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二专题《品质》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品质》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品质》课程教学设计

《品质》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从小说环境入手,分析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小说主题。

2.抓住小说中“我”的角度来进一步解读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和主题。

3.感受主人公身上所表现的品质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小说的环境这一要素入手,抓住小说中描写环境——店铺的几个镜头来捕捉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旨。

难点:小说中“我”对格斯拉的态度比较复杂,从“我”的角度来更好地解读小说的主旨,以及格斯拉这个人物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教学安排】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实录】一、导入课文: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小说《品质》,小说有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生:格斯拉。

师:请一位同学用几句话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生:格斯拉不肯降低靴子的品质,面对大公司和同行业的竞争,最终破产了。

师:嗯,比较简单,抓住主人公和主要情节。

然而大家有没有发现小说并没有一开始就介绍格斯拉,而是从什么入手?生:店铺。

师:对,其实我们在初中也学过类似的文章,例如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对故乡的自然环境描写,《孔乙己》开头对鲁镇酒店格局的社会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描写往往跟主人公的个性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也能够更好地表现小说主题。

二、推进新课: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就从环境,也就是格斯拉的店铺以及它的变化入手,来解读主人公格斯拉的性格和命运,由此探讨小说的主题。

首先,小说中哪些地方对店铺有特写的镜头?生:2、8、28、54。

(一)推进镜头一: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2小节,思考一下格斯拉店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从中可以了解格斯拉是怎样的一个人?生:齐读第2小节。

师:老师可以先做一个示范,比如说“朴素安静”表明店铺的主人为人朴实、低调、内敛。

同学们有没有找到类似的地方,一个词语或句子都可以。

生:“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志”,明明是为王室服务,却不标志,表明格斯拉为人很低调。

[试卷+试卷]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品质》教学设计2 苏教版必修3

[试卷+试卷]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品质》教学设计2 苏教版必修3

《品质》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2、能力目标: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利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利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继续传授学习小说的方法,让学生继续把握三要素,并能深入学会用描写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很多普通人,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高尚的尊严与追求。

今天我们来学习英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尔斯华绥笔下的一位鞋匠,看看这位鞋匠有着什么样的尊严与追求。

板书:品质简介作者: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他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父亲是伦敦的大律师,并经营好几家公司。

高尔斯华绥1895年开始创作,他师承俄法两国现实主义大师。

190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和第一个剧本《银盒》给作者带来了广泛的声誉,确立了高尔斯华绥文坛上的地位。

此后他又发表了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1906)、《骑虎》(1920)、《出租》(1921)。

高尔斯华绥是个多产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7部小说、26个剧本、12个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和书信集。

生前曾获美国许多大学授予的名誉学位,担任过国际笔会会长。

1929年获得荣誉勋章。

他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继承者,与威尔斯、贝内特并称为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三杰。

他的小说不采用离奇怪诞的夸张手法,而是在真实的描绘中透露作者的褒贬。

他注意塑造典型性格,文笔自然流畅,故事情节跌宕有致。

鉴于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特别是“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于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中语文必修三《品质》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品质》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品质》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品质》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三《品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语文必修三《品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 、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 、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目标重点、难点】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1、课前预习:(1)作家及时代背景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

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

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

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品质》写于1911年。

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

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

【教育学习】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品质》教学设计1 苏教版必修3

【教育学习】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品质》教学设计1 苏教版必修3

品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2、能力目标:(1)学习小说通过细节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旨。

(2)学习小说通过“双重叠影”的写作技巧深化文章主旨。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看,高一学生,对于《品质》这样的小说,从梳理情节上而言,应该没什么阅读困难,初步体悟小说的主旨,应该也没有太大问题。

但如何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小说的魅力,认识作家写作上的匠心独运,这需要我们教师设计好教学问题和环节,作一定程度上的指导。

本堂课的教学,立足文本,从本文的细节描写的变化入手,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的和人品的高尚的,以及社会巨变中的时代问题”,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细节变化是同学们阅读时不一定关注到的问题,但又是文章精妙所在,所以设置为教学重点。

