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幼升小家长要注意什么.docx

合集下载

入读小学家长应注意事项

入读小学家长应注意事项

入读小学家长应注意事项

加好友|打招呼
站内信广州市白云实验幼...
发表于2010-06-30 11:45:09
幼儿时期的孩子对小学生活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对小学的理解是通过成人的介绍或听平常小朋友们的谈话中了解,家长对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说一些恐吓之类的话,会引起幼儿对小学的恐惧。

家长应要注意:
1、激发孩子升小学的强烈愿望,
2、要防止用入小学后的守规矩、做作业恐吓孩子。

3、教孩子撑握一些基本的常识。

4、多鼓励孩子,生活上让孩子有充足的营养和合理安排好睡眠;
5、注意学习时适当适度,不要强迫孩子。

6、家长要求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让孩子独立完成,切忌包办。

7、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预防孩子骄傲情绪的滋长。

8、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或顽皮时不用挖苦、训斥、打骂的方法。

9、要培养孩子倾听,善于提出问题,学会与人沟通,请求别人帮助,懂得竞争等。

幼小衔接注意事项 详细

幼小衔接注意事项 详细

幼小衔接注意事项详细
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重要过渡阶段,需要家长和孩子都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注意事项:1. 心理准备:家长需要给孩子足够的心理暗示,让他们知道小学是一个全新的、有趣的学习阶段,而不是对幼儿园的替代。

同时,要让孩子知道小学有更多的规则,需要他们遵守。

2. 生活习惯:家长需要逐步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让他们适应小学的作息规律。

比如,规定每天早上起床的时间、晚上入睡的时间,以及午休的时间。

此外,还需要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习惯,例如自己吃饭、穿衣、收拾书包等。

3. 学习习惯: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等。

同时,还需要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坐姿和书写姿势,避免近视和驼背等问题。

4. 人际交往:在幼儿园中,孩子们之间的交往比较简单,但是到了小学,需要孩子有更多的社交技巧。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学会分享和合作,同时还需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关心集体。

5. 健康安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需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营养和睡眠,同时还需要教育孩子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比如过马路要小心、不能随便离开教室等。

6. 家庭教育:家长在家庭中也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多读书、多思考。

同时,还需要与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

总之,幼小衔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和孩子都做好充分的准备。

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引导,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够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迎接新的学习和生活。

刚升小学注意事项

刚升小学注意事项

刚升小学注意事项刚升小学是每个孩子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标志着他们正式开始接受学校教育。

对于这个新环境和新挑战,孩子和家长都需要有所准备。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孩子在刚升小学时更好地适应和享受学校生活。

1. 培养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早起、早睡、合理安排时间。

正规的作息习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确保孩子在上学前有足够的休息,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

2. 饮食均衡: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

多吃水果、蔬菜,避免吃过多的垃圾食品和糖果。

健康的饮食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和注意力。

3. 提前熟悉校园环境:在孩子入学前,带他们去参观一下学校的校园,让他们熟悉周围的环境,找到教室、图书馆、操场等地方。

这样孩子就能更容易地适应新环境,并且在第一天就有自信地迎接新的开始。

4. 与老师和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课堂和校园活动。

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和合作,孩子能够建立友谊和信任,提高学习和适应能力。

5. 鼓励孩子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是培养孩子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孩子提供丰富的书籍和阅读时间,鼓励他们阅读并分享自己的心得。

6. 培养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拥有无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鼓励他们参加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例如艺术、音乐、体育等。

7.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小学是一个与不同背景和个性的人相处的机会。

帮助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教育他们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培养他们的友善和善于交流的能力。

8. 家校合作:与老师和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非常重要。

定期参加家长会,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展和教育动态。

与老师保持紧密的联系,共同关心和支持孩子的学业和发展。

9. 培养独立和自主的能力: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如穿衣、整理书包、做作业等,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自主性。

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10. 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鼓励:孩子在适应新环境和面对新挑战时,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鼓励。

【入园入托】幼升小家长注意事项

【入园入托】幼升小家长注意事项

【入园入托】幼升小家长注意事项1帮孩子做好入学心理准备1、向孩子介绍学校历史及现状,言语之中充满怀念、向往、自豪和期望之情,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

