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团污水专项规划
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雨污分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第一章概述 (1)1.1项目概况 (1)1.2项目背景 (1)1.3编制依据 (3)1.4编制原则 (4)1.5编制范围 (5)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第二章项目背景 (8)2.1××县概况 (8)2.2供水现状 (15)2.3排水现状 (17)2.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第三章污水管网布置方案 (25)3.1排水方案 (25)3.2污水管网布置形式 (30)第四章污水管网工程设计 (35)4.1污水总量的确定 (35)4.2污水管道设计 (40)4.3主要工程量 (46)第五章雨水管网工程 (53)5.1现状分析 (53)5.2雨量公式及设计参数确定 (54)5.3雨水管道设计方案 (56)第六章环境保护 (59)6.1标准及依据 (59)6.2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60)第七章节能方案 (66)7.1节能分析 (66)7.2节能措施 (68)第八章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70)8.1设计依据 (70)8.2主要危害因素分析 (71)8.3安全卫生防范措施 (73)第九章管理机构与劳动定员 (75)9.1管理机构 (75)9.2劳动定员 (76)第十章建设进度及工程招标 (77)10.1建设进度 (77)第十一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81)11.1投资估算 (81)11.2投资估算 (84)11.3资金筹措及使用计划 (91)第十二章成本分析 (92)12.1成本分析依据 (92)12.2基础数据 (92)12.3成本分析结果 (93)第十三章工程效益分析 (94)13.1评价准则 (94)13.2评价方法 (94)13.3社会效益 (94)13.3环境效益 (96)第十四章结论、问题及建议 (97)14.1研究结论 (97)14.2存在的问题 (98)14.3建议 (98)附图、附表及附件 (99)第一章概述1.1 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县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雨污分流)建设项目建设地点:××市××县城区项目规模与投资估算:新建DN300-DN1000污水管网45.413km,新建DN400-DN1500雨水管网13.059 km,改造排污沟2.250 km,共计60.722 km。
污水工程专项规划方案

污水工程专项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污水问题日益突出。
大量污水直排河流和田间地头,污染了环境,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为此,需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和回收利用,达到净化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目的。
本规划方案拟在某市城市区域内,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规划建设,以解决城市污水问题。
二、规划目标1. 建设完善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2. 实施水资源回收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 降低城市污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4. 优化城市污水管网,提高城市污水运输效率。
三、项目范围本规划方案拟在某市城市区域内,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改建城市污水管网。
四、项目内容1.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本项目拟建设污水处理厂,以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
处理后的污水将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可以安全排放或再利用。
同时,还将建设污泥处理设施,对处理后的污泥进行资源化利用,达到减少污泥对环境的污染的目的。
2. 城市污水管网改建本项目将对城市污水管网进行改建,优化城市污水管网的布局和建设,以提高城市污水的运输效率。
同时,对老旧的管网进行维护和更换,以减少城市污水管网的漏损率。
3. 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本项目将建立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体系,实行科学的污水处理运营管理,以保障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污水的安全处理。
五、规划内容1.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本规划拟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将城市污水集中到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同时,还将建设一座污泥处理设施,对处理后的污泥进行资源化利用。
2. 城市污水管网改建规划本规划拟对城市污水管网进行改建,优化城市污水管网的布局和建设,以提高城市污水的运输效率。
同时,对老旧的管网进行维护和更换,以减少城市污水管网的漏损率。
3. 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规划本规划将建立科学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体系,实行科学的污水处理运营管理,以保障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污水的安全处理。
浅谈城市污水专项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污水专项规划设计【摘要】城市污水系统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污水系统滞后于城市发展,导致污水不能有效的收集和处理,引发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
