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封闭边界双对数压力及导数曲线

合集下载

油藏工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油藏工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油藏工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判断题1.五点法井网的注采井数比为4:1。

答案:错2.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的线性流动阶段斜率为1/2。

答案:对3.封闭油藏达到拟稳定状态时,双对数坐标系中,压力导数曲线呈斜率为1/2的直线。

答案:错4.水侵系数(m3/MPa)指每降低单位压力靠重力能驱入油藏中水的体积。

答案:错5.压力响应曲线的早期段反映油藏动态,可以由此求得地层系数等参数。

答案:错6.物质平衡方程形式上与时间没有关系,但部分参数与时间有关。

答案:对7.物质平衡方程是任意开发时刻与初始时刻的比较,受其余时刻影响。

答案:错8.可根据物质平衡方程计算天然水侵系数和油藏的地质储量。

答案:对9.指数递减中,N P~lgQ呈线性关系。

答案:错10.采用最小流压法确定合理地层压力的原理为:在一定泵挂深度条件下的最小流压,加上生产压差,即为地层压力下限值。

答案:对11.剩余油指油层孔隙中经过某种驱替剂多次驱替后(理论上应该经过无限次的驱替)仍不能采出的原油。

答案:错12.改变驱替速度、界面张力、水的粘度都会影响剩余油饱和度大小。

答案:对13.凡是以改变地层中流场分布的注水开发方法都属于水动力学调整方法。

答案:对14.区域勘探的最终目的是寻找和查明油气田。

答案:错15.双重介质油藏中,裂缝是主要的渗流通道,基岩是主要的储容空间。

答案:对16.溶解气驱是油藏主要依靠从原油中分离出气体的弹性膨胀将原油从地层驱向井底。

答案:对17.热力采油法的主要提高采收率机理是升温促进原油膨胀。

答案:错18.表皮系数越大,污染越严重。

答案:对19.试井资料是在油气藏静态条件下测得的,求得的参数能够更加准确地表征油气藏特征。

答案:错20.深度超过800m的地层中,压裂产生的裂缝基本是垂直缝。

答案:对二、填空题1.在自然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下,在油藏中驱油能量一般有:油藏中流体和岩石的()、溶解于原油中的天然气膨胀能、边水和底水的压能和弹性能、气顶气的膨胀能、重力能。

试井模型简介

试井模型简介

外围地层变差 存在不渗透边界 外围地层变好 地层部分射开
定压的外边界(油层有活跃的边底水) 双重介质地层或双渗地层的过渡流
试井分析模式图
模式图指具备典型特征的双对数分析图。它代表着某一类均质的或非 均质的地层,加上地层外围某种特定外边界条件,再加上某一类特定的 井身结构或某一类完井井底条件,以及井筒对于流动过程的影响,经过 各种组合后所表现出的动态特征情况。 常见的地层类型有:均质地层,双重介质地层,双渗地层等。 储层外边界条件有:不同的边界形状--直线形,直线组合形,圆形, 封闭矩形,以及其它复杂形状,等等;不同的边界性质 ――不渗透边界, 定压边界(对于油井),半渗透边界,等等。 储层的平面分布状态:Kh值和φ值分布状态,流体分布状态。
e
M-15
井储 C 表皮 S 复杂组系性裂缝
B D C
a c b
a-b 续流段 b-c A 区径向流段 c-d 边界反映段 d-e B、C 等外区供气段
M-16
均质地层 井储 C 表皮 S 水平井
d b a c
e
a-b 续流段 b-c 垂向径向流段 c-d 线性流段 d-e 拟径向流段
均质地层和均质地层不稳定试井曲线特征
现代试井分析模型简介
油气井试井常用的分析图
3 类常用的分析图: 压力、产量与时间关系的直角坐标图; 压降曲线、压力恢复曲线的半对数图(单对数图); 不稳定试井曲线压力和压力导数的双对数分析图(log-log图)。
压力、产量 /时间的直角坐标图又称为压力、产量历史图。它包含了一口油 (气)井生产过程的全部信息,只有在试井分析中预测得到的理论模型压力与 之拟合一致,才能确认解释结果的正确性。 半对数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试井分析技术的第一次突破,奠定了现代 试井方法中常规分析方法的基础,目前仍然广泛应用。 压力和压力导数双对数,以及双对数图版拟合分析法产生于 20 世纪 70-80 年 代,它是现代试井分析方法的基础,适用于各类地层和各种完井条件,可以分

