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土壤入渗试验报告.

合集下载

土壤入渗速度测定实验

土壤入渗速度测定实验

实验一 土壤入渗速度的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特土壤的垂直入渗特性曲线。

2.掌握测定土壤吸渗与入渗速度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考斯加可夫公式:i t =i 1t -a ---------------------------- (1) i t ——入渗开始后时间t 的入渗速度;i 1——在第一个单位时间土壤的渗透系数,相当于t =l 时的土壤下渗速度; a —指数。

对公式(1)取对数得lgi t =lgi 1-a·lgt ----------------------- (2)实测的lgi t ,lgt 点应成直线关系,取t=1时的i 值,极为i 1,该直线的斜率为a 值。

计算时t a ,t b 时刻对应i a ,i b ,代入下式得ba ba t t i i a lg lg lg lg --=----------------------- (3)若已知i 1,a 值也可以按下述方法推求,有式(1)积分得ata tt ai dt t i idt I ---===⎰⎰110101----------------------- (4)I 为时间t 内总入渗量(累积入渗量),由实测数据得出,由于i 1已知,故a 可以求出。

该法的缺点时很难测定第一个单位时间的入渗强度。

三、实验设备 1.土壤入渗仪:一套; 2.秒表:一只 3.量筒、滤纸、烧杯 4.排水管 5.接渗瓶 四、实验步骤1.装土:将玻璃管从入渗仪上取下,底部放入一片滤纸,然后装土,在装土期间,用木棒稍捣,要求土样均匀,装土至玻璃管即可,再在土样上部放入一张滤纸,把玻璃管与入渗仪连接好。

2.加水:关闭水阀,打开排气阀,用烧杯向加水槽加水,使量桶里的水位到达到一定刻度处,然后关闭排气阀。

3.建立水头开始实验:用烧杯迅速向玻璃管加水至玻璃管上标线,水头建立后,立即打开供水阀,同时打开秒表计时,三者要求同时进行,动作要迅速、准确、细心。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doc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doc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进行土壤入渗试验,对土壤入渗规律有大致了解,并且利用测的数据绘出土壤累积入渗量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利用该曲线求出入渗强度和时间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直径4.5cm的土柱圆筒、宽5cm长4cm的马氏瓶三、实验步骤:(1)把准备好的土装入圆筒中,每装5cm就夯实一次,直至土的的顶端位于圆筒进水孔的下缘。

(2)检测马氏瓶是否漏气。

如果漏气就换试验设备或者用凡士林涂抹。

(3)将水灌入马氏瓶,把马氏瓶的出水孔和圆筒的进水口用橡胶管连接好,调节圆筒和马氏瓶的相对高度使得马氏瓶的出水孔刚好出水。

(4)读取马氏瓶中水的高度。

(5)实验开始,量取土柱量筒中土壤稳定下渗时土柱的淹水的深度,分别读取实验开始后第1、3、5、7、10、15、20、25、30、35、40min钟时马氏瓶中水的高度。

(6)根据马氏瓶的面积和圆筒的面积求出圆筒中从开始到不同时刻的累积入渗量I,画出土壤累积入渗量I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并利用该曲线求出入渗强度i和时间的关系。

四、实验数据:土壤稳定下渗时土柱的淹水深度为1cm五、数据分析:i/012345651015202530354045入渗时间t/min土壤累积入渗量I 和时间t 的关系曲线图根据土壤累积入渗量I 和时间t 的拟合函数求导得到土壤入渗强度i 和时间t 的关系00.050.10.150.20.250.30.350.40.451020304050入渗时间t/min土壤入渗强度i/cm·min土壤入渗强度i 和时间t 的关系曲线图六、 体会:1. 土壤渗流试验看似简单,不过做成功很难。

实验室中大多数仪器损坏。

实验条件艰难,但是还是尽量利用实验室中的其他条件勉强把实验做完了。

2.土壤入渗要现实土壤足够湿润,然后才能开始记录试验数据,否则会出错。

3.土壤入渗强度开始较强,后来变小,逐渐稳定。

四川农业大学土壤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

四川农业大学土壤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

土壤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报告人:沈柯宇学号:20117004班级:农资(本硕)11-1指导老师:胡玉福1、实习目的本次实习主要对成都平原的水稻土作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观察土壤的成土因素,即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人为因素,以及土壤剖面,来判断水稻土类型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并提出土壤改良的措施。

