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麦粒肿的治疗作用观察_冯桥

合集下载

壮医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治病

壮医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治病

壮医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治病
壮医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治病
从开始学习壮医,这是我第一次用壮医药的方法帮人治病的经历。

有一位好友患鹅掌风多年,以前我曾用中草药帮其治疗过,疗效不佳,他自己也四处求治,经多种治疗,时好时坏,反复发作达5年之久,起先在一侧手背部指关节发病,以后再传染到对侧手背部指关节,而且左右对称,并漫延到双手的虎口及指间都出现皲裂,夏季也发生皲裂疼痛,到冬季则裂口更深,疼痛难忍。

何谓鹅掌风,因手掌粗糙开裂如鹅掌而得名,多由外感湿热之毒瘀积皮肤,或由相互接触毒邪相染,病久湿热化燥伤血,则气血运行不畅,皮肤失去营养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鹅掌风亦可由自身脚湿气传染,或由患致病真菌的猫狗直接接触传染,还可由用具等间接传染。

壮医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疏通龙路火路气机,起到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我在帮好友治疗中,采用方法为:主穴为患处(阿是穴)、梅花穴,配穴为双侧曲池穴、长子穴。

每天1次,经冶7天治疗后痊愈,6个月后回访,至今未复发。

经过这次的治疗,不仅帮人解除了痛苦,更加增强了我学习壮医的热情,我爱你——神奇的壮医。

(万进贤)。

壮医药线点灸教育研讨

壮医药线点灸教育研讨

壮医药线点灸教育研讨本文壮医药线点灸是龙玉乾医师祖传的一门医疗技法,一直保持着亲缘单线传承了百余年。

当初黄瑾明、黄鼎坚、黄汉儒三位教授提出要把他的祖传技法拿出来一起研究整理提高,让更多的人学习的时候,龙玉乾医师也曾犹豫过,但是最终决定把祖传技法毫无保留、毫无条件地贡献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用他的话来说是“药线灸治我奉献,振兴中华理当先,天下人民如手足,民族团结花更鲜”[2]。

假如没有龙玉乾医师的这一举动,这项技法就不可能走上大学讲堂,就不可能每年有千千万万的病患受益于此疗法。

龙玉乾医师这样的胸怀和气魄无论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在当今,都是值得尊重和学习的。

中医院校的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是祖传行医,有自己的一些秘方,需要学生学医以承袭。

笔者从事多年的民族医药调研工作,了解到很多实用、效好的方法因为找不到传承人,或是没有很好地传承而消失殆尽,多年的医学探索经验被浪费,让人扼腕叹息。

所以,每次在讲授龙玉乾医师献出祖传医技的时候,笔者都让学生们换一种角度考虑,假如他是龙玉乾医师,他会怎么做?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感恩、奉献的人文精神。

虽然现代社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像龙玉乾医师一样毫无保留的把秘方拿出来的人很少,但是希望通过授课影响,让学生们在遇到祖传秘方秘法的时候,尽量地传承保存下来,以让更多的人受益,让中华医药存留更多的瑰宝。

培养医学生感恩奉献的精神是必需和必要的。

引入现代科研成果,提高学生科研兴趣壮医药线点灸是从壮族民间挖掘整理出来的一门疗法,一门技法的挖掘整理过程也是科学研究的过程,涉及到科研设计、统计学、动物模型的制作、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

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研究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壮医药线点灸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式,为学生开启医学科研的一角,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积极性,为其以后的科研生涯开个头。

例如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研究壮医药线点灸对脾虚大鼠的影响时,如何使用“劳倦致脾虚”、“苦寒泄下致脾虚”等方式制作脾虚大鼠模型,观察壮医药线点灸对“脾主运化”的影响,观察什么项目,如何分析研究结果、如何运用研究结果论证议题等内容以增加课堂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认识。

