗人文字洗练,又习于用单词。
2.结合文章有关段落,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并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答案(1)微黄(2)干燥、不湿润(3)疏朗、飘零之意(4)繁密绿色(5)饱含水分(6)春夏之交3.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
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这样论述,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5课件:第三单元 9. 说“ 木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而所有这些现象的出现,关键在一个“木”字。那么 “木”字表现了什么样的艺术形象?它含有什么样的 潜在意义呢?作者由现象而到本质,进行深入探讨, 从而得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由于作者采用这种 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方法,使文章有条不紊,纲目 清晰。
第9名章著扩印声证系统调音
欣赏余秋雨《学会珍惜》文段,体会其中的韵味。 学会珍惜说了这么多,可能造成一种印象,人生在 世拥有真正的友情太不容易。 其实,归结上文,问题恰恰在于人类给友情加添了 太多别的东西,加添了太多实利性的义务,加添了 太多计谋性的杂质,又加添了太多因亲密而带来的 阴影。如果能除去这些加添,一切就会变得比较清 晰。 怎样清晰呢?我的看法大致如下——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是的,不应该再有这种遗憾。但是随着宇宙空 间的新开拓,我们的体型更加微小了,什么时候 还能碰见几只可以碰一下触须,然后对视良久, 终于紧紧拥抱的蚂蚁? 来一次世间,容易吗? 有一次相遇,容易吗? 叫一声朋友,容易吗? 仍然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如果我问大家,在杜甫的《登高》中“落木”是 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落叶”。 但如果我继续问大家杜甫为什么用“木”而不用 “叶”,再继续问大家“落木”与“落叶”有什么 不同,可能就会有不少人抱怨:较这个真干吗?有 必要吗!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课文以“木叶”命题,论述的课题很小,但是作者 旁征博引,涉及的诗词很多,内容庞杂。怎样组织成 篇,难度很大。作者先从现象分析入手,引用一些名 家名诗,发现“木叶”为诗家钟爱的原因。然后从概 念的角度分析,在古人的诗词中,常见“木叶”而 “树”与“叶”很少连用的原因,进而作者又发现在 古人诗词中,不仅有“木叶”一词,还有悖常理出现 的“落木”一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选出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A.林庚.(ɡēnɡ) 陆厥.(jué)橘.颂(jū)王褒.(bāo)B.启.发(qǐ) 钟.爱(zhōnɡ) 吟.唱(yǐn) 缘.故(yuán)C.察.觉(chá) 考虑.(lǜ) 流.传(liú) 柳恽.(yùn)D.下乘.(chéng) 排斥.(chì) 潜.在(qián) 桅.杆(wěi)解析:A橘.颂(jú);B吟.唱(yín);D.桅.杆(wéi)。
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干燥传颂诗文钢锭天高地阔B.精采语言洗练言筌随心所欲C.钟爱精巧无比启发精神饱满D.典形无人问津联想月白风清解析:A.颂—诵;B.采—彩;D.形—型。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
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解析:C项,“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不符合语境。
答案:C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B.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C.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D.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解析:A.应将两处下引号放到句号的后面。
C.第二处的问号改用分号;“万应锭”应加引号。
D.将冒号去掉,将后引号放到“(曹植《美女篇》)”的前面,并去掉“翩翩”后的句号。
答案:B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要说明“木”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②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③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④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④②①③D.④①②③解析:④是总说。
②是对④的直接的解说,其中“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指的是④中的“暗示性的问题”。
①中“影响”应在前,而③中“富于感染性启发性”和“不落于言筌”程度较深一些,所以③应在①后。
答案:C二、类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9题。
古典诗歌的意境美王恒山“意境”一词最早是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的,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文学作品及艺术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它作为衡量美的一个标准。
那么,意境为什么能引起我们强烈的美感呢?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
刘煕载在《艺概》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情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这里所说的借景言情,就是用美的形象说话,诗人通过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集中概括在这些事物之中,通过描写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就可以表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具有更普遍的思想意义,以此来引起读者的美感。
意境是一种创造,是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无限的丰富形象的统一,它使再现的真实实境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从而形成强烈的空间美。
“柳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是唐代严维《酬刘员外见寄》中的两句,意即成荫的绿柳摇曳于春水绿波之上,红艳的夕阳反照在百花争艳的花坞里。
春水弥漫,杨柳依依,花色绚丽;夕阳迟迟不下,好像对花坞无限留恋,境界多么美好!诗中柳塘、春水、花坞、夕阳,本是一些具体物象,经作者的组合,便创造了一个“天容时态,融合骀荡”的意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晚唐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诗里鸡声、茅店、月光、人迹、板桥、霜冻,原也是具体有形的物象,诗人运用列锦手法,却在我们眼前浮现出一幅旅人在荒凉的乡村道路上清晨踏霜的生动情景。
不仅如此,它还可以使我们体会到旅人“道路辛苦,羁愁旅思”的内心境界。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所谓“意则期多,字则期少”,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丰富的内容。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的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创作的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单看结尾一句,“遥”,字面意义是远。
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
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
如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既指酒家。
这只需要说明指往了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且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
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赶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都“不管”了。
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的多的想象余地。
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6.[对应考点链接]古典诗歌的意境美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请简述。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形象美。
(2)空间美。
(3)含蓄美。
(4)情感美。
7.第三段提到了列锦。
什么是列锦呢?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作一诠释。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个句子只使用一些特意选取的名词或名词短语,且组合这些名词或名词短语不使用动词等任何词语,从而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在修辞上叫列锦。
8.一首诗怎样才能做到含蓄呢?(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
9.阅读本文之后,请你在思考的基础上,为意境下一定义。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意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客观景物经过艺术家思想情感的熔铸,凭借艺术家的技巧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能调动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顿生美感。
三、语言运用(15分)10.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4分)(1)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2)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3)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4)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