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进展

合集下载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概述】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B-DLCL)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高度侵袭性的的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 NHL)中是最常见的亚型,约占NHL 总病例数的30%。

患者的病情常表现为迅速进展型,并常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

大部分患者在疾病确诊时已处于进展期进展期((Ⅲ或Ⅳ期)。

局限期局限期((Ⅰ或Ⅱ期)的患者,通过联合洽疗,疾病可达到治愈,但进展期患者,疗效则显著降低。

【临床表现】以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40%~50%患者有淋巴淋巴结外病变结外病变,如胃肠道、口咽环、肝、肾、卵巢、中枢神经系统等,其中胃肠道病变最为常见,约10%~15%的患者有骨髓受累。

全身症状多表现为发热、盗汗发热、盗汗与与进行性消瘦。

如果肿大的病变组织压迫周围血管和脏器,亦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诊断要点】1.组织病理学检查。

2.细胞细胞免疫免疫免疫表型表型检查。

B-DLCL 细胞的免疫表型:B 细胞标记(CD19、CD20、CD22和CD79a)阳性(+)、CD10±、CD5±、sIg±、clg±。

典型的B-DLCL 免疫组化表达为:CD20(+)CD20(+)、、CD45(+)CD45(+)、、CD79a(+)CD79a(+),,Ki67(+)Ki67(+),,CD3CD3εε(-)。

另外,还要注意其他如Bcl-6Bcl-6,,MUM1标记。

3.临床分期。

参照Ann Arbor 分期标准。

Ⅰ期:仅限于1个淋巴结区(Ⅰ)/单个结外器官局部受累(ⅠE)Ⅱ期:累及膈同侧2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Ⅱ)并注明受侵淋巴结数目(如Ⅱ2)/局限侵犯淋巴结以外器官及膈同侧1个以上淋巴区(ⅡE)Ⅲ期:横膈两侧均有淋巴结病变或结外器官受累Ⅲ1:有/无脾、脾门、腹腔或肝门区淋巴结受累Ⅲ2:有腹主动脉旁、髂窝或肠系膜淋巴结受累Ⅳ期:淋巴结以外器官弥漫性受侵另外必须注明:A:无全身症状/B:6个月内无明显原因发热、盗汗、体重减轻>10%X:巨块病变:纵膈病变>胸腔横径的1/3;融合淋巴结最大径超过10cmE:局限性孤立的结外病变,肝及骨髓受侵除外(这二者均归入Ⅳ期)[如现在肿瘤二科79#床诊断:胃部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Ⅲ1A 期)]4.预后积分。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约 1 3的 患 者 有 全 身 症 状 / …。 三 、 织 病 理 学 特 征 组
体 异常 , 中 1 q 2易 位 最 为 常 见 ( 1 ) 。D — 其 43 5% L
B L具 有多 种特 征性 的细 胞分 子遗 传学 改变 , 见 的 C 常
包括 1 2~2 、 q 1~2 1 q q 362 5、4 l 1~1 2等 区域 出 现 缺
D B L是 成 人 淋 巴 瘤 中 发 病 最 多 的 一 型 , 病 L C 发
年龄 较 宽泛 , 以老 年 人 多 见 , 明 显 性 别 差 异 。 但 无
D B L临 床 上 以 迅 速 增 大 的 无 痛 性 肿 块 为 典 型 表 LC
现 , 瘤 主要原 发 于淋 巴结 内 , 有 约 3 % ~4 % 的 肿 但 0 0
转化 通 常与 一些 染 色 体 结 构 改 变有 关 。免 疫 缺 陷是
与 D B L发生 密 切 相关 的 危 险 因 素 ;HI E LC V、 B病 毒 和人 类 疱疹 病毒 8型 ( V一8 也 与 D B L的 发生 HH ) LC 有着 较 为 密切 的关 系 。
D B L 的 异 质 性 与 复 杂 的 分 子 遗 传 学 变 异 密 切 LC 相 关 。 有 研 究 表 明 , 8 % 的 D B L患 者 存 在 染 色 约 7 LC
失 , 2 l 1 q 2~1 4增 多 。 b l一1 b l一2、 c 一6、 c 。 c , 、c bl bl

D B L组织病 理学 表 现 为相 对 单 一 形态 的肿 瘤 LC 细胞 弥漫 性 浸 润 , 坏 淋 巴结 或 结 外 组 织 的正 常 结 破
构 , 可 浸 润 至 周 围 组 织 。 细 胞 体 积 正 常 淋 巴 细 胞 的 并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

