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泻火
中药各论-清热泻火

5 、清虚热药
主治阴虚内热之午后发热、骨蒸发热、五心 烦热、口燥咽干、虚烦不寐、盗汗,舌红少 苔,脉象细数等,以及温病后期,热伤真阴 之夜热早凉、手足抽蠕、神疲倦怠等。也可 用于小儿疳热等。
9
概述
选药及配伍: 1.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明热证的虚实。实热证有气
分热、营血分热及气血两燔之别,应分别予以清热 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虚热证又有邪热伤阴、 阴虚发热及肝肾阴虚、阴虚内热之异,则须清热养 阴透热或滋阴凉血除蒸。 2.若里热兼有表证,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解表 药用,以达到表里双解; 3.若里热兼积滞,宜配通里泻下药用。
3
概述
分类: 1.清热泻火药 2.清热燥湿药 3.清热凉血药 4.清热解毒药 5.清虚热药
4
1.清热泻火药
主治气分实热证之大热、大汗出、大烦渴、 谵语、发狂、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大 等,以及肺热、胃火、心火等引起的多种实 热证。
5
2、清热燥湿药
主治湿热证,如肝胆湿热之胁肋胀痛、黄疸、 口苦、阴囊湿疹、舌苔黄腻等,脾胃湿热之 胃脘胀闷、纳呆、呕恶、口腻、尿少等,大 肠湿热之泄泻、痢疾、痔漏等,膀胱湿热之 尿急、尿频、尿痛、尿浊、尿少等,肌肤湿 热之湿疹、关节肿痛,以及湿温病身热不扬、 汗出热不解等。
敛疮生肌
煅后外用治疮疡不敛;湿疹;烫伤
18
石膏的应用
1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辛甘大寒,辛寒解肌透热,甘寒 清胃热,除烦渴,为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要药。 ①气分实热证 (四大症,白虎汤)+知母(相须) ②胃火牙痛 + 细辛
2 肺热喘咳证 配伍麻黄、杏仁,清肺热 3 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煅石膏
22
知母
【药性】 苦、甘,寒。 肺、胃、肾。
9.1 清热泻火药(9.清热药)

第九章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
本类药物主要用于表邪已解、里热炽盛,而无积滞的里热病证,如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泄痢,温毒发斑,。
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
清热药是以《内经》“热者寒之”及《本经}疗热以寒药”的原则指导用药的。
由于发病原因不一,病情发展变化的阶段不同,以及患者体质的差异,里热证既有气分与血分之分,又有实热与虚热之异。
因此,就有多种类型的临床表现。
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以下五类: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用于高热烦渴等气分实热证,清热燥湿药,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泻痢、黄疽等湿热病证;清热凉血药,功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用于吐衄发斑等血分实热证;清热解毒药,功能清解热毒,用于痈肿疮疡等热毒炽盛的病证,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退骨蒸。
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
使用清热药首先要辨别热证虚实,实热证有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的用药不同;虚热证用药又有清热凉血、养阴透热及滋阴清热凉血除蒸之别。
同时还要注意有无兼证,如兼有表证考,当先解表然后清里,或与解表药同用,以期表里双解,若里热积滞者,则应配泻下药。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故阴虚患者亦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热与火均为六淫之一,统属阳邪。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故清热与泻火两者不可分,凡能清热的药物,大抵皆能泻火。
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漏、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脉象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并且这类药物各有不同的作用部位,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体虚而有里热证时,应注意扶正祛邪,可配伍补虚药同用。
石膏《本经》石膏为一种矿石,即含结晶水硫酸钙。
第二章 清热药-概述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1).