2、至学校参观,最出色拎他参观小学,使他亲身体会一下学校里宽敞的校舍,学生上课时较好的课堂秩序,小学生大声提问老师明确提出的问题时所整体表现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小学生能写会算的技能,并使孩子对小学生产生敬仰艳羡的心情,渴求自己也能够沦为一名小学生,同时熟识并观赏校园环境,重新认识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顺带可以展开直观的爱惜花草树木及学校公共设施的教育。

3、请大孩子讲学校生活,畅谈学校好玩的地方、学习的乐趣、老师的要求、课堂纪律、作业规范、伙伴交流、少先队活动等。

4、恶搞游戏,家长可以非政府几个孩子或和孩子一起恶搞听课的游戏,分别饰演老师、学生,使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熟识课堂自学习惯,学会基本的课堂常规,例如怎么挤、怎么东站、怎么起身、用多小音量提问问题以及基本礼貌用语等。

2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准备安全就是孩子上学最须特别注意的事项,近年来校园事故的频密出现说明:及早对孩子展开学校安全教育就是入学前准备工作的关键内容之一。

1、游戏安全。

小学活动器戒高而大,场地硬、学生多,老师也不可能随时呵护在学生左右,所以一定要及早吩咐孩子课间活动时守秩序,不推挤,不疯跑,不要扔石子、玩木棍。

2、接载安全。

通常小学都规定家长在距校门50米处接载孩子,所以家长必须事先同孩子约不好接载地点,叮嘱孩子家长没有来时原地等候,不乱窜,不跟别人跑,回去同学家一定必须先同家长商量。

3、上学、放学路上安全。

家长提前带孩子往学校步行几次,每次重复讲关键地点路标及安全注意事项;教育孩子注意车辆、陌生人、同伴游戏等问题;牢记“放学就回家,不和陌生人讲话”的原则。

3父母还须要为孩子努力做到的1、进入了新环境,有了新老师,大多数规矩老师也都会跟孩子交代清楚。

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老师就会给予惩罚。

入小学应该注意哪些事情

入小学应该注意哪些事情

入小学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入小学是孩子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家长和孩子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以下是一些入小学时应该注意的事项:1. 准备入学材料:家长需要准备好孩子的身份证明、出生证明、户口本、健康检查报告和疫苗接种证明等入学材料。

确保所有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避免在报名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2. 了解学区划分:家长需要提前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学区划分情况,确定孩子将就读的小学。

了解学区划分有助于家长提前做好入学准备,规划孩子的教育路径。

3. 注意报名时间:小学入学的报名时间通常会在每年的特定时间段内进行。

家长应密切关注当地教育局或学校的通知,及时了解报名时间并按时完成报名。

错过报名时间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入学计划。

4. 健康检查与疫苗:入学前,孩子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确保身体状况良好,能够适应学校生活。

同时,根据当地卫生部门的要求,孩子需要接种相应的疫苗,以预防常见的传染病。

5. 适应新环境:孩子进入小学后,将面临一个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提前了解学校的基本规则、作息时间等,带孩子参观学校,与新同学互动,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6.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是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家长可以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与课堂等。

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7. 提升社交技能:在学校中,孩子需要与同学、老师进行良好的社交互动。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提升社交技能,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有效沟通、解决冲突等。

8. 注意安全:家长需要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如交通安全、校园安全等。

嘱咐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人身安全;在学校内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随意离开校园;同时,家长也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孩子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总之,入小学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家长和孩子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家长可以关注以上几个方面的事项,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升小的几点建议

幼升小的几点建议

幼升小的几点建议幼升小是每个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要节点之一,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幼升小这个重要阶段,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孩子提供帮助和关注:1.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是学习的基础,培养孩子对书籍的兴趣和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各类适龄的图书,鼓励他们每天阅读一些文字,并与他们共同分享阅读的乐趣。

此外,家长自己也要树立起阅读的好榜样,多为孩子讲述和解读故事,逐渐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2.提前适应学校生活幼升小之前,家长可以跟孩子提前进行适应学校生活的准备,让孩子了解即将面对的新环境和新规则。