优秀的污水规划设计是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本文主要简述了城市污水专项规划设计思路。
【关键词】城市污水规划规划思路前言城市污水系统包含污水收集、输送、处理、再生和处置以及污泥处置、尾水处理,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发展,污水系统逐渐完善,但是,总体上滞后于城市发展,老城区合流制管网普遍存在,雨季产生溢流污染,污染城市水体,破坏原有的水生态平衡系统,甚至使水体成为“死水”,严重影响城市面貌。
而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影响自然界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给自然界带来长期的、严重的危害。
因此,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必须做好城市污水系统规划建设,补齐城市污水设施短板,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污水专项规划设计原则:(1)布局优化、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设施。
根据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现状设施,统筹兼顾,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兼顾城市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治理。
(2)合理确定系统规模和建设标准。
根据相关规范规定,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习惯等确定系统建设规模和标准。
(3)再生水资源合理利用。
根据相关规范、国家政策相关要求,结合城市再生水资源和使用需求,确定再生水利用和规模和途径。
(4)技术先进、经济适用。
先进性原则,突出理念和技术的先进性,因地制宜。
(5)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安排项目和实施步骤,优先安排事关全局的重点工程,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城市污水专项规划:1、城市污水量预测首先,对城市需水量进行预测,一般采用城市综合用水量指标法、分类用水指标法、分类用地指标法3种方法对城市需水量进行预测,通过对3种结果进行加权分析,预测城市最高日需水量。
污水处理工程总体规划和布局

污水处理工程总体规划和布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污水处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不仅是因为城市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影响越来越大,更是因为城市污水处理已经成为影响城市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问题。
因此,建设一体化大型污水处理厂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之一。
一、污水处理工程总体规划的必要性首先,污水处理工程总体规划是在城市化、工业化等台湾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治理城市污染、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种综合性规划。
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建设高效、可靠、安全的污水处理系统,使城市污水得以有效地治理,进而促进城市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污水处理工程总体规划不仅需要对城市全局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还需要对各相关要素进行科学、妥善的布局。
例如:污水处理厂的选址、规模、工艺等方面,以及城市管道、池塘、隧道、渠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布局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污水处理工程总体规划还需要考虑城市发展的动态变化,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解决方案。
二、污水处理工程的总体布局原则1、工艺流程布局应合理污水处理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高效的一体化大型污水处理厂被广泛采用&nbdp;不同厂家的处理设备在选择上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比较选用,还应合理组合,组合设备往往都是面对很多的不同的原水进行处理,因此也应有效地处理诸如生活、工业、商业等领域所产生的不同种类的废水。
2、工艺结构合理高效、节能污水处理厂的技术工艺密不可分,一个合理的工艺流程至关重要;先进适用度高的工艺设备不仅能够发挥出更好的处理效果,还能够减少不必要地能耗及成本,让整个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更加高效、稳定,并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3、港区适用种类等饮用水和自来水等有关标准关于污水处理标准,GB18918—2002《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已经对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进行了规范。
在进行污水处理时,不仅需要考虑污水的去除率,还需要考虑污泥处理、能耗、运行成本等因素。
余杭组团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浅见

20 年 5 01 月启动 了其余三组 团污水综 合整 治工作 ,而污水 收 集 系统是污水工程 实施的保证 和前提 ,是利 国利 民的大事 ,工 作起点就是编制科 学合理、符合实际 、操作性强的污水排水 专 项规划 。余杭组团污水排水专项规划 为其 中之一 。
・
监督 对于安全 文化体 系的构建也起 到 了越 来越重要 的作 用 广播 、电视、报刊、互联 网等大众媒体的报道 ,形成强 大的社
会压力 ,促使 政府 、企业重视安全管理 ,推动安全文化建设 。
4 结语
集后纳入杭州市第三污水系统处理 。
综 合 以上两 大背景 ,余杭 区政府 十分重 视此项工 作 ,于