热病伤津,烦热口渴, ~芦根、石膏等;
燥伤肺胃,咽干口渴, ~沙参、麦冬、玉竹
等;
阴虚内热,消渴多饮, ~葛根、知母、五味
子等。
【临床应用】
天花粉
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2. 用于肺热咳嗽或燥咳 。
肺热咳嗽,咽喉不利,咳痰黄稠, ~射干、
马兜铃(射干兜铃汤);
燥邪伤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沙参、
【用量用法】
石膏
用量: 15~60g。 用法:打碎,先煎。
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退出
知母
一、药用来源
五、用量用法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四、临床应用
六、使用注意 七、相似药物比较
【药用来源】
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知母
【处方用名】
知母、肥知母:生用。 炒知母:炒用或盐水炒用。
知母
滋阴润燥力强,重在清润,上清 肺热以泻火,中清胃热以生津, 下润肾燥以滋阴,统治上下;既 可治实热证又治虚热证; 滋阴润燥,治疗内热消渴及肠燥 便秘。
芦根
一、药用来源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药用来源】
芦根
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处方用名】
芦根:生用。 鲜芦根:新鲜者。
芦根
【性能特点】 甘,寒。入肺、胃经。
【临床应用】
3. 用于淋证涩痛。
栀子
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消肿止痛 凉血止血
~木通、滑石、车前子 (八正散)
【热利湿 凉血解毒 消肿止痛 凉血止血
~生地、侧柏叶、丹皮等(十灰散)
【临床应用】
栀子
5. 用于火毒疮疡,目赤肿痛。
第二章清热药 清热泻火

【用法】生用、炒炭。
夏枯草
【性能】辛、苦,寒。肝、胆。 【功效】清热泻火,
明目, 散结消肿。
【适应证】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2.瘰疬、瘿瘤。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另,可做剧毒外用药的稀释剂 (升药,HgO )
知母
【性能】苦、甘,寒。 肺、胃、肾。
【功效】 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
(清润兼备,针对肺、 胃、肾三脏。)
石膏
辛甘大寒—泻火力强—重在清解 — 以实证为主—肺热喘咳,
胃火牙痛等
(入肺、胃) 清热泻火
【性能】 甘、苦、咸,微寒。 归肝、大肠经。 【功效】 清热明目, 润肠通便。
【适应证】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2.头痛、眩晕。 3.肠燥便秘。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桅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竹叶、决明子。 参考:寒水石、淡竹叶、鸭跖草、谷精草、密蒙花、 青葙子。
瘰疬,指发生于颈部、腋下等处淋巴结之慢性感染疾患者。 小者为瘰,大者为疬。症见初起肿块如豆,数目不等,皮色 不变,推之能动,不热不痛。继则融合成块,推之不移。 瘤,指皮下赘生的肿块。 瘿者,项瘤也。
3.乳痈肿痛。
乳癖,是指妇女乳房部常见的慢性良性肿块,以乳房肿块和 胀痛为主症,常见于中青年妇女。
决明子
【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适应证】
1.热病烦渴。 清气分热作用不强,温热病气分热证兼口渴时应用 2.肺热燥咳。 清肺热,润燥化痰 3.内热消渴。 清胃热,生津 4.疮疡肿毒。 如作为注射剂可用于中期引产,但有致敏性。
清热泻火药

【来源】
思考与训练
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
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 【处方用名】
生石膏,熟石膏,煅石膏。
【性味归经】
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
生用: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 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石膏
思考与训练
《 医 学 衷 中 参 西 录 常》 与: 知母相须为用, “石膏,凉而能散,有透以表加强清热泻火的 解 放胆肌用之之力,。直外胜感金有丹实。热者作,用,如白虎汤。
1、气分实热证:壮热,烦渴,大汗出,脉洪大。
石膏 思考与训练
石膏善治实热 消渴。
清泻肺热
2、肺热咳嗽气喘,咯痰黄稠。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甘寒清热生 津止渴,
若津伤内热消渴,石膏亦可应用,配知母、 生地、 如玉女煎
石膏 思考与训练
煅石膏外用。有敛 疮生肌,收湿拔干, 止血之功。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石膏 思考与训练
用法用量: 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
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石膏 思考与训练
石膏以内清气分实热,肺胃之火,外 解肌肤之热为见长,凡实热炽盛之证, 用之无不奏效。
思清考与训热练 泻火药
【性能特点】 善入气分,寒凉性突出,泻火作用强,既可
