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1)
2015届《学海导航》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第10讲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3.1880年恩格尔曼实验
(1)本实验的实验组为极细光束照射处的叶绿体,对 照组为黑暗处的叶绿体和完全曝光的叶绿体。 (2)本实验中为自身对照,自变量为光照(照光处与不 照光处;黑暗与完全曝光),因变量为好氧细菌分布。
【例4】1880年美国生物学家恩格尔曼设计了一个实 验研究光合作用的光谱。他将棱镜产生的光谱投射到丝 状水绵体上,并在水绵悬液中放入好氧细菌,观察细菌 的聚集情况(如图)。他得出光合作用在红光区和蓝光区最 强。这个实验的思路是( )
(2)应用: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比较低, 如图中虚线所示。间作套种时农作物的种类搭配,林带树 种的配置,冬季温室栽培等都与光补偿点有关。
【例9】在下面的四幅图中标出上图中A点、AB段、 B点和B点之后的氧气和二氧化碳转移方向。
解析:见上面曲线分析。
答案:
2.光照面积:
(1)曲线分析:OA段表明随叶面积的不断增大,光合 作用实际量不断增大,A点为光合作用面积的饱和点。随 叶面积的增大,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原因是有很多叶 被遮挡,光照不足。 OB段表明干物质量随光合作用增加而增加,而由于 A点以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但叶片随叶面积的不断 增加,呼吸量(OC段)不断增加,所以干物质积累量不断降 低(BC段)。
和H2O合成有机物,可以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
也可以在含光合色素的原核生物中进行;过程②是将 (CH2O)彻底分解,属于有氧呼吸全过程,场所有细胞质 基质,也有线粒体内膜和基质;过程③是硝化细菌利 用氧化NH3获得的化学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属于化能
合成作用;过程④是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过程。有氧
呼吸和无氧呼吸可发生于同一细胞中。
于没有[H]和ATP供应,三碳化合物不能形成葡萄糖,积
2022届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检测10能量之源__光与光合作用1含解析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1)[基础巩固练]——学业水平一、二实验考点: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下列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含有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较多B.胡萝卜素处于滤纸条最上方,是因为其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最高C.色素带的宽窄反映了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的大小D.滤纸条上没有色素带,说明实验材料可能为黄化叶片2.[2021·黑龙江实验中学高三阶段测试]提取新鲜菠菜叶的叶绿体色素,用圆形滤纸层析法分离色素,实验装置如图。
正确的层析结果是(深色圈表示色素环)( )A. B.C. D.3.[2021·黑龙江省牡丹江高三阶段性测试]某同学在做色素分离实验时,滤纸条的色素有重叠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A.滤液过少B.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C.层析液过少D.滤纸条没经干燥处理考点光合作用过程(Ⅱ)4.如图分别是萨克斯、鲁宾和卡门、恩格尔曼所做的关于光合作用的三个经典实验。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1中A与C部分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B.图2所示实验运用的实验方法是荧光标记法C.图3所示实验中,好氧细菌分布于光束照射的部位D.萨克斯的实验证明叶绿体利用光照将CO2转变成淀粉5.下列变化中,可在叶绿体基质中完成的是( )①H2O―→[H]+O2②ATP―→ADP+Pi+能量③C3―→C6H12O6+C5+H2O ④CO2+C5―→C3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2021·福建厦门湖滨中学阶段检测]光合作用通过密切关联的两大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来实现。
下列对于改变反应条件而引起相关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突然中断CO2供应,会暂时引起叶绿体基质中C5/C3的值减小B.突然中断CO2供应,会暂时引起叶绿体基质中ATP/ADP的值增大C.突然将红光改变为绿光,会暂时引起叶绿体基质中C3/C5的值减小D.突然将绿光改变为红光,会暂时引起叶绿体基质中ATP/ADP的值减小7.如图表示光合作用过程,a、b、c表示物质,甲、乙表示场所,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物质b可能是ADP和PiB.物质c直接被还原生成(CH2O)和C5C.甲中色素不溶于水,只溶于有机溶剂D.乙中生理过程在有光、无光条件下都可进行8.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设计了一个实验以研究光合作用的光谱。
人教版必修一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共14张PPT)

光合作用总过程:
可见光
O O2
光解
酶
吸收
4[H]
色素分子
ATP 酶
还 原
能
ADP+Pi
