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泻火 这三种中药最有用
清热药的分类

清热药的分类
清热药是一类常见的中药,对于清热解毒、降火等作用有着明显
的功效。
根据其作用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清热药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适用于内热烦渴、口干舌燥、大
便秘结、小便黄赤等症状。
常用的清热泻火药有龙胆泻肝丸、大黄附片、三黄片等。
第二类: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主要用于治疗因感染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口腔疮
症等。
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银翘散、板蓝根颗粒、连花清瘟口服液等。
第三类: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同时能够消炎止血,适用于热毒
血症、湿热性疾病等症状。
常用的清热凉血药有紫草、龙血竭、黄连等。
第四类:清热祛湿药
清热祛湿药主要用于祛湿解热,适用于湿热性疾病等症状。
常用
的清热祛湿药有茵陈蒿合剂、薏苡仁汤等。
以上是清热药的基本分类,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病情进行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清热药时,必须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处方进行正
确的用药。
同时,这些清热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如不宜在
孕妇和儿童中使用、过量使用会导致肝肾损伤等,应当引起重视。
良
好用药才能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最新执业中药师《临床中药学》备考:清热泻火药

最新执业中药师《临床中药学》备考:清热泻火药最新执业中药师《临床中药学》备考: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苦寒或甘寒,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
主要用于邪在气分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胃热口渴、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脏腑实热证。
体虚有里热证时,应注意顾护正气,当配伍补虚药同用。
石膏清热泻火煅后外用收湿敛疮1.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气分实热证和肺胃实热证。
本品辛散解肌透达、大寒清泄里热、甘寒生津除烦,主入肺胃经,为清热泻火之首药,且善清肺热,又泻胃中之火,为治温病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胃火牙痛之良药。
(1)治温病气分实热证,症见壮热、烦渴、脉洪大。
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本品也可用于外感温热病气血两燔证。
常与玄参、牡丹皮、栀子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如清瘟败毒饮。
(2)治肺热喘咳。
常配麻黄、杏仁、甘草,以清宣肺热而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治胃火牙痛。
属胃热上冲,牙龈肿痛者,常配升麻、地骨皮等;属胃热阴虚,牙痛烦渴者,常配知母、牛膝等,如玉女煎。
2.收敛生肌——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本品煅后外用有清热收湿、敛疮生肌作用,可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1)治疮疡溃后不敛。
常与升药配伍,如九一丹。
(2)治湿疹。
常与黄柏、枯矾等同用。
(3)治水火烫伤。
常配青黛、黄柏等。
用法用量:煎服,15~60g。
打碎先煎。
知母(基源药材)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1.清热泻火——用于气分实热证。
本品苦寒清热,其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与石膏相似,亦为治温热病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脉洪大等症之要药,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2.滋阴润燥——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阴虚消渴,骨蒸潮热。
本品甘寒清润,入肺、胃、肾经。
上能清肺润肺,中能泻胃生津,下能滋肾降火。
既清热泻火以清实热,又滋阴润燥而退虚热。
不仅治温病气分壮热之证每特为要药,而且也是肺热或阴虚咳嗽、阴虚消渴、骨蒸潮热等证的常用药。
常用的清热泻火药有