兴古潜山压力导数曲线分析

兴古潜山压力导数曲线分析

导数曲线显示出了 “均值油藏+恒压边界” 特征, 但该 区块勘探时未见边底水, 生产井也未见水。解释结 果见表 1, 表明, 油藏为低渗油藏, 井筒完善, 但边界 情况有待于进一步落实。
2 2013、 2014、 2015 年测试情况
2013、 2014、 2015 年 分 别 选 取 兴 古 7 井 、 兴古 7-H228 井、 兴古 7-H229 井进行压力恢复测试, 双对
图 2 兴古 7-5 双对数及压力导数图 图 1 兴古 7-H202Z 双对数及压力导数图
1 2012 年测试情况
2012 年选择兴古 7-H202Z、 兴古 7-5 井实施压 力恢复测试, 双对数及压力导数图见图 1、 图 2, 可以 看出, 导数曲线在第Ⅰ段早期井筒储集阶段过后, 进 入第Ⅱ阶段, 过渡段, 导数曲线上升后下降; 然后是 第Ⅲ阶段, 径向流动阶段, 导数出现直线段; 后期为 第Ⅳ阶段, 边界反应阶段, 导数曲线出现下掉; 整体
������������������������������������������������������������������������������������������������������������������������������������������������������������������������������������������������������������������������������������������������������������������������������������������������������������������������������������������������������������������������������������������������������������������������������������������������������������������������������������������������������������������������������������������������������������������������������������������������������������������������������������������������������������������������������������������������������������������������������������������������������������������������������������������������������������������������������������������������������������������������������������������������������������������������������������������������������������������������������������������������������������������������������������������������������������������������������������������������������������������������������������������

试井模型及典型曲线形态

试井模型及典型曲线形态

kf
km
23/64
2014-6-25
24/64
2014-6-25
三、主要研究成果
2、油藏模型
(2)双孔模型
双孔介质响应一般出现在天然裂性储层、层间渗透率差别 较大的多层储层和沿储层厚度方向渗透率变化较大的单层储层 中。由此可见,双重介质模型解释出的高渗透系统(用下标1或 f表示)的渗透率Kf也就是整个储层渗透率参数K。 如果多层储层可分作渗透率明显不同的高渗透层组和低渗 透层组,并且每组中各层渗透率差异不很大,则可使用双孔储 层模型进行解释。
9/64
2014-6-25
1、井筒模型
(3)无限导流能力裂缝
(1)均质地层被压开一条裂缝,裂缝与井筒对称,半翼 长 xf。 (2)裂缝具有无限大的渗透率,沿裂缝无压力降。流体 一旦从地层流入裂缝,将瞬时流入井筒。 (3)裂缝穿透整个地层,不计裂缝宽度,即 bf=0。
(3)无限导流能力裂缝
流体的流动:
66420121010井储表皮变井储压裂井部分射开斜井和水平井等内边界模型恒流量变流量流量模型油井气井凝析气井水井单相流多相流非达西流等流体模型定压边界变压边界升压或降压不渗透边界一条直线断层或多条直线断层封闭储层半渗透泄漏断层和高渗透断层等外边界模型均质双孔介质双渗介质三重介质多重介质复合模型包括径向复合和单向线性复合多重复合模型包括径向复合和单向线性复合和分形介质模型储层模型模型类别3试井解释模型的组成764201210101井筒储存表皮污染对于定井储模型污染系数s越大双对数曲线开口越大反之开口越小
28/64
2014-6-25
三、主要研究成果
2、油藏模型
(2)双孔模型
双孔介质的基质岩
块系统向裂缝系统
窜流的过渡期,压 力导数曲线表现为 下凹的特征,下凹 的深度与储容比ω 有关, ω越小下凹 越深。导数曲线下 凹的时间与基岩和 裂缝间的窜流系数

