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参考高中语文1.3唐山大地震(节选)巩固提升(含解析)语文版必修1
(精品)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课件:1.3 唐山大地震(节选)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嘈.杂 黑魆.魆 焦灼. 绰 影影绰.绰
绰.起
读音 cáo xū zhuó chuò chāo
街巷. 巷
巷.道
xiàng hàng
加点字
袅.袅 跛.子
3 唐山大地震(节选)
-1-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诺亚方舟
诺亚方舟(Noah’s Ark),又译挪亚方舟,是《希伯来圣经·创世纪》中的故 事。诺亚根据上帝的指示建造一艘大船,目的是让诺亚与他的家人,以及世界 上的各种陆上生物能够躲避一场上帝因故而造的大洪水灾难,花了 120 年才 建成。这段故事分别被记录在《希伯来圣经·创世纪》(《旧约圣 经·创世纪》) 以及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方舟建造完成时,大洪水也开始了,这时诺亚 与他的家人以及动物们皆已进入了方舟。在 220 天之后,方舟在阿勒山附近停 下,且洪水也开始消退。这时诺亚放出了一只乌鸦,但它并没有找到可以栖息 的陆地。7 天之后诺亚又放出鸽子,这次鸽子立刻就带回了橄榄树的枝条,这时 诺亚知道洪水已经散去。又等了 7 天之后,诺亚最后一次放出鸽子,这次鸽子 便不再回方舟了。诺亚一家人与各种动物便走出方舟。因此,“诺亚方舟”便成 了避难所的象征,同时也象征着希望;鸽子也成了和平的象征。
这篇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一发表,在国内外就引起了强烈反响, 文章让读者重温了那场空前浩劫,引发了许多反省与思考。作者说:“要给今 天和明天的社会学家、地震学家、医学家、心理学家……整个地球上的人 们,留下关于一场大毁灭的真实记录,留下关于天灾中的人的真实记录。”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唐山大地震教案 语文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唐山大地震教案语文版必修1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思考地震带给了人们什么。
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地震留给人们的思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xx年我国人民抗击“非典”过程中涌现出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导入课文。
导语:1976年,我国也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大灾难——唐山大地震,具体情形如何请看第4课《唐山大地震》(节选)。
二、探究老师组织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探究形式可由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问题1:地震后的看守所是怎样的?犯人为什么没有逃跑,反而去救人?问题2:地震后资希圣和那些盲人在干什么?问题3:“大户”是怎样形成的?“大户”的解体说明了什么?问题4:文中抒情性的文字很少,但从字里行间却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你的理解。
(可由此延伸至有关报告文学的知识)三、小结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可人们面对灾难的勇气却是值得敬佩的。
但,灾难之前的人们是否一无所知,怎样让灾难受损的程度降至最低,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人们去思索。
四、迁移人类历史长河中有数不尽的灾难,有人类自己的流血冲突,有自然带给人类的无情毁灭。
那么,人类应如何与自然相处呢?(引入对防震抗震、自然资源、环保等问题的讨论。
可择其一,视时间而定。
)五、总结从地震带给人们教训的角度总结。
六、板书设计唐山大地震(节选)士兵:忠于职守囚犯盲人特殊的抢险队伍大户:互相救助思考?2019-2020年高中语文唐打猎鲁教版选修7【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教学重难点】1、《阅微草堂笔记》文学常识的掌握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又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是一位地位高而知识广博的学者。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第3课《唐山大地震(节选)》第1课时(语文版必修1) Word版含解析.doc