同时对河漫滩形成的旱地和河流侵蚀形成的地形地貌也作了了解,并加强野外识别土壤、岩石的能力和熟练挖掘土壤剖面、划分层次和剖面结构的观察和分析技巧。

通过实习,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印证、巩固、充实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观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的重要性并激起学生对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兴趣和热爱。

2、实习时间野外实习是在2013年6月26进行的,主要实习地区为成都平原地区,实习路线为温江-都江堰-大邑-崇州。

3、实习用具土铲、土钻、速测工具箱(小刀、皮尺、pH比色卡、土色卡、HCl溶液、邻菲罗啉、混合指示剂、罗盘仪、白瓷板等)4、实习区自然概况温江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心城区的西部,是成都市主城区。

温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适合人居,面积277平方公里,人口有34.9万。

温江全境位于成都平原腹地,岷江冲积平原,无山无丘,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网密布,适合农业耕作,物产丰富,地称天府,素有“锦城西,金温江”之称。

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便发源于此,自古为川西重镇。

天府温江,人杰物华。

李白、杜甫、陆游、朱熹等文人墨客曾竞相在此游历唱和,留下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等千古绝唱。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四川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地,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实验一 土壤渗透性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一  土壤渗透性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一土壤渗透性的测定目的要求径流对土壤的侵蚀能力主要取决于地表径流量,而透水性强的土壤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地表径流量。

土壤透水性强弱常用渗透率(或渗透系数)表示。

当渗透量达到一个恒定值时的入渗量即为稳渗系数。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测定土壤渗透性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基本原理由图可以看出,在降雨初期一段时间(几分钟)内,土壤渗透速率较高,降雨量全部渗入土壤,此时土壤的渗透速率和降水速率等值,没有地表径流产生。

随着降雨时间延长、土壤含水量增高,渗透速率逐渐降低,当渗透速率小于降水速率时,地表产生径流。

仪器设备环刀(200cm3,h5.2,Φ7.0cm),量筒(100及50ml),烧杯(100ml),漏斗、漏斗架、秒表等。

方法步骤一、在室外用环刀取原状土,带回实验室内,将环刀上、下盖取下,下端换上有网孔且垫有滤纸的底盖并将该端浸入水中,同时注意水面不要超过环刀上沿。

一般砂土浸4~6h,壤土浸8~12h,粘土浸24h。

二、到预定时间将环刀取出,在上端套上一个空环刀,接口处先用胶布封好,再用熔蜡粘合,严防从接口处漏水,然后将结合的环刀放在漏斗上,架上漏斗架,漏斗下面承接有烧杯。

三、往上面的空环刀中加水,水层5cm,加水后从漏斗滴下第一滴水时开始计时,以后每隔1,2,3,5,10,……t i……t n min更换漏斗下的烧杯(间隔时间的长短,视渗透快慢而定,注意要保持一定压力梯度)分别量出渗入量Q1,Q2,Q3,Q5……Q n。

每更换一次烧杯要将上面环刀中水面加至原来高度,同时记录水温(℃)。

四、试验一般时间约1h,渗水开始稳定,否则需继续观察到单位时间内渗出水量相等时为止。

结果计算⑴渗出水总量(Q) )1(10)(321)( SQ Q Q Q Q n mm ⨯+++=式中:n Q Q Q Q ,,,321----------每次渗出水量ml ,即cm 3S-----------渗透筒的横断面积cm 210----------由cm 换算成mm 所乖的倍数这样就可算出当地面保持5cm 水层厚度时,在任何时间内渗出水的总量。

渗透率实验报告

渗透率实验报告

渗透率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土壤的渗透率,评估土壤的水分渗透能力,以此判断土壤的质地和排水情况。