可以带孩子去学校看看、玩一玩,跟孩子介绍一些学校生活的基本常识,如早操、上课、午休等。

帮助孩子逐渐适应学校的生活方式,减少适应期的焦虑感。

3.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在学校里,孩子将要面对自己独自完成一些任务和生活事务,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一些简单的任务,如整理书包、穿脱衣物等,引导他们逐渐独立完成。

同时还要鼓励孩子主动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遇到困难时,激发他们寻找解决办法的动力。

4.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可以从食品卫生、作息时间、运动等方面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给孩子提供健康的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鼓励他们进行适量的身体锻炼。

通过加强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体质和健康的身心发展。

5.培养学习兴趣和动机在幼升小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兴趣班,培养他们在音乐、绘画、体育等方面的兴趣。

同时,在帮助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学习节奏和方式,给予支持和鼓励,让他们乐于学习并享受学习的乐趣。

总之,幼升小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需要家长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培养阅读习惯、提前适应学校生活、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以及培养学习兴趣和动机,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升小的学习和生活,并为他们的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升小的注意事项

幼升小的注意事项

幼升小的注意事项
幼儿升小学是一个重要的关卡,家长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提早了解小学入学政策:了解报名时间、报名材料、入学考试等具体要求,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

2. 选择适合的小学:考虑综合因素,如学校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选择适合孩子的小学。

3.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前进行学前教育,如阅读、绘画、音乐等,为小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4. 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

5. 培养社交能力:多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6. 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保证孩子的饮食均衡、作息规律,注重锻炼身体,增强孩子的体质和抵抗力。

7.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帮
助他们适应小学新环境。

8. 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不同的个体差异,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9. 与老师保持沟通:与幼儿园老师保持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需要,为小学教育做好衔接。

10. 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在孩子面临进入小学的新挑战时,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在积极的氛围中进入小学生活。

幼升小要注意的事项

幼升小要注意的事项

幼升小要注意的事项应nini爸的提问,作为过来人的钿妈,特整理了一下钿入学前我注意到的和没有注意现在知道的事情。

(仅以钿为个例的,内容不全,希望大家补充)一、行为习惯上:1、给孩子准备一个单独的书房,配备必要的东西(如写字台、台灯、闹钟)2、让孩子提前适应学校每节40分钟的课,在家可以先训练上课,如一开始可以一节课10分钟,让孩子看书、写字、画画都可以,这期间不准上厕所、不准吃东西、不准说话等等,另事先还得提醒孩子这些上课不准做的事情下课时就应该要做好。

如一节10分钟的课能坚持下来,再慢慢加时间,5分或10分的加,加到40分钟一节课为止。

2、自己的东西要自己收拾。

给孩子准备好书包和必要的文具。

在家庭训练课上,融入进去一起训练。

(如,书和文具用完了应该放好)3、作息时间的适当调整:开学前的半个月,尽量按学校的时间表来调整,特别是早上起床时间和晚上就寝时间。

二、学习方面1、数学:要大致掌握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

不用太要求计算的速度,但应该有起码的认识和计算能力。

(注:人教版一年级的数学难点是:认识人民币和时间,所以,家长可以先让孩子先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这样到课上,老师讲这两单元时,会更容易接受一点)2、语文:一年级的难点是拼音,如果家长对拼音比较内行(我的意思是家长发音比较准)那可以适当教孩子读读拼音字母,如果家长对拼音不内行的,千万别教。

因为纠错比新学要花更多的时间。

三、学校环境的熟悉和老师的沟通方面1、学校环境的熟悉:领孩子参观一下自己的学校,(如:教室、食堂、活动处、厕所、老师办公室等)带孩子熟悉一下自己的教室环境和自己的老师。

2、了解一下孩子班主任的情况:如:性格、是否愿意和家长多沟通的、教学优势等。

以便以后可以和老师更好的沟通,如果老师很愿意和家长沟通那就一周联系一次,如老师属于不太愿意沟通的,那就一到二个月沟通一次,但不管是哪一种,对于老师提出孩子的问题都要认真对待,及时改正,一下子改正不了的,也要把信息反馈给老师,让老师觉得你这个家长还是比较负责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幼升小家长要注意什么
从游戏式教学的幼儿园进入以学习为主的小学,孩子固然要面临一次重要的角色转换,家长也要承受许多压力。