第3课 唐山大地震(节选)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同胞.( ) ②断壁残垣.( ) ③惊愕.( ) ④影影绰绰.( )⑤黑魆魆.( ) ⑥狼藉.( ) ⑦战战兢兢.( ) ⑧跌.跌撞撞( )⑨跛.子( ) ⑩吞噬.( ) 2.辨形组词①⎩⎨⎧ 蜡( )腊( ) ②⎩⎨⎧ 绊( )拌( ) ③⎩⎨⎧ 绰( )淖( ) ④⎩⎨⎧ 亘( )垣()恒( )⑤⎩⎪⎨⎪⎧ 嚅( )濡( )儒( )孺( )蠕(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①影影绰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跌跌撞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惨不忍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相濡以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黑魆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近义词辨析(1)强烈·剧烈辨析:“强烈”着重指强而有力,也指程度强,浓度大,使用范围较大,能形容光线、色彩、气味、表现、对比、反映等,也形容欲望、愿望、感悟、要求等。
“剧烈”指猛烈,厉害。
例句:商品价格波动越________,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的需求也就越________。
高中语文 1.3 唐山大地震(节选)课件 语文版必修1

课 前 自
年之躯重返尘世。从此“愿者上钩”的成语流芳百世,姜
日 积
月
子牙美名传诵。而我们,由此得知了垂钓的最高境界——忘 累
主 导
我之境。
教
学
学
• 我们或许已不再有渔童的天真,也没有老者的沧桑,但我
资 源
们有竿、有线、有饵,我们应学会以等待的态度生活。
链 接
自
主 文
• 四顾长空,遥望江水,不觉间,心中一澜锦鳞。
课 后
本 初
• 那些最不可被商业开发的公共设施名字都被广告占领的时
知 能
研
检
候,伴随我们出行的,将是怎样一种沉重的压抑感。
测
菜单
YW ·语文 必修1
课
晨
堂
读
互
开
动
卷
探
有
究
益
1.字音辨识
素
材
(1)单音字
课
前 自
崭.新(zhǎn)
坚硬.(yìng)
倒塌.(tā)
日 积 月 累
主
导 学
茫.然(máng) 挪.动(nuó) 黑魆.魆(xū)
教
学
②日前,一名少女离家出走,准备去广州会见她仰慕(羡慕/
学 资
仰慕)已久的网友,在列车上幸被徐州铁路乘警“截获”。
源 链
接
自
主
课
文
后
本
知
初
能
研
检
测
菜单
YW ·语文 必修1
晨 (2)茫然·懵懂
课 堂
读 开
两者都是形容词。
互 动
卷 有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如:茫然不知。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3《唐山大地震(节选)》重难点探究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在唐山大地震中广大军民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不 可胜数,课文为什么选取了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 中的表现?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提示 报告文学一般分为三类:典型人物报告文学、重大事 件报告文学和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本文属于重大事件报告文学。 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强调交待事件的全过程及其重点,涉及社会 生活面比较广泛。它通过事件本身及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来体现主 题思想,事件贯穿全文,而人物刻画则服从于事件展示。写到的 人物往往很多,对多个人物进行简略的粗线条的描写。往往要写 出不同人物共同的精神特点。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写作时一般都采用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在交待事 件和揭示问题的过程中,把镜头对准一个又一个的人,寥寥数 笔,白描勾勒。当然,也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精神闪光点和人物性 格的鲜明特征,要使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再现人物语言。 常常用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写好人物 生存的社会环境,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反映,发掘人 物形象普遍的社会意义。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 的表现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必说了。
物后,大户的制度便开始瓦解了。在这里作者进一步挖掘了人性