甘肃医药2020年39卷第9期Gansu Medical Journal ,2020,Vol.39,No.9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 )按细胞起源分为活化B 细胞样、生发中心B 细胞样及第三型DLBCL 三类。

其在临床表现、预后等多个方面异质性较大,是成人淋巴瘤的一种常见类型,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1%~34%[1],R-CHOP 是DLBCL 的一线治疗方案,该方案治疗后约有1/3患者复发、预后差[2,3]。

其中只有23%~29%对二线治疗有应答,中位总生存期(OS )仅为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 )仅为3个月[4,5]。

如何有效控制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已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就复发/难治DLBCL 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复发/难治DLBCL 及二线治疗方案复发淋巴瘤指初次化疗完全缓解之后复发的淋巴瘤。

难治淋巴瘤为:标准化疗4周期后肿瘤缩小小于50%或病情进展,经标准化疗完全缓解后半年内复发,完全缓解后2次及以上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6]。

现阶段复发/难治DLBCL 的挽救化疗无标准方案,推荐有:利妥昔单抗+DHAP/ICE/GDP/GemOx/ESHAP/MINE 、R-DA-EPOCH 、R2等。

研究表明[7],R-DHAP(利妥昔单抗+顺铂+阿糖胞苷+地塞米松)和R-ICE (利妥昔单抗+异环磷酰胺+卡铂+依托泊苷)方案治疗复发/难治DLBCL 疗效无明显差异。

另有研究表明[8],R-GemOx (利妥昔单抗+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治疗复发/难治DLBCL ,其完全缓解率为34.0%,总有效率为43.0%。

因此R-GemOx 方案可作为rrDLBCL 挽救化疗的一种选择。

2造血干细胞移植依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诊疗指南(2019.V1),通过二线化疗治疗后,如果患者能达CR 或PR ,可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2 . 5 老年人 E B V阳性 的 D L B C I 其特点为好发年龄 > 5 0岁,
好 发 于 结 外 ,肿 瘤 由 片状 分 布 的大 B 细胞 组 成 ,预 后 蓐 、最
都 激活了 J A K 2 一 S T A T 6 信 号通路 】 _ 2 ] 。迄今 为止 ,公 布的
的免疫 亚型 ,将对 D L B C L的临床疗效 ,实现其个 体化治疗 , 准确判 断其 预后 有较大帮助 l 3 _ 。

1 7 4 6・
浙汀 临床医学2 0 1 7 年9 Y 3 第1 9 卷第9 期
弥漫大B 细胞 淋 巴瘤的研 究进展
胡 萍萍 王尧 坤 项静静 陈士明 沈 建平
弥漫大 B细胞淋 巴瘤 ( D L B C L)是最常见 的非霍奇 金淋
巴瘤 , 其可侵犯所有年龄段 的患者 , 且具有广泛 的临床表现 。 上 世纪 7 0年代 D L B C L是 以蒽环类 药物作为基础化疗 ,而现 在 利妥昔单抗的出现 ,利妥昔单抗 +环磷 酰胺 +阿霉素 +长 春 新 碱 +泼 尼松 ( R — C HO P)成 为 所 有 年龄 段 治疗 D L B C L
或 就 医检 查 时 才 能 发 现 。
烈 的抗 癌反应 。这些突变直接或 间接激活 了通路 ,包括 B细
胞受体 ( B C R)和 T o l l 样受 体 ( T L R)信 号 ,N F KB通 路 ,
Hale Waihona Puke P I 3 K和 MA P K信号 ,或更 多的表观遗 传修饰 。明确 D L B C L
分 较 多 ,小 淋 巴细 胞 多 为 反 应 性 T细 胞 ,也 混 有 组 织 细 胞 其免疫 表型 C D1 5 、C D 3 0均 为 阴 性 ,有 助 于与 经 典 的霍 奇 金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第37卷第1期2021年1月Vol.37N。

」2021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牛彤!,李高杨文娟!,白海(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9医院全军血液病中心,甘肃兰州730050)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其发病机制、免疫表型、遗传学、临床表现和疗效预后均具有异质性。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部治疗后存在复发及进展,总体疗效仍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的发展,我们对该有了新的认识,一些新型药物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并大大改善了的预后,提高了生存期。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免疫治疗;治疗中图分类号:R733.4DLBCL是NHL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在国外约占NHL的31%,国内约占45.8%叫DLBCL发病,中位发 70岁,男性发率高于女性,中较少见。

