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6.4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项目
设计内容
备注
课 题
6.4密度与社会生活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3、通过 学习知 道温度对密度的影响,知道密度只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
4、学会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 法;
过程与方法:
日常生活中气体、液体、固体的密度受温度影响一样吗?
总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固体、液体影响较小。
3.北方表层结冰的河水温度情况分布?
4.在我国的北方,冬天对自来水管的保护十分重要。如果保护不好,使水管内的水结了冰,不仅影响正常的生活用水,有刊还会把水管冻裂,造成送水设备的损坏。那么,自来水管为什么会被冻裂?
本环节目标分析:
1.引导学生“识别物质”的不同
2.掌握生活中不同的鉴别物质的方法
讲授
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密度这一知识点,今天我们再来共同了解一下密度的应用。
师:(提前让学生做“想想做做”中实验一,然后让学生回答实验现象)我们大家可以看到放在炉火附近的气球膨胀了,而放在冷藏室的气球变小了,这说明了什么呢?
已知:V水=90 cm3
ρ水=1.0g/ cm3
ρ冰=0.9g/ cm3
求:V冰
解:m冰=m水
ρ冰V冰=ρ水学生认识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知道风的形成原因
知道水的反常膨胀
认识密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其它应用
练习
设计
1、某研究所要密度为1.1×103kg/m3的盐水,技术人员
结论:由于,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 密度变小。
学生分析。
总结:生活中的风就是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
【新】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目的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2.知道物质的密度还与温度有关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用具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二)引入新课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
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1、密度与温度(1)、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实验一: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
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
过一会儿,你发现什么现象?实验二:按课本图6.4-1做一个风车。
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动起来。
结论:由于ρ=m/v,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2)、生活中的风就是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
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
(3)、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固体、液体影响较小。
实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介绍实验装置:圆底烧瓶上用带有注有一小段红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闭空气。
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
现象:烧瓶放在热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外移动,说明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
而放在冷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里移动,说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收缩了。
同学们回家可做类似实验:两个吹胀的气球分别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
观察现象。
上面的实验说明最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
设问:难道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水的凝固点是0℃,北方的寒冷冬天,气温在0℃以下,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
湖底还有鱼存活吗?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
【K12学习】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新人教版)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知识与技能.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实验和对生活经历的回顾,认识风的形成原因和水的反常膨胀现象,从而全面理解物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通过计算物质的密度,理解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重点物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利用密度鉴别物质的方法。
难点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现象;密度的有关计算。
酒精灯、气球、火柴、纸风车、冰块、多媒体。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
例如,利用密度知识可以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做的。
勘探队员在野外勘探时,通过对样品密度等信息的采集,可以确定矿藏的种类及其经济价值。
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盐水可以选种等,我们知道这些都是利用了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这一特点。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组画面。
从视频中我们看到用密度的知识解决了选种的问题。
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运用密度可以做什么吗?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密度与温度提出问题:从刚才同学们了解的现象可知:密度的知识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是不是所有物体的密度都是一成不变的呢?密度与温度有没有关系呢?播放视频:龙卷风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演示实验1: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
分别把它们放在一大堆冰块和酒精灯火焰附近。
观察并思考:过一会儿,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点评:放在冰块上面的气球变小了,气球下降;放在酒精灯火焰附近的气球变大了,气球上升。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六章 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

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2.能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知道温度对密度的影响,知道密度知识对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
2.学会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感受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2.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教学准备】PPT课件、瘪的乒乓球、茶杯、锥形瓶、烧杯、橡皮膜、橡皮筋、酒精灯、火柴、纸风车、热水、冷水等。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情境导入【情境设置】手拿如图乒乓球,问:如何让瘪了的未破裂的乒乓球鼓起来?【提出问题】乒乓球为什么鼓了起来?学生支招预测:用火烤、用热水烫。
学生操作预测:把球浸没于热水中。
学生讨论交流:乒乓球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体积变大,使瘪的地方鼓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二、新课讲授1.密度与温度(1)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顺势追问】1. 乒乓球被热水烫后,里面的空气质量变化了吗?2. 乒乓球被热水烫后,里面的空气密度变化了吗?【深入探究一】演示课本P120中“想想做做”中的实验1:学生交流回答预设:未破裂,里面的空气跑不出来,质量不变。
=mV可知:空气质量不变,当体积变大时,密度会变小。
学生观察体验、分析交流回答预设:图1.现象:橡皮膜鼓起来。
原因:锥形瓶放于热水中,受热里面空气体积膨胀,密度变小。
图2.现象:橡皮膜凹下去。
原因:锥形瓶放于冷水中,里面空气遇冷体积缩小,密度变大。
(2)风的形成(3)水凝固成冰的【归纳总结】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
【深入探究二】演示课本P120中“想想做做”中的实验2:按课本图做一个纸风车,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方。
你知道是什么推动了风车吗?【归纳总结】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质量与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2. 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3.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知道温度对密度的影响,知道密度知识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
2.学会与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熏陶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教学重点】物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用密度来鉴别物质,能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物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特别是水的反常膨胀。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奖牌、锥形瓶、瘪了的乒乓球、小盆、筷子、电热壶、酒精灯、自制溢水杯等。
学生准备:自制纸风车、气球、火柴、热水、冷水。
【教学过程】引入课题【提问】小小鲜花上放置了一个比花儿大了那么多的一个叫做“全碳气凝胶”的固体,为何花儿没有被压憋?可能是“全碳气凝胶”这种物质具有什么特性的原因?【讲述】“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每立方厘米0.16毫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
据介绍,“全碳气凝胶”还是吸油能力最强的材料之一。
现有的吸油产品一般只能吸收自身质量10倍左右的有机溶剂,而“全碳气凝胶”的吸收量可高达自身质量的900倍。
各种新型材料的研究发现由于应用,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密度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生活中运用密度知识解决或解答的一些问题板书课题§6.4 密度与社会生活(设计意图:以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物理知识是有用的。
从生活走向物理。
)思考、讨论口答:可能是密度非常小的原因。
听讲感受科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密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新课讲授:(一)密度与温度(1)温度对物体密度的影响学生活动1 一、密度与温度【讲述】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个问题:乒乓球不小心压瘪了,但是没有裂口,你能让它恢复原状吗?让一个学生讲台前示范。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为什么轮船能漂浮在海上?