作 的领导 ,落实各级安全 生产 责任制 。 32 企业是 落实安全文化 建设的主体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 . 的重要 内容 ,也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煤矿企业在 安全生产的文化保障中,应主要做好 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 )要对安 全文化在保障煤矿 安全生产 中的作 用提高认 1 知 。特别是煤矿管理者 ,他们的安全管理理念对煤 矿安全生产 影 响巨大。企业 要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 ,成 立专 门的领 导机构 ,明确机构成员各 自 分工 ;确立煤矿企业安 全文化建设 目标 ,包括 长期 的规划与短期 目标 ,并制定 实施 细则 ,保证企 业文化有步骤、有计划 的展开 。 ()加大对煤 矿安全文化 的宣传 ,营造安全文化 氛围 。 2 要充分 发挥文化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保障作用 ,就要运用各种 手段 ,进行最为广泛 的安全文化宣传。除传统 的板报 、标语 、 警语 、报刊、广播 、电视等宣传手段外 ,结合本企业 的实际 , 开展各种 为员工所易于接受 、喜闻乐见 的安全文化宣传活动 , 如安全漫画、安全展览 、文艺汇演 ,典 型安全事迹报告 ,事故 案例分析等,增强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 , 全方位 营造煤矿安全 生产的文化氛 围。 ()强化全员教 育 、培训 ,提 高安全文 化素质 。要 强化 3 对煤矿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使其具有足够 的安全生产知识与 安全技能 。将岗前培训与岗后再培训 ,正规 的脱产培训 与业余 培训 ,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 相结合 ,并严格培训考核制度 ,建 立培训档案 。对于特种作业人员的上 岗,要经有关业务部门考 核合格 ,取得特种作业操作 资格证书 。这样才能从安全 文化素
龙游县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专项规划——基础资料部分

1.1 水系规划布局(1)老城区规划后,龙游老城区骨干排涝河道形成“一横五纵”的格局,其中一横(东西向)为龙翔河;五纵(南北向)自西向东为方门溪、莲湖溪、兴龙河、兴龙暗渠和县学堂河。
共六条共同负担整个龙游老城区防洪排涝的任务。
骨干排涝河道示意图见图,规划成果见表。
图老城区骨干排涝河道示意图表老城区骨干排涝河道规划成果表(2)城东片区规划后,龙游城东片区骨干排涝河道形成“三横四纵”的格局,其中三横(东西向)为江滨路排渠、荣昌路排渠、神龙路排渠;五纵(南北向)自西向东为方门溪、莲湖溪、兴龙河、兴龙暗渠和县学堂河。
共六条共同负担整个龙游老城区防洪排涝的任务。
骨干排涝河道示意图见图,规划成果见表。
图老城区骨干排涝河道示意图表老城区骨干排涝河道规划成果表别称序号河名区内河段现状规划控制起点终点河长(m)面宽(m)底高程(m)面宽(m)底高程(m)纵一1鸡鸣堰子鸣路排渠鸡鸣堰湖底叶3360 / / 444.0~39.0纵二2城东水街五爪垄马鞍山1970 146.2~42.5441.7~39.0纵三3端礼路排渠江家项家1870 1~544.5~42.1641.5~39.0纵四4安贞路排渠塘沿陶家山2260 2~546.3~41.0641.5~39.0横一4江滨路排渠湖底叶陶家山3055 142.0~41.9640.0~39.01.2 排涝分区(1)老城区根据老城区产流分区,可分为27片,各片现状及规划防洪排涝布置如图,各片现状及规划防洪排涝布置情况如下:图老城区排涝分区示意图老城区分为27个排涝区,各排水分区面积和最终排水出路见下表。
表老城区排涝分区表序号区块名称区块面积(km2)排水出路1 赤埠墈头驿前片0.75 龙翔河2 北门片0.47 龙翔河3 阳光片0.13 龙翔河(2)城东片区根据城东片区产流分区,可分为13片,各片现状及规划防洪排涝布置如图,各片现状及规划防洪排涝布置情况如下:图城东片区排涝分区示意图表城东片区排涝分区表序号区块名称区块面积(km2)排水出路1 湖底叶片0.18 鸡鸣堰子鸣路排渠2 湖底叶大溪桥片0.70 鸡鸣堰子鸣路排渠3 龙游中学片0.43 鸡鸣堰子鸣路排渠4 汇金片0.13 鸡鸣堰子鸣路排渠5 子鸣片0.38 鸡鸣堰子鸣路排渠6 城东水街片 1.02 城东水街7 马鞍山片0.09 江滨路排渠8 端礼片 1.11 端礼路排渠9 项家片0.08 江滨路排渠10 童家大路片 1.13 端礼路排渠、安贞路排渠11 槐王片0.40 江滨路排渠12 神龙片0.42 端礼路排渠、安贞路排渠13 张王片0.78 安贞路排渠1.3 闸泵工程(1)老城区规划在莲湖溪入衢江口新建2孔×4m的闸门,在县学堂河入衢江口新建1孔×4m的闸门,在兴龙暗渠入衢江口新建1孔×4m的闸门,兴龙河入灵山港新建1孔×5m的闸门。
污水处理厂专项规划方案

污水处理厂专项规划方案一、背景污水处理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作,对于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制定专项规划方案,成为推进污水处理工作的必要措施。
二、目标1. 提高污水处理的处理能力,确保城市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2. 改善水环境质量,减轻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 提升污水处理厂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运营效益。
4. 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机制,确保污水处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内容1. 建设与改造1.1 建设新的污水处理厂: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污水处理需求,确定新建污水处理厂的选址,并科学规划其设计容量和处理工艺。
1.2 改造和升级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对于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升级工作,以提高其处理能力和运行效率。
1.3 建设配套设施:完善污水处理厂的配套设施,包括污泥处理设施、排放管道和设备等,以确保污水处理的全面性和高效性。
2. 技术研究与创新2.1 开展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加强对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升处理效果和资源利用效率。
2.2 推广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借鉴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对适用的技术进行推广应用,以提高处理能力和效果。