根据肿瘤细胞来源、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特等同种亚型,且不同亚型预后也不一样。

DLBCL呈弥漫性生长,恶性程度高,预后。

近年来,DLBCL的治疗了很多进展,本文就其治疗。

1传统化疗化学治疗是DLBCL的最主要治疗段。

CHOP联合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自2070治疗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并作为DLBCL的标准化疗方案取了的疗效,该方案安全性低,使得DLBCL变潜在可治愈疾病。

但国内外的各项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案的治愈率为30%~35%,5年生存率仅为30%~40%,部分患者最终出现复发或耐药[2]o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ituximab,R)是第一个被证实对NHL安全有效的单克隆抗,它与B 淋巴细胞上的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通过多种作用机制清除体内的B淋巴细胞。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临床病理学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生物学行为的复杂多样,还表现为治疗反应的不一致以及预后的差异性。

本文就近年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相关研究作一系统性回顾。

标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形态学;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预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B-cell lymphoma,DLBCL)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s,NHL)的31%~34%,在亚洲国家一般大于40%,是NHL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

2008年WHO将DLBCL定义为一类弥漫生长的B细胞性淋巴瘤,瘤细胞核大于或等于正常吞噬细胞核,或大于正常淋巴细胞的2倍[1]。

DLBCL在临床特征、侵袭部位、组织形态学、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本研究着重从临床、免疫、分子遗传学等方面,对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工作及进展进行综述。

1病因学DLBCL的病因尚不清楚,大多數为原发,也可从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滤泡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某些霍奇金淋巴瘤等发展和转化而来,这种转化可能与一些染色体结构改变有关。

DLBCL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缺陷以及自身免疫有关。

EB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等感染与DLBCL的发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2011年5月第十二届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肯定了我国近年来恶性淋巴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与环境污染和食品添加剂之间具有密切关系[2]。

2流行性病学与临床特征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发病最多的一型,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可见于儿童,男性比女性稍多。

DLBCL临床上以迅速增大的无痛性肿块为典型表现,部分患者可有发热、体重减轻等症状。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发布时间:2021-07-22T16:00:19.65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3月3期作者:朱红军[导读] 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来说,发病率高,经过2种及2种以上方案治疗,若造血干细胞移植不适用,有效治疗方朱红军(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南通226000)【摘要】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来说,发病率高,经过2种及2种以上方案治疗,若造血干细胞移植不适用,有效治疗方案效果不良,患者预后效果不良,需要提出新治疗方案,目的是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本文针对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进行如下阐述。

【关键词】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淋巴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恶性肿瘤[1],可以发生在淋巴结,也可以发生在其他淋巴组织,常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属于高度异质性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主要利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以及泼尼松来治疗这一疾病患者,有效率在70%左右[2],而其中约10%患者会出现复发难治现象,发展成为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本文针对其治疗进展进行了如下综述。

1 标准治疗方法在治疗此疾病过程中,标准治疗方案是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高剂量化疗,挽救治疗方案很多,其中包括利妥昔单抗联合异环磷酰胺、卡铂、依托泊苷方案,也包括利妥昔单抗联合奥沙利铂、吉西他滨方案,开展挽救治疗,可将患者实施ASCT(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前瘤细胞负荷尽量减轻,目前没有哪种方案证明疗效更佳,因此不良临床表现、疗效、年龄等情况限制[3],很多患者不开展ASCT治疗,最终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应答二线治疗占比40~50%,实施ASCT治疗,但是患者预后差,3年总生存率在38~50%,治疗后复发率在50%左右。

2 靶向药物治疗NF-κB密切相关肿瘤多种细胞活动,参与发生、发展过程,会不断增殖、生长淋巴细胞,密切相关肿瘤细胞耐药性。

维泊妥珠单抗治疗弥漫大B_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维泊妥珠单抗治疗弥漫大B_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6), 9655-9661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61351维泊妥珠单抗治疗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刘 海1,耿 惠2*1青海大学研究生院,青海 西宁 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青海 西宁收稿日期:2023年5月16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9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20日摘 要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亚型。

目前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 方案化疗为DLBCL 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但目前仍有约30%~40%患者可能出现难治或复发。

维泊妥珠单抗是首个获批的CD79bADC 药物,其联合化疗方案可治疗初治或复发/难治性DLBCL 患者,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且耐受性良好。

