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考察与意义论析

合集下载

试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价值意蕴

试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价值意蕴

亚细亚生产方式 当作是人类社会的原生形 态 , 当作 是人类社
会历史发展的起点 。这是 马克思 基于 当时的理 论成果 所做 出的推理论证 , 它根本 无法全面且深 刻地揭示 出人 类社会原
生 形 态 各 个 方 面 的特 点 。
济结构上 , 基本不存在土地私有制 。“ 在亚 细亚 的( 至少是 占
2 . 对东方社会 发展 道路 的初步探 索。这一时 期 的马克
思还 尚未彻底摆脱长期流行 的“ 欧洲 中心论 ” 的影 响 , 他从生
I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3— 0 7 [ 作者简介] 陈蓉蓉 ( 1 9 8 9一) , 女, 安徽大学 马克思 主义研究院 2 0 1 2级硕 士研究生。
二、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思想 东方社会 理论不仅 是马克思 扬弃 资产 阶级关 于东方学 说的科 学结论 , 而且是他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 形态演进 的结 果, 其发展经历 了一个 不断发展 、 丰富 、 完善 的过程 。马克思 对东方社会问题 的研究 大体上 经历了两个历史 阶段 :
2 0 1 3 年第 7 期
(第 1 5 卷第 7期 )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L i a o n i n g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Co l l e g e
N o . 7, 2 01 3
( V o 1 . 1 5 . N o . 7)
[ 关键词 】
马克思 ; 东方社会理论 ; 基本思 想; 价值 意蕴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 - 4 0 5 3 ( 2 0 1 3 ) 0 7 —0 0 5 O _ _ 0 3 属物 , 或者是实体的天然组成部分” J , 真正握有土地和财产 所有权 的则是凌驾 于公社 和个人之上的 国家。

浅析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

浅析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

浅析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既肯定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又为中国和俄国等东方国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道路。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东方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模式为例,试图从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及其与东方发展理论的相互作用来论证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东方社会卡夫丁峡谷改革开放马克思的一生都对东方社会的历史命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而他在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时,并不是把他关于西方社会发展的模式简单套用到东方社会发展之上,而是深入到东方社会内部,通过对东方社会独特的内部结构进行详尽分析来探索其发展道路的。

本文主要以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为例来论证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由来马恩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在理论界和学术界历来都存在争议。

如有学者在论及“跨越卡夫丁峡谷”即跨越论的思想时写道:“支持马克思这个‘设想’的政治理论框架,是他们一贯持有的世界革命论,而不是什么东方社会理论”1。

无疑是说,由于马恩认为只有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背景下俄国才能走上“跨越”的道路,所以关于俄国以“农村公社”为出发点走向社会主义的“设想”是世界革命理论中的内容,不能认为他们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理论。

为此针对有些学者认为马恩没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点,主要通过以下两点理由来加以反驳,以此论证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存在。

理由一:马恩关于俄国走新式道路思想或者说是“跨越论”的设想,同他们关于世界革命的理论有联系,甚至可以说它收到世界革命理论框架的支持,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它是一个理论。

因为任何理论都需要其它理论予以支持。

如我们说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总体系支持着无产阶级专政或革命的理论,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或革命不是一个理论。

由此看来,否认马恩提出东方社会理论的观点有失偏颇。

理由二:恩格斯在1875《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论及俄国的农村公社正趋于解体时指出:“但是也不可否认有可能使这一社会形态转变为高级形式,只要它能够保留到条件已经成熟到可以这样做的时候,只要它显示相互能够在农民不再分开而是集体耕作的方式下向前发展。

浅论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

浅论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

浅论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东方国家土地公社占有制有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东方国家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在发生人民革命的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

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是一种亚细亚的独有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中,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最为顽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牢固结合构成生产方式的广泛基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渗透进行着最顽强的抵抗,东方社会古老生产方式解体进行的非常缓慢。

因此,马克思十分肯定地指出,东方社会完全有可能走一条与东方社会的历史传统和历史环境相联系的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

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东方社会,特别是像俄国、印度等国存在着两种进化的可能性。