清解里热以治本,又可解肌退热以治标。有一 部分药物除寒凉之性外,多兼有甘味,甘寒相 合,清热养阴生津,对热性病津伤口渴之症, 有表本兼治之效。
【使用注意】 思考与训练
1、若里热证兼有表证者,应先解表或表里同治。 2、若气分实热证与血分实热证并见时,应气血两清。 3、若阴虚发热时,应选用凉血滋阴、除蒸法则。常配伍 滋阴药。 4、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弱者应慎用。 5、若阴盛格阳证,真寒假热证当忌用。 6、中病即止,防止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清热药-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木贼、密蒙花、青葙子主治温热病的气分热证(患者有高热、发烧——药物有较好的退烧作用;热邪伤津,又有汗出,津液外泄,有烦渴多饮征象——药物需清热兼生津止渴,宜性味甘寒;归肺胃两经;)和杂病当中的脏腑热证(心热证、肺热证,一般不发热,无发烧症状)温热病的气分热证——卫气营血辨证: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有力脏腑辨证——肺热证—咳嗽咯痰比较黄稠胃热证—口渴或者肠燥便秘心热证—头晕头痛、目赤肿痛,或者眩晕肝热证—心烦不安、烦躁不眠+++++++++++++++++++++++++++++++++++++++++++++++++++++++++++++++火是外因六淫之一,热是由火所产生的一种现象、一种象征;火是本原,是一种存在,是一种物质,由于火的存在,从而产生了热的一些征象。
水为湿之极,湿为水之渐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六淫角度:火和热是相同的邪气;病理变化角度:是同一类的热象症状实际并没有把这两个功效区别开来广义角度:清热=泻火=>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狭义角度: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典型清热药)+++++++++++++++++++++++++++++++++++++++++++++++++++++++++++++++清肝明目——夏枯草、决明子(代表)谷精草、木贼、密蒙花、青葙子(较次要)桑叶、菊花、蝉蜕用于眼科疾病===================================================================================================================================石膏VS知母相同点:二药同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高热烦渴,内伤病的胃热消渴、肺热咳喘等同中之异:石膏大寒,清热泻火优于知母;知母质润,生津止渴优于石膏不同点:石膏煅用能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外治用于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知母润肠通便、滋肾阴清相火,治肠燥便秘、肾阴虚证,为石膏所不具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疼,解肌立妥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能舒===============================================================================《千金方》苇茎汤苇茎≈芦根功效芦根甘寒,清热生津,烦渴呕吐,肺痈尿频天花粉寒,止渴祛烦,排脓消毒,善除热痰古代的竹叶——清心除烦方面优于淡竹叶竹叶味甘,退热安眠,化痰定喘,止渴消烦 通泻三焦越鞠丸——越,越桃(栀子),鞠,川芎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夏枯草苦,瘰疬瘿瘤,破症散结,湿痹能疗用于降低血脂、保护血管,对高血压起辅助治疗作用决明子甘,能祛肝热,目疼收泪,仍止鼻血。
清热泻火收湿敛疮药石膏的功效应用

清热泻火收湿敛疮药石膏的功效应用药石膏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功效包括清热泻火、收湿敛疮等。
在中医药学中,药石膏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症状和疾病。
本文将探讨药石膏的功效及其应用。
1. 清热泻火的作用在中医理论中,清热泻火是指通过中药的治疗作用,清除人体内部的热毒,达到平衡机体的目的。
药石膏具有降低体温、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高热、中暑等症状。
在炎热夏季,药石膏可以起到清热降温的作用,使人体感到凉爽舒适。
2. 收湿敛疮的作用湿热是一种常见的病理体质,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药石膏具有收敛和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湿疹、疮疱、疣等湿热引起的皮肤病。
药石膏能够有效地收敛皮肤,减少炎症反应,从而加速伤口的愈合,改善患者的症状。
3. 药石膏的应用方法药石膏的应用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合适的用法。
常见的应用方法包括外用贴敷、口服以及制成药膏等。
对于清热泻火的作用,我们可以将药石膏制成敷贴,贴在病患的头部或者腋下进行退热治疗。
对于收湿敛疮的作用,可以将药石膏研磨成粉末,与适量的水调成糊状,然后敷于患处。
此外,药石膏还可以通过煎煮后服用,用于治疗内热等内部症状。
4. 注意事项在使用药石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保持用药部位的清洁,避免细菌感染。