第五章 压力导数

第五章  压力导数
dp D lg ⋅ tD× f dt D× f = 1 lg t Df + lg 4 0 . 6125 K
Df 4
W t
fD
d ∆ p 1 . 554 × 10 − 3 q µ B 有因次: t = dt h K fw φµ C t K
1 . 554 × 10 − 3 q µ B d∆p 1 lg t ⋅ = lg t + lg dt 4 h K fw φµ C t K
’ 恢
⋅ ∆t ⋅
tp + ∆t tp
; 横 ∆t
第二节 双重空隙介质油藏的压力 导数解释方法
二、介质间不稳定流动模型 • 介质间不稳定模型一般看不到裂缝系统流动阶段,所以压导 曲线的形状一般如图109所示:⑴沿单位斜率直线上升,渐 变为 ⑵介质间不稳定流(已到径向流)表现为0.25水平线, 然后上升变为 ⑶总系统(已到径向流)则表现为0.5水平线。 • 每条样版曲线先对应一个 值,然后在0.25与0.5之间对应 B' 一条值。
λC
Df + m 2
• 具体解题方法同第一节 • 注意:存在多解性时,要依靠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加以解释。
(1 − ω )
第三节 均质油藏中垂直裂缝井的 压力导数解释方法
一、无限导流垂直裂缝井的压力导数解释方法 • 在纯C阶段: qB
∆p = 24 C t
定 义 式 : p = K H 1 .8 4 2 × 1 0 36k = t 2 φµ C tx f C 2π φ C f h x ∆p

P
‘ D恢
0.5(t p )D 0 .5 0.5 = − (t p + ∆t )D = ∆t D (t + ∆t ) ∆t D p D CD CD CD

玩转温度—对数压力(T-lnP)图

玩转温度—对数压力(T-lnP)图

1) 层结曲线:表示大气中实际温度(或露点温度)垂直分布情况的曲线。

它显示了环境大气的温湿特征,层结曲线又称为“环境曲线”。

层结曲线包括了温度层结曲线和露点层结曲线。

温度层结曲线:根据探空资料点绘出来的大气中实际温度垂直分布情况的曲线,也就是上图中的粗蓝实线。

我们通常所说的层结曲线,指的就是温度层结曲线。

露点层结曲线(露点曲线): 根据探空资料点绘出来的大气中实际露点随高度的分布,也就是上图中的粗绿实线凝结高度。

自由对流高度(LFC)状态曲线与层结曲线的第一个交点B所在的高度,就是自由对流高度。

3) 平衡高度(EL):平衡高度又称对流上限,过了平衡高度,环境温度再次高于气块温度,气块不能再靠浮力上升。

它表示对流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即经验云顶。

EL在T-lnP图上的求法状态曲线通过了LFC后继续向上延伸,再次和层结曲线相交的点C所在的高度,就是平衡高度。

4) 对流凝结高度(CCL):假如保持地面水汽不变,而受地面加热作用,使地面大气温度递减率达到干绝热递减率,气块干绝热上升达到饱和时的高度。

由于辐射加热作用,午后地面大气温度升高,低层大气温度递减率可能达到干绝热递减率,从而产生对流,因此CCL可以用于估计对流云系的云底高度。

CCL在T-lnP图上的求法通过地面露点作等饱和比湿线,它与层结曲线交点D所在的高度,就是对流凝结高度。

与CCL有密切联系的气温参量是对流温度(convective temperature)。

对流温度:气块从对流凝结高度(CCL)沿干绝热线下降,到达地面时所具有的温度即为对流温度。

如果预估当日地面最高气温接近或超过对流温度,则很可能发生对流天气。

03两种能量在T-lnP图上,正面积是指状态曲线和层结曲线从自由对流高度至平衡高度所围成的区域面积,即上图中的红色阴影区域面积。

CAPE是对流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CAPE越大产生强对流的可能性和对流的强度越大。