以俄国为例,马克思认为俄国村社的发展存在着两种途径,要么像1861年开始的废除农奴制改革一样,开始踏上西欧式的资本主义道路;要么利用历史给这一民族提供的最好机会,避免由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运用到公社中来。

第二,东方公社土地公有制有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马克思认为东方国家中残存的原始公有制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要符合以下条件。

首先是西方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建成社会主义;其次是胜利了的国家积极支持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再者,东方国家革命胜利后,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力,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最后。

东方国家与西方无产阶级、各民主政党的密切合作。

那么,俄国等东方国家就可以利用其特殊历史条件避免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

第三,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是有严格条件的,即必须有俄国革命。

马克思认为,“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

”俄国革命不仅会把大部分的俄国农民从封闭的狭隘的天地里解放出来,同时它也“会给西方的工人运动以新的推动,为它创造新的更好的斗争条件,从而加速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胜利。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发表时间:2021-01-05T07:27:06.465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14期作者:胡觉文[导读] 马克思在探索东方社会的过程中,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等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也对东方社会理论做出了一个新的思考。

本文主要对东方社会理论作一个更加深入的分析,同时也探索其中存在的价值意蕴。

胡觉文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南岸 400074摘要:马克思在探索东方社会的过程中,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等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也对东方社会理论做出了一个新的思考。

本文主要对东方社会理论作一个更加深入的分析,同时也探索其中存在的价值意蕴。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价值意蕴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思想(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提出背景最开始马克思关注的是西方社会理论,在当时,他发现资本主义的肮脏性和内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希望通过对这个制度的解剖,来探寻出一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他认为可以通过在西方的几个国家内部同时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并且通过这种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但正是由于在1848年发生的欧洲革命破产,彼时资本主义社会变得相对的稳定,马克思在这个时候又发现,遥远的东方国度正在面临着一个水深火热的状况,那里革命的步伐也在渐渐的提速。

于是他的关注重心也不再仅仅停留在西方社会,而将批判并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转向了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东半球、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都处于前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的东方。

因此,东方社会理论可以说是马克思对西方社会的一种延续,是他作出的一部分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考量。

(二)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东方社会理论主要是以俄国、中国、印度这个三个国家为研究对象,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是对社会问题的不断探索、发展、丰富。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新时代意义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新时代意义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新时代意义马克思是19世纪思想家和社会理论家,其著作《资本论》等作品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指的是他对东方社会的独特分析和理论观点。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和分析,为我们认识东方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当前,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新时代意义也日益凸显。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在新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球视野。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的联系和相互依存越来越密切,使得对世界各地社会的理解需要更加全面和准确。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通过对东方社会的分析和理解,拓宽了我们对世界社会多样性的认识,为我们提供了构建全球视野的新思路。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成果,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和传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拓展了我们的世界观。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在新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思考。

东方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发展路径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通过对东方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东方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思考。

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深入理解东方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全球挑战、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在新时代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社会发展思路。

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思维模式,因而也需要不同的思想和理论来指导其发展。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通过对东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发展思路。

这种思路是以东方社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为东方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在新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随着东方国家的崛起和发展,对其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认识也越来越重要。

而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框架和深刻的思想观点,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认识东方社会。

马克思笔下的东方社会及研究意义

马克思笔下的东方社会及研究意义

马克思笔下的东方社会及研究意义庾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西桂林541004)摘要对东方社会的研究是贯穿马克思历史理论脉络的一条主线。

通过对东方社会的研究,马克思找到了与西方社会殊途同归的历史规律。

对落后国家的研究,探寻到了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也是马克思历史理论的一种实证。

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有益于当前中国正确处理社会发展的内外关系,有益于实现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关键词马克思;猴体”东方社会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八对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在国内较为突出的要数吴泽、俞良早等学者。

已逝的吴泽老先生 参与了中国最早的关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尤其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争议。

俞良早教授是马 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的一位集大成者,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东方学”这一概念,并著书立论。