2C3 多种酶
固定 CO2 C5
(CH2O)
光反应 CO2+H2O
暗反应
糖类 光能
叶绿体 (CH2O)+O2
人教版必修一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 作用 (共14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 作用 (共14张PPT)
光合产物中有机物的碳来自CO2
人教版必修一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 作用 (共14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 作用 (共14张PPT)
光合作用的过程
阅读课本P:103—104,填写下表
项目 场所 条件
光反应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光、色素、酶
暗反应
叶绿体的基质上 酶
物质变化
H2O 酶 [H]+O2 ↑ ADP+Pi+能量 酶 ATP
练一练 测一测
1、如用14CO2示踪,在光合作用过程中,14C在下列分子中的转
移途径是 ( C )
A、14CO2→叶绿素→ADP C、14CO2→三碳化合物→糖类
B、14CO2→ADP→糖类 D、14CO2→叶绿素→ATP
2、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 二氧化碳 和 水 转变为有机物, 把 光能 转变成 化学能 ,贮藏在有机物中。
CO2+C5 酶 2C3 2C3 ATP、[H]、酶(CH2O)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能量变化 光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人教版必修一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 作用 (共14张PPT)
高一生物教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下面是为您推荐高一生物教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之一,是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
同时,光合作用对必修1前面学过的细胞、ATP、酶等知识,对后面必修3中的稳态、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让学生牢固掌握光合作用这一部分知识非常重要。
而且光合作用的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本节教学设计意图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掌握本节重点。
同时希望通过对教材中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体会经典实验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1.1阐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2.1.2辨析光合作用相关的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知识;2.1.3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2.2 过程与方法2.2.1通过重现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经典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
2.2.2通过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学习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2.3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2.3.1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探究学习,感悟科学家专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关注身边事物,善于从观察中发现问题。
利用光能是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倡导“绿色环保出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2.3.2通过对光合作用结构基础的分析,增强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观念的体会。
2.3.3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暗反应联系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形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学情分析3.1学生已经在小学的《科学》和初中的《生物》中学习了关于光合作用的部分基础知识,特别是初中新课程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概念等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也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因此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和实验设计有一定的认识,为这节课打下了知识基础。
2015届广东高考生物复习优化设计课时规范练讲评课件(十)能量之源一一光与光合作用

志鸿优化设计课时规范练讲评课件