2. 实验原理渗透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土壤通过水分的能力。

一般使用渗透试验来测定渗透率,其中常用的方法有负压渗透法和曲线渗透法。

2.1 负压渗透法负压渗透法基于达西现象,在一定的压力下,土壤颗粒间的水分排除气泡,形成持续的水流,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流出的水量和试验时间,可以计算出渗透率。

2.2 曲线渗透法曲线渗透法是一种通过测定土壤的水分表面积和时间的关系来计算渗透率的方法。

首先,将一定量的水缓慢地注入到试验土壤中,然后测量在一定时间内流出的水量。

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渗透曲线,通过曲线的降幅来计算渗透率。

3. 实验材料和设备•实验土壤样品•渗透仪•计时器•注水器•量杯4. 实验步骤4.1 负压渗透法实验1.准备土壤样品,将土壤样品过筛,排除大颗粒杂质。

2.将土壤样品放入渗透仪的渗透室。

3.使用注水器将水缓慢地注入到渗透仪的顶部,形成一定的水头。

4.启动计时器,记录流出的水量和时间。

5.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渗透率。

6.对于不同的土壤样品,重复以上步骤,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渗透率。

4.2 曲线渗透法实验1.准备土壤样品,将土壤样品过筛,排除大颗粒杂质。

2.准备一个较深的容器,并在容器底部加水,使土壤处于饱和状态。

3.将土壤样品均匀地覆盖在容器的底部。

4.使用注水器将水缓慢地注入至试验土壤表面。

5.启动计时器,记录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流出的水量。

6.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渗透曲线。

7.根据曲线的降幅计算渗透率。

8.对于不同的土壤样品,重复以上步骤,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渗透率。

5. 实验结果和分析经过实验测量和计算,得到不同土壤样品的渗透率如下:土壤样品渗透率 (mm/h)样品1 5.20样品2 4.86样品3 6.02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样品3的渗透率最高,表明该土壤具有较好的排水性能。

2.样品2的渗透率最低,表明该土壤的排水性能较差。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

河海大学土壤入渗实验报告班级: 农水2班土壤入渗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进行土壤入渗试验,对土壤入渗规律有大致了解,并且利用测的数据绘出土壤累积入渗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利用该曲线求出入渗强度与时间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直径4、5cm的土柱圆筒、宽5cm长4cm的马氏瓶、托盘、烧杯、天平、直尺、滤纸、秒表、疏松土壤、自来水。

三、实验步骤:1)把准备好的土装入圆筒中,每装5cm就夯实一次,直至土的的顶端位于圆筒进水孔的下缘。

2)检测马氏瓶就是否漏气。

如果漏气就换试验设备或者用凡士林涂抹。

3)将水灌入马氏瓶,把马氏瓶的出水孔与圆筒的进水口用橡胶管连接好,调节圆4)筒与马氏瓶的相对高度使得马氏瓶的出水孔刚好出水。

5)读取马氏瓶中水的高度。

6)实验开始,量取土柱量筒中土壤稳定下渗时土柱的淹水的深度,分别读取实验7)开始后第1、3、5、7、10、15、20、25、30、35、40min钟时马氏瓶中水的高度。

8)根据马氏瓶的面积与圆筒的面积求出圆筒中从开始到不同时刻的累积入渗量I,画出土壤累积入渗量I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并利用该曲线求出入渗强度i与时间的关系。

四、实验数据:见后附页。

五、数据分析:I f=0、20 cm/min ;S=2、44 ;I1=1、22 cm/min ;Ɑ=0、51 。

入渗强度-时间曲线图入渗强度-时间双对数曲线图湿润锋深度与时间关系图时间t/min湿润锋深度/mm F=38、5×t0、563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土壤累积的入渗深度与入渗水量不断增大,初始时刻增加较快,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土壤累积的入渗深度与入渗水量增长速度减缓。

土壤入渗强度随时间的延长而迅速减小,在初始时刻减小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趋近于某一稳定值,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就是入渗路径的不断加长,从水柱面到入渗锋面的水势梯度逐渐减小所以入渗强度也在不断减小,最后接近于该种土壤的渗透系数。

六、注意事项:1.土壤入渗要现实土壤足够湿润,然后才能开始记录试验数据,否则会出错。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土壤渗吸速度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了解。

