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驱11

合集下载

7章-水驱曲线

7章-水驱曲线

0.9966 0.9958 0.9987
平 均
• 1区三件样品驱油效率表明:TK102井上部的岩心驱油效率最高,为 58.13%,TK102井下部的岩心驱油效率最低,为52.01%。三种方法 (国内经验公式法、室内统计法、残余油饱和度法)平均值0.5302作为 1区三叠系下油组油藏驱油效率取值,略低于国内25个水驱砂岩油田 在水驱开发结束时平均驱油效率0.531。
截距A2=log(μoBoρw/nμwBwρo)+m(3Swi+Sor-1)/4.606 斜率B2=3m(1-Swi)/4.606No
3、丙型水驱曲线关系式 Iraj Ersaghi 等人,利用油水相对渗透率比与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半对数关系, 以及Welge公式 R=A3+B3(1/fw-ln((1-fw) /fw)) 说明甲型、乙型直线平行
Bo (1 s wi ) Bo (1 s wi ) sw 1 R Boi Boi
将(7-8)式带入(7-6),联立得(7-9),由上式得乙型水驱曲线(7-10)式
1 Bo (1 swi ) Bo (1 swi ) 1 1 R ln(c w ) ln WOR Boi Boi d o d
fw 1
w o
1 K ro K rw

井 号 井段,m 原始 含油 饱和 度, % 72.99 71.39 70.45 71.61 残余油 饱和度 ,%
1区相渗基本资料汇总统计表
Kro/Krw~Sw 驱油 效率 ,% 直线段 开始时 的采出 程度, % 7.82 16.14 5.24 9.73 直线 段开 始时 的含 水, % 5.1 29.2 7.6 14.0
图 7-3 反S型水驱曲线

水驱特征曲线研究-老俞(六)

水驱特征曲线研究-老俞(六)

西帕 切夫
1987.12
0.724 1987.12~1992.12 0.3791 0.000064001 0.99998 14264 15625
沙卓 诺夫
1987.12
0.724 1987.12~1992.12 2.5843 0.0001421 0.9994 18291
张金 庆
1983.12
0.239 1983.12~1992.12 0.03928 12598×104 0.9999 12241 12598
新疆石油地质990214
新疆石油地质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1999年 第20卷 第2期 Vol.20 No.2 1999
水驱特征曲线研究(六)
俞启泰
摘 要 介绍了6种水驱特征曲线(纳扎罗夫曲线、马克西莫夫—童宪章曲线、西帕 切夫曲线、沙卓诺夫曲线、张金庆曲线和俞启泰曲线)的筛选过程。用任丘油田、濮城 油田沙一段油藏、羊三木油田的实际资料,对比了这6种水驱特征曲线开始出现直线段 的含水率、可采储量、最大可采储量、可采储量与剩余可采储量的相对误差。对比结 果表明:马克西莫夫—童宪章曲线和沙卓诺夫曲线不能计算最大可采储量,开始出现 直线段对应的含水率较高,计算结果普遍偏高,准确性差,应予淘汰;纳扎罗夫曲线 与西帕切夫曲线虽能计算最大可采储量,但计算精度仍较低,不理想,使用价值较 小;张金庆曲线与俞启泰曲线这两种广义水驱特征曲线,对不同含水上升类型的油田 有广泛的适用性,开始出现直线段对应的含水率较低,计算精度高,能很好满足动态 预测和生产管理的需要,有很大使用价值。 主题词 水驱 驱替特征曲线 含水率 油田 可采储量 误差 曲线 对比 中图法分类号 TE341
俞启 泰
1984.12

第四章水驱曲线.

第四章水驱曲线.

