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静、动作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2.极化:细胞静息时的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分极状态。
3.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4.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5.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引起出血,数分钟后自行停止的现象。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的过程。
7.血型:血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抗原类型,是人类血液的主要特征之一。
8.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9.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10.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VA/Q)。
11.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12.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3.应激反应:当机体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时,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浓度急剧升高,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
14.应急反应:当机体遭遇紧急情况,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的E和NE急剧增加产生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生理学精华重点

一、名词解释内环境: 即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
稳态: 是指细胞外液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加强作用,促进和增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
静息电位: 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内外膜两侧的跨膜电位差。
动作电位: 细胞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次快速可逆,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阈值(阈强度): 刚刚能使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局部去极化达到足以激活细胞膜上电压门控性通道的临界膜电位值血型: 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 48%。
血压: 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收缩和一次舒张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每搏输出量: -次心跳侧心室射出的血流量。
心输出量: 每分钟一侧心室所射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降低所达到的最低值。
收缩压: 心室收缩中期动脉血压升高所达到的最高值。
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基本电节律(慢波): 指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节律性的缓慢的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节律性的电位波动。
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的最低血糖浓度。
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反射性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
运动单位:由一个a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二、问答题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举例说明。
1)单纯扩散: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应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过程,如02跨膜转运。
动作电位的传导 生理学

生理学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
生理学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是什么
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是:
1、“全或无”现象。
是指细胞受刺激后,要么因为电位不能到达阈电位从而爆发动作电位(也就是“无”),要么不管使之到达阈电位的刺激强度有多大,该细胞产生的动作电位都是恒定的,不管幅度、速度还是宽度等(也就是“全”);
2、动作电位不能叠加。
实际上刺激频率足够快,可使心肌细胞发生期前收缩,神经细胞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这里不能叠加应该是指,不管刺激频率再快,因为细胞有效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的去极化期都不会因刺激的增快而发生叠加,即单次动作电位幅度只可能有个上限。
3、不衰减式传播。
动作电位的传播和扩散并非像水波一样,越远幅度越小,即幅度保持不变。
希望对你有用。
《生理学》背诵重点

《生理学》背诵重点(一)名词解释1、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的环境,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3、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4、继发性主动转运:许多物质主动转运时所需的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某些离子的浓度梯度,在这些离子顺浓度梯度扩散的同时使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5、受体(receptor):是指细胞中具有接受和传导信息功能的蛋白质,分布于细胞膜中的受体称为膜受体,位于胞质内和核内的受体则分别称为胞质受体和膜受体。
6、第二信使(secondmessenger):是指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DG、cGMP、Ca2+。
于膜受体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较重要的第二信使有cAMP、IP37、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相对平稳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8、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9、兴奋-收缩耦联:将横纹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成为兴奋-收缩耦联。
10、极化(polarization):生理学中,通常将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1、超射(overshoot):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12、血液凝固(bloodcogulation):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生理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得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兴奋性:有机体或活组织受刺激时能够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
阈强度/阈值:是指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
兴奋:是指生物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多少呈突发的、明显的由静息状态向活动状态转移。
兴奋-收缩耦联:将以肌细胞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行为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是指一定容积全血中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
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
心指数:是将由心脏泵出的血容量(升/分钟)除以体表面积(平方米)得出的数值。
射血分数:每一次心跳,心室内血液并没有全部射出。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肺活量: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肺牵张反射:肺扩张引起吸气被抑制和肺缩小引起吸气的反射,称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口、食管等外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的紧张性降低和舒张.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人们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虽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也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通常为1min)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正常成人为80-120ml/min左右.肾糖阈:指近端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一定的限度.视野:是指人的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的情况下,眼睛观看正前方物体时所能看得见的空间范围.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当其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肌肉收缩,这称为牵张反射.腱反射:又称深反射,其实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其实是肌牵张反射的一种.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传递细胞之间信息功能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激素的允许作用:有些激素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器官、组织或细胞而产生生理作用,但是它的存在却为另一种激素的生理学效应创造了条件(即对另一激素起支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人体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动作电位