常用的清热泻火药有每个人上火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人上火时会表现在牙齿上,牙疼会很厉害;有的人表现在皮肤上,到处起小疙瘩;还有的人消化系统不好,总是发生便秘。
而要改变这些,可选择清热泻火的药服用,常用的清热泻火药有哪些,这很简单,大家去药店咨询就可,而且会有很多种品牌供大家选择。
清热泻火药常用品种:石膏、知母、栀子、龙胆草和夏枯草。
清热泻火药性味苦寒,多入气分,能清气分之热,泻气分之火,故又名清气分法。
适用于气分实热证。
证见高热,烦渴引饮,汗多、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等。
临床常用于急性热性病,如乙脑、肺炎等气分证,常用药物有石膏、知母等;常用方剂有清气汤(白虎汤)等。
清热泻火,还应服用北京同仁堂的牛黄上清丸,该药是中医治疗实热证的经典方剂之一,首载于明代李公式的《医学入门》,具有清热泻火、散风止痛之功效。
本品中药味较多,主要由可祛风清热止痛的薄荷、菊花、荆芥穗、白芷、连翘;清热解毒药栀子、黄芩、黄连、黄柏;清热凉血和血药当归、赤芍、地黄;清热泻火药石膏等组成。
(一)石膏《本经》为一种含硫酸钙的矿石。
挖出后去净泥土、杂石、碾碎,生用或煅用。
药用部分:为含水硫酸钙矿石。
产地:生产于湖北、山东、山西、四川等地。
炮制;挖出后去净杂石、泥土、生用或煅用。
性味:辛、甘、大寒。
归经:入胃、肺经。
功能: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生肌收敛。
(二)知母《本经》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
别名:连母、地参、穿地龙。
处方用名:知母、炒知母、肥知母。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苦、甘、寒。
归经:入肺、胃、肾经。
功能、清热、滋阴。
(三)栀子《本经》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栀子的成熟果实。
别名:山栀、黄栀子、山枝子、红栀子。
处方用名:栀子、山栀子、炒栀子、黑山栀。
药用部分:果实。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肝、肺、胃经。
功能: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四)龙胆草《本经》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和三花龙胆或东北龙胆的根。
别名:胆草、陵游、观音草。
“四黄”泻火功效有别

“四黄”泻火功效有别所谓四黄,即大黄、黄连、黄芩,黄柏。
它们同属苦寒之剂,都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在临床中具体应怎样运用呢1、大黄大黄重在清实热,主泻胃肠之火,主治胃脘灼痛、口干口臭,大便秘结等。
因兼有攻下作用,故孕妇应慎用。
2、黄连黄连泻热解毒、燥湿,主泻心经之火,兼治吐血、衄血、目赤、口疮,疮毒以及菌痢等症。
3、黄芩黄芩清实热,主泻肺经之火,并兼有安胎作用,故对孕妇有肺经热毒较适宜。
4、黄柏黄柏亦可清热、泻火、解毒、但主泻下焦膀胱之火,尤对小便淋漓、便血、带下等症有特殊疗效。
肖奇国吃错降火药火上浇油许多人遇到喉咙疼、牙疼之类的小毛病,就自己去药店买点降火药降降火。
河南省中医院教授党中勤提出忠告:降火之药不是随便吃的,不对症会火上浇油。
降火药有多种,如牛黄解毒丸、牛黄上清丸、黄连上清片、牛黄清火丸等。
它们的功效和组成相似,但又不尽相同。
牛黄上清丸和黄连上清片都用于风火上攻导致的上火。
牛黄上清丸的功能主要是清火泻火、散风止痛。
多用于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等。
黄连上清片的功能主要是清热通便、散风止痛,多用于内热火盛引起的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干燥等。
如果上火情况不太严重,可选择黄连上清片。
如果上火情况严重,并合并心烦、头晕目眩、可选用牛黄上清丸,但由于它的泻下力强,脾胃虚寒者要少用或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孕妇忌服。
牛黄解毒丸与牛黄清火丸牛黄解毒丸的功能主要是清热解毒。
多用于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
牛黄清火丸的功能主要是清热、散风、解毒,多用于头晕目眩、痄腮红肿、耳鸣肿痛等。
二者的区别在于,牛黄解毒丸长于解毒,主要治疗内热引起的热毒;牛黄清火丸更长于清肝、肺、胃之火,适合于实火上攻之症。
另外,牛黄解毒丸含雄黄、朱砂、冰片等,牛黄清火丸含牛黄、雄黄等,二者药性均属苦寒、对脾胃功能影响较大。
因此,体质虚寒或脾胃虚弱者要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忌服。
中药漫谈|黄芩、黄连、黄柏,清热泻火三弟兄,个性各不同