(10)
或:
R QW 2.3Wp
Qo
a
WP

aR 2.3
(11)
(12)
NP

a lg
aR 2.3

lg
b
乙型曲线 (13)
利用上式可以预测某一水油比时的累积产油和累积产水,或累
积产油达某一值时水油比为多少。
2. 含水率与累积产油、累积产水的关系
由含水率fW与水油比之间的关系可得含水率与累积产油、累 积产水之间的关系。

lg
b
(17)
NPmax
N
4.判断水驱开发效果的变化 N p a(lgWp lg b)
四、校正水驱规律曲线
对于刚性水驱油田来说,其累积产水量的对数与累积产油 量呈较好的直线关系,这一规律是普遍适用的。
但是在有的地区,还会遇到另一类油藏,它只局部地依靠 注水开发。如有的油田饱和压力较高,注水较迟,或者油藏具 有边水,因此在油井见水以前或者在见水后很长一段时期内, 还存在一定的溶解气驱特征。在这种综合驱动方式下,累积产 水量的对数与累积产油量的关系曲线,即水驱规律曲线不是一 条直线而是一条减速递增(即平缓上升)的曲线。
研究油藏动态规律的方法有许多种,包括前面已经介绍过 的许多渗流力学理论方法,数值模拟方法以及物质平衡方法等。 下面所要介绍的是经验方法,它要求直接地、系统地观察油藏 的生产动态,收集足够的生产数据,通过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来 发现油田生产规律,其中包括油的生产指标变化规律,以及各 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fw

QW Qo QW

1
1
1
R
R QW fW Qo 1 fW
N

飞雁滩油田后续水驱综合调整的研究与实施

飞雁滩油田后续水驱综合调整的研究与实施

飞雁滩油田后续水驱综合调整的研究与实施摘要:飞雁滩油田自转后续水驱以来,聚合物驱增油量逐年降低,油田产量递减大。

基于该油田剩余油相对富集采出程度仅31.78%,通过对剩余油分布、井网适应性、提液时机、出砂治理等各方面对油田进行系统性、全面的研究和调整,年自然递减下降6.76%,恢复水驱储量95万吨,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

关键词:飞雁滩油田;后续水驱;调整1 飞雁滩油田综合调整的背景飞雁滩油田位于沾化凹陷埕东凸起的北斜坡带,在中古生界局部低隆起的背景上发育的扁平鼻状构造,西高东低,构造南翼较陡倾角3.5OC,北翼东翼缓倾角0.4-1.6OC.为一套砂泥岩互层的曲流河沉积相,主要含油层系馆陶组,包括Ng14+5、Ng16、Ng17三个主力层,砂体一般厚3-6m。

为受构造、岩性双重因素控制的岩性构造油藏。

探明含油面积20km2,地质储量2074×104t。

1991年投入滚动开发,2000年11月开始注聚,2006年9月转入后续水驱,标定采收率38.4%。

(1)聚合物驱油增油量逐年下降,油田稳产难度大。

聚合物驱年增油量在2005年达到最高峰20.5万吨,之后以每年2-4万吨的速度快速下降,平均每年下降3万吨。

(2)平均单井液量低仅62吨/日,根据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实际的比理论少54吨/日。

(3)注水压力偏高,平均注水压力10.9MPa,仅比干压低1-2MPa,60%的水井压力高于10 MPa,欠注井较多。

(4)地层出砂严重,低液井较多。

日液在40吨以下的单井有61口,占总开井数56%。

2 飞雁滩油田综合调整的主要内容2.1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根据注聚后钻更新、调整井资料,Ng14+5、Ng16、Ng17 三个主力层含油饱和度仍较高,均在40%以上,17层剩余油饱和度平均38%,剩余储量丰度40-100×104 t/Km2,剩余油富集区主要位于油层的边角区域和井网控制程度差、注采井网不完善的区域。

几种重要水驱特征曲线的油水渗流特征_俞启泰

几种重要水驱特征曲线的油水渗流特征_俞启泰

文章编号:0253-2697(1999)01-0056-60几种重要水驱特征曲线的油水渗流特征俞启泰(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北京)摘要:介绍8种重要的水驱特征曲线,推导出表示它们油水渗流特征的含水饱和度~含水率关系,因而加深了对它们水驱特征实质的认识。