壮医药线点灸最新临床进展

壮医药线点灸最新临床进展

壮医药线点灸最新临床进展摘要:壮医药线点灸是以苎麻线进行点灸的一种疗法,具有广泛的适应症,且操作简单,疗效显著。

本文通过整理、分析近几年壮医药线点灸有关文献,对其临床应用的病症进行了分类及总结,以期为壮医药线点灸未来的研究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壮医药线点灸;临床进展壮医药线点灸是人类目前为止唯一的一套完整的内病外治体系,是采用一根提前用36种药物按一定比例特制的药水浸泡的苎麻线,通过“走火路”、“轻灸法”、“重灸法”等多种手法灼灸在体表的穴位或其他特定部位。

药线点灸作为灯草灸与针刺的结合,将人体作为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来进行治疗与养生,并能在人体内五脏六腑与各个器官之间,密切准确地定位到某个反应点,以此进行调理以此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药线点灸的适用范围广泛,因其有“简、便、廉、验、捷”的临床特点而运用于各科临床中。

笔者依据《医学主题词表》(MeSH)2018版来确定病名、疾病系统名,现将近几年壮医药线点灸最新临床进展情况综述如下,并对今后研究进行了展望[1]。

1临床研究1.1皮肤科病症壮医理论主张“毒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2]。

结合“百病之始,生于皮毛”,在大量检索相关论文数据时,笔者发现皮肤病在采用药线点灸法治疗效果研究中占比颇重。

首当其冲为带状疱疹,陈凤等[3]使用药线灸联合刺络拔罐及电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单纯采用刺络拔罐及电针治疗(即取穴进行电针,于疱疹密集、红肿疼痛处进行叩刺并拔罐)对比,结果显示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相较对照组的93.33%(p<0.01)显著优势。

自贡市中医医院在血液透析的基础上应用药线点灸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症,观查即时疗效,并与单纯血液透析治疗做对比,结果发现治疗组血清中PTH、P、β2-MG水平明显下降,且治疗组减轻患者皮肤瘙瘁优于对照组[4]。

石岩教授[5]归结湿疹病因为正气不足,复感外邪,运用药线灸辩证取穴对临床各型湿疹均有确切疗效,从血液循环、组织营养、皮肤新陈代谢三方面起效,同时调节疏通体内三道两路,从而达到通畅气血、增强正气、痊愈疾病的目的。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13.膀胱三穴
[位置]在下腹部。 [取法] 于因尿潴留而隆起的膀胱上缘取之,左、 中、右各一穴。 [作用]通利小便。 [主治] 癃闭。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14.食背穴
[位置]在手掌背部。 [取法] 于食指本节关节的中点处取之。 [作用]健运脾胃。 [主治] 胃肠道疾病。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5.痔顶穴
[位置]在外痔或肿大突出肛门口的内痔上。 [取法] 取外痔顶部或脱出肛门口外的痔顶部为 穴。若内痔不脱出肛门口外,此穴无法取到。 [作用] 活血消肿,消炎止血。 [主治] 痔疮。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6.长子穴
[位置]居在皮疹出现处。 [取法] 询问病人,以最早出现的疹子或最 大的疹子为穴。 [作用]祛风止痒。 [主治] 各种皮疹类疾病。 [点灸法]每天点灸1次或数次。
[作用]软坚散结,祛风上痒。
[主治]一切肿块性和皮损性疾病。 [点灸法]每天点灸1次或数次。
2.莲花穴
[位置] 在皮肤损害处。 [取法] 按照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 周边病损部位选取一组穴位,呈莲花形分布。 [作用] 祛风止痒,软坚散结。 [主治] 癣症和皮疹类疾病。 [点灸法] 每天点灸1次或数次。
用于治疗失眠、紧张、焦虑、 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等均有 一定效果
10.强壮补益
各种虚弱患者,选择有强壮作用的穴位 定期施灸,可增强体质,防病保健。
六个显著特点
适应症范围广。 简、便、廉、验、捷。 没有毒副作用。 无污染。 能互相渗透。
容易学习,便于推广。
用穴规律
壮医药线点灸用穴规律与针刺疗法有联系, 又有区别。主要有以下情况: 1.直接使用中医穴位,主治病症相同; 2.所取穴位位置与中医相同,但主治病症 不同; 3.壮医自己使用的特殊穴位.