中药漫谈|黄芩、黄连、黄柏,清热泻火三弟兄,个性各不同黄芩,黄连,黄柏三兄弟,性味苦寒,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是常用的清热泻火药。
这三个药物均能入大肠经,也可以治疗肠道湿热下痢之症。
我们先说一说中医的“毒”。
毒在中医里面有不同的理解,一切的致病邪气都可以称之为毒,但对于黄芩,黄连,黄柏这三种药物来讲,它们泻火解毒作用里的“毒”则是热(火)毒。
中医的火和热有时可以互换,意义相同,只是说法习惯不同,如一般说心火,不说心热,说肺热多,说肺火少;有时又有差别,要看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一般来讲,“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就是说火在程度上比热更加厉害。
但也有人认为火是本质,热是火产生一种现象,这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毒者,聚也”,火热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毒,我们称之为火毒或热毒。
黄连,黄芩,黄柏这三味药物,清热泻火的作用强,所以能够解热(火)毒。
我们再谈谈对“燥湿”的理解。
温性的药物可以燥湿,大家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苦寒的药物也能够燥湿呢?要注意这里的燥湿是清热燥湿,所以关键还在于清热。
我们在厨房里会有这样一种经验,当水加热的时候水上就会有蒸汽,我们可以用来蒸东西,所谓“热蒸湿动”,这个蒸汽可以看成是“湿热”。
但是如果没有热的时候,这个水是没有什么蒸气的,这就是为什么清热可以燥湿。
如果还不好理解,我再打个比方,一段潮湿的泥土路,当天晴太阳照耀之后,泥土会变干燥,这就是“温燥”。
但是如果气温非常之低,泥土给冻住了,看起来也是干燥的,这就是苦寒燥湿。
苦寒的药物虽然能够祛湿,可以用来治疗各种湿热证,但是在临床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可过于寒凉,以免湿邪冰敷,则更难化解了。
最后,我谈谈这三兄弟各自的个性。
黄芩偏于清上焦之热,黄连偏于清中焦之热,黄柏偏于清下焦之热。
有人可能会问那黄芩清不清中焦和下焦热呢?黄连能不能清上焦的热呢?其实也是可以的,只是说它的作用趋向,黄芩更倾向于上焦,黄连更倾向于中焦,所以我们在看这三味药物的时候,也不能过于死板,要活看。
泻火中药用法

泻火中药用法
泻火中药用法:
泻火的中药有金银花、三黄片、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黄芩等药物。
具体方法如下:
1、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
主治痈肿疔疮、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血痢、热毒引起的痢疾、大便见血等症状。
2、三黄片:三黄片是用来食疗体内湿热的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的特点,三黄片中的大黄具有攻滞带、清湿热、祛瘀、解毒的功效,服用三天左右可见其效果。
但不适宦脾胃虚寒的人。
3、参苓白术散:是属于一种祛湿剂。
有清热泻火的作用,此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无力,服药期间,不宜和萝卜食用,不宜和感冒药合用。
4、六味地黄丸:是由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六位药组成。
六味地黄丸是具有清热泻火、滋阴补肾等功效的中成药。
主要治疗肝肾阴虚引起的面部潮红、手脚心发热、腰漆酸软、身体疲乏等症状。
5、黄芩:黄芩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对于止胃酸分泌有很好的帮助。
中药三根汤功效与作用

中药三根汤功效与作用中药三根汤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中药方剂,由黄柏、芦根和白芷组成。
它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痛、提神醒脑等多种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药三根汤的功效与作用。
一、清热解毒中药三根汤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其中的黄柏是一种有很高药理学价值的中药材,它富含较多的黄连素等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菌、抗病毒和抗真菌作用。
芦根则是一种能清热解毒的中药材,具有较好的抗菌、抗炎和抗氧化活性。
而白芷则能祛除湿热、解除疼痛,具有很好的抗炎、抗病毒和抗菌作用。
这三种中药材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清热解毒,对于疗治因火热所致的疾病非常有效,如风热感冒、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痈疽溃疡等。
二、祛湿止痛中药三根汤对于湿热的疾病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其中芦根是一种常见的祛湿利水的中药材,可以促进尿液排出,减轻体内湿气的积聚。
黄柏则具有较好的湿热泻火的功效,可以帮助清理体内的湿热积聚。
而白芷则是一种能温通经络、祛风散寒的中药材,可以帮助消散体内的湿气。
这三种中药材的共同作用,能够帮助人体排湿去火,减轻身体不适,对于湿热下注的疾病,如湿疹、湿气关节炎、泌尿系统感染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提神醒脑中药三根汤还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
黄柏中富含的黄连素能够改善人体的脑血流量,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从而提高大脑的功能。
芦根则是一种能增加脑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率和提高脑细胞膜的稳定性的天然药物,对于改善脑功能、提高记忆力有较好的效果。
白芷则主要通过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改善人体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集中度。
这三种中药材的共同作用,可以帮助人体提神醒脑,对于脑力衰退、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三根汤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痛、提神醒脑等多种功效和作用。
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它在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是,由于中药治疗的个体差异性和复杂性,使用中药三根汤时应遵医嘱,合理用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清热药小结