其次,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不可超量使用。
最后,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应先进行皮肤试验,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总结:药石膏具有清热泻火、收湿敛疮等多种功效,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其应用方法多样,可以根据具体病症选择合适的用法。
在使用药石膏时,需要注意卫生、用量和过敏等问题。
相信通过合理的应用,药石膏能为人们带来更多福祉。
12 种清热泻火药名称别名产地来源及彩图

12种清热泻火药名称别名产地来源及彩图序号类别名称别名产地来源图片1清热泻火药石膏细石、细理石、软石膏、寒水石、白虎分布区域全国多数地区都有石膏矿藏分布,如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山东、安徽、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道地产区主产于湖北、甘肃、四川、安徽等地,以湖北应城产者最佳。
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H2O )。
2清热泻火药知母羊胡子根、穿地龙、虾草、马马草分布区域分布于华北、东北及江苏、山东、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在安徽、江西、河南、新疆等地有引种栽培。
道地产区主产于河北、山西及山东等地。
百合科知母属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3清热泻火药天花粉栝楼根、白药、瑞雪、天瓜粉、花粉、屎瓜根、栝楼粉分布区域1、栝楼: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及辽宁、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
2、双边栝楼:分布于江西、湖北西南部、四川东部、贵州、云南东北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
道地产区全国南北各地均产,以河南安阳一带产者质量较好。
葫芦科栝楼属植物瓜蒌与双边瓜蒌的干燥根4清热泻火药栀子木丹、鲜支、越桃、支子、山栀子、枝子分布区域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道地产区产于长江以南各省。
茜草科栀子属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5清热泻火药夏枯草夕句、乃东、燕面、麦夏枯、铁色草、棒柱头花、灯笼头、鎯头草、棒槌草、锣锤草、牛牯草、广谷草、棒头柱、六月干、夏枯头分布区域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道地产区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
全国各地均产。
唇形科夏枯草属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
6清热泻火药决明子草决明、羊明、羊角、马蹄决明、还瞳子分布区域1、决明:我国南北各省均有栽培或野生。
2、小决明: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辽宁、吉林。
栽培或野生。
道地产区主产于安徽、广西、四川、浙江、广东等地。
豆科决明属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
7清热泻火药竹叶淡竹叶分布区域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矾;水火烫伤,配伍青黛,如牡蛎散。
石膏
【用法用量】生石膏入煎剂,15-60g,先煎。内 服宜生用;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阴虚内热——忌服 【处方用名】
生石膏(生用,清热泻火) 熟石膏、煅石膏(煅用,收敛生肌,专作外用)
20
石膏方剂举例
白虎汤《伤寒论》: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治阳明病发热,大烦大渴,大汗出,脉洪大。
17
石膏
【药性】甘、辛,大寒。肺、胃。
功效
主治
清热泻火 气分实热证;肺热喘咳;胃热 除烦止渴 呕吐;胃火头痛;牙龈肿痛;口疮
敛疮生肌 煅后外用治疮疡不敛;湿疹;烫伤; 收湿止血 外伤出血
18
石膏的应用
1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辛甘大寒,辛寒解肌透热,甘寒 清胃热,除烦渴,为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要药。
①气分实热证 (四大症,白虎汤)+知母(相须) ②胃火牙痛 + 细辛 2 肺热喘咳证 配伍麻黄、杏仁,清肺热 3 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煅石膏 外用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的作用。疮疡溃而不 敛,可配伍升药如九一散(九一丹);湿疹配伍枯
6
3 、清热凉血药
主治血热证。温病热入营血可见身热夜甚, 心烦躁扰,甚则神昏谵语,斑疹隐隐或见多 种出血现象,舌质红绛。内伤血热证可见心 烦,少寐,手足蜕皮,毛发脱落,月经先期 量少,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
7
4 、清热解毒药
主治各种热毒证,内脏热毒如咽喉肿痛、痢 疾、肺痈、肠痈等,外科热毒如疮痈、丹毒、 痄腮等,他如毒蛇咬伤、癌症等均有治疗作 用。
4
1.清热泻火药