点刺放血配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麦粒肿42例_黄贞

点刺放血配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麦粒肿42例_黄贞

[2]林治萍,刘淑茹.复方吴茱萸穴位外敷对高血压病的保健治疗[J].职业与健康,2007,23(18):1638.[3]吴学苏,张雪玫.吴茱萸外敷治疗高血压病36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3):187.[4]刘淼雄,莫凤梅.养血清脑颗粒配合穴敷治疗高血压病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5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5,37(4):37-38.[5]余学燕,朱晓梅.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高血压病31例[J].河北中医,2004,26(10):757.[6]胡江华,汤惠敏.中药敷贴涌泉穴治疗失眠症6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2):111.[7]樊秋玲.抽薪散敷涌泉穴治疗单纯性腮腺炎52例[J].河南中医,2006,26(8):46.[8]刘旭.吴茱萸醋调敷足心治疗口腔溃疡[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7):61-62.[9]李艳芳,李爱忠,苏南湘.吴茱萸敷涌泉穴治疗口腔病133例[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5(2):29-30.[10]徐莉亭,韩建宏.吴茱萸外敷涌泉穴可治疗化疗后口腔溃疡[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0):873.[11]刘志爽,史本霞.吴茱萸外敷涌泉穴可治疗顽固性呃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815.[12]吴红举.吴茱萸外敷涌泉穴治疗顽固性呃逆52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3)14.[13]宋耀朋,郭会娟.吴茱萸外敷涌泉穴治疗呃逆27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1,9(9)13.[14]王孟会.中药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咳喘54例体会[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8):754.[15]李雪兰,李巧兰.吴茱萸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单纯消化不良31例[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90):8860.[16]辛敏,程永菊.吴茱萸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86例疗效观察[J].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2,3(10):939-940.[17]何国兴.药敷涌泉穴治妇科病[J].家庭医学,2006(3):59.[18]白清林.涌泉穴外敷吴茱萸的临床应用[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7,16(4):22.[19]葛湄菲.吴茱萸粉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咽炎[J].山东中医杂志,1995,14(8):358-359.[20]周永锐.涌泉穴敷贴中药治疗机制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1993,2(3):1-2.[21]钟仲义,谢秋莲,钟文英.中药吴茱萸贴敷足部肾反射区临床应用探讨[J].双足与保健,2000(1):7.作者简介:孙玉芝(1978-),女,2005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概况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概况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概况作者:伍丽蓉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8年第07期【摘要】对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在内、外、妇、儿、疼痛科、皮肤科等各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近况进行综述,认为壮医药线点灸这一特色民族医药疗法临床疗效确切,适应症广,经济安全,易于操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3-0036-04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经过多种壮药制备液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形成珠火后直接灼灸于患者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医疗保健方法[1],笔者对近五年来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在临床的应用、基础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如下。

1 临床研究1.1 疼痛科1.1.1 神经痛白露等[2]单纯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结果证明与西药对照组疗效相当,且轻手法组(每个穴位灸灼时间为1s内)比重手法组(每个穴位灸灼时间大于2s)疗效更佳;唐汉庆等[3]用壮医药线点灸足三里,每日1次,每次3壮,配合针挑疗法,挑刺阳陵泉、环跳,每天挑刺1次,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35例坐骨神经痛患者总有效率为88.6%,明显优于口服速效坐骨神经痛丸的对照组。

1.1.2 骨关节痛梁春来等[4]观察强腰活络方联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5例的近期疗效,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达 95.6%,第 7、14、21 天疼痛 VAS 评分均低于单纯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