由于推导是可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完成了全部8种重要水驱特征曲线的推导。

卡札柯夫水驱曲线是一个通式,俞启泰水驱曲线Ⅰ、西帕切夫水驱曲线、沙卓诺夫水驱曲线是其特例。

俞启泰水驱曲线Ⅰ、西帕切夫水驱曲线和卡札柯夫水驱曲线m >0时,在水驱全过程都是合理的;卡札柯夫水驱曲线m =0即沙卓诺夫水驱曲线,含水高时不适用。

俞启泰水驱曲线Ⅱ也是一个通式,纳札洛夫水驱曲线是其m =1的特例,含水低时不适用。

卡札柯夫水驱曲线和俞启泰水驱曲线Ⅱ共同组成了适用于我国水驱层状油田和底水驱碳酸盐岩油田的广义水驱特征曲线组合,有很大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但求取参数时,使用者判断介入较多,因而它们的特例:参数求解方便的的西帕切夫水驱曲线和纳扎洛夫水驱曲线有很大使用价值。

马克西莫夫—童宪章水驱曲线在含水过低或过高时不适用,能很好描述含水中段的水驱动态,也有很大使用价值,应用时应注意它的适用性的含水界限研究。

俞启泰水驱曲线Ⅲ含水高时不适用,水驱特征类型极为罕见,使用价值很小。

主题词:水驱特征曲线;油水渗流特征;推导;形状;端点;分析;适用性1 前 言自前苏联学者马克西莫夫(М.И.Максимов)1959年提出第一条水驱特征曲线以来[1],到目前为止,已提出了32种水驱曲线之多[2~5]。

水驱曲线由于能综合反映油田生产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同时用极简明的关系表达出来,所以它至今在我国和俄罗斯[6,7]等国家仍被广泛应用。

影响水驱特征曲线的最根本的、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油层的油水渗流特征。

因此研究水驱曲线的油水渗流特征,对加深水驱曲线实质的认识无疑有着很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实验报告二 水驱曲线

实验报告二 水驱曲线

实验报告二 水驱曲线一、甲、丙型水驱曲线:0.040.080.120.160.20.24Np 0.1110L o g Wp 1.62 2.42.83.2 3.6Lp 1616.416.817.217.6L p /Np5-19井甲型水驱曲线5-19井丙型水驱曲线二、动态预测:(1)甲型水驱曲线1、拟合结果:拟合直线: ln(Y) = 8.371838459 * X - 0.4414452016Y = exp(8.371838459 * X) * 0.6431063309所用数据点数: 17X 的平均值: X = 0.14062Ln(Y)的平均值: ln(Y) = 0.735803Residual sum of squares = 0.0392492Regression sum of squares = 2.26137拟合度: R-squared = 0.98294Residual mean square, sigma-hat-sq'd = 0.002616612、动态预测:P P N B A W 11log +=A1= - 0.4414452016/2.303 B1=8.371838459/2.303 原始地质储量:15.7B N = N=2.0604793 可采储量:()[]111303.2log 1log B B A f f N wL wL R +-⎪⎪⎭⎫ ⎝⎛-= Nr= 0.23287采收率:Re=Nr/N=0.23287/2.0604793=11.3%1、拟合结果:拟合直线:Y = 0.7300358011 * X + 14.80154289 所用数据点数: 12X 的平均值: X = 2.76837Y 的平均值: Y = 16.8226Residual sum of squares = 0.0827967Regression sum of squares = 1.76722拟合度: R-squared = 0.955245Residual mean square, sigma-hat-sq'd = 0.008279672、动态预测:可动油储量:11b N om =Nom=1.369796可采储量: 11)1(1b f a N wl R --=Nr= 0.624507体积波及系数: )1(11wl va f a E --=Eva= 0.455913采收率:Re=Nr/N=0.624507/2.0604793=30.3%三、动态分析:甲型水驱曲线丙型水驱曲线原始地质储量N 2.0604793 2.0604793 可采储量Nr 0.23287 0.624507 采收率Re 11.3% 30.3%从动态预测的结果来看,甲型水驱曲线和丙型水驱曲线采收率相差很大,分别为11.3%和30.3%。