主治气分实热证之大热、大汗出、大 烦渴、谵语、发狂、小便短赤、舌苔黄燥、 脉洪大等,以及肺热、胃火、心火等引起 的多种实热证。
5
2、清热燥湿药
主治湿热证,如肝胆湿热之胁肋胀痛、黄疸、 口苦、阴囊湿疹、舌苔黄腻等,脾胃湿热之 胃脘胀闷、纳呆、呕恶、口腻、尿少等,大 肠湿热之泄泻、痢疾、痔漏等,膀胱湿热之 尿急、尿频、尿痛、尿浊、尿少等,肌肤湿 热之湿疹、关节肿痛,以及湿温病身热不扬、 汗出热不解等。
玉女煎《景岳全书》: 生石膏、熟地、麦冬、知母、怀牛膝 治热病烦热口渴,头痛,牙痛。
21
知母《本经》
[来源]为百合科植 物知母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茎。
22
知母
【药性】 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23
知母之功效
1.清热泻火 (在外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 在内上治肺热咳嗽,中治胃热消渴,下治阴虚 骨蒸)。
概述
含义: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 药物,称为清热药。
作用: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清虚热
1
“火”、“热” 的病理改变
性质 致病特点
病症特点
上炎 一派阳热征象 易扰心神
发热、面赤、口舌生疮、 牙龈肿痛、心烦、神昏。
燔灼 易伤津液, 易于耗气
口渴、尿少、便结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急迫
易于生风 易于动血 发病急、传变快
密蒙花、青葙子
15
概述
含义:清热泻火,治疗气分实热证 药性多甘寒或苦寒。
适应证:清泄气分邪热,适用于热病邪入气分的高热、 口渴、汗出、烦躁,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实数。 此外,还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脏腑火热证。
配伍:若里热炽盛而正气虚者,可配伍补虚药
16
石膏 《本经》
[来源]为硫酸盐类 矿物硬石膏族石膏, 主含含水硫酸钙 (CaSO4·2H2O)。
相同点:二药均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 病之高热烦渴,胃热消渴、肺热咳喘等。
同中之异:石膏清解,清实热,知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
少便溏者慎用; 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 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疗程。清热药中病即止,避免损伤阳气。
11
实热证
现代应用
高热 痢疾、黄疸 痈肿疮毒 脏腑火热
传染病、感染, 伴毒血症
变态反应性疾病
知母的应用
【用法用量】 入煎剂,6-12g。 【处方用名】
肥知母、知母(生用,泻火之力较强) 炒知母(炒用,泻火之力稍缓和) 盐水炒知母(滋阴退虚热较佳)
26
知母方剂举例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知母、黄柏、地黄、丹皮、萸肉、山药、
泽泻、茯苓 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多梦遗精。
27
石膏与知母功效主治异同
2.滋阴润燥(上养肺阴,中益胃阴,下滋肾阴)
清润兼备,针对肺、胃、肾三脏。
24
知母的应用
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上能清肺,中能凉胃,下能 泻肾火。
配黄芩,则泻肺火;配石膏,则清胃热;配黄柏, 则泻肾火。
知母既清实热,又退虚热,但滋阴生津的功效较弱, 用于阴虚内热、肺虚燥咳及消渴等,须配伍滋阴药
25
抽搐、目睛上吊 脉数、出血
腐物 易致肿疡
局部红肿热痛、化脓溃烂 2
概述
药性特点:药性寒凉,沉降入里,使里热得 以清解。即内经所谓“热者寒之”,《神农 本草经》所谓“疗热以寒药”的意思。
适应证: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 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3
概述
分类:
1.清热泻火药:清气分热,主治气分实热证 2.清热燥湿药:湿热泻痢、黄疸等 3.清热凉血药:清血分热,主治血分实热证 4.清热解毒药:热毒证,火毒炽盛、痈肿疮疡 5.清虚热药:清虚热,热邪伤阴、阴虚发热
8
5 、清虚热药
主治阴虚内热之午后发热、骨蒸发热、五心 烦热、口燥咽干、虚烦不寐、盗汗,舌红少 苔,脉象细数等,以及温病后期,热伤真阴 之夜热早凉、手足抽蠕、神疲倦怠等。也可 用于小儿疳热等。
9
概述
选药及配伍: 1.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明虚实。 2.若里热兼有表证,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解
表药用,以达到表里双解; 3.若里热兼积滞,宜配通里泻下药,导热下行。
肿瘤
病理
病原微生物感 染。
炎症反应。 免疫失常。 发热、疼痛、
中枢症状。
12
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 抗毒素* 抗炎 解热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抗肿瘤
13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14
【教学内容】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参考:寒水石、竹叶、鸭跖草、谷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