(十)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1 . 下图表示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根据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少数特殊状态下的叶绿素a 对420nm, 670nm 光的转换率较高 ②在晚间用大约550nm 波长的绿光照射
行道树,目的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以增加夜间空气中的氧气浓度
答案: B
解析: 叶绿素对绿光的吸收量最少,因此日光中透过叶绿体的光中绿光比例
最大;光照下叶绿体中的ATP是利用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在有关酶的催化
作用下由叶绿体自身合成的;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不是等量吸
收各种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都分布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4. (2014届广东广州海珠区检测)如下图所示,在适宜温度下某农
7. (2013湖北八校联考)下图表示某高等绿色植物体内的部分生理过程,有关分析 正确的是 A. 能够在叶肉细胞生物膜 上进行的生理过程有I、Ⅲ B.阶段I生成的[H]可作为还原 剂用于⑤过程生成水 C. 过程①④⑤可为叶肉细胞吸收Mg2+等提供动力 D. 过程③④⑤进行的场所分别是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答案: A
答案: B 解析: 葡萄糖通过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产生,其场所为叶绿体基质,需 要的条件有[H],ATP、CO2、C3、酶等。B项中缺乏基质,也就缺乏了 暗反应所需要的酶,故不能产生葡萄糖。
6. 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数小时“饥饿”处理(消耗掉叶片中的淀粉) 后,再把叶片的一部分遮光,其他部分曝光。一段时间后,将该 叶片经脱色、漂洗再用碘液处理,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曝光部 分变蓝。下列有关本实验的分析及结论合理的是( ) ①本实验未设对照组②有无光照是遮光和曝光区域显现不同结果 的唯一原因③实验初始时遮光和曝光区域均达到无淀粉状态④实 验证明叶绿体利用光照将CO2转变成了淀粉 A. 只有②① B. 只有①②① C. 只有②③④ D. ①~④全部 答案: A 解析: 本实验这光部分与曝光部分成为相互对照,另外本实验只能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并不能证明光合作用是利用二氧化碳 合成淀粉。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胡萝卜素 橙 胡 类胡萝卜素
捕 获
叶黄素 黄 爷 (占1/4)
光 能
叶绿素a 蓝 爱 叶绿素b 黄 币
叶绿素
(占3/4)
的 色
素
实验结果分析:
1、滤纸上共有4条色素带,依次是:
。
2、叶绿体中含量最多的色素是 叶绿素a 。
3、溶解度最大的色素是胡萝卜素 , 最小的是 叶绿素b 。
D 1 、从绿叶中提取色素,选取的最佳叶片应是(
光与光合作用
——能量之源
• 直接的能源物质:ATP • 主要的供能物质:糖类 • 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 • 主要的储能物质:脂肪 • 最终的能源物质:太阳光能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 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 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从能量方面看: 将 光能 转化为 化学能 ;
( B)
①外膜 ②内膜 ③基质 ④类囊体膜
A.③②
B.③④
C.①②
D.④③
H2O O2
2C3
供氢
固定
光
叶绿体
[H]
CO2
能
色素
ATP
酶
供能
多种酶 C5
ADP+Pi
还原
(CH2O)
光反应
暗反应
H2O
O2
光解
[ H ] 供氢 2C3
光
基粒表面的
能
色素
ATP
酶 供能
基质
ADP+Pi
光反应
暗反应
CO2 C5
D. 滤纸条上的几种色素会混合起来。
光照到物体表面 后,该物体又将这种 颜色的光反射出来, 就是我们所见到的颜 色。对植物而言,除 了部分橙光、黄光和 大部分绿光被反射外, 其他的基本上都被叶 绿素分子吸收了,所 以植物的叶片呈现绿 色。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ppt课件(优质推荐)45 人教课标版

酶
2C3
物质变化 C3的还原: 2C3
酶
(CH2O)
[H] 、ATP ADP+Pi 糖类
能量变化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糖类等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三碳化合物 2C3
叶绿体基质
CO2
CO2的 固定
多种酶
五碳化合物 C5
ATP [H]
糖类
比较光反应、暗反应
条件
光反应阶段
暗反应阶段
光、色素、酶 不需光、酶、[H]、ATP
原料和产物的对应关系:
C (CH2O) H
O
O2
能量的转移途径:
CO2 H2O CO2 H2O
光能
ATP中活跃 的化学能
碳的转移途径:
(CH2O)中稳定 的化学能
CO2
C3
(CH2O)
叶绿体处不同条件下,C3、C5、[H]、ATP以及 (CH2O)合成量的动态变化
条件
C3
C5
停止光照 CO2供应不变
有光、无光都能反应
光反应阶段
场所: 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薄膜上
条件: 物质变化
光、色素、酶 水的光解: H2O
光能 (还原剂) [H] + O2
ATP的合成:ADP+Pi +能量(光能) 酶 ATP
能量变化 光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
暗反应阶段
场所: 叶绿体的基质中
条件:
[H] 、ATP、酶 CO2的固定:CO2+C5
光
化
能 德国 学 梅耶 能
储存在什 么物质中?