水驱

水驱
粘滞压力降 (Pa) 2.26 0.56 0.141 0.023 0.0056 0.0014
2. 微观水驱油机理
2)双孔隙模型中
—速度与压降
表1.2给出了相应于各个孔隙的流速为零、为正值和负值的压力降。两 孔隙中同时驱替时,速度v1和v2必然为正值。 只有在△PAB>-Pc1和△PAB>-Pc2时,才可能发生。由于r2>r1, Pc2<
第一章 水驱油机理
油藏排驱过程中的力
微观水驱油机理
宏观水驱油机理
毛管数及其意义
粘性指进与舌进
影响水驱采收率的因素
基本概念
水驱油作用:向地层补充能量的驱替方法。
水驱采收率(E)概念:指宏观扫油效率与微观驱油效率 的乘积, 即:E=EV•ED
EV--水波及体积占油藏总体积的百分数,等于面积扫油效率乘体积
扫油效率,约50-70%; ED --水波及区内排驱的油量百分数,约30-40%。 故,水驱采收率约为15-30%OOIP。 OOIP-Original Oil in Place,原始石油地质储量。
基本概念

剩余油:水驱后,因水未波及到的区域而留在地
下的原油,主要与宏观非均质性和井网控制有关, 呈连续分布。
v L p K
粘滞力较大有利于驱油,称驱油动力。
2. 微观水驱油机理
油水是两种不互溶液体,其界面张力高达30-50mN/m;
油层岩石是由几何形状和大小极不一致的矿物颗粒构成,且 矿物颗粒的组成也不完全相同,这些因素决定了孔隙介质的 微观几何结构和表面性质极不均一; 油层的高度分散,使界面性质对油水流动有着关键影响,特
别是毛管力对油的滞留和排驱起着主导作用。
2. 微观水驱油机理
驱油效率( ED)

一种实验相渗残余油饱和度确定的新方法——张型广适水驱曲线法

一种实验相渗残余油饱和度确定的新方法——张型广适水驱曲线法

一种实验相渗残余油饱和度确定的新方法——张型广适水驱曲线法刘新光;田冀;朱国金;谭先红;丁祖鹏;张晓亮;彭世强;李卓林【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相渗残余油饱和度外推求解方法,即通过张型广适水驱曲线计算残余油饱和度、通过指数式相对渗透率曲线外推计算残余油饱和度下水相相对渗透率.张型广适水驱曲线法很好地解决了行业标准中"截断法"应用于高油水黏度比时的残余油饱和度截断误差较大的问题.经过经典相渗实验数据及相渗数值模拟验证,该方法原理清晰、流程简单,残余油饱和度计算误差在±1%以内.【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年(卷),期】2015(037)003【总页数】5页(P29-33)【关键词】相对渗透率曲线;残余油饱和度;张型广适水驱曲线【作者】刘新光;田冀;朱国金;谭先红;丁祖鹏;张晓亮;彭世强;李卓林【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12相对渗透率曲线(以下简称相渗曲线)是描述多相流体在岩石中渗流规律的最重要参数。

相渗曲线中束缚水饱和度及残余油饱和度的值共同决定了驱油效率,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乘积即为采收率。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水驱油田开发后期出现了标定采收率高于驱油效率的“反常”现象。

如大庆油田主力层位采收率预测为60%[1],其相渗预测驱油效率仅58%[2];渤海埕北油田预测采收率为58%,其相渗计算驱油效率仅50%;南海文昌油田预测采收率为70%,其相渗计算驱油效率仅为52%。

由于束缚水饱和度相对确定,驱油效率的“反常”就代表着残余油饱和度的“反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