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17届中考语文文言文部分《黔之驴》复习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学案1

《黔之驴》学案学习目标1.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故事的深刻寓意。
学习重、难点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难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
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2.作者作品简介: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
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
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
《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
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读课文,对疑难的生字词注音释意;2.小组选代表朗读课文;3.老师范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三、串译全文(请同学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必要时老师补充课文注释。
)1.一词多义:以为神 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且噬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2.词类活用:①船载以入 _________________②蹄之 _________________四、问题探究1.概括文章两个自然段的大意,弄清课文结构。
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2.找出文中表现虎、驴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词语。
3.老虎是怎样逐步认识驴并把它吃掉的?驴与虎的关系变化。
2017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9课黔之驴word教案1

19 黔之驴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字文句的含义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1:顺畅朗诵课文,能翻译课文;2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述;理解内容和寓意。
(三)情感目标1.使学生熟悉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他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内弱的人。
2.吸取“驴”的教训,尽力增加才华,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二、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直译)2.难点: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取得启迪。
三、课时安排:l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同窗们学过很多有关动物的成语吧?你们还记得哪些呢?(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它们都来自寓言故事,通过一个简短而有趣的故事,来讲明一个道理。
这节课咱们将学习一篇如此的故事。
《黔之驴》二:顺畅朗诵:一、齐读:请大家齐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注意节拍。
二、抽查:抽学生个人读第1 段三:译读,1. 边读边译:同窗们能够读准文章的字音了,是不是也对文章的内容有必然的了解了呢?此刻请大家按照课文下的解释,一边读课文一边翻译,读一句,翻译一句。
(教师举例子,说明翻译方式——字字落实)2. 质疑交流,教师点拨:同窗们在翻译的进程中,有无碰到不会翻译的字词或句子呢?若是有,请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它。
3. 抽查重点字句:(1)字词:“以为”:①“以为神”:把(它)看成,②“以为且噬己也”:以为“因”:①“虎因喜”因此②于是。
“因跳踉大阚。
”(2).提示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
名词充当状语。
现代汉语中除时刻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用脚踢。
这里作动词用。
)3. 齐读:请大家高声朗诵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理解课文:1.谁能可能地说一下那个故事?(引导学生说出虎吃驴的进程:惧驴,识驴,吃驴。
)2.找出描述老虎和驴子的语句,读一读。
江苏省中考语文《赵普》《黔之驴》复习教案(1)

《赵普》、《黔之驴》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掌握文言重点词句的释义。
2、认识赵普的人物形象,了解更多学习刻苦、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物的故事。
3、理解文章的寓意。
复习重难点: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体会生动细致的描写方法。
复习课时:一课时复习过程:《赵普》一、基础复习1、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hé)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hōng)(),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wòchuò)()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dú)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2、翻译文中重点语句(1)、(普)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2)、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二、要点回顾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宋史赵普传》。
赵普,字则平,北宋政治家,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
2、主要内容文中主要写了赵普的两件事:刻苦读书和推荐人才;表现了一个中心: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已任;表现了赵普为国而勤奋好学,重用人才,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性格特征。
3、写作手法描写人物,表现人物性格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本文描写赵普,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
示例:“阖户启箧取书”“阖”这个动作上的细节描写,表明赵普主动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排除一切干扰,由此可见他是个对刻苦读书决心很大的人。
“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冷静沉着一奏、二奏、三奏、四奏,“复奏如初”--意志坚定。
江苏省盐城市中考语文 文言文部分《黔之驴》复习学案