3. 运行管理与监测评估3.1 建立健全的运行管理机制:确保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和管理,加强对设备和工艺的维护和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2 加强监测评估工作:建立污水处理厂的监测评估机制,对处理效果、排放标准和运行管理进行监测和评估,实现持续改进和优化。
四、实施步骤1.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根据规划内容和目标,制定污水处理厂的实施计划,明确各项任务和时间节点。
2. 组织实施工作:成立污水处理厂规划实施团队,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工作任务,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3. 资金筹措和项目推进:根据规划需求,制定资金筹措方案,争取政府支持和社会资本参与,推进项目的建设和改造。
4. 监管和验收: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改造工作进行监督和验收,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
宁海污水排放专项规划

1. 总论1.1. 项目名称宁海县污水排放总体规划及城中北片区和宁东片区污水专项规划1.2. 委托单位宁海县建设局1.3. 规划设计单位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4. 规划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1995年)3)关于印发《浙江省城乡给排水专业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浙江省建设厅2004年)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J50318-2000)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02)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97年修订版)7)《浙江省城镇污水处理排放标准》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9)《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CJ3025-93)10)《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99)11)《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12)《宁海县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2-2020年)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宁海县规划局 2003年5月13)《宁海西店中心镇总体规划》(2001-2020)宁海县西店镇人民政府、宁海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OO1年8月14)《宁海县临港开发区总体规划》(2003-2020年)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宁海县规划局 2OO3年2月15)《宁海县大佳何镇总体规划》(2003-2020)宁海县建设规划设计所、大佳何镇人民政府 2OO3年7月16)《宁海县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17)《宁海县西店中心镇总体规划》(2004-2020)(2004年)宁海建设规划院18)《岔路-前童中心镇总体规划》(2001年)宁波规划设计研究院19)《岔路中心镇总体规划》(2004年)宁海县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20)《宁海县长街镇总体规划》(2003年)21)《宁海经济开发区宁东园区总体规划》(2005年)宁波规划设计研究院22)《宁海县东部一体化规划》(2003年)宁海县建设规划设计所23)《宁海经济开发区宁东园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3年)宁海县设计规划设计所24)《宁海县滨海工业园区(一期)初步设计》(2003年)宁波市建设工程设计院25)《宁海县滨海工业园区(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2003年)26)《宁海县黄坛镇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汇报稿》(2005年)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7)《宁海县城北污水总管工程施工图》(2002年)28)《宁海县中北片给水工程规划》(2005年)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29)《宁海县污水排放规划征审会议纪要》宁给排水【2005】1号30) 宁海县地形图及相关资料31)《宁海县污水排放专项规划及城市中北片区和宁东片区污水专项规划委托书》(2005年1月18日)宁海县建设局1.5. 规划设计范围1)总体规划区域范围:为县域内所辖4个街道、11个建制镇和3个乡的中心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2002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对佛山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整合后的大佛山总面积3813.64Km2,其中佛山市中心组团面积504.17 Km2。
《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纲要》把佛山市定位为:珠三角核心区——珠江三角洲广佛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向粤西沿海和西江流域辐射和拓展的重要枢纽,区域组合型专业化市场及物流基地之一,具有岭南风貌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的行政区划将给佛山市的政治经济发展带来新机,同时也为佛山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一轮新的高潮,因此必须尽快按新的规划编制市政专项规划,尤其是系统性较强的排水工程规划,以便合理指导建设。