里的东西,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巨大的自然灾难,使人类进入
原始共产主义状态,这不是任何意义的进步,而是一种局部时间
上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
退出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在大灾面前,囚犯们是怎么做的?反映了什么? 提示 囚犯由最初的安守本份,安静地站在警戒线内。在三 人请求下,看守员批准了他们一同救人。在灾场上,他们和其他 普通人一样,努力地救人。在囚犯们抢险时,他们和其它普通人 一样,手忙脚乱,焦灼万分。他们已忘记了自己囚犯的身份,只 是一心一意的去救人。他们甚至比普通人还要焦急。这就是人 性,人心底最为善良的东西。这是作者的发现。
《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基本情况。
(2)阅读故事《地震源头》,了解大地震来临前应该如何保持冷静,具体介绍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的危害及自救的方法等知识点。
(3)阅读小说《地震来时,我在自行车上》了解唐山大地震后的灾难情况及人民群众的自救救援经验。
2. 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文献、提炼文献内容的能力。
(2)能够通过不同阅读材料加深和扩展自己的学识。
(3)能够领会文中的情感,在阅读的时候通过对事情的感性认识去感悟周围的事物,去破解生活的谜团。
3. 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体验文学情感。
(2)引导学生向灾区人民深刻学习,从中汲取营养。
(3)引导学生树立生命尊重的意识,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体验文学情感,学会树立“生命尊重”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向灾区人民深刻学习。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生命尊重”的意义,并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
三、教学内容及完成时间(1)教学内容:1、引入:“我们会一起去旅行”的视频资料引入。
2、授课:通过资料的相关介绍让学生认识大地震来临前应该如何保持冷静等知识点;通过小说《地震来时,我在自行车上》与学生们讨论这场自然灾害所带来的警醒和教训。
3、总结:总结唐山大地震所带来的经验和教训。
(2)完成时间:2小时四、教学步骤及方法1. 引入视频资料展示教师通过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唐山大地震发生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次课的主题。
2. 授课【让学生认识大地震来临前应该如何保持冷静等知识点】(1)讲解地震的基本情况:1. 地震的基本概念2. 地震的成因3. 地震的分布4. 地震的危害(2)地震自救知识:1. 应急准备2. 地震前的应对措施3. 地震中的应对措施4. 地震后的应对措施(3)地震发生的原因:用《地震源头》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地震的成因,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唐山大地震》教案2 语文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唐山大地震》教案2 语文版必修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慰藉死难者的同时,也让新生一代了解那场灾难,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是如何战胜苦难、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
2、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本文是如何体现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的?2、地震留给人们的启示和教训。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联系背景)日历翻开到7月28日,时钟倒转回了31年前,历史凝固在凌晨3时42分56秒,一场人类史上堪为最惨烈的地震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短短的十几秒,房屋倒塌,烟囱折断,公路开裂,铁路弯形,地面喷水冒砂,正在酣睡中的人们来不及反应就被埋在了瓦砾之下,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被夷为一片废墟。
242419人丧生,36万多人受重伤,70万多人受轻伤,158886户家庭解体,7821个妻子失去了丈夫,8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3675位孤寡老人,4204个孤儿……这就是唐山大地震。