另外,诸如张奎良、姚顺良、刘启良、孟宪东、王继荣、郝镇华等专家从不同方面对东方社会理论有过深人研究。

本文一方面基于已有研究成果,一方面选 取了东方理论写照——“猴体”—作为研究出发点。

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以“猴 体”剖析的方式对东方社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所 谓的“猴体”是相比于资产阶级社会,如果说当时的 “人体”是资产阶级社会,那么“猴体”则是东方社会。

鉴于俄国、印度、中国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研究较多且各具特色的社会,本文所研究的“猴体”取这三者作为样本。

1对作为“猴体”的东方社会的剖析东方,曾经世界历史的起点。

俄国、印度、中国 也都曾经作为世界性的经济、军事、文化的文明大 国而存在。

如中国在农业、工业、水陆运输和贸易 方面曾拥有绝对的生产力,至少,古代中国在被西 欧暴力破坏完整性之前,“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地是以中国为中心的。

哥伦布以及在他 之后直到亚当•斯密的许多欧洲人都清楚这一点,只是到了 19世纪,欧洲人才根据新的欧洲中心论文章编号:2095-4859(2016)04-0543-05观念名副其实地‘改写’了这一历史”1]。

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深刻指出,不列颠人给印度所带来的灾难与印度过 去的一切灾难比较起来,“在程度上要深重得多” 。内战 [1](P138) 、外侮、革命,征服、饥荒——所有这 一切接连不断的灾难,不管它们对印度的影响显得异常复杂、剧烈和具有破坏性,只不过触动它 的表面, “英国则摧毁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且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的迹象”[1](P139)。
收稿日期:2021-03-2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研究”(项目编号:16BKS003)。 作者简介:叶志坚,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社会史。
· 48 ·
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思和恩格斯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内容。 《纽约每日论坛报》的写作,使马克思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东方社会。查阅《马克思恩格斯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2 卷(1998 年版)中还有许多有关印度问题的文章,如《不列颠在 印度的统治》《东印度公司,它的历史与结果》《印度问题。——爱尔兰的租佃者权利》《战争问 题。——议会动态。——印度。》《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等。这些文章不仅前后呼应, 而且分析问题鞭辟入里,是马克思关于殖民地问题的极为重要的论著。
当然,马克思对东方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东方社会理论的阐述绝不仅仅局限于《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 12 卷之中。其他还有《东方战争》《东方战事。——奥地利和法国的财政。——君士 坦丁堡的设防》《俄国的外交。——关于东方问题的蓝皮书。——黑山》等篇章。从目前笔者查
· 49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1 年第 3 期
第二,摩尔根的著作,为马克思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提供借鉴参考的材料。摩尔根的《古 代社会》不仅揭示了无阶级的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阐释了人类社会历史上依次演变的家庭和 婚姻形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血缘亲属关系,而且还涉及私有制、阶级、国家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其实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中,还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与阶段的揭示和阐述。只要我们阅读 摩尔根《古代社会》就会发现,该著作有一个副标题“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 的发展过程的研究”。这个副标题概括了“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在摩尔根看来,“人类是从发 展阶梯的底层开始迈步,通过经验知识的缓慢积累,才从蒙昧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的。”[3](P3)摩尔 根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视域,把人类早期的发展阶段做了较为详细的划分,把它划分为七个发 展阶段,这就是: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 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七个阶段。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新时代意义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新时代意义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新时代意义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在西方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东方社会理论却常常被忽视或误解。

然而,随着亚洲的崛起和全球化的加速,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在新时代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强调了历史的多元性和特殊性。

在西方社会理论中,历史发展被认为是线性的、单向的,并被西方现代性所主导。

但在亚洲,历史发展却具有多元性和相对独立性,不同文明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交融。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充分尊重不同社会的历史传统和文明背景,强调了历史多元性和特殊性的重要性。

其次,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批判视角。

在西方,批判理论往往关注的是阶级和权力的问题,而在东方,尤其是在中国,人们更为关注的是文化和道德的问题。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通过“文化批判”的方式,揭示了文化和价值观对社会变革的重要影响,并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新的框架和思路。