另外,本文中的“叠影”,即作家为何安排如此相似的两兄弟作为主人公,是一个难点,学生对此的理解比较困难,应详加探讨。

【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细节变化,进而探究本文主旨。

【教学难点】:“双重叠影“技法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一、品质从细节和细节变化的重要性导入PPT: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

——巴尔扎克《个人生活场景·后记》没有细节,便没有情节的生动性、形象的明显性、主题的深刻性。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可见,细节是我们解读文本的关键,也是我们走进作家内心世界的关键。

而细节的变化,前后的照应更是微妙,也更有可能寄寓作家独特的匠心。

PPT: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关于“细节照应”他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

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

”【讲授】二、“寻找细节变化,分析作者匠心”示例1、示例一:分析靴子摆设变化【过渡语】那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就从细节的变化入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专题 《品质》精品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专题 《品质》精品教案

《品质》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导语设计】人皆有灵魂,但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

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

(周国平《灵魂的在场》)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篇描写一个普通靴匠坚守自己本分而付出生命的小说。

【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1)约翰·高尔斯华绥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出身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曾在牛津大学读法律,后放弃律师工作从事文学创作。

30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直到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关注。

1906年,高尔斯华绥完成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获得广泛好评,他也因此被公认为英国第一流作家。

1932年,高尔斯华绥“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由《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组成)和《现代喜剧》(由《白猿》《银匙》《天鹅之歌》组成)。

(2)写作背景《品质》写于1911年。

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

现代社会的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实行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

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商品的质量却在下降。

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轧到社会边缘的传统手工业无限怀念,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

二、主要内容《品质》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写作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靴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2.1【教学设计】《品质》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2.1【教学设计】《品质》

《品质》高尔斯华绥笔下的靴匠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但作为靴匠却是“靴子灵魂”的见证者,在平淡中见证了神奇。

靴子的本质,就是靴子的灵魂,也是一名靴匠的灵魂和生命,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这个形象和他的职业、他的精神糅在一起了,他终其一生执着制靴、所坚守的品质,也是他时刻保持的职业尊严和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1、通过环境描写解读人物形象;2、体会处于社会底层普通人物的人格光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学生们共同的讨论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个解决疑难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用最高尚的人格,直立在这个世界上。

【教学重点】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这位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格的光辉。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1、多媒体课件;2、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高尔斯华绥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它们独特的工艺,精美的造型,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无不彰显出手工业者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和专注坚守的优良品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高尔斯华馁的一篇文章《品质》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作品: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y,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

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

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

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

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

高中必修三语文《品质》教案设计

高中必修三语文《品质》教案设计

高中必修三语文《品质》教案设计苏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品质》教案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很多普通人,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非凡的成绩,却有着高尚的尊严与追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品质》,看看高尔斯华绥笔下的这个普通人有着怎样的尊严和追求。

二、小说鉴赏步骤有些同学曾经和我说:“老师,你经常说让我们多读书,可是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拿到手,我都不知道该看些什么,怎么看。

”今天,我们就通过《品质》这篇短篇小说来初步学学小说读些什么,可以怎么阅读。

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在解读一篇小说时也必须首先重视对文题的理解,这样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从而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快速高效的阅读效果。

所以,今天我们阅读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步骤一、文题猜想,初步感知1、看到这个文题,你会有些什么猜想?请学生谈谈)2、接下来,请我们的同学就刚才的猜想结合我们课前的预习来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初步感知吧,比如说谈谈你在初步阅读中对人物品质的认识,对文章主要内容的了解,对文章写法的把握,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步骤二、抓住描写,品读人物1、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语言、肖像……)请同学们速读小说,从中找出对格斯拉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文句并就其中自己最喜欢的文句加以品读赏析。

5段::用皮革比喻老实、执着的性格,巧妙地把人物的外貌和职业、性格糅合在一起。

刻画出人物的朴实严肃、迷恋理想、不擅交际。

(外貌描写)8、10段:从他接待顾客的方式来看,他对顾客没有太多言语,但对他的皮革和靴子却异常热情,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制作靴子之上了,刻画出人物的忘我敬业、聚精会神。