二、感受地震的惨烈情景多媒体播放几张有关唐山大地震的照片。
三、自主探究以组为单位,研究几个问题:1、在唐山大地震中广大军民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不可胜数,课文为什么节选了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指导:报告文学一般分为三个种类:典型人物报告文学、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和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本文属于重大事件报告文学。
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强调交待事件的全过程及其重点,涉及社会生活面比较广泛。
它通过事件本身及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来体现主题思想,事件贯穿全文,而人物刻划则服从于事件展示。
写到的人物往往很多,对多个人物进行简略的粗线条的描写。
往往要写出不同人物共同的精神特点。
写作时一般都采用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在交待事件和揭示问题的过程中,把镜头对准一个又一个的人,寥寥数笔,白描勾勒。
当然,也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精神闪光点和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要使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再现人物语言。
备课参考高中语文 1.3唐山大地震(节选)同步测控(含解析)语文版必修1

1.3唐山大地震(节选)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那些日子是苦涩的,也是温馨的。
每天早上,“五室婶”就把一天要干的活儿安排好,然后,让娃娃们去拾劈柴,让年轻女孩生火做饭。
所有的菜谱都由她安排:干力气活的人吃什么,伤员吃什么,她全计划着。
小棚子里的一切都是“大户”公有的。
人们相濡以沫,甘苦同尝。
一锅饭匀着吃,一壶水匀着喝。
有人撕开了自家的床单,司机的妻子用它缝了三条短裤,分给衣不遮体的女人。
傍晚,当男人们拖着沉重的脚步走下废墟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柱袅袅的炊烟。
那是他们的家,那是他们感情的寄托。
那小棚子是一个温暖的整体,每当下雨,身强体壮的人都争着往风口和漏雨的地方去,而把干燥处留给伤员。
这小棚子又是一个纯洁的整体。
人们挤在一个地铺上,三十多岁的司机夫妇拉起一道帘子,退休工人的儿子和未婚妻住在一起,夜晚,怕死尸的女人们就在棚里用便盆解手……一切都显得像一家人似的自然和正常。
震后第三天,就有人听见宿舍楼的废墟底下,还有敲击声。
于是,整个“大户”紧急行动起来,全心全意地去抢救那一家人。
男人们在废墟上轮番作业,“五室婶”在棚子里准备好了稀饭、鸡蛋和给幸存者的盐水。
当压在废墟下的那一对小姐弟被抬到“大户”的棚子里的时候,他们惊奇得瞪大了眼睛!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大家庭啊!那时,“五室婶”周围的人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大家庭的解体。
……“大户”的支撑物——那一根根竹竿被拆卸下来;经过日晒雨淋已变得那么陈旧的塑料布被扔到了一边;地铺也拆除了,炉灶也推倒了。
但是,废墟上留下了一个大户存在过的痕迹。
一块四方的平整过的土地,四周的排水沟、灶灰、柴屑……一切属于历史和人的活生生的痕迹。
大地震的幸存者们,背起幸存的财物,默默地离去了。
他们在这儿生活过,但他们不可能永远地这样生活下去,不可能,这是被生活无情地证明了的。
他们离去了,但几乎每一个人在远远的地方都向“大户”的遗址投去依恋的一瞥。
是的,他们不会忘记,那里曾经有过...叫人感到温暖的“指....躲避风雨的“家”;曾有过令”;有过..那块盛着剩饭的破玻璃和那一柱袅袅上升的炊烟……1.如何理解“那些日子是苦涩的,也是温馨的”这句话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是说灾难让人们痛苦不堪,生存艰难,但相互帮助又使每个人都多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感到温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唐山大地震(节选)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吞噬啮齿装修相儒以沫B.盲人养育枭雄袅袅炊烟C.一瞥凋蔽哂笑日晒雨淋D.窒息竹竿旗杆抗振救灾解析:选B。
A.“相儒以沫”应改为“相濡以沫”;C.“凋蔽”应改为“凋敝”;D.“抗振救灾”应改为“抗震救灾”。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小棚子里的一切都是“大户”公有的。
人们相敬如宾....,甘苦同尝。
B.马路上,逃难的人流熙熙攘攘....向城外涌去,只听到纷乱的脚步声中夹杂着哭喊,整整闹腾了半夜。
C.并没有忘记自己身份的囚犯们墨守成规....地立着,一步也不敢挪动。