3.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A.物体的密度越大,质量越大。
B.物体的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相同。
D.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密度相同。
4.举例说明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答案与解析
1.答案:
(1)质量=密度×体积= 0.8 g/cm³ × 50 cm³ = 40 g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密度与社会生活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密度的重点,强调密度计算的重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密度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等,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家长走进课堂,分享密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密度知识的价值。
-组织学生进行密度主题的探究活动,如调查生活中密度知识的应用、开展密度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
-《生活中的密度》:介绍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包装、建筑设计等。
-《密度与浮力》:深入讲解密度与浮力的关系,以及浮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密度与物质性质》:探讨密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如密度与物质的状态、密度与物质的硬度等。
-视频资源:
-《密度的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视频,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密度的测量和应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课题密度与社会生活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2.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实验和对生活经历的回顾,认识风的形成原因和水的反常膨胀现象,从而理解物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2.通过计算物质的密度,理解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介绍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熏陶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重难点重点 1.物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2.利用密度鉴别物质的方法.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 ℃时水的密度最大.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水盆、热水瓶、锥形瓶、气球、瘪了的乒乓球、小盆、筷子、电热壶、酒精灯等.学生:自制纸风车、气球、火柴、热水、冷水.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教师出示压瘪了的乒乓球)请大家帮老师解决一个小问题:乒乓球不小心被老师压瘪了,但是没有裂口,同学们能帮老师让它恢复原状吗?以问题引入课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点1:密度与温度【想一想议一议】如何使压瘪了的乒乓球恢复原状?活动一:探究新知(最好由学生想出方法,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如果无人想出则由教师演示)【小实验】拿出自制的小风车,放在酒精灯上面,发现风车能够转起来(图6-4-1所示).图6-4-1【想一想】大家知道是什么推动了风车吗?可得到什么结论?答: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总结】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升高时物质的体积增大,所以密度会减小.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非常明显,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加油站】生活中风能的应用课件展示风能的应用学点2:水的密度变化【自学辅导】读课文,思考、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1:北方的冬天连续降温后,许多家庭的太阳能水管、室外的自来水管经常发生水管冻裂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答:连续降温后水管中的水会结冰,水结冰时质量不变,但是冰的密度比水的小.根据V=m可知,水结冰后体积会增大,因此水管会被撑裂.问题2:什么是水的反常膨胀?它对生物的生存有何意义?答:一般物体都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但是水在4 ℃时密度最大、体积最小.4 ℃以上时,水和其他物质一样,遵循热胀冷缩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了解风能的应用,拓宽学生视野,认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得出气体密度随温度的变化的规律.水密度的变化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
2024秋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质量和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 准备实验操作指南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安全、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4. 教室布置:
- 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分为理论教学区、实验操作区和讨论区。
- 理论教学区应配备多媒体设备,以便于展示辅助材料。
- 实验操作区应设置在教室的通风良好、易于观察和操作的位置,同时确保有足够的空间存放和操作实验器材。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围绕“密度与社会生活”主题,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 物理观念:使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形成密度与物体性质、用途等方面的关联。
2.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方法分析密度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习平台的数据统计和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阅读资料,了解密度的基本概念。
- 思考预习问题:尝试回答预习问题,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笔记、思维导图或疑问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作用与目的:
- 加深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理解,掌握密度的计算和应用。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内容,布置相关的习题和思考题,巩固学生对密度的理解和应用。
-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密度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并能运用该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新版)新人
教版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知道物质的密度还与温度有关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
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1.密度与物质鉴别
讨论的问题如下:
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k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
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
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
实验:
计算:
总结:用密度鉴别物质问题,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如果前边例题中你不知道是铜球,这样用计算出的密度值一分析就会错误地认为是铁球.而且从密度表中可以看到花岗石的密度在
3g/cm
3
g/cm
7.2,我们能说它是铝吗?
6.2之间,如果一块花岗石密度恰好是3
~
g/cm
8.2
显然不能.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颜色、硬度等等.更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应采用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鉴别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成分.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变。
问题: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如果某物体的质量不变,而它的体积改变了呢?
实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介绍实验装置:圆底烧瓶上用带有注有一小段红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闭空气。
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
现象:烧瓶放在热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外移动,说明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
而放在冷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里移动,说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收缩了。
同学们回家可做类似实验:两个吹胀的气球分别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
观察现象。
上面的实验说明最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
2.密度与温度
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也是因为密度与温度有关形成的
做风形成的实验:教材P22
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思考:教材P24
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人们很早就利用风力了,例如:利用风力来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滑翔机等,近代大规模应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
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
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设问:难道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水的凝固点是0℃,北方的寒冷冬天,气温在0℃以下,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
湖底还有鱼存活吗?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
在冰湖中作的测试表明,表面冻结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体中密度从上至下递增(这是当然的事了,重在下,轻在上),温度也是由上至下递增,从表层水体的0℃至底层水体的4℃。
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湖里的鱼类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躲在底层水体中,不至于被冻成冰块。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
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
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
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观看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其它应用的影片。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