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表露、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_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

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平凡1,周宗奎1,潘清泉2(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广西工学院社会学系,广西柳州545006)【摘要】目的:考察网络关系成瘾、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
方法:使用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自我表露问卷和孤独感问卷对46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
结果:①学业自我表露、身体自我表露和网络关系成瘾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
②学业自我表露、身体自我表露与网络关系成瘾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网络关系成瘾显著正相关。
③自我表露影响孤独感,进而影响网络关系成瘾。
结论:孤独感在自我表露和网络关系成瘾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通讯作者:周宗奎根据CNNIC预测,到2009年底,中国使用交往网站和社交网站的网民数将到达1.24亿。
社交网站用户的年轻化特征非常突出,用户群以20-29岁的青年为主,学生群体是社交网站的最大用户群,其比例达到50.3%[1]。
网络关系成瘾是网络成瘾的一种类型,也称网络关系依赖(Internet Relationship Depen-dence,IRD),是指过度使用聊天室、网络论坛等网络的交际功能,沉迷于在网上建立、发展和维持亲密关系,而忽略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导致个体心理、社会功能的损害[2]。
由于社交网站的匿名性和开放性,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我表露的重要途径。
自我表露是指个体将有关自己的思想、感受以及经历等的个人信息表露给目标个体的行为[3]。
随着网络自我表露越多,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露行为相应有所减少。
研究[4]发现,自我表露行为及同性自我表露行为成为网络成瘾的预测因素。
同时,有研究发现,对网络依赖性越强、上网时间越长的人,其孤独感也越强。
而孤独感作为衡量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成为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5,6]。
国内研究发现,大学生与现实中结实的朋友的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之间呈负相关,而网络结实的朋友的自我表露对孤独感具有有效的预测作用[7]。
大学生孤独感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孤独感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分析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们面临很多压力和困难,常常陷入孤独感之中。
许多大学生试图通过使用手机来缓解这种孤独感,但往往会出现手机成瘾的问题。
下面是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大学生孤独感的成因1.生活环境变化:大多数大学生来自不同城市或地区,因此他们面临着离开家人、朋友等熟悉的环境所带来的孤独感。
2.学业压力:大学生们需要承受更多的学业压力,如考试、论文等等,这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
3.社交障碍:有些大学生可能存在社交障碍,不擅长与人交往,这也会使他们感到孤独。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成因1.易获取性: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习惯已经形成,手机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很容易使用手机浏览社交媒体、玩游戏等等。
2.快速刺激:使用手机时,大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快速的刺激,例如接收到短信、社交网络的通知、打开有趣的视频、游戏等等。
3.社交需求:针对社交障碍的大学生来说,通过社交网络来寻求社交需求的满足,而这也会导致他们沉迷于手机成瘾。
三、大学生孤独感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在迎来新环境时面临着很多困难。
这些困难往往会导致他们的孤独感增加。
为了缓解孤独感,大学生往往会通过手机来获取社交需求的满足。
然而,这种使用手机的方式也会导致手机成瘾。
因此,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成瘾之间是有联系的。
同时,手机成瘾也可能使大学生更加孤独,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大学生面临着孤独感和手机成瘾的问题。
他们需要积极地面对现实,并学会采取积极的方式去沟通与交流,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逐渐消除孤独感。
同时,对于手机成瘾问题,大学生也需要意识到手机成瘾的危害,适当地规范手机使用行为。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及感觉寻求的关系研究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及感觉寻求的关系研究研究生姓名李春生指导教师姓名吴荣先专业名称应用心理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论文提交日期 2015年4月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及感觉寻求的关系研究中文摘要现在社会,手机已逐渐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很多严重的问题。
已有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
因此,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查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特征,探究感觉寻求和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作用机制,并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对手机依赖者进行干预,借此探索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及有效的干预方法,从而为预防大学生手机依赖提供文献支持,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研究结果表明: 1.大学生手机依赖总体呈正态分布。
2.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恋爱大学生手机依赖显著高于没有恋爱的大学生;不同学历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差异性显著,其中专科生的手机依赖倾向最严重;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单亲家庭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生源地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没有影响。
3.孤独感与手机依赖总分及持续性、冲突性、戒断性、突显性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对手机依赖高低分组后,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感觉寻求的兴奋与冒险维度和去抑制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孤独感和感觉寻求的兴奋与冒险维度对手机依赖倾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4.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5.采用以行为训练结合自我成长的团体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
关键词:手机依赖 孤独感 感觉寻求 心理健康 团体心理辅导作 者:李春生指导教师:吴荣先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nd Loneliness and Sensation Seeking among CollegeStudentsAbstractIn modern society, mobile phone has become a necessary implement in our lives. Mobile phone brings people convenience, but it also has gradually produced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excessive or over use of mobile phone, which has caused serious impact on people’s learning, work and life. So the study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has important meaning.The article mainly uses questionnaires to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selects loneliness and sensation seeking as two independent variables to study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elying on mobile phone. Then we use Group counseling on the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We expect to find what factors affecting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nd explore th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prevention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nd also provides ideas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ed:1.Mobile phone dependence is a normal distribu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2.For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nd whether the participants fall in love or not.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have the most serious addiction on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nd whether the participant is parent family or not, it is the same with the one-child or not. The origin of student have no effect on the mobile phone dependence.3.The study show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oneliness and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ore-high group and the score-low group of two dimensions of sensation seeking score;loneliness and sensation seeking have a positive prediction on mobile phone dependence.4.Mobile phone dependence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rol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5.The behaviorism group counseling can improve the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in college students.Key Words: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loneliness; sensation seeking; mental health; group counselingWritten by: