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与性质20171107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科学,而高中化学课程中的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是学生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首先,我们来谈谈物质的结构。

物质的结构是指物质内部原子、分子的排列方式和相互作用。

在高中化学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和分子的结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运动。

而分子则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分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高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这些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

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包括物质的化学反应性、稳定性、易燃性等,这些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实验和反应来确定。

接着,我们来探讨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例如,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而影响了物质的物理性质,比如熔点、沸点等。

而原子的结构也会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比如原子的化学键类型决定了物质的化学反应性。

因此,通过对物质结构的了解,我们可以预测和解释物质的性质。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需要我们综合运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还要学会将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总的来说,高中化学中的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仅是化学学习的基础,也是我们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的关键。

希望本文的总结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为他们的学习和理解提供帮助。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接触和使用各种各样的物质,如水、空气、金属、塑料等。

这些物质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它们的性质决定了它们在不同的条件下的行为和用途。

本节课将探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物质。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种类的微观粒子组成。

例如,金属由金属元素中的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而水则由水分子(H2O)组成。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并探讨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结构与性质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质。

固体具有紧密有序的排列和定形的结构,因此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体的微观粒子排列比较紧密,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自由流动。

气体的微观粒子排列比较松散,具有较高的运动能力,能够填满整个容器。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不同状态下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溶解与溶液的性质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完全混合形成溶液。

不同物质在溶液中的行为与性质各不相同。

有些物质溶解后形成导电溶液,如盐溶液和酸性溶液;而有些物质溶解后形成非导电溶液,如糖溶液和酒精溶液。

通过进行实验和分析,学生可以研究溶解和溶液的性质,并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四、化学反应与物质性质的变化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发生了改变,导致了物质性质的变化。

例如,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的氧化物,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与铁和氧气有所不同。

通过实验观察和研究,学生可以了解化学反应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五、应用案例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们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展示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探索不同材料的导热性和导电性,设计更高效的散热器和电路。

我们还可以研究酸和碱的性质,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清洗剂和药品的制备等。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本内容之一。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其结构与性质密不可分。

物质的结构指的是物质的组成方式和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性质则指的是物质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例如颜色、味道、熔点、沸点、化学反应等等。

本文将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两个角度探讨物质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的结构1. 基本粒子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这是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粒子。

原子是构成元素的最小单位,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合而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粒子。

举例来说,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2. 元素的结构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有所不同。

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电子云由负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构成。

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原子核的质量决定,所以不同原子的质量也不同。

3. 化合物的结构化合物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由正离子和负离子通过电荷相互吸引而结合成的,例如NaCl。

共价化合物是由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而结合成的,例如水。

二、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的各种客观特征,例如颜色、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等等。

这些性质大多可以直接通过观察或是测量获得,但并不涉及分子、原子内部的变化或组成。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特征。

这些性质需要对原子的电荷分布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深入的理解才能解释。

化学性质包括物质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性、化学稳定性等属性。

三、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密切相关,不同的结构决定了不同的性质表现。

例如,分子量不同的烷烃(如甲烷、乙烷、丙烷等)由于碳链长度不同从而表现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沸点、熔点、极性等不同。

再比如,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物理状态(如固体、液体、气体)就由结构和分子间作用力所决定。

总之,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与化学学科的各个方面有关。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本重要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有机化合物、配位化学、无机材料等内容。

下面是关于该教材的知识归纳。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离子和分子是物质的微观结构。

2.物质的宏观性质: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是物质的宏观性质。

3.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其微观结构相关,如金属的导电性、晶体的硬度等。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和少量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

3.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具有燃烧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流动性、挥发性等特性。

4.有机物的分类:根据分子中所含的官能团,有机物可分为醇、酮、醛、酸、酯、醚、芳香化合物等不同类型。

第三章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1.有机反应的定义:有机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新性质的有机化合物。

2.脱水反应:脱水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水分子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3.氢化反应:氢化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气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4.酸碱催化:酸碱催化是指在酸碱存在的条件下,有机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增加。

第四章金属配合物1.配位化合物的概念:配位化合物是指由一个或多个给体与一个或多个受体之间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2.配位键:配位键是指由配体中的一个或多个电子对与金属离子形成的共价键。

3.配位数:配位数是指一个金属离子周围配位体的数目。

4.配位化合物的性质:配位化合物具有明显的颜色、溶解度、稳定性等特性。

第五章无机材料1.无机材料的分类:无机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

2.无机材料的性质:金属材料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塑性等特性;非金属材料主要用于绝缘材料、陶瓷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

高三化学知识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高三化学知识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高三化学知识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高三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对于提高化学成绩和深入理解化学学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物质的结构1.1 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围绕原子核运动。

1.2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形成的。

分子中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有单键、双键和三键等。

分子结构对分子的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1.3 离子结构离子是由于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电的粒子。

离子结构对离子的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1.4 晶体结构晶体是由周期性排列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的有序结构。

晶体有四种基本的晶格结构:立方晶系、六方晶系、四方晶系和单斜晶系。

二、物质的性质2.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

常见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常见的化学性质包括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2.3 物质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分子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离子的结构决定了离子的化学性质等。

三、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了解和掌握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预测物质的性质有着重要意义。

四、学习方法4.1 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时,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例子相结合,通过实际例子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4.2 多做题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需要通过多做题来加深理解和掌握。

可以做课后习题、模拟试题等,通过做题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4.3 总结归纳学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时,可以通过总结归纳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化学领域中,了解化学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从分子层面和宏观层面来加深我们对化学的理解。

一、分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在化学中,分子结构是化学物质的最基本单位。

分子结构的不同影响着物质的性质。

例如,分子的形状和原子间的键合类型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以水(H2O)为例,由于水分子是呈V字型结构,所以它具有极性,这使得水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如高沸点、表面张力和溶剂性。

另外,分子结构还能影响到物质的光学性质。

分子在吸收和发射光线时,会通过分子内部的电子跃迁来实现。

由于不同的分子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电子跃迁方式,因此不同的分子具有不同的吸收和发射光谱。

这可以用于分析化学物质的组成、确定它们的结构和性质。

二、宏观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除了分子结构的影响,宏观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晶体结构、多孔性和表面形貌对其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晶体结构是物质在固态时的排列方式。

晶体中的原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形成了规则的结构。

这种规则的排列方式决定了晶体的硬度、熔点和透明性等性质。

例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组成的,但它们的晶体结构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性质,一个硬而透明,一个柔软和有导电性。

多孔性是物质具有的孔隙结构。

这种孔隙结构可以用来吸附和储存气体、液体和溶解物,因此多孔材料在催化、分离和储能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例如,活性炭和分子筛都是具有多孔结构的材料,能够吸附和分离不同分子大小的物质。

表面形貌是物质表面的形状和结构。

分子在表面上的排列方式可以影响物质的表面性质,如附着力、润湿性和化学反应活性等。

例如,涂层材料中的纳米颗粒可以通过控制颗粒形状和排列,从而实现防腐、抗菌和超疏水等特殊性能。

三、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物质的性质可以反映其结构特征,而通过改变其结构可以调控其性质。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是我们对世界认识的基础。

在化学学科中,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很多化学现象的产生和变化都离不开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一、物质的结构物质的结构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某种方式结合而成的。

原子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其中电子是带负电荷的粒子,质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中子是没有电荷的粒子。

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而电子则在原子核外围的轨道上运动。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氢键或范德华力等方式结合而成的基本结构单位。

不同类型的分子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性质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因此具有极性,使其表现出一系列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通常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类。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特征。

例如,颜色、密度、熔点、沸点和导电性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这些性质通常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就可以确定。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的特征。

通常来说,化学性质的观察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复杂的实验。

例如,相对分子质量、电化学电位和化学反应速率等都属于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也可以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类。

无机物由原子和分子组成,其化学反应通常较为简单。

例如,氢氧化钠和酸反应可以生成盐和水。

而有机物则由碳和氢等元素通过共价键和范德华力等方式组成。

其化学反应通常比无机物复杂得多,例如,乙醇和醋酸可以通过脱水反应生成乙酸酯。

总之,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是物理和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之一。

只有深入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许多现象和化学反应。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影响因素: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组成
判断依据:通过酸碱指示剂或pH试纸进行测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定义: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性质
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的物质
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其水溶性和稳定性密切相关。
水溶性是指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能力和程度。
应用范围:X射线衍射法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用于研究物质的晶体结构、相变、材料性能等方面的实验研究。
实验步骤:X射线衍射法的实验步骤包括样品制备、X射线衍射实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
定义:利用核自旋磁矩进行研究的方法
应用领域:化学、物理、生物学等
实验原理:利用外加磁场使自旋核发生塞曼分裂,通过测量分裂的频率来推断物质的分子结构
汇报人:XX
实验步骤:样品制备、磁场调整、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解析等
添加标题
简介:质谱法是一种通过测量物质粒子的质量来分析物质结构的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应用:质谱法在化学、生物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广泛应用,用于研究物质的分子量、化学式、结构式和同位素丰度等。
添加标题
实验步骤:制备样品、电离、质量分析、检测和数据处理等步骤。
物质的颜色与其分子结构有关
物质的颜色与其物理性质密切相关
物质的颜色可以反映其能级跃迁情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等
物质的状态取决于温度和压力
物质的状态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密切相关
状态的变化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化轨道理论
1、sp3 杂化
(一)、杂化轨道
杂化轨道的特点:
1、只有能量相近的轨道才能互相杂化。杂化后的轨道 能量相同,形状相同(电子云一头大,一头小) 常见的有:ns np (n-1)d ns np 2、参加杂化的原子轨道的数目与形成的杂化轨道数 目相同。 3、杂化轨道的成键能力大于未杂化轨道。
知识储备2:(P15) 能
7s
鲍林近似能级图
7p
6d 5f

6s
6p
5d 4f
5p
5s 4p 4s 3s 2s 1s 3p 2p
4d 3d
练习:1、写出第四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轨道表示式
轨道表示式
Ar:
19K 20Ca 21Sc 22Ti 23V 24Cr
电子排布式 1s22s22p6 3s23p6
平面正三角形
C2H4(sp2杂化)
3、sp杂化:
sp杂化轨道夹角为:
180°
杂化轨道空间构型: 直线形
知识储备2:杂化方式与分子空间构型(P42---P45)
解释NH3为什么是三角锥形结构: NH3分子中含有三个N-H单键和一对孤对电子,
由于孤对电子对N-H键的排斥力大(键角为107.3°),
2
注意: 1、H原子作配体时(2-1) 2、不能整除时,把0.5作为1。
(第2步)
中心原子杂化方式 =中心原子的σ键数n + 孤电子对数
例:指出下列物质中指定原子的杂化方式: H2O、 SO2、 SO3、 CO32-、 SO32-、 SO42-、
sp3
sp2
sp2
sp2
sp3
sp3
CCl4、 NO2、NO3-、CH3Cl
(从左到右)
由小到大
原因解释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吸 引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吸 引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同主族
(从上到下)
由大到小
考纲要求
(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1.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 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有σ键和π键,能用键 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3.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 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4.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 的一些物理性质。 5.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 ( sp , sp2, sp3) 6.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 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
使得NH3呈三角锥形
对ABn型分子,若中心原子A价层电子对包括成键电 子对和孤对电子,则杂化轨道的空间构型与分子的 构型不一致。
H2O
NH3
对ABn型分子,若中心原子A价层电子对只包括 成键电子对,则杂化轨道的空间构型与分子的 构型一致;
CO2
CH4
例:1、判断SO2、 SO3、 CO32-、 SO32-、 SO42- 、 ClO3 -、 ClO4-、的空间构型 2、特例PCl5、SF6 (P44)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 同主族 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下,失电子能力逐渐 (从上到下) 增强
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
① 3s23p1 ②3s23p2

三维P228
2 4 2 3 ③3s23p3 ④3s 3p ⑤2s 2p
考点3: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知识储备1:电负性的定义及意义(P25) 知识储备2:主族元素电负性的递变规律(P25) 电负性规律 同周期
1、写出二铵合银离子的结构。 [H3N→Ag←NH3]+ 2、向CuSO4溶液中滴入少量氨水,写出方程式: Cu2++2NH3· H2O=Cu(OH)2↓+2NH4+ 继续滴入氨水,写出方程式: Cu(OH)2+4NH3==[Cu(NH3)4]2++2OH- 写出四铵合铜离子的结构。
配体 -
SO42
1、若已知该分子或离子的结构式或电子式,则 1+x = 中心原子的σ 键数 + 孤电子对数
sp sp3
sp3
sp2
sp2
sp3
C 、N原子的杂化方式?
提醒:使用结构式判断杂化方式时注意是否有孤对电子。
2、对于ABn型分子或离子,也可用下法判断(P44) (第1步)中心原子A上的孤电子对数 = A的主族序数 – n×(8-B的主族序数) – 离子化合价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
能量最低原则:
核外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低的轨道,然后排布在能量高的轨道。 泡利不相容原理: 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并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方 向必须相反。 洪特规则: 对于基态原子,电子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应尽可能的分占 不同的轨道并且自旋方向相同。 洪特第二规则: 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充满、半充满和全空状态时,体系能量较 低,原子较稳定。
3d
25Mn
4s
4s
[Ar]3d54s1
[Ar]3d54s2
[Ar] ↑ ↑ ↑ ↑ ↑ 3d
26Fe 27Co 28Ni
[Ar]3d64s2 [Ar]3d74s2 [Ar]3d84s2 [Ar]3d104s1 [Ar]3d104s2
29Cu
30Zn
电子排布式
31Ga
[Ar]3d104s24p1
32Ge
4、杂化轨道只用于形成σ键或者用来容纳未成键的孤 对 电子
(二)杂化类型 1、sp3 杂化 同一个原子的1个 ns 轨道与3个 np 轨道进行杂化组合。 sp3 杂化轨道间的 夹角是 :10928’, 杂化轨道空间构型: 正四面体形。
2、sp2 杂化
sp2 杂化轨道间的夹角是: 120
杂化轨道空间构型:
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轨道的图形描述(P6)
处于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单个电子在原子
电子云 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可用 象化描述。(P8) 形
考点1、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 布(考点:基态原子和离子的轨道表示式、核外电子排布式、 价电子排布式 ,必考) 知识储备1:(P11-P13)
分子空间 杂化 杂化轨道构 分子类型 型 (VSEPR) 方式 构型
sp1 sp2 举例 CO2、BeCl2、HCN
直线 平面 三角形 正四面 体
AB2 AB3 AB2
直线 平面三角形 V形 (正)四面体 三角锥形 V形
BF3、HCHO 、
SO 3 、 CO32-、 SO2 CH3Cl、SiCl4、 SO42-、ClO4- NH3、PCl3、 SO32-、 ClO3 -、 H2O 、 H2S
33As 34Se
[Ar]3d104s24p2 3 10 2 [Ar]3d 4s 4p
[Ar]3d104s24p4
5 10 2 [Ar]3d 4s 4p 6 10 2 [Ar]3d 4s 4p
35Br
36Kr
知识储备3:(P13、 P15)
价电子和价电子排布
三维P227
练习:写出Fe2+、 Fe3+、Cu+、 Cu2+的电子排布式、 价电子排布式
2 1-2 1-2 5s25p1 -5 5s25p6 1-8 4d1-8 5s 4d105s 5s1-2 (n-1)d ns 10 1-2
ds区
(n-1)d ns
6 s1 - 2
4f1-146s2 f区 5d1-106s2
5d106s1-2 6s26p1 -5 6s26p6
板书
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 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 1、(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 3、原子结构示意图
如何找等电子体?
sp3
sp2
sp3
sp2
sp3
sp3
CH4、 NH3、 NH4+、 C2H4、 C2H2、 CH3CHO、
sp3
sp2
sp
sp3 sp2
HCN、 C6H6 sp sp2
物质结构与性质
碳(C)价电子电子结构:
2s
原子轨道:
2px
2py
2pz
2s
2px
2py
2pz
H原子轨道:
1s
CH4分子(sp3杂化)
AB4
AB3 AB2
sp3
知识储备3:等电子体(P45)
价电子总数=主族序数之和 — 化合价 价电子数之和 — 化合价
一些常见的等电子体:
二原子10电子的等电子体:N2、CO、CN-、C22-
二原子11电子的等电子体:NO、O2+
三原子16电子的等电子体:CO2、CS2、N2O、CNO-、N3三原子18电子的等电子体:NO2-、O3、SO2 四原子24电子的等电子体:NO3-、CO32-、BF3、SO3(g) 五原子32电子的等电子体:PO43-、 SO42-、 ClO4-、 SiF4、SiCl4
物质结构与性质
考点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知识储备1:电离能的定义及意义(P22) 知识储备2:原子各级电离能的定义及意义(P22) 知识储备3: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P23)
P23
I1规律
原因解释
(1)同周期元素,从左 (1)总体上呈现由小到 到右失电子能力逐渐 大的变化趋势 减弱。 同周期 (从左到右) (2)IIA、VA族元素较 (2)IIA、VA族元素的 相邻元素的数值大 价电子排布具有稳定 结构
物质结构与性质
考纲要求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 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 些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 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 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