韩兴军等[5]应用药线点灸治疗颈型颈椎病,观查即时疗效,并与透皮浅刺治疗做对比,结果发现药线点灸治疗后30min CASCS积分要低于对照组,说明药线点灸对颈型颈椎病有确切的即时疗效。

覃香等[6]采取壮医药线点灸配合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以内外膝眼、足三里、鹤顶、阿是穴为主穴,治疗30次后,无论在SF-36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还是VAS评分改善情况都要显著优于西药治疗。

民间秘技:壮医药线灸!(比悬灸效果更好)

民间秘技:壮医药线灸!(比悬灸效果更好)

民间秘技:壮医药线灸!(比悬灸效果更好)壮医药线点疗法是流传于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灸法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针灸工作者的发掘整理和规范、并通过广西中医学院壮医研究所及壮医门诊部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后,向全国、港澳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该疗法是通过以壮医秘方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在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疏通气道、谷道、水道,调节龙路、火路气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灸材制备:1.浸线药酒的配制有二法,一为: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生马钱子、大黄、苏木、乳香、红花、归尾、生草乌、没药、三棱、莪术、威灵仙、骨碎补、羌活、独活各 10 g,浸于 50%酒精1000 ml 中 30天,滤过后加麝香 1g,密封保存。

约可浸药线 500 g。

一为雄黄酒:取适量雄黄、吴萸粉、樟脑、麝香等浸入95%乙醇中,配制成20%的雄黄酒备用。

2.药线制作取苎麻、黄麻或了哥王根皮搓成直径0.25~1mm,长15~30cm的线,浸于上述药酒中。

一般须浸泡8~15天,亦有报道在雄黄酒中浸泡24小时的。

然后密封保存,保持湿润,用时取出。

药线分为3种型号,1号药线直径为1mm,多在冬季用;2号药线直径为0.7mm,是最常用的一种,使用范围广,适用于各种病证;3号药线直径为0.25mm,用于灼灸皮肤嫩薄处、耳穴及小儿患者,药线长度均为30cm。

具体操作:1.一般点灸法:①持线:以右拇指、食指挟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cm。

②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乙醇灯上点燃,然后吹灭明火,只留线头珠火即可。

③施灸:将线端珠火对准选定的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健而敏捷地将带有珠火的线头直接点按在预先选好的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

一个穴位灸一壮。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手法分轻、中、重三种操作手法,点灸时间短于1秒且轻快迅速为轻法,点灸时间l~2秒且中等用力为中法,点灸时间超过2秒且较用力为重法。

线绳疗法是如何治疗麦粒肿的

线绳疗法是如何治疗麦粒肿的

线绳疗法是如何治疗麦粒肿的疼痛,出现硬结及黄色脓点为主要临床表现。

眼睑有两种腺体,在睫毛根部的叫皮脂腺,其开口于毛囊;另一种靠近结合膜面埋在睑板里的叫睑板腺,开口于睑缘,麦粒肿就是这两种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以线绳之法治疗麦粒肿,在五十年代末就有多病例观察之临床资料,对麦粒肿的治疗效果很好,下面就请专家为大家介绍线绳疗法是如何治疗麦粒肿的。

线绳治疗麦粒肿:在中指上系上棉线绳,把棉线绳捻紧,刺激中指的根部,很快麦粒肿就会消退。

后来只要看到长麦粒肿的患者就教他们用这个方法,有几十例了,都是很快就治好。

一个患者得了麦粒肿,半边脸都肿了起来,又是吃药,又是输液,都没有明显好转,疼得够呛,于是就让她在双手的中指根上都系上绳子,捻紧,放松,再捻紧,反复刺激,结果当天他就不痛了,第二天眼睑就会都消肿了,第三天麦粒肿也消了。