受佛山市规划局的委托,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与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合作承担了《佛山市中心组团排水专项规划》的编制任务,根据双方确定的工作路线,本规划主要完成中心组团范围内排水系统的流域划分,确定各排水分区内排水系统的体制和污水处理厂的位置、规模及用地面积;针对各排水分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排水管网系统的布置和中途排水泵站的位置、数量及规模。
自2003年9月至2005年5月,我们通过对规划范围进行的多次现场踏勘以及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收集掌握了规划区域的大量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规划方案进行了多次、多层次的比较论证和汇报,最终编制了《佛山市中心组团排水专项规划》(送审稿)供审查和评审。
本次规划范围为佛山市中心组团,包括:禅城区、南海区(桂城街办、罗村街办)、顺德区(乐从镇、陈村镇、北滘镇)等镇域,因各镇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各异,在本次排水专项规划中对不同镇采用不同的规划深度,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逐步深入完善规划,使规划始终先行,起到指导各镇市政建设的作用。
在本次排水专项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佛山市政府以及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市中心组团建设办、禅城区、顺德区、南海区规划分局及相关部门的指导,在征求意见中得到了各区、镇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并提供了相关资料与信息,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佛山市中心组团排水专项规划(送审稿)1. 规划编制背景1.1 适应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的需要2002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对佛山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原佛山市代管的四市撤市设区,调整后的佛山市区包含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总面积3813.64Km2。
由于整合前各区域的发展水平不同,尤其是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思路不统一,标准不一致,因此有必要从大佛山的角度重新规划和整合各区域的市政基础设施,以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
整合后的大佛山,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迎来一轮新高潮,因此必须尽快按新的规划编制市政专项规划,以便指导建设,尤其是系统性较强的排水工程规划。
1.2 响应佛山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要求按照佛山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要求,城市污水收集率、处理率近期应达到7O% 以上,并使被污染的河涌及水体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远期以提高城市污水综合治理能力,实现污水资源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统一为目标,建成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先进城市水平的污水治理体系,恢复市内河涌水体的生态功能。
为此应通过对区域内排水系统的规划,加快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逐步建立起污水治理法制健全、监督管理有效、体制合理、工艺技术可靠、基础设施完善,适应佛山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特点的城市污水系统。
1.3 贯彻《佛山市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要求根据佛山市人民政府下发的《佛山市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佛府办〔2003〕39号)的要求,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是:一年初见成效,三年不黑不臭,八年江水变清。
通过整治,使得各河段水质达到《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试行)方案》的目标要求,有效控制水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
重新组合后的佛山市,其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必然与整合前的佛山市有所不同,为贯彻执行以上要求并指导佛山市各区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应从大佛山的角度尽快出台佛山市各区域的排水系统规划,以便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2.佛山市概况2.1 地理位置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全境于北纬22o38’~23 o 34’,东经112 o22’~113 o23’之间,东倚广州市,南连中山市,西通江门市,北与清远、肇庆两市相连接,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全市东西相距约103Km,南北相距逾110Km,大致呈“人”字型。
佛山市为地级市,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和高明区。
中心组团地理位置处于佛山市中心,北纬22°51´~23°06´,东经112°56´~113°31´。
2.2 气象佛山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又受海洋气候调节,气候比较温和,常年阳光充足,四季常青,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625.4mm,最大24小时降雨量270.6mm,最大年降雨量2257.0mm,降雨多集中在4~9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0%,每年10月至翌年3月雨量较少。
春、秋季短,夏季长。