《黔之驴》复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复习:解释划线字词,翻译划线句子。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 )载以( )入。
至则( ) 无可用,放之( )山下。
虎见之,庞然( )大物也,以为( )神,蔽( )林间窥( )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 ),莫相( )知。
他( )日,驴一鸣,虎大骇( ),远遁( ),以为且( )噬( )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 )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 )狎( ),荡( )倚( )冲( )冒( ),驴不胜( )怒,蹄( )之。
虎因喜,计( )之曰:“技止( )此耳( )!”因跳踉( )大( ),断其喉,尽( )其肉,乃 ( )去。
译文:译文:译文:二、课堂互动:1.与“驴不胜怒”的“胜”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2分)A.美不胜收B.百战百胜C.引人入胜D.不胜其烦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之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之3.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驴)以入。
B.至则无可用,(驴)放之山下。
C.(虎)以为(驴)且噬已也,甚恐。
D.然(虎)往来视之,觉(驴)无异能者。
4.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1)然①慭慭然( ) (2)因①虎因喜( )②然往来视之( ) ②因跳踉大嘲( )(3)去①乃去( ) (4)益①稍近益狎(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②益习其声( )(5)以为①以为神( ) (6)则①至则无可用( )②以为且噬己也( ) ②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黔驴技穷】三、课后拓展:对比阅读【甲】《黔之驴》(略)【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黔之驴复习教学案

课题:《黔之驴》课型:复习课时:第一二课时执笔:丁月云审核:审批: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能背诵并默写《黔之驴》中的重点句子。
2、能理解《黔之驴》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能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方法:练习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蔽林间窥.之()⑵远遁.()⑶以为且噬.己也()⑷蹄.之()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⑶驴不胜怒,蹄之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3.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⑴⑵4.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人名)。
(2分)5.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内容。
(2分)二、中考链接(一)郑人逃暑①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徙衽以从阴( ) (2)其阴逾去(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二)阅读《临江之麋》,完成文后各题。
临江①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怛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③。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④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⑤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
麋至死不悟。
导读:“麋”在主人的骄宠下,稍大则“忘己之麋也”,欲与外犬嬉戏,终于被食却“至死不悟”。
可见“恃宠而骄”终不会有好下场。
语文:第18课《黔之驴》复习学案(苏教版七下)