(动作、语言、神态描写)11段: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为的是把靴子制好,突出他的工作极为认真细致负责(动作描写)14-21段刻画出他的讲究诚信、执着追求(语言描写)23-25段::“不体面、可耻”突出他对劣等产品的愤恨,鄙视劣质、坚守品质(语言描写)2、刚才我们都是通过对格拉斯的直接描写的句子来认识格拉斯,但除了直接描写之外,文章还通过鞋子的描写(第2节)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只有亲眼见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品质》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品质》

《品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能够用最简练的语言完整的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分析鞋匠格斯拉的性格特点,感悟小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思考探究,深层理解格斯拉的“品质”,理解“坚守”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

2、深层理解“品质”,理解“坚守”的意义和价值。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幅图片)这是一位卖麻辣串的老人,网友们亲切地称她为“一毛奶奶”,因为 20多年里,她不为利益所动,始终坚持“一毛钱一串”;这是江西偏远山村的小学教师支月英,她在这所海拔近千米深山小学的讲台上一站就是36年。

他以36年的坚守,照亮了大山里的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心灵之路,也感动了中国。

在如今工业文明极度发达的社会里,一些传统的诚信和美德也受到了冲击,于是很多人开始迷茫,对于诚信和美德到底是应该坚守还是应该放弃呢?在这一点上,他们则共同选择了坚守。

今天,我们就通过英国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走进另一位坚守者--格斯拉的精神世界。

(设计说明:这个版块主题是“底层的光芒”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坚守”为主题,用“一毛奶奶”和教师支月英这两个底层小人物的坚守导入,让学生体会小人物带给我们情感上的一次震撼。

)二、写作背景.《品质》写于1911年。

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

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

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赏鉴人物的语言
2、把握“品质”的内涵,探究其意义与价值
3、以“我”的态度入手,体会理想与现实的永恒矛盾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完史记,我有一种感受:历史是属于英雄,而现实则属于小人物。

写作论中有这么一句话:文学只有关注普通人,它才能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

因为小人物的生存之痛才是最让人无言以对和无可奈何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个小人物——格斯拉的故事。

(二)阅读体验
(1)简介故事
鞋匠格斯拉和他的哥哥开了一家皮靴店,开始生意比较好。

不久,许多同类的大公司纷纷加入竞争,皮靴店的生意越来越淡。

后来只能把店铺转让出去,最后格斯拉悲惨地死去了。

(2)阅读体验
这是一个令人的故事
格斯拉是一个的人
(过渡)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在脊椎骨上,有的在神经上,有的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是在个人品质个人尊严上。

(三)整体感知
1、品质一词在文中可能指什么?
2、你认为格斯拉身上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平凡、善良、诚实、负责、执着、敬业、正直、坚强、有原则、追求完美,也有同学回答不善变通、保守固执等等。

接着,我问,在格斯拉的这些品质中,你们觉得小说所要表现的是哪几个最突出的品质?经过讨论,他们一致认为是:敬业、执着(坚守诚实)。

(四)文本赏鉴
(过渡)同学们谈的很好,而且关注到了故事的情节,故事的环境,关注了人物的动作及神态,但少有同学谈到人物的语言,在史记中我们正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的品评,从而更深入的走进人物的内心,更全面的把握人物形象,同学们不太关注格斯拉的语言,也是情有可原,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文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来解释格斯拉的。

(1)请找出文中格斯拉的语言描写,想一想他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他的语言大多是围绕他的职业特点,没有一句的废话,可以看出靴子就是他的生命,顾客就是他的全部;也可以看出,小说在表现他的品质时用语的精练,形象。

(2)赏鉴人物语言,分析人性性格
示例一:①“这是一种手艺。


②“没什么难的。

但是这活又脏又累,收入又低,你看看我!”
当十几岁的“我”问格斯拉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时,他为什么用第一句,而不是第二句?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他并没有把普普通通的做靴子当作一种低贱的职业,当作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手艺”,一种艺术的追求。

言语间,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喜爱,流露出一种自豪感。

小说的一句话就凸现人物的个性,写出人的灵魂。

示例二:①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
②他眼睛盯着我说:“多么牢的一张皮啊!”边说边演示给我看。