2) 对流抑制能量(CIN):气块在到达自由对流高度(LFC)以前,气块温度低于环境温度,必须有外力作用才能抬升。

现代试井分析试卷-单选题

现代试井分析试卷-单选题

单选题 1.在油藏的边界上,无液体通过称为(B 、封闭边界)。

2.视稳态出现时间是指无限径向流期与(A 、视稳态期)的压力导数相等的时间。

3.油气井测试包括稳定试井和(D 、不稳定试井)两种。

4.油气井测试,从一个统一的系统观点来看,可以分为两个过程:(C 、油气井测试过程)、测试资料解释过程5.流体渗流基本微分方程由(B 、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状态方程推倒得出。

6.在油藏的边界上,油藏压力保持不变称为(A 、定压边界)。

7.在数学模型中,反映油井生产情况的条件是(A 、内边界条件)。

8.在数学模型中,反映油层边界情况的条件是(B 、外边界条件)。

9.在数学模型中,反映油层原始状态的条件是(C 、初始条件)。

10.CKφμη=称为(A 、导压系数)。

11.流体渗流的连续性方程是由(D 、质量守恒关系)推倒得到。

12.单位体积,在单位压力变化条件下物质体积的变化量称为(C 、压缩系数)。

13.油井井底压力完全受油藏边界的影响的时期,称为(B 、视稳态期)。

14.在一口井上,若使用一脉冲(瞬间注入或采出某一体积流体)引起压力反应,该脉冲的压力反应离井的距离即称为(C 、测试半径)。

15.无因次半径定义为(C 、wD r r r =)。

16.dp z ppp ⎰=02μϕ称为(D 、视压力)。

17.气体的状态方程是(A 、zp RT M =ρ )18.表示在相同条件下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之间的偏差程度的物理量是(D 、气体压缩因子)。

19.由于惯性力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偏离了达西定律的渗流称为(B 、非达西渗流)。

20.气体不稳定渗流微分方程的假设条件和建立方程方法与液体的主要差别是:(C 、状态方程不同)、微分方程需要线性化。

21.气体渗流的运动方程是(C 、rpk v ∂∂-=μ )。

22.气体与液体不稳定渗流微分方程有本质的不同,气体不稳定渗流微分方程是(A 、非线性微分方程、 线性微分方程),而液体渗流微分方程是()。

常规不稳定试井介绍

常规不稳定试井介绍

p t
t p t tp
m 0.92110 3 qB 2.303 Kh
40
无限作用径向流阶段
压力
导数
压力
诊 断 曲 线
导数
41
三、外边界反映阶段
恒压边界直线不渗透边界封闭系统1. 恒压边界的诊断曲线与特征直线
p 0 t
42
外边界反映阶段——恒压边界
诊断曲线
PWBS
23
井筒储集效应
井筒卸载效应和井筒储存效应统称
为井筒储存效应(井筒储集效应)。
qsf=0 (开井情形)或 qsf=q (关井情形)的那
一段时间,称为“纯井筒储集”阶段,简写作
PWBS(Pure Wellbore Storage)。
24
井筒储集效应
井筒储集常数C的物理意义:
在关井情形, 是要使井筒压力升高1MPa,
双孔隙性
K1 K1 K2 K1
双渗透性
K2
复合油藏 K1 K2
2、内边界条件
(1)井筒储集效应 (2)表皮效应 (3)裂缝切割井筒
3、外边界条件
(1)无限大地层(无外边界) (2)不渗透边界 (3)恒压边界 (4)封闭边界
4、最简单的试井解释模型
水平,等厚,均质,无限 大地层,弱可压缩液体,一口 井以稳定产量生产,服从达西 定律,等温渗流,忽略重力和 毛管力。
常规试井解释方法
缺点 – 应用常规分析方法时,直线段的选择将 影响到最后的分析结果; – 对早期段的数据利用显得无能为力; – 一般常规方法求得的结果反映的是油藏 总体的平均特征,井底附近情况的准确 反映在这些方法中难以实现; – 常规分析方法中, 有时获得的数据有限, 则给油藏的识别带来一定困难,有时一 条曲线反映出的是不同油藏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