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题材电影的视听艺术特征解读——以《匆匆那年》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视听解读
青春题材电影的视听艺术特征解读
—
—以《匆匆那年》为例
□刘舒月
摘要:在电影创作中,通过对镜头、景别的精心设计,配合色彩与音乐的变换,能够达到营造情感氛围、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升华电影主题的艺术效果。
本文首先阐述视听效果在青春题材电影中的艺术价值,再以电影《匆匆那年》为例,探析青春题材电影中运用特写镜头与运动摄影刻画情感,以色彩奠定影片基调,通过主题音乐和背景音乐刻画人物内心、烘托故事等视听技巧的运用。
关键词:电影作品;视听艺术;影视音乐;《匆匆那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化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面貌.在文化与艺术领域,电影一直是人们青睐的一种艺术形态。
近年来,青春题材的电影受到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电影市场上取得不错的口碑与票房成绩.如《致青春》《匆匆那年》等作品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和配乐,唤醒人们心中那份独属于青春时期的情怀。
一、视听艺术在青春题材电影中的作用
(一)视听艺术营造抒情效果
电影是一种独特的综合性艺术体裁.在创作的过程中涵盖了文学、美术、音乐等各领域的艺术形式,有着浓郁的文化内涵。
通过镜头语言、光影、特效、配乐等电影技术技巧,将想要表达的思想通过极富戏剧性、情感性的故事情节呈现在观众眼前。
其中,不论哪种题材的电影,在情感的表达上,都需要通过音乐对镜头画面、故事情节加以烘托,使故事中的情感自然流露,达到抒发情感的效果。
电影根据剧情结构与层次的安排,在有些情节上没有人物台词、对话的安排,而是通过镜头、景别的切换,以景色画面或人物特写镜头来传递情感与寓意,在这种情况下,导演与监制可以通过不同风格的配乐,对电影画面想要表达的情感寓意加以补充和烘托。
例如,一个女人坐在火车的窗边,凝望车窗外的特写画面,配以宁静、忧伤的钢琴曲,配合暗影的变化,可以烘托出沉重忧郁的气氛,体现出人物内心的冲突;而如果配合节奏较为轻快、明朗的音乐,结合明媚的光影,营造出一
大红唇,这与学校素色的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表现出了朱家珍当时挣扎纠结的心态。
在朱家珍站在讲台上,对自己情绪进行宣泄的时候,却与背景的国民党党旗红色相互映衬,又转而表达出了朱家珍内心暴躁不安的情绪。
这种镜头色彩的运用反映出了《饮食男女》视听语言的严谨。
(三)
运用画面构图进行叙事
《饮食男女》中通过构图来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第一次晚餐的时候,对于人物刻画的镜头,也是对人物之间关系的写照。
李安首先采用了一个大全景拍摄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老朱与三个女儿各自坐在大圆桌的一边,随后选择用每个人物之间的单人镜头进行拍摄,在镜头与镜头的承接之间.极少有两个人物同时入框的情况。
这种大全景与特写镜头之间的切换,使得镜头切换景别相差较大,凸显出了在第一次晚餐时老朱与三个女儿之间微妙的关系,反映出相互之间的隔阂较大。
在《饮食男女》的最后一组镜头中,大家都选择了自己的家庭,老朱宣告与锦荣在一起,大女儿与三女儿都有了各自的归宿,只有二女儿仍然坚守在老屋。
在老屋的最后一次晚宴上,老朱与二女儿面对偌大的房间,首先是一个大全景的移动镜头交代了空荡荡的房间,接着就是老朱和食物的特写镜头。
当老朱与朱家倩坐在餐桌上时,导演不再像第一次晚餐那样用单人镜头进行拍摄,而是选择将两位人物都拍摄到画面当中。
这种镜头构图的变化也体现出在经历一系列的情节发展之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缓和。
《饮食男女》对于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选择用人物之间的远近、人物画面构图来进行呈现,这也是影片视92I RADIO&TV JOURNAL2019.03听语言的细腻之处。
四、结语
《饮食男女》主要讲述在九十年代台湾一个家庭中,一位父亲与三个女儿之间的故事。
影片中的人物各自有独特鲜明的性格特点,片中三个女儿纷纷想逃离家庭的束缚,而父亲老朱对这个情况力不从心。
影片从当今普通中国人最平凡的饮食、恋爱和家庭等琐碎之事切入,通过一组群像式的人物及其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以及它与外来文化碰撞、融合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新特征。
李安导演运用丰富而又细腻的镜头语言表现了这四个主要人物从一开始的格格不入到后来矛盾化解的过程,镜头的画面关系与运动也伴随着家庭关系的不断演化而不断变化,这也是整部影片镜头运用的经典之处。
参考文献:
1.柯晓兰,刘玉平.李安早期电影的文化分析[J].电影评介,2011(02):7-9.
2.梅峰.李安影片风格谈——从《推手》《喜宴》及《饮食男女》说起[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5(02):165-170.
3.马良.浅析电影《饮食男女》中的人物与结构[J].戏剧之家,2017(07):125.