《黔之驴》单元复习单元目标导航1.阅读古代精美的诗文,感觉古人思想与情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
2.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和部分虚词知识,为阅读文言文打基础。
3.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口味语言,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背诵并能默写名篇、警句。
【梳理知识】1.字音辨析黔无驴(qián)好事者(hào)庞然大物(páng)远遁(dùn)窥之(kuī) 稍近益狎(xiá)跳踉(liàng)噬己(shì)2.一词多义以为(1)以为:A、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当作)B、以为且噬己也(认为)(2)然:A、慭慭然,莫相知(…的样子)B、觉无异能者(然而,但)(3)且:A、以为且噬己也,甚恐(将要)B、且焉置土石(况且)(4)因:A、虎因喜(因而)B、因跳踉大阚(于是)3.古今词义技止以耳:古义:只不过,今义:停止。
乃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某地到另一地。
4.词类活用(1)稍出近之(靠近)(2)驴不胜怒,蹄之(踢)(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4)虑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止一只)5.特殊句式省略句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省略主语“虎”)6.佳句背诵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资料链接】1.文题品味:讽刺无德无能、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徒有其表的人,并指出其可悲的结局。
走进作者: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2.走进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
由于曾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命运动,遭当权守旧势力的排挤,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改任柳州刺史,47岁时死于任所。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黔之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含义,分析句子的作用。
(3)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举例说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句子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领悟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黔之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含义,分析句子的作用。
(3)掌握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理解句子的解释。
(2)对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的课文《黔之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黔之驴》,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理解句子,与同桌进行交流讨论。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理解句子的含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进行举例说明。
四、课堂练习1. 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课文《黔之驴》。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2. 教师强调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鼓励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
六、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运用课文中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欣赏。
七、课后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黔之驴》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黔之驴》编号:一、复习目标:1、解释词语,翻译课文;2、体会细致生动的语言描写,感受形象;3、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以及驴和老虎的形象;二、复习方法:学生自学、质疑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三、复习过程:学生自由复习课文,积累并掌握重要的知识点:(一)课文加点词语解释:黔无驴,有好事者(喜欢多事)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载.(装载)以.(连词,相当“而”)入。
至.(到)则.(却)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巨大的样子)大物也,以.(把)为神。
蔽.(隐蔽,躲藏)林间窥.(偷看)之。
稍.(渐渐)出近.(接近)之,慭慭然...(yìnyìn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不)相知.(了解)。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非常害怕),远遁.(逃走),以为且.(将要)噬.(咬)己也,甚恐。
然.(然而,但是)往来..(来来往往)视.(观察)之,觉无异能者。
益.(逐渐)习.(熟悉)其.声,又近出前后,终.(始终)不敢搏.(搏斗,搏击)。
稍.(渐渐)近.(靠近)益.(逐渐)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荡倚冲冒....(荡,碰撞。
倚,靠近。
冲,冲击,冲撞。
冒,冒犯。
),驴不胜.(禁得起,受得住)怒,蹄.(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之。
虎因喜,计.(盘算)之.(代驴子生气只能踢的情况)曰:“技止.(通“只”只,仅)此.(这(些))耳.(罢了)!”因跳踉..(跳跃)大 .(同“吼”,怒吼),断.(咬断)其喉,尽.(吃光)其肉,乃.(才)去.(离开)。
(二)掌握的重要的多义词:1、以为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当作)②以为且噬己也(认为)2、然①慭慭然(……的样子)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然而,但)3、之①黔之驴(的,结构助词)②虎见之(它,代词,代驴)③驴不胜怒,蹄之(它,代词,代虎)④计之曰(代“驴不胜怒,蹄之”这件事)(三)词类活用: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名词作状语,用船2、驴不胜怒,蹄之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3、稍近益狎近:靠近,接近,形容词作动词4、尽其肉尽:吃尽,吃完,副词作动词(四)必须准确翻译的重要的句子: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之驴》
复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复习:
解释划线字词,翻译划线句子。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 )载以( )入。
至则( ) 无可用,放之( )山下。
虎见之,庞然( )大物也,以为( )神,蔽( )林间窥( )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 ),莫相( )知。
他( )日,驴一鸣,虎大骇( ),远遁( ),以为且( )噬( )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 )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 )狎( ),荡( )倚( )冲( )冒( ),驴不胜( )怒,蹄( )之。
虎因喜,计( )之曰:“技止( )此耳( )!”因跳踉( )大( ),断其喉,尽( )其肉,乃 ( )去。
译文:
译文:
译文:
二、课堂互动:
1.与“驴不胜怒”的“胜”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2分)
A.美不胜收B.百战百胜C.引人入胜D.不胜其烦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之
3.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驴)以入。
B.至则无可用,(驴)放之山下。
C.(虎)以为(驴)且噬已也,甚恐。
D.然(虎)往来视之,觉(驴)无异能者。
4.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1)然①慭慭然( ) (2)因①虎因喜( )
②然往来视之( ) ②因跳踉大嘲( )
(3)去①乃去( ) (4)益①稍近益狎( )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②益习其声( )
(5)以为①以为神( ) (6)则①至则无可用( )
②以为且噬己也( ) ②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
【黔驴技穷】
三、课后拓展:
对比阅读
【甲】《黔之驴》(略)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
(1)蔽林间窥之()
(2)稍近益狎()
(3)驴不胜怒,蹄之()
(4)扪烛而得其形()
2.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
这个句子是(2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
4.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
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4分)
《黔之驴》答案
二、课堂互动
1、D
2、C
3、B
4、略
5、(惧)驴——(识)驴——(吃)驴
6、1)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虎打败驴)
2)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驴的愚蠢)
7、①黔驴技穷②黔驴之技
8、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人从外地带来一头,因为用不着,放在山下。
老虎看见驴个子很大,又
听见它的叫声很响,起初很害怕,老远就躲开。
后来逐渐接近它,驴只踢了老虎一脚。
老虎看见驴的技能只不过如此,就把它吃了(见于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后来用来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9、柳宗元捕蛇者说
三、课后拓展
1、(1)偷看(2)更加(3)用蹄子踢(或“踢”)(4)摸(每题1分,计4分)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答后半句亦可,其它的“者”都理解为“……的人”)
3、(1)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2分,主要以“骇”、“遁”、“且”、“噬”为采分点。
)
(2)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像蜡烛。
”(2分,以“或”、两个“之”为采分点。
)
4、参考答案:①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②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
③认识事物要亲身实践,不能主观臆断;④要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盲目推断。
评分标准: 4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言之成理即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