清热药小结清热泻火药小结石膏知母:均为清热泻火和除烦止渴的常用药,主治气分实热,壮热烦渴,二药常相须而用,又能清肺治疗肺热咳喘。
但在清热泻火方面,石膏善于清解和清降,清热力量也较强,只适用于实热证,知母性善清润,且对于实火虚火均有作用,能虚实两清,对于肺热、肺燥咳嗽均可使用,并用于肾阴亏损的骨蒸潮热。
栀子:多种热邪所致热证,尤善于治疗烦热和湿热,并能气血两清,外用散瘀消肿治疗扭挫伤。
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清热生津和表里两清,芦根和天花粉尚能清肺热排脓,用于肺痈;芦根和淡竹叶均能清热除烦利尿,温热病身热心烦,热淋,淡竹叶善于治疗心热下移小肠之热淋;芦根尚能清胃热止呕,常用于胃热呕吐,天花粉用治疮痈。
夏枯草:清肝明目治疗肝火所致目赤肿痛,善治目珠夜痛,又能散郁结之肝火治疗瘰疬瘿瘤。
决明子:清肝明目治疗肝火所致目赤肿痛,目疾虚实均可配伍使用,又能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清热燥湿药小结黄芩、黄连、黄柏:龙胆、夏枯草:清肝明目治疗肝火亢盛及目赤肿痛,但龙胆大寒性燥,清火泻肝和燥湿之力均强,善治肝火上炎及肝胆湿热下注诸证,治疗目疾只适用于肝火炽盛者;夏枯草性较缓和,清而兼散,散肝经郁结治疗瘰疬瘿瘤,治疗目疾更适合目珠夜痛及肝热所致者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青黛:均能凉血解毒,治疗温病,斑疹。
大青叶偏于凉散,能表里气血双清,凉血消斑作用好;板蓝根偏于清降,解毒利咽力量较强。
青黛能凉血消斑同时能清肝定惊,外用治疗痄腮、湿疹等。
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用于湿热和热毒诸证。
蒲公英:善治乳痈。
紫花地丁:善治疔毒。
重楼:清热解毒善治虫蛇咬伤,又能凉肝定惊消肿止痛鱼腥草:善治肺痈大血藤、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又能祛瘀止痛,善治肠痈,次为其他疮痈。
射干、山豆根:善治咽喉肿痛,山豆根解毒散肿力强,射干能祛痰平喘白头翁、秦皮:热毒痢疾,白头翁善治阿米巴痢疾,秦皮善治菌痢。
清热凉血药:生地、玄参:均能清润兼滋补,既凉血又滋阴,用于热入营血,发斑,血热出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热泻火这三种中药最有用
导语:现如今,采用中药养生的方法,是目前最受养生人士青睐的方式,而在常用的中药中,有清热泻火作用的中药材,主要就是以下三种。
1、青葙子
现如今,采用中药养生的方法,是目前最受养生人士青睐的方式,而在常用的中药中,有清热泻火作用的中药材,主要就是以下三种。
1、青葙子
青葙子一年生草本,高达1m。
茎直立,绿色或带红紫色,有纵条纹。
味苦,微寒。
有清肝火、祛风热、明目、降血压之功效。
配决明子、茺蔚子、羚羊角等用,可治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眼生翳膜、视物昏花等。
配生地黄、玄参、车前子,可治肝虚血热之视物昏花。
配菟丝子、肉苁蓉、山药等药用,可治肝肾亏损,目昏干涩。
2、石膏
石膏,为含水硫酸钙的矿石。
生用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煅用具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之功效。
常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是降火之神剂,泻热之圣药。
治表热未解,肺热咳嗽: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治阳明气分热盛: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热,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寒水石
寒水石是一种矿石中药材,中药名,清热泻火药,又称凝水石、水石、鹊石,本品为天然沉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或三方晶系碳酸钙矿石。
用于热病烦渴,丹毒烫伤。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