1864年,萨克斯(德)的实验
一半遮光
(置于暗处几小时)
一半曝光
思考:目的是什么?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说课稿)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说课稿之阿布丰王创作刘琴林晓纯一说教材《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是人教版必修模块1第五章第四节教学内容。
知识点多、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内容抽象复杂是本节的特点。
在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学生已初步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高中生物必修(一)在此前提下进一步深入地学习,以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经典实验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等内容。
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方法。
本节是在学习完细胞呼吸后立即转入的难度较大的一节内容,在知识模块上给学生一个系统完整的体系,为以后学习第三模块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打好基础!但是,由于学生对有机化学等知识还未学习到,对有关物理和化学知识不熟悉,还不克不及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转化成不稳定的化学能,从不稳定的化学能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的转变的过程,对于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还原等的需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指导学生学习好这一节课,对学习后面的生物学知识意义重大。
因此,结合课程尺度、教材、学生知识基础、理解水平和认知规律,我们将本节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目标a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b说明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以及对它的认识;c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c收集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2技能目标a通过对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学习的方法。
b 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动态演示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c通过叙述光合作用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d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更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e通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培养学生动手操纵能力。
f通过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人教版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十)B[第10讲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基础巩固1.可以在叶绿体基质中完成的变化有()①H2O→[H]+O2②ATP→ADP+Pi+能量③C3→(CH2O)+C5④CO2+C5→C3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2011·汕头模拟图K10-8表示新鲜菠菜叶中四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及在滤纸条上的分离情况。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图K10-8A.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B.四种色素均可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C.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甲D.发黄菠菜叶中色素含量显著减少的是甲和乙3.反应式“2ADP+2Pi+2NADP++4H2O→2ATP+2NADPH+2H++2H2O+O2”表示光合作用一些过程的物质变化。
下列与这些过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这些反应过程完成的条件之一是需要特定的光照B.这些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上和叶绿体基质中C.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的能量均用于合成三磷酸腺苷D.生成物水中的氧元素来源于反应物水中的氧元素4.2011·浙江卷下列有关叶绿体及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破坏叶绿体外膜后,O2不能产生B.植物生长过程中,叶绿体内各种色素的比例保持不变C.与夏季相比,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时间缩短D.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TP、NADPH和CO2后,可完成碳反应能力提升5.2011·朝阳模拟图K10-9表示20℃玉米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关系的曲线。
对于曲线的下列说法最恰当的是()图K10-9A.b点的位置不会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移动B.在a点叶肉细胞产生A 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C.当植物缺镁时b点的位置将右移D.当环境温度升高至玉米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c点的位置将向左上方移动6.图K10-10为绿色植物体内某些代谢过程中物质变化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代谢过程。
以下表达正确的是()图K10-10A.X代表的物质是ADP、PiB.B在线粒体的基质中进行C.A过程产生的O2用于C过程的第一阶段D.B过程实现ATP中的化学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7.2011·金陵模拟农科所技术员研究温度对某蔬菜新品种产量的影响,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如下曲线。
据此提出以下结论,你认为合理的是()图K10-11A.光合作用酶的最适温度高于呼吸作用酶的最适温度B.光照越强,该蔬菜新品种的产量越高C.阴影部分表示5~35℃时蔬菜的净光合速率小于零D.温室栽培该蔬菜时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8.2011·福建卷图K10-12是夏季晴朗的白天,玉米和花生净光合速率(时间单位、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图K10-12A.在9:30~11:00之间,花生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暗反应过程减缓B.在11:00~12:30之间,花生的单位叶面积有机物积累量比玉米的多C.在17:00时,玉米和花生的单位叶面积释放O2速率相同D.在18:30时,玉米既能进行光反应,也能进行暗反应9.2011·温州八校联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盆栽实验,探究土壤干旱对某种植物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实验开始时土壤水分充足,然后实验组停止浇水,对照组土壤水分条件保持适宜,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甲乙图K10-13A.叶片光合速率随干旱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B.叶片光合速率下降先于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C.实验2~4 d,光合速率下降是由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引起的D.实验2~4 d,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叶片内CO2浓度下降引起的10.2011·全国卷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
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
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下表。