4.孙慰川.试论李安《家庭三部曲》的叙事主题及美学特征山.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50-15
5.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种温暖的感觉,这时观众对人物内心的情感可能会理解为归家或即将见到心上人的喜悦。
(二)视听艺术突出戏剧性
一部优秀的电影,在情节结构、节奏的安排上会有适宜的“轻重缓急”,通过前期的情感铺垫、中期的情绪积压,在高潮部分以戏剧冲突的形式为情感找到一个倾泻口,使观众内心积压的情感和情绪得到释放,再通过结尾的故事“交代”使情感和影片的主题得到升华。
在整个过程中.音乐可以为情节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降低剧情展开过程中突兀、生硬的不适感。
而通过不同乐器音色的刚柔质感、音乐的节奏、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元素等,可以制造出不同的戏剧性效果,表达出剧情中的矛盾与冲突,使观众的情感与情绪随着音乐而起伏,内心产生激动、紧张、欢乐、愤怒等不同的情绪,对影片中的事件有更强的代入感。
二、视听艺术特征在青春题材电影中的体现——以《匆匆那年》为例
(一)运用特写镜头营造情感氛围
在电影拍摄中.特写镜头通常被用于对需要着重强调的神情进行放大,使背景、周围环境的存在感弱化,能够给观众一种生活中不常见的特殊视觉感受。
特写镜头主要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与冲突,增强艺术感染力,塑造出鲜明、强烈的视觉形象。
电影中的特写镜头通常有三种:主观视角的特写、客观视角的特写、推动叙事的特写。
对于青春题材的电影而言,比较注重体现剧情中的人物关系、人物的成长历程以及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这些情感的表达与变化的体现,需要演员通过面部表情的演绎来传达给观众,为了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演员的演绎上,注意力不被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分散,因此特写镜头是人物内心活动最好的表现方式。
以《匆匆那年》为例,导演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
剧中几位主要人物从年少的青涩,到经历情感的冲击而发生转变,再到归为无奈与后悔,影片通过特写镜头将每个人物的个性以及剧情前后内心活动的变化充分展现出来。
陈寻在教室门口,看到方茴在夕阳下认真书写板报的剧情中,利用特写镜头对陈寻的面部进行呈现,配以明亮的光影效果,将陈寻内心的变化清晰地展现给观众,通过客观视角的特写,使观众对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化有清晰的判断(二)运动摄影升华情感
运动摄影主要是以推移、摇移、升降为主的运动方式对影片中的人物、事物进行拍摄.不同的运动方式会创造岀不同的美学效果。
运动摄影有着独特的魅力,为电影的叙事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段和主动性,在电影叙事中起着主导作用.引导观众介入到叙事的情景中。
除此之外,运动镜头还具有抒情的作用。
例如在《匆匆那年》中,方茴在发完作业后,与陈寻都没有说话,而是相互追逐,影片通过长镜头将教室、楼道、教学楼、校园等多个场景贯穿在一起,展现方茴与陈寻活动的环境变化。
整段剧情中,虽然没有一句台词,却通过长镜头将少年人在情感面前的敏感与青涩充分展现出来。
同时通过周围充满诗意的环境.将情感升华。
(三)色彩处理奠定故事基调
在电影中,画面色调、色彩的变化有着表意的功能,对镜头画面的语义重点加以强调,营造出符合故事情感的环境氛围。
视听解读视听
《匆匆那年》在开头使用了偏冷峻的现实色调.电影画面比较明亮,使观众能清晰感受到21世纪城市中快节奏的生活。
而随着陈寻的独白,影片回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高中青春时期,校园环境中有着不同于都市环境的活力.影片以偏黄色的暖色调,将观众带回到高中时代的校园情景中。
在方茴转校之前经历的回忆,则大面积使用黑白的色调,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暗示这段记1■乙对方茴造成了伤害。
通常来讲,黑白色调与画面影像能够构成富有张力的视觉效果.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影片色调的转变会带给观众不同的触动,在剧情的推动中,奠定当前故事情节的底色,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四)背景音乐烘托故事情节
一部电影中如果没有背景音乐,将会使想要通过画面传达的情感和寓意变得苍白无力。
背景音乐有着对视觉画面进行补足的效果.通过对人们心理变化的引导,增强画面、故事情节的渲染力。
而不同的曲风、乐器,具有独特的年代感。
电影《匆匆那年》通过具有年代特征的音乐来衬托出电影所要表现的内容,将影片的青春主题加以深化,同时提高影片的艺术品位。
影片中插入《还珠格格》主题曲、苏慧伦的《鸭子》、《灌篮高手》主题曲《直到世界的尽头》、陈寻吉他版《对面的女孩看过来》以及《信仰》等具有鲜明的年代气息与标志的音乐,将影片的年代感放大,勾起观众对于青春校园时期的回忆,使观众将个人的情怀投射到人物身上,跟着人物一起经历、成长,收获感动。
(五)主题曲刻画人物内心
一部电影的主题曲,是表达主题思想的重要形式,同时主题曲也带着故事中人物的鲜明个性特征。
电影主题曲通常与影片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整部影片配乐的核心部分,具有升华主题、概括全篇和表达人物内心的作用。
《匆匆那年》暗示了青春的流逝,影片中几位主要人物的情感经历、友谊都体现在一个“匆”字上。
在影片中,陈寻写给方茴的歌,由于各种原因,方茴一直没有机会听到。
在影片最后,陈寻在赵弊的婚礼上含泪唱出这首歌,唤起观众一直积压在心中的情感,将影片的主题再一次彰显出来。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年轻观众成为电影市场消费的“主力军”,青春题材的电影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从当前电影市场中青春题材电影的数量来看,青春题材的电影还需要不断成长。
科技设备的进步为众多怀揣“导演梦”的人们提供了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对于这一部分新兴的“电影人”而言,需要对视听艺术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推动青春题材电影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唐书红,芦娟.青春题材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当代启示[J].电影文学,2018(05):45-47.
2.梅洁.声乐视听艺术在电影作品中的美学视听价值[J].鄂州大学学报,2015(02):61-62.
3.王帅.电影《匆匆那年》的视听艺术特征[J].人文夭下, 2015(10):95-97.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视听2019.03I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