D.傍晚,当男人们拖着沉重的脚步走下废墟的时候,首当其冲....映入眼帘的是那柱袅袅的炊烟。
解析:选B。
A.“相敬如宾”改为“相濡以沫”;C.“墨守成规”改为“战战兢兢”;D.“首当其冲”改为“首先”。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此刻,他们惊愕地望着久已不见的却不再是原样的一切:影影绰绰的煤矿井架、凤凰山的山顶……而熟悉的街巷、民房,已经完全不可辨认。
B.所有的菜谱都由她安排:干力气活的人吃什么、伤员吃什么,她全计划着。
C.“五室婶”立刻做出决定,酒,给扒尸体的大哥们喝;板鸭和火腿,切下来炒菜;鸡蛋,给身体虚弱的退休工人和正在闹痢疾的青年工人。
D.“别哭了,”“五室婶”走来劝他:“这是天灾,不光你一个人,家家都有难,得想开点儿!咱们还得挺住,还得好好活下去!”解析:选A。
B.“干力气活的人吃什么”后面应该是逗号;C.“决定”后面应该是冒号;D.“走来劝他”后面应该是逗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们以自身的智慧、自觉与自信为标尺,选择文化的走向,建造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样也会抛弃糟粕与毒素,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
B.古希腊时代之所以创造出维纳斯、持矛者、掷铁饼者这些千古不朽的雕塑,是由于艺术家对人的完美形体有一种衷心的迷恋所致。
C.尽管仍持谨慎态度,但美国不得不承认中国是“利益攸关者”,并认为中国参与重大事务的国际协调,中国的地位和实力也意味着必须得承担更多国际责任。
D.梁启超、顾颉刚这些学界巨擘都十分钦佩王国维,个中原因与其说是对王国维学识的赞赏,不如说是对王国维身上沉静优雅的知识分子风范的强烈认同。
解析:选D。
A项搭配不当。
将“建造”改为“促进”或“推进”。
B项虚词误用。
“之所以”只能与“是因为”搭配,不能用“是由于”。
C项成分残缺。
在“国际协调”后加“已无法回避”。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王遐10月7日是重阳节,无数中国老人和家人一起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登高望远,度过了这个和乐、温馨的节日。
而74岁的吴兰玉老人,却和以往的许多个重阳节一样,独自忙碌了一天,捡回了一大堆废纸箱、饮料瓶。
和以往许多个重阳节不一样的是,她如此忙碌不再是为了偿还沉重的债务,而仅仅是为了活动自己的肢体。
“我不能闲下来,一闲下来,我的腰、腿啥子就没得劲了。
”她说。
吴兰玉是兵团第二钢铁厂的职工家属,她的丈夫李升然、儿子李培川都是厂里的工人。
自从1990年27岁的儿子不幸患上了尿毒症,这个家庭就走上了困顿、辛酸之路。
儿子的肾移植手术需要10多万元费用,夫妇俩省吃俭用,一元钱一元钱地给儿子积攒手术费。
因为极度的焦虑和营养不良,1995年初,李升然被确诊为肝癌。
3个月时间,李升然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1996年,吴兰玉倾尽所有积蓄,又借了5.5万元钱,终于给儿子做了肾移植手术。
但是,这一切努力并没能挽回李培川的生命,1999年8月,他因多种脏器功能衰竭而停止了呼吸。
丈夫走了,儿子走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数万元借款怎么还?坐在冰冷、昏暗的屋子里,没有经济来源的吴兰玉绝望至极。
她找出儿子吃剩下的一堆药,一股脑儿吞下去,然后躺在床上静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
但是昏睡了一天一夜后,吴兰玉竟苏醒过来了。
知道自己没有死,她失声痛哭:“老天爷都不让我死,因为我还欠着债呀!”吴兰玉没有念过多少书,但是她明白,欠债就要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吴兰玉逐个探访给她借款的姐妹,商定还款期限。
“只要我活着,一定会一分不少地把钱还给你们。
我吴兰玉虽然穷,但也要明事理、讲良心,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吴兰玉承诺道。
这以后,吴兰玉便背着一个编织袋行走在街头巷尾,她决定靠捡废品卖钱来偿还 5.5万元借款。
这个没有多少文化、没有什么技能、身高不到1.50米的60多岁的老太太,以孱弱之身、用这样的方式担当起了一个对她来说几乎无法担当的责任。
吴兰玉每天天不亮就出门,黄昏时才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
拾掇好捡来的废品,她喘口气儿,然后煮一碗没有油花的土豆面疙瘩汤,算是吃了一天里的一顿正餐。
第二天她仍旧早早出门,把废品背到收废站卖掉,将换得的几元钱小心掖好,又接着走街串巷……她就这样风雨无阻地捡拾着废品,重复着一个又一个艰辛、凄苦的日子。
在居民区开小商店的唐坤莲借了1.2万元钱给吴兰玉,她的女儿后来也患了重病。
知道吴兰玉的难处,唐坤莲没有上门催款。
吴兰玉闻讯后非常不安。
两年后,当吴兰玉把 1.2万元钱悉数还给唐坤莲时,唐坤莲惊讶极了,不敢相信家徒四壁、孤单无靠的吴兰玉竟然把借她的钱全部还清了。
那是吴兰玉还的第一笔借款,也是数额最大的一笔借款。
她说:“还完了钱后,我激动了好几天。
我开始有了信心,晓得我用自己的双手在有生之年还清所有借款,是可以做到的。
”攒钱、还债,这是吴兰玉9年来唯一的生活目的。