为此,记者精心梳理了幼儿园大班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让我们来听听名师们的建议。

做事磨蹭要培养时间观念问:家长要做哪些关于幼小衔接的预热活动?答(市城南小学潘红艳):比如说让孩子养成整理书包的习惯、给书本分类的习惯,还有握笔姿势的正确方法和坐姿、一些像跳绳之类的运动训练等。

问: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答(市实验小学高级教师黄晓秋):一、良好的倾听习惯。

家长可以通过平时给孩子讲故事之类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二、学会整理书包。

上小学和幼儿园很大的转变就在于一下子多了很多课本,上课的时候,很多孩子早早就从书包里掏出了书本准备好,而没有培养好整理习惯的孩子依然在书包里搜寻书本,等老师叫学生把书本翻到第几页时,那些还是找不到书本的孩子就跟不上节奏了。

问:小孩上了小学后,要是在家里做作业磨蹭,比如隔一会儿说上厕所,隔一会儿又说“肚子饿,去吃点东西”等。

怎么办?答(市建设小学高级教师彭爽爽):一,让孩子较早形成良好的时间概念,比如说告诉他吃一顿饭需要多少时间,唱完一首歌通常需要多少时间等,强化孩子对时间的概念,就能让孩子有意识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二、和孩子好好沟通,一起合理地安排他的作息时间;三、留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这样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

切忌“过犹不及”问:怎么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又不至于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答一(黄晓秋):有时候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其实是家长造成的,比如有时候老师给孩子布置了一个小时的作业,家长发现在家里一个小时过去了,时间还空出一个小时,就会让孩子再做一个小时的额外作业。

久了,孩子会发现父母的这个习惯,他可能就学会应对了,本来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他故意拖拖拉拉地做了两个小时。

家长的这种“过犹不及”的做法有时候反而容易导致孩子的不良习惯。

答二(教育心理学专家何融融):家长一定要学会鼓励孩子,比如说邻居的孩子考了97分,你的孩子只考了90分的时候,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比,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当孩子说“我长大了想当飞行员”的时候,你也千万不能打击他说:“就你这样,一定会从空中掉下来!”不能打击孩子,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象空间,这些看似幻想的东西以后就是他努力的动力。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心态对培养学习兴趣是很有必要的,学会经常鼓励孩子。

问:如何调整孩子的不良坐姿和不良的握笔习惯?答(黄晓秋):我教一年级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刚刚开始握笔写字都很兴奋,他们都想:“终于可以握笔写字了!”但是仔细一看,一个班级里,学生们什么样的握笔姿势都有,横的、竖的,还有一手握笔另一手帮忙推着写的。

这些不良的握笔习惯一定要越早矫正越好,班级里学生多,老师很难一一矫正,这就需要家长们的配合。

如果不良坐姿和不良握笔习惯养成长久了,再慢慢矫正就很困难,最好是当孩子刚学写字的时候就教他正确的做法。

上学前不必认很多字问:上小学以前,要不要教孩子认很多字?需要提前学习书本知识吗?答一(广场路小学副校长潘旸):其实小学一年级的课本还有很多和幼儿园学习习惯相近的地方,比如很多语文课本有插画,孩子们可以根据插图去理解课本。

我认为,过早地教孩子太多课本储备知识是没有必要的,小学老师完全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去备课、教学,家长只要把认字的担心交给老师就行了。

答二(彭爽爽):对孩子来说,上小学前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和一些简单的数字计算是有必要的,比如考试的时候如果孩子不会在试卷上写姓名,那就很耽误时间,但是拼音书写之类的完全没必要提前让父母教孩子,这些教育应该留给小学老师,老师会系统而科学地去教学,万一家长教错了,到时候纠正反而麻烦。

问:在教育孩子时,父母的观点不一致怎么办?答(何融融):如果是关系到大是大非的事,父母亲的观点在孩子面前是必须一致的,比如告诉孩子不能撒谎。

而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没必要完全统一,一个人喜欢红色,一个人喜欢绿色,都是很正常的,保留个人爱好等不同观点,更有助于家庭的民主气氛。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