人体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动作电位一、概念动作电位是指神经元或肌肉细胞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电压变化。
这种电压变化在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形成过程1. 构成神经元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具有半透性,其上的离子通道可以开启或关闭。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通道打开,允许离子自由通过。
2. 在受到刺激后,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会发生变化,导致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发生改变。
3. 当细胞内的电位超过阈值时,触发膜电位的快速上升和下降,形成动作电位。
三、特征1. 动作电位是一种全或无的反应,即一旦触发就会全面传播,而不会因刺激的强度而改变动作电位的幅度。
2. 动作电位是快速的,通常持续时间很短,大约只有1-2毫秒。
3. 动作电位是可逆的,一旦传播完成,膜电位会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四、传导1. 神经元内部动作电位沿轴突传播,通过神经末梢释放化学物质来传递信号。
2. 肌细胞内部动作电位则会引起肌肉的收缩。
五、应用1. 作为神经传导的重要基础,动作电位在神经系统功能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如感觉传导、运动控制等。
2. 动作电位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神经肌肉失调的原因和机制,并且提供相应的治疗策略。
六、结语动作电位是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中非常重要的生理现象,对于维持正常的神经肌肉功能和实现协调的运动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入了解动作电位的形成、传导和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机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动作电位是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中的重要生理现象,对于维持身体正常功能和实现协调的运动控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我们深入了解动作电位的形成、传导和应用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讨动作电位在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中的具体机制以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一、神经传导中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在神经元中是如何传导的呢?神经元的细胞体和树突接收到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通过细胞体和树突将这些信息传递给轴突。
首体资料

首体运动生理学1.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是指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是指刺激细胞后,产生一个迅速而短促的波动电位,即膜内、外的电位差迅速减少直至消失,进而出现两侧电位极性的倒转,由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变成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然而,膜电位的这种倒转是暂时的,它很快又恢复到受刺激的静息状态。
膜电位的这种迅速而短暂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2.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神经、肌肉、腺体受刺激后产生的生物电反应称为兴奋。
这些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17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8 一定的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它们是引起组织兴奋的三个刺激条件。
阈强度是指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强度的刺激。
基强度是指在刺激时间足够长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时值是指两倍基强度刺激组织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
组织兴奋经历了四个时期: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5、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膜电位的产生机制,主要是霍奇金的离子学说。
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有很大差别,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比细胞高得多,相反,细胞内钠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外低的多,在负离子方面,细胞外氯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内的浓度高得多,然而离子分布的这种不均匀,只为离子的跨膜提供了梯度,至于能否扩散和扩散量大小则取决于膜对相应离子的通透性,或离子通道开放的程度。
静息时膜主要表现钾离子通道部分开放,即对钾离子有通透性。
于是,膜内高浓度的钾离子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向膜外扩散,而膜内的负离子大多数为大分子的有机磷酸和蛋白质离子,他们不能随钾离子外流。
钾离子外流的结果使膜外聚集较多的正离子,膜内则为较多的负离子,形成膜两侧的电位差,其极性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当膜内外电位差达到某一临界点时,该电位差又阻止钾离子进一步外流。
当膜的净通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稳定在一个水平时,即是静息电位。
生理学课件之细胞3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2、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能触发AP的膜电位临界值 一般比静息电位小1020mv
25
(四) 动作电位的传播
细胞外
局部电流 未兴奋段膜去极化 并达阈电位
细胞内 相邻膜仍处于静
11
动作电位的特点
(1)“全或无”:刺激未达到强度,AP不会产 生(无),刺激达到强度就引发AP,AP一经 出现,其幅度就达到最大值,不因刺激的增强 而随之增大
(2)不衰减传播:其幅度和波形始终保持不变 (3)脉冲式发放:多个AP互不融合
12
(二)AP的的产生机制
AP产生的基本条件: ①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 ②膜在受到阈刺激而兴奋时,对离子的通透性改变:电 压门控性Na+、K+通道依次激活而开放
欧姆定律:Ix =V/R=(Em- Ex)Gx
跨膜电流,易测
膜电导,要测
膜两侧电位差,此电位随离子跨膜移动而 变,用带负反馈放大器的特殊装置使膜两 侧电位固定在某一设定值,测得I,再算出 G的方法称电压钳实验
膜通透性可用膜电导Gx(膜电阻的倒数)表示
voltage clamp: 1963,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6
• 它其实是由细胞膜上大量离子通道的单通道电 流叠加形成的,这说明膜电导变化的实质是众 多离子通道开、闭的总和效应
19
m:激活门 h:失活门
静息: m:关闭 h:开放
n:激活门
静息: n:关闭
20
AP的的产生机制
钠通道开放、 激活,Na+迅 速内流
阈电位
Na+通道失活, Na+通透性消失, K+通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