维泊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DLBCL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输注相关反应(IRR)、血细胞减少、周围神经病等。

笔者拟就维泊妥珠单抗治疗DLBCL 的作用机制、用药方案、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维泊妥珠单抗临床治疗DLBCL 患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淋巴瘤,CD79b ,抗体–药物偶联物,维泊妥珠单抗Research Progress of Polatuzumab Vedotin in the Treatment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Hai Liu 1, Hui Geng 2*1Graduate Schoo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2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Received: May 16th , 2023; accepted: Jun. 9th , 2023; published: Jun. 20th , 2023*通讯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ew Prognostic Factor in DLBCL in 2013 ASH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Role Of MYC, BCL2, BCL6 Protein Expressions and Translocations
• 25 patients (38%) had a single protein expression; of which 14 patients had BCL2, 10 patients had BCL6 and 1 patient had MYC. • 24 patients (37%) were positive for both BCL2 and BCL6 coexpression; of which 5 patients had positive translocations by FISH. • 61 % (40/65) of the patients did not have FISH studies follow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New Prognostic Factor in DLBCL in 2013 ASH
Concurrent Expression Of MYC/BCL2 Protein In Newly Diagnosed DLBCL Is Not Associated With An Inferior Survival Following EPOCH-R Therapy
• R-IPI score is significant predictor and should be used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aggressive B-cell lymphoma.
New Prognostic Factor in DLBCL in 2013 ASH
News About DLBCL in 2013 ASH
Dr. Junmin LI
The Validity of IPI in Rituximab Era
IPI In Selecting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in Rituximab Era
The Validity of IPI in Rituximab Era
IPI In Selecting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in Rituximab Era
• High-risk patients may be candidates for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as initial treatment, having in mind that in the rituximab era relapses occur very early in the first year and are difficult to be treated.

• 81% (53/65) of patients had B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expression (14 had translocation), 65% (42/65) had BCL6 expression (7 had translocation), and 24% (16/65) had MYC protein expression (12 had translocation).
• While several studies have now demonstrated that patients with MYCrearranged DLBCL have a worse outcome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CHOP -with or without rituximab - recent reports suggest that concurrent expression of MYC and BCL2 protein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independent of a MYC rearrangement,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ferior clinical outcome following R-CHOP.
New Prognostic Factor in DLBCL in 2013 ASH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Role Of MYC, BCL2, BCL6 Protein Expressions and Translocations
• Conclusion: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s involving co-expression of MYC protein with BCL2 or BCL6 have a significantly lower survival rate compared to the patients with single protein expression of BCL2 or BCL6 as well as co-expression of BCL2 and BCL6. In addition to obtaining cytogenetic studies, we emphasize the need to conduct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s which can aim at the optimal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this subset of DLBCL patients expressing the MYC proto-oncogene with BCL2 and/or BCL6 proteins.
•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identify patients with DLBCL for the presence of co-expression of proteins involving MYC with BCL2 and/or BCL6, corresponding translocations and their prognostic impact on response to therapy and overall survival.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Role Of MYC, BCL2, BCL6 Protein Expressions and Translocations
• Gene rearrangements and more recently protein expressions involving MYC, BCL2 or BCL6 have been shown to have major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Lymphomas with recurrent chromosomal breakpoints activating multiple oncogenes, (one being MYC),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Double hit” lymphomas (DHL).
• Having in mind that IPI is based on 5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 is constructed in the pre-rituximab is clear that R-IPI should be tested in rituximab era to provide any information of its validity. • The study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unselected population of 80 DLBCL patients. One with 0 to 2 factors as patients with low risk. Patients with more than 3 factors are considered as high risk. • Ther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verall survival between two groups with five –years overall survival 70% for low risk patients and 47% for high risk.
New Prognostic Factor in DLBCL in 2013 ASH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Role Of MYC, BCL2, BCL6 Protein Expressions and Translocations
• Data from 65 patients diagnosed between June 2001 and February 2012 were available for analysis. Positive MYC protein expression or translocation was found in 16 (24%) patients. • 7 patients had DHL with 5 patients having MYC/BCL2 translocations, 1 patient-MYC/BCL6 and 1 patient with MYC/BCL2/ BCL6 ( Triple hit) translocations. 9 patients had MYC protein expression with or without translocation with co-expression of either BCL2 or BCL6 prote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