9年来,她没有买过油,没有买过肉,一日三餐都是馒头、泡米饭、面疙瘩汤。
9年来,她没有添置一件衣物,她的衣服大都穿了几十年,破损了缀上补丁再继续穿。
她把卖废品、打零工所得的每一分钱都积攒起来,攒够了一笔欠款后,就立即给人家送去。
住在附近的许多居民都热诚地帮助着吴兰玉,他们经常给她送来一些面粉、大米和油、盐等生活用品。
邻居樊焕成说:“这个老太太很坚强,很厚道,不管多苦多难,她都重信义、守信用,这一点让我们十分敬佩,我们能帮她一把就帮她一把。
”当地领导都很关心吴兰玉,她的儿子离去后,就给她发放了最低生活保障金。
去年春节,兵团民政局局长刘钢来到吴兰玉家,见寒冷的季节家里竟然没有烧火炉,刘钢的心里一阵酸楚,第二天就给她送来了一吨煤。
今年春节,民政局想方设法资助了她5 000元钱,帮她给最后两位借款人还清了债。
“我从心里感激这些领导,要不,我还得苦熬两年。
”吴兰玉告诉记者,“以后的日子不会太难了,我要好好地活着!”稀疏的灰发下面,老人那张曾经写满了苦难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本文获2008年度“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类一等奖,有删改)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吴兰玉老人捡拾废品,再叙老人不幸的遭遇,属于设置悬念法。
B.这是一篇感人的人物通讯,作者主要采用白描的手法,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精神为目的。
C.文中写吴兰玉老人在丈夫和儿子死后,一个人拖着近乎天文数字的债务生活,是为了引起人们对老人的同情。
D.吴兰玉老人一直以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精神背负着还债的责任,这正是这个社会需要歌颂的诚信精神。
E.文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也表现了一人有难、大家共担的和谐社会中的邻里关系。
解析:选CD。
C项“引起人们对老人的同情”理解错误;D项“一直”不符合文意,文中也写了老人脆弱的表现。
6.文章开头从重阳节写起,有什么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节日的特点和“无数中国老人”在这一天的生活情况,以及下文写吴兰玉老人这天的生活,可以理解这样开头的用意。
答案:重阳节是中国的老人节,是老人们与家人共享天伦的幸福节日,以此反衬吴兰玉年复一年艰辛度日、独自过节的凄凉;又以这个不同往日的重阳节——还清了债务的轻松,来引出下面的故事。
7.这篇通讯的主要内容是吴兰玉拾荒还债,为何还要写其他人对吴兰玉的帮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这是文中的一处侧面描写,可以结合侧面描写的作用分析。
答案:①体现通讯的真实性。
吴兰玉能够早日还债,源于她自己的坚强诚信,也离不开领导和乡邻(社会力量)的帮助。
②从侧面体现吴兰玉人格的感染力。
正是因为吴兰玉的坚强、守信,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钦佩,才有了他人无私的援助。
8.试从标题的角度探究这篇通讯的社会价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篇通讯的标题与一般通讯不同,它一方面概括了人物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借此对社会的呼唤。
能结合人物精神和社会意义分析即可。
答案:①本通讯用主人公的一句话“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作标题,简洁、朴实,有人情味,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标题直接体现“诚实守信”这一主题,它所传达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能激发读者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
②通讯以此命题,意在体现舆论媒体的积极导向性,使我们看到诚信缺失的今天,有这样一种令人感动的力量存在,能够唤起人们心灵中善良守信的一面,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从更深层次上引发人们去思考。
三、语言表达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文意,续写一句话结尾。
中国画讲究“留白”,文学作品同样如此。
十九世纪的作家大多是上帝,似乎什么都知道,比如雨果;读者是信徒,只能老老实实地听着。
二十世纪的读者和作家则往往是平等的,比如在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爱这个问题上,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如果一篇作品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论应从作者(或作品)和读者两方面加以概括,答到“留白”和“参与”类的意思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