2.了解土壤质地对土壤渗吸速度的影响。

3.掌握土壤渗吸速度的常规测定方法及装置原理。

二、实验设备水在土壤中入渗分为有压入渗和无压入渗。

如漫灌、畦灌和沟灌都属于有压入渗。

喷灌、滴灌属于无压入渗。

本试验是模拟有压入渗条件下,土壤渗吸速度的测定。

本试验为室内试验,试验装置如图4-1-1。

试验仪器大体分为由两部分,即试样渗吸桶和供水马氏瓶。

双环入渗试验的外环外径为15cm,内径14cm;内环的外径直径10cm,内径直径9cm,高15cm。

安装后要求内环环顶端与渗吸筒齐平,下端插入土内10cm。

试验桶正上方为自动供水箱(即为马氏瓶),使内环保持稳定的水层深度。

供水马氏瓶外径6cm,内径5cm。

此外再配备秒表、水桶、水勺和刮土板等试验用具。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1.实验准备工作a.人员分工每组实验人员3~5人,其中一人计时兼指挥,一人读取供水水位数值,一人加水,其余人员做记录和观察渗吸规律。

b.准备工作和内环一并称重,(1)测量试样桶容积V,按欲模拟土壤干容重干M。

计算出干土重'(2)将筛网贴紧桶底铺好,然后开始填装。

土样一般分5~6次填装,均匀夯实,层间要“打毛”。

土样全部装好后用刮板刮平表面,最后将马氏瓶安装好待用。

(3) 关闭供水箱(马氏瓶)的出水口,向水箱内注水,然后用胶塞密封注水进水口。

图4-1-1 试验装置示意图(4) 在试样图环内表层铺塑料薄膜,向环内注入约5cm深的水层,打开供水箱开关,用注射器抽水,直至马氏瓶能正常供水(目的是调节马氏瓶)。

(5) 检查秒表是否正常及回零位。

(6) 记录供水箱原始水位读数。

2. 实验方法及步骤试验人员必须精力集中,认真负责,在统一指挥下,分工协作,作好记录。

a.迅速抽取塑料薄膜,并开始记时水位数值。

b.读取第一分钟末供水箱的水位,按试验要求读取水位数值。

c.实验至渗吸速度稳定后(即每两次水位读数差相同),实验结束。

土壤渗透率调查报告

土壤渗透率调查报告

14
15 16 17 18 19 20
湖北
安徽 安徽 山西 山西 天津 天津
公路绿化带土壤,有新植植被,环 境污染较少。
小区绿化带土壤,土壤干燥表面有 裂痕,紧实,含有较多杂质,植被 单一。 公路绿化带土壤,土壤较为湿润, 表层疏松,约1cm以下紧实,植被单 一。 花园土壤,干燥,上层图较为松软, 下层紧实,表面附有少量松针。 公路绿化带土壤,整体土壤较为紧 实,典型的黄土高原土壤,表面生 长较多植被。 小区中绿化带土壤,下雨后第三天, 土质有些湿润。 位于河岸边,土层较厚,土质更加 疏松,植被茂密,土壤渗水度更好。
土质为沙土,土中有树根。 植被覆盖面积广,生物多样性相对 较高,有轻微的生活垃圾污染。 因长期踩踏,植被已经被破坏,土 壤相对严实,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
实验记录
土壤渗透率实验 数据分析
根据本小组实验所得的各项数据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影 响土壤渗透率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二大部分:
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8
影响土壤渗透率的因素
表面植被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渗透性存在很大差别。根据土壤渗透能力可将8种植被类型分为4类: 第1类,落叶阔叶林,土壤渗透能力极强; 第2类,草地、松林、灌木林和茶园,土壤渗透能力强;
第3类,毛竹林和常绿阔叶林,土壤渗透较强;
第4类,裸露地,土壤较紧实,土壤结构较差,土壤通透性不佳,渗透能力弱。
测量土壤渗透率实验
及其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
小组成员:和雪杰,黄诗睿,罗琳,马韵,潘思宇, 徐思涵,黄凌云,李维,李柯桦,刘雨佳
指导老师:古励
测定 目的及意义
测定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掌握测定土壤渗透率的基本原理和操 作方法,研究城市内涝与土壤的关系,并对海绵城市 的建设提供一些基本讯息。从土壤性质入手,帮助解 决城市中的内涝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利水电学院农水系
土壤分析方法研究生课程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土壤入渗规律探究
实验地点:水电学院灌排实验室
年级:2012级硕士研究生
姓名:胡中科
学号:2012223060103
实验时间:2012 年10 月18 日
一、实验目的:通过进行土壤入渗试验,了解土壤入渗规律,并且利用
测的数据,分析计算,绘出土壤累积入渗量、累积入渗深度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利用该曲线求出入渗强度和时间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及材料:直径5cm的土柱圆筒、宽5cm长3cm的马氏瓶、托盘、烧杯、天平、直尺、滤纸、秒表、疏松土壤、自来水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
(1)取滤纸一张,把滤纸剪成半径为2.5cm左右的圆形,置入土柱圆筒内。