回答问题:(1)光照条件下,组5叶片通过________作用产生淀粉;叶肉细胞释放出的氧气来自于__________的光解。
(2)在黑暗条件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组2叶片中合成淀粉的原料是________,直接能源物质是________,后者是通过________产生的。
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组7的蒸馏水中只通入N2,预期实验结果是叶片中________(有、无)淀粉。
挑战自我11.景天科植物A有一个很特殊的CO2同化方式,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如图一所示,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如图二所示。
十字花科植物B的CO2同化过程如图三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图一图二图三图K10-14(1)白天,影响植物A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
(2)植物A夜晚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C6H12O6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天植物A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的来源有________和________。
(3)在上午10:00点时,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后的一小段时间内,植物A和植物B 细胞中C3含量变化的差异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植物A气孔开闭的特点,与其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推测植物A生活的环境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B生理代谢的影响时,测得相关代谢数据为: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为0.4 mol/cm2叶·小时;光饱和时的光照强度为2.5千勒克司;光照强度为3.0千勒克司时光合作用释放O2量是1.0 mol/cm2叶·小时。
当光照强度为2.5千勒克司时,B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是________(mol/cm2叶·小时);如果光照强度不变,需要进一步提高光合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作业(十) B1.C[解析] 叶绿体基质中可以完成暗反应过程,②③④都是暗反应的化学反应。
2.C[解析] 本题考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
菠菜叶中,光合作用的色素都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A正确;四种色素都是有机物,都能溶解在无水乙醇中,B正确;丁与滤液细线的相对距离最远,说明其扩散速度最快,溶解度最大,C错误;发黄菠菜叶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被破坏,含量显著减少,D正确。
3.A[解析] 题干中所示反应为NADPH和O2生成综合反应式,该过程为光反应阶段发生的;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从外界吸收的能量用于合成ATP和NADPH;生成水中的元素来自CO2。
4.D[解析] 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是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上产生的,故破坏叶绿体的外膜后,氧气仍可继续产生,A错误;植物生长过程中,叶绿体内各种色素的比例是会发生变化的,B错误;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温度低,C错误;适宜条件下,只要保证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和酶,也可完成暗反应,D正确。
5.C[解析] b点是光补偿点,当环境温度改变时,由于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不同,必然导致b点位置的移动;a点光照为0,没有光合作用,产生ATP的部位只有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植物缺镁时,叶绿素含量减少,光反应减弱,b点右移;当环境温度升高至玉米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光合作用强度最大,此时也需要较高的光照强度,因此c点的位置将向右上方移动。
6. D[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A、B、C分别指光反应、暗反应和呼吸作用,X应为ATP,氧气用于呼吸作用的第三阶段,只有D正确。
7.D[解析] 从曲线图可以看出,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在28 ℃左右,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超过了40 ℃,A错误;图示没有体现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的关系,不能得出B的结论;阴影部分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速率大于零,C错误;25~30 ℃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最大,是温室栽培控制的理想温度。
8.B[解析] 在9:30~11:00之间,光照较强,光反应强,花生净光合率下降的原因是暗反应过程减缓;分析图解可知,在11:00~12:30之间,花生的单位叶面积有机物积累量比玉米的少,B错误;在17:00时,玉米和花生的净光合速率相同,单位叶面积释放O2速率相同;在18:30时,玉米净光合速率为零,说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此时既能进行光反应,也能进行暗反应。
9.C [解析] 图中显示,实验2~4 d,光合速率在下降,但叶绿素含量并未下降,因而可以判断光合速率的下降并非叶绿素含量下降所引起。
实验2~4 d,由于土壤缺水,造成植物体内缺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从而影响暗反应的进行。
10.(1)光合H2O(2)组2和组6(3)葡萄糖ATP有氧呼吸组4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淀粉的合成缺少ATP(4)无[解析] 组5叶片在光照下用蒸馏水浸泡,而且水中通入的空气可为其提供CO2,因此它可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的淀粉就是光合作用合成的,释放出的氧气来自于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发生的水的光解;在黑暗条件下组2和组6处于有氧条件下,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组2叶片在黑暗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它可以利用溶液中的葡萄糖合成淀粉,合成淀粉时需要消耗ATP,ATP主要来自细胞的有氧呼吸,与组2相比,组4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因此不能合成ATP,用于淀粉的合成;组7中若只通入N2,由于缺乏CO2,那么即使有光照,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11.(1)温度、光照强度、水分等(2)没有光照,光反应不能正常进行,无法为暗反应提供所需的A TP、[H]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的呼吸作用产生的(3)植物A基本不变,植物B下降植物A细胞中CO2浓度没有变化,植物B吸收的CO2减少,C3的生成量减少,同时被还原成C5和C6H12O6(4)炎热干旱(5)1.4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和适当提高温度[解析] (1)植物A的白天气孔关闭,因此CO2不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影响植物A的光合作用的因素有温度、光照强度、水分等。
(2)植物A夜晚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C6H12O6的原因是夜晚没有光照,光反应不能正常进行,无法为暗反应提供所需的ATP、[H],白天植物A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的来源有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和呼吸作用产生。
(3)在上午10:00点时,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后的一小段时间内,植物A和植物B 细胞中C3含量变化的差异是植物A基本不变,植物B下降,理由是植物A细胞中CO2浓度没有变化,植物B吸收的CO2减少,C3的生成量减少,同时被还原成C5和C6H12O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