冬季多北风,夏季多东南风,春秋季短,夏季长。
最高气温38.5℃,最低气温-1.9℃,多年平均气温21.9℃,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10mm。
2.3 河流水文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下游网河区,西、北江横穿其中,河涌纵横交错,形成水网。
主要河流有:西江:发源于云南,经贵州、广西流入广东省,通过高要市流入佛山市。
主干流在思贤滘与北江沟通汇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然后南流至甘竹滩分流又与北江顺德水道连通,再南流至南华分东、西海水道,分别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以及崖门出海。
北江:发源于江西,南流经英德、清远流入佛山市。
主干流在思贤滘与西江沟通汇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再向南流经西南、紫洞口分汊为顺德水道和潭洲水道,在登洲头再分平洲水道,分别流经广州、番禺于狮子洋出海。
佛山市范围内的三角洲网河区,共有干支流18条,主要有芦苞涌、西南涌、佛山涌、吉利涌、陈村水道、甘竹溪、顺德支流、容桂水道、沧江河等,总长737Km。
河网密度0.171Km/ Km2。
佛山市中心组团范围内,北江为主要河流,其干流从西北角流入,其分叉的支流东平河横穿中心组团,向东流经广州、番禺于狮子洋出海;北江分叉后的主流改称顺德水道,经中心组团西边沿,向东南方向介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随河网向东入海。
顺德河道为中心组团行政区划的南界线。
2.4 地质地貌佛山市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于华南褶皱带一部分。
加里东构造层广泛分布于广州—佛山—九江一带以东,由各种片麻岩,石英岩,片岩,浅变质砂岩组成。
海西印支构造层主要分布于广东—佛山—九江一线以北地区。
由砂页岩,石灰岩等构成。
顺德地区附近有砾岩,砂岩及火山碎屑岩体分布,属燕山构造层,同时,区内零星出露的花岗岩为燕山期岩浆入侵的产物。
喜马拉雅运动复杂的断裂作用和火山活动,形成以三水盆地为主的断裂盆地和零星分布在西樵山,大珠岗的粗面岩;走马营,王借岗一带的玄武岩以及华涌一带的凝灰岩等。
区内主要地质构造大体可分为五组:呈北北东向的三水禾生坑复式向斜;呈北东东向的高明复式向斜;近东西走向的三水断裂,郎石断裂,向顺德容奇附近的东西向断裂;呈北东向的罗客断裂,盐步断裂,鹤城—金鸡断裂;呈北西向的三洲—西樵山断裂,炭步—大沥断裂。
上述地质构造,支配着区内地形的发育,形成了棋盆状分布的块状山体和纵横交错的河网的地貌特征。
本区地形大致西北高,东南低。
高明皂幕山主峰海拔805m,为市内最高点;三水大达涡地势低洼,高程-1.7m,为全市最低点;西,北江在三水思贤溶通,为西北江三角洲的顶点。
占全市总面积约2/3的是几经沧桑的西,北江三角洲平原及其支流的河谷冲击平原,几乎遍布顺德区和南海区南大部及高明区东北部,自西北向东南由老三角洲过渡到新三角洲,除零星残丘外,均为地势平坦,河涌纵横的冲击平原,海拔多在0.7~2.5m之间。
此外,区内零星分布的粗面岩山丘,玄武岩石柱群,石灰岩溶洞,砾岩切割而成的峰林以及因地壳抬升而形成的5000年前古海岸线遗迹构成独特的地貌景观。
本区低丘陵多发育有红壤,赤红壤,少量有黄壤,平原则为稻土,堆叠土。
以桑基,果基,蔗基为主的基塘农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人工生态系统。
2.5 经济佛山市经济基础雄厚,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38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
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位居广东省第三位,是全省唯一GDP超千亿元的地级市。
人均GDP是广东省平均水平的2.3倍,排珠三角第五位。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排在珠三角第四位。
工业是佛山经济最主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改革、调整和发展,佛山已逐步建立起拥有现代化技术设备、具有相当规摸的工业体系,形成了以纺织、电子、陶瓷、塑料、电器、建材、食品饮料、机械等行业为骨干的主导产业群,并逐步向外向型、科技型、系列化、集团化发展。
2003年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3297.25亿元,增长23.2%;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735.68亿元,比上年增长20.6%。
十多年来,佛山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围绕“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优势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6 人口据“五普”统计数据,佛山全市共有常住人口533.7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328.35万人。
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为205.43万人,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达38.4%。
未来佛山的人口规模发展走势可以概括为“总量增长平稳,结构趋向优化”。
随着佛山的产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技术含量逐渐提高,外来人口的素质将逐步提高。
而鉴于产业升级需要一个过程来实现,因而,外来劳动力将依然有增加的惯性。
2002年底,佛山市现状人口56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338.98万人,暂住人口占221.02万人;到2020年,佛山市人口规模设定在700~820万人的弹性范围内。
《佛山市中心组团近期建设规划》中,2002年底中心组团现状人口为17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4万人,暂住人口68万人。
至2005年规划人口在194~205万人的弹性范围内,其中户籍人口115万人,暂住人口在79~90万人的弹性范围内,结合中心组团现状人口规模,预测2010年总人口在226万人左右,2020年中心组团总人口应控制在260万人左右。
2.7 区域定位2.7.1 “广东第三大城市”的战略定位目前,佛山市的经济总量在广东省排第三,但佛山建设“广东第三大城市”不但是自身的发展需要,更是国家与区域竞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