第三,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提出了人本主义的社会理念。

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主义理念有着很大的契合点。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并关注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自由发展,为破解当今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最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为构建具有亚洲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鉴。

亚洲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需要保持自身独特的文明特质和价值观,同时又要与西方现代化的现实相适应。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提出了建设具有亚洲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思路和方法,为亚洲国家实现现代化、走向繁荣的道路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指引。

因此,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在新时代下的意义不容低估,它为我们思考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推动文明对话、促进全球化进程提供了崭新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考察与意义论析摘要: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关于落后的东方社会形态演讲的理论。

它是马克思晚年艰辛探索的巨大成果。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深刻剖析和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关键。

考察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轨迹,对于今天东方欠发达国家如何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东方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跨越“卡夫丁峡谷”;意义中图分类号:k5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40-02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研究东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关于东方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

其中,马克思关于东方落后的农业大国可以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使自己在发展进程中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从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是其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

本文从考察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轨迹出发,探讨其对东方欠发达国家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亚细亚社会理论的提出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主义刚刚兴起,就迎来了1848年欧洲革命,马克思曾对这次革命寄予厚望,但是革命形势的发展并未如马克思所料,次年便在欧洲反动当局的镇压下,跌入低谷。

于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未来作出重新估计,他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发生。

”到了1871年,人类首次无产阶级革命——巴黎公社起义爆发,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又爆发了经济危机。

但是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经济危机都没有能引发欧洲革命,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反而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历史阶段。

与西方革命形势出现沉寂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东方国家的人民革命风起云涌。

既然在西方资本主义还未存在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马克思便将目光转向了东方。

为此,马克思有意延迟了《资本论》的写作,开始专注于东方,考察东方社会的结构及其演进,希望东西方革命能形成互为犄角之势。

1851年,中国爆发太平天国革命,马克思投入极大的精力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

1853年,他撰写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认为:“欧洲各国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和争取比较廉洁的政体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取决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的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取决于现时的其他任何的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取决于俄国的威胁及其后果——可能发生的全欧洲的战争。

这种说法看起来非常奇怪和荒诞,然而,这绝不是怪论,凡是仔细考察了当前情况的人,都会相信这一点。

”就在马克思关注中国革命的同时,印度爆发了1857—1859年大起义,英国官方就印度的殖民统治问题展开了辩论。

为了深入了解印度的历史与现状,马克思又阅读了大量关于印度的官方材料和欧洲政治家的辩论,以及一些历史学家的著作。

而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极不彻底,使社会矛盾极为激化。

在阅读各种材料的基础上,马克思开始了对东方社会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他发现村社制度是“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真正的钥匙”,并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亚细亚所有制”,接着又于1859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初步形成了亚细亚社会理论。

马克思亚细亚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为:(一)印度等东方国家从很早的时候起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即“村社制度”。

这种制度使每一个类似的村社都成为独立的组织,过着封闭的生活;(二)东方社会另一特点是土地公有制。

“贝尔尼坎完全正确地看到,东方一切现象的基础不是存在土地私有制。

这甚至是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真正的钥匙”;(三)与土地公有制和村社制度相联系的是东方专制主义国家所特有的专制主义政体。

农村公社”不管初看起来怎样无害于人,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

”二、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跨越‘卡夫丁峡谷’”在对东方社会的综合考察中,马克思之所以先提出“亚细亚所有制”,后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于他对东方社会考察的深化。

马克思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完整表述,主要见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两部著作。

然而到了晚年,马克思通过阅读大量人类学材料,他看到东方社会的村社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多种形式。

既有氏族公社、家族公社,又有农村公社。

1881年2月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写到:“把所有的原始公社混为一谈是错误的;正像地质的形成一样,在这些历史的形式中,有一系列原生的、次生的、再次生的等等类型。

”以原始公社为内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亚细亚所有制,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所以是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

而以农村公社为内容,作为东方社会特殊文明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次生、再次生形态,或者说,以农村公社为内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由原生形态向次生形态过渡的阶段。