(2)用筛子筛分适量的疏松土,将筛得的细土颗粒用托盘子取出。

(3)把筛好的土装入圆筒中,每装3cm就夯实一次,直至土的的顶端位于圆筒进水孔的下缘,大约装入12cm左右土层厚度。

(4)检测马氏瓶是否漏气(如果漏气就换试验设备或者用凡士林涂抹),并关闭阀门。

(5)将水灌入马氏瓶,把马氏瓶的出水孔和圆筒的进水口用橡胶管连接好,调节圆筒和马氏瓶的相对高度使得马氏瓶的出水孔刚好出
水。

(6)读取马氏瓶中水的高度,并记录。

(7)实验开始,在一下时刻分别量取土柱量筒中土壤稳定下渗时土柱的淹水的深度,并分别读取实验开始后第1、2、3、4、5、6、7、
8、9、10、11、15、20、30min时马氏瓶中水的高度,并记录下
表。

(8)根据马氏瓶的面积和圆筒的面积求出圆筒中从开始到不同时刻的累积入渗量z,画出土壤累积入渗量Z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并利
用该曲线求出入渗强度I和时间t的关系。

五、实验数据记录
土壤稳定下渗时土柱的淹水深度为2.5cm
六、实验数据处理
通过以下公式进行实验计算,获得相应数据并写入下表:
△t时段内入渗水量(ml)=(t2时刻马氏瓶读数-t1时刻马氏瓶读数)*马氏瓶面积
累积入渗水量(ml)=△t1时段内入渗水量+△t2时段内入渗水量
入渗强度(cm/mim)=△t时段内入渗水量/(土柱内环面积*△t)
七、实验分析及总结
1、对实验进行总结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根据土壤累积入深度Z和时间t的拟合函数求导得到土壤累积入深度Z和时间t的关系如下:
(2)根据土壤累积入渗水量V和时间t的拟合函数求导得到土壤累积入渗
水量V和时间t的关系如下:
(3)根据土壤累积入渗量I和时间t的拟合函数求导得到土壤入渗强度I 和时间t的关系如下
通过以上三个图表可以看出:
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土壤累积的入渗深度和入渗水量不断增大,初始时刻增加较快,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土壤累积的入渗深度和入渗水量增长速度减缓。

土壤入渗强度随时间的延长而迅速减小,在初始时刻减小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趋近于某一稳定值,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入渗路径的不断加长,从水柱面到入渗锋面的水势梯度逐渐减小所以入渗强度也在不断减小,最后接近于该种土壤的渗透系数。

八、实验注意事项
土壤渗流试验看似简单,不过做成功很难,有许多需要值得注意的地方。

1读数时秒表不能停,从打开止水阀门时按下秒表,直到入渗完全。

2土壤入渗要现实土壤足够湿润,然后才能开始记录试验数据,否则会出错。

3 装土时不能把土压的太紧也不能不压,这都将影响入渗过程。

4土壤入渗强度开始较强,后来变小,逐渐稳定,需要大致了解这个规律
5往马氏瓶注水时需要打开阀门,注完后需要关闭才能开始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