麦粒肿是眼睑腺体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中医称土疳或土疡。

麦粒肿分为内外两种:眼睑皮脂腺或睫毛毛囊的感染为外麦粒肿,睑板腺感染称内麦粒肿。

由于小儿免疫机能差,对感染的抵抗力不强,加上本性好动,若同时伴有卫生习惯不良,脏手揉眼等,易致细菌侵入腺体而发病。

外麦粒肿病变部位初起时红肿、疼痛、近睑缘可摸到硬结,形如麦粒,3~5天后脓肿软化,7天左右可自行穿破皮肤,脓液流出,红肿消失,有的也可不经穿破皮肤,脓液流出,红肿消失,有的也可不经穿破排脓或因排脓不畅自行吸收消退。

内麦粒肿:因其炎症部位在坚实的睑板内,一般范围较小,看起来不重,但疼痛却明显,近外眦部(小眼角)的重症麦粒肿可引起白眼球(球结膜)水肿,呈水泡样,甚至突出于睑裂之外。

在睑结膜上的病变区呈红色或紫红色中心部有黄白色脓点,脓肿自结膜面自行溃破,脓液可排出,症状消失。

麦粒肿早期可热敷,每日三次,每次20分钟左右,以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消散肿物,晚期可待脓肿局限化后切开排脓或让其自溃。

千万不要用手挤压或用没有消过毒的针去挑,因为面部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管网,直接和颅内的血管相通,再加上面部的静脉无静瓣膜,挤压后炎症易向颅内扩散,可引起后果严重的海绵窦炎或脑膜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报道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麦粒肿的治疗作用观察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530001) 冯 桥
广西南宁市残联康复门诊部(530012) 刘佐文
提 要:目的:观察药线点灸结合中药治疗麦粒肿的疗效和治愈天数。

方法:选取67例门诊病人分为两组,药线组42例,除按中医辨证治疗(同中药组)外,均配合药线点灸治疗,中药组单纯用中药治疗。

结果:药线组的总有效率优于中药组(P<0.05),痊愈所需天数也比中药组短(P<0.05),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药线点灸结合中药治疗麦粒肿疗效较好,疗程缩短。

关键词:麦粒肿;壮医药线点灸;中医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9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810(2001)01-0007-02
1995年10月~1998年10月,我们运用药线点灸疗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麦粒肿(中医学名之为针眼)42例,并与对照组25例单纯服用中药的患者相对照,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患者均为门诊病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制定的麦粒肿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均符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眼科学》〔2〕制定的针眼诊断标准,并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三种类型:¹风热外袭型(36例):病初起,局部微有红肿热痛;º热毒上攻型(25例):胞睑部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脾伏热型(6例):针眼反复发作,但诸症不重。

全部病例分为两组,中药组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12~62岁,平均36.3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5天,平均3.1天;药线组42例,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13~61岁,平均37.1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6天,平均3.2天。

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组
2.1.1 风热外袭型:银翘散加减,银花15g、牛蒡子10g、芦根15g、黄芩10g、连翘15g、荆芥10g、桔梗10g、甘草10g、竹叶9g、薄荷6g(后下)、淡豆豉10g。

2.1.2 热毒上攻型:泻黄散合清胃散加减,石膏20g、防风10g、藿香10g、大黄6g(后下)、黄连10g、生地15g、当归10g、黄芩10g、栀子10g、丹皮10g、升麻8g。

2.1.3 脾胃伏热型:清脾散加减,石膏20g、防风10g、赤芍10g、藿香10g、栀子10g、薄荷6g(后下)、枳壳10g、甘草6g、黄芩10g、升麻8g、陈皮6g。

上述中药均为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5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

2.2 药线组:治疗中的辨证分型、方药组成、煎服方法、疗程与中药组相同。

在此基础上配合药线点灸。

治疗所用的2号药线(直径0.7mm)由广西中医学院壮医研究所提供(系用苎麻搓成并经药液泡制过的苎麻线)。

取穴:合谷、攒竹、瞳子、二间、身柱、隐白。

施灸时持线对着火端,露出线头,露出部分以略长于拇指端即可,施灸时点一次火灸一壮,在线头火星最旺时迅速灸灼穴位,不要平按,要使线头圆火着穴〔3〕。

每天灸1次,5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

灸后局部有灼热感或痒感,患者不要用搓揉,以免抓破继发感染。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有关麦粒肿的标准评定疗效。