对亚细亚生产方式主要内容的农村公社(或称农业公社)的集中考察,体现在马克思给《祖国记事》编辑部的信和给查苏利奇的信及草稿中。

马克思指出农村公社与原始公社相区别的三大特征是:(一)原始公社建立在社员的血缘亲属关系上,农村公社则割断了这种狭窄的联系;(二)原始公社公有房屋,农村公社的房屋及其所属物——园地,已是农民的私有财产;(三)农村公社的耕地虽然属于公有,但已定期在各个社员之间进行重新分配。

农民自己耕种分配给他的田地,并将产品留作私有。

这说明了农村公社的两重性,一方面,公有制及公有制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使其基础稳固;另一方面,房屋的私有,耕地的小块耕种和产品的私人占有又使个人获得发展。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农村公社究竟是私有制因素战胜公有制因素或者后者战胜前者,一切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

而在俄国有利于农村公社进一步发展的历史环境是,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性集体经济过渡;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生存的俄国政府,也有义务给农民必要的垫付,来实现这一过渡。

而且农村公社与资本主义处于同一时代,使其可以吸收资本主义的成果而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同时,俄国的农村公社也不像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它度过了资本主义未被触动的时期。

这样,马克思在认真研究了俄国的历史和现状,在对俄国民粹派思想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以革命家、思想家特有的敏锐洞察力,提出了以俄国公社为典型的东方社会不必经过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苦难,而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现代社会这一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

如此,马克思实际上揭示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两种涵义:其一,它是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东方专制制度的生产方式;其二,它是人类社会由原生形态向次生形态过渡阶段的生产方式。

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农村公社的发展有着两种可能:一是私有制因素战胜公有制因素而走向资本主义,如后来的日本、印度(当然,印度公社的解体主要源于外力征服,这又有其特殊性)。

二是后者战胜前者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走向“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的社会主义。

一切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

因而,社会发展的轨迹不是单线而是多线,究竟如何发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将一般和个别,普遍与特殊结合起来。

马克思在给《祖国记事》编辑部的信件中批评米海洛夫斯基时提到不应将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概述当作一般发展道路。

同时,马克思引用摩尔根的话说:现代社会将是“古代类型社会在一种更完善的形式下的复活”,从而阐明了农村公社的进化理论,为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历史依据。

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最终形成及意义在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理论的探索过程中,“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提出无疑是其东方理论最终得以形成的关键。

而东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农村公社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主要内涵。

在吸取了摩尔根《古代社会》等重大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撰写成的《历史学笔记》,初步探讨了历史上社会发展的超越思想。

这两者的结合,并与当时俄国的历史条件一联系,便造就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诞生,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最终得以形成。

综上所述,马克思从深刻考察以俄国为典型的东方国家出发,揭示出普遍存在着亚细亚生产方式主要内涵的农村公社的东方社会,其社会发展与西方世界一般社会发展理论有着根本区别。

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确立是一种私有制形式代替另一种私有制形式;而以俄国为典型的东方,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代替原来的农村公社公有制。

故这种“历史必然性”只限于“西欧各国”,而不适合于东方社会。

马克思根据农村公社的特点及其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为落后的东方国家指出了一条“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成就”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金光大道。

至此。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内核——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展现在世界的面前。

说它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内核是因为它为东方革命甚至世界革命的前途指明了方向,并为后来一系列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实践所证实。

而给我们以启迪的是,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深刻思考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轨迹,对东方欠发达国家如何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在方法论上给我们重大的指导意义。

它把世界历史一般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东方世界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单线而是多线。

这对于今天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东方欠发达国家立足本国国情、坚持走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巨大意义。

(二)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分期理论。

从此,马克思把世界历史分为西方和东方,它们的历史分期截然不同,即西方世界为五形态或四形态(原始社会、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以俄国为典型的东方社会为三形态(原始社会、前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两者都统一于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的社会形态发展模式中。

这大大丰富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分期理论,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彻底贯彻。

(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当今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也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如前所说,马克思在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时曾指出,东方落后国家由于与资本主义是同时代的东西,故它们还可能也必须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就”,才能保持农村公社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实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过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