“美”字是格斯拉对皮革发出的由衷的赞叹,并非为了证明自己的皮牢固,推销商品。

他是把自己对靴子的热爱,把自己的生命倾注到靴子,用自己高超的手艺创造出他的“杰作”,追求他的理想。

在我的示范下,同学们通过深读、体会、讨论、交流,纷纷发言,他们的回答十分精彩,比如:
①第45页的一段对话,“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不该”一词表现了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因为这是自己用心做成的,也体现了他追求完美的品质,容不得靴子有任何的质量问题,他觉得靴子的质量差就是他的耻辱。

更让我感动的是“有些靴子,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

”靴子穿坏了,这是最平常不过了,大多鞋匠也肯定会说:“什么?坏了。

坏了就再买一双吧,你还想一双鞋子穿一辈子啊!”可是格斯拉却把靴子坏的责任首先推给了自己,没有责怪顾客,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②“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

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可耻”表现了他的正直,他为顾客报不平,“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垄断”让格斯拉无法接受,也是他后来之所以至死守护着自己品质的理由。

我们可以设想,假如他也是随波逐流,凭自己的好手艺完全可以在商界发财。

但是他固守做人的原则,保持职业的操守,始终用自己的生命守
护商品大潮中一片唯一净化的圣土。

正是他的执着唤醒了社会的良知,让我们明白有些东西是不能失去的。

③“人们好象不要结实靴子了。

”“开销太大了。

”痛心、无奈,为何还要坚守?这就是灵魂的高贵,让我们受到震撼!“但是我哥哥死掉了。

”“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

”坚守的代价是巨大的,但他为了理想仍然坚强的活着。

人类奋然前行的道路,因为有了他的守护而光耀千古。

小结:格斯拉高尚品质
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对得起病人。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

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

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感动中国人物——华益慰
他们如同其作品——靴子——朴实无华。

两个人,四双手,一个只属于理想的世界。

他们辛勤敬业,用一块皮革的厚度温暖他人;他们恪守理想,以生命的热血揭示世界的躁动。

人都是有灵魂的,但并不总在现场,而你们的灵魂却从未缺席。

感动人物——格斯拉兄弟
五:文本探究
(1)格斯拉能制造物美价廉的靴子,但最终却失败了,请探究其失败的原因。

(2)工业文明强调“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竞争,处在新旧文明的交替时期的格斯拉,其对品质的坚守恰恰是其失败的主因,他的失败有其时代的必然性。

那么他所坚守的品质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吗?
毫无疑问:格斯拉身上所体现出的品质代表了传统文明的美德,然而在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之下,显得尴尬与无奈。

不过我们并不因为其最终的失败而否定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恰恰相反,善良、诚信,坚守品质,恪守职业道德,也应成为工业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文明主导之下的利益至上、效率为先,无序的竞争客观上会带来商品质量的下滑,然而最关键的问题是把人变成了机器,把产品变成了冰冷的商品,生产者沦为机器的奴隶,消费者成了金钱的俘虏。

机器上出来的靴子不再有生产者倾注的热情与心血,消费者也不再有那种情感的体验。

我想这是最大的悲剧:人的情感荒漠
化,人被机器异化了。

(可以举以前裁缝过年到每家做衣服的故事,举编竹席的故事,举做珍珠的故事,举炒米做糕的故事)
3、“我”对格斯拉的态度是怎样的?“我”和他交往时的感受是什么?
矛盾复杂的:一方面,“我”对格斯拉的高超手艺和敬业精神无比敬佩,以至于“我”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那样,心灵会得到某种程度的净化,所以“我”总是不自觉的接近格斯拉;另一方面,“我”对格斯拉又有一种潜意识里的畏惧,“我”在潜意识里总是在逃避着格斯拉。

这种畏惧源自格斯拉背后的信仰的力量。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信仰、有追求的人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周围的人,有时会“裹挟”着我们的意志:
理想与现实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格斯拉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他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为那些正在追逐梦想的人们点燃了前行的火炬。

当我们在黑暗中摸索,漫长的等待而无所收获时,格斯拉似乎在前方为我们点亮了希望的明灯,鼓舞着我们前行。

小结:
“我们凝神注视,或许会为那一双迷恋着理想的眼睛而留下热泪。

我们转身回首,或许会为那一个充满温情的手工时代而留恋不舍。

《品质》是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品质”是对传统美德的坚守,“品质”是对理想人生的执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