治愈:脓头排出,伤口愈合,炎症消退;好转:脓头萎缩,炎症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见表1、表2。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痊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
中药组2510(40.0)12(48.0)3(12.0)88.0
药线组4232(76.19)9(21.4)1(2.38)97.62
表1可见,两组痊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x2 =9.16,P<0.05,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药线组疗效优于中药组。

7
2001年1月(第7卷)第1期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表2 两组治愈时间比较(X±S)
组别例数治愈时间(d)t p
中药组药线组10
32
4.9±1.9
3.8±1.1 2.38 <0.05
表2可见,两组治愈时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t =2.38,P<0.05,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药线组治愈时间比中药组短。

4 讨 论
麦粒肿是由于睫毛囊、皮脂腺或睑板腺被细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中医称为针眼。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外感风热毒邪,或脾胃热毒上攻,壅阻于胞睑所致,反复发作者,多为脾胃伏热。

对本病的治疗,原则上对未成脓者,应退赤消肿,促其消散;酿成脓者,应促其溃脓。

临床中应根据上述辨证分型,分别采用疏风清热、清热泻火解毒、清解脾胃伏热的方法进行治疗。

在辩证分型论治的基础上,我们配合药线点灸,通过局部刺激和经络传导,调整气血归于平衡,并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功效〔4〕。

药线点灸疗法能激发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促进炎症消退和脓头迅速排出,伤口结痂愈合。

实验研究证实,药线点灸疗法能提高实验动物的免疫力〔5〕、〔6〕。

可见,药线点灸疗法具有简便廉捷的特点,容易掌握,无副作用,便于配合药物治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对酿脓之后的麦粒肿,切忌挤压,以免脓毒扩散,变生他症,并注意用眼卫生,预防复发。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 1998.554.
〔2〕廖品正,陆绵绵.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眼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50.
〔3、4〕黄瑾明,黄汉儒,黄鼎坚.壮医药线点灸疗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1~12.〔5〕王 坤.壮医药线点灸对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1991,14(1):46.
〔6〕黄瑾明.壮医药线点灸对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功能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1991, 14(1):43.
2000年3月1日收稿
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Medicine-Thread-
Digital-Moxibustion of Zhang Medicine in Treating Style
Guangx i natio nal M edicinal Institute(530001) Feng Qiao
Guangx i Nanning Out-patient Department o f Maimed,
disabled per sons Reco very Associatio n,Nanning(530012) Liu Zhuow en
Abstract:w e aim ed at Observation on T her apeutic Efficacy and Curing Days of Medicine-Thread-Dig ital-Mo xibustio n in Com bination of T CM in Treating Cases Suffer ing Style.M etho d:67Out-patients w er e Separated into2g roups.25cases o f Contr ol Gro up were Treated alo ne by w ay of Differ entiatian of sy mpto ms and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Differential Diag no sis(T CM),While The other42Cases were Tr eated bo th w ith M edicine-T read-Dig ital-M ox ibustion and The w ay as M entioned in contr ol Gr oup (zc).T he Result:T otal Effective Rate of zc is Hig her Than T CM(P<0.05).Curing Duration is Reduced sig nificantly.Conclusio n:The T herapeutic Effect of zc is Hig her T han T CM alone and T reating Dw ration is Reduced sig nificantly.
Key words:Sty le,M edicine-Thread-Dig ital-M ox ibustion of Zhang M edicine,Tr eated by w ay of Differentiatio n of Syptoms and Classificatio n Based on Differential Diagnosis(T CM).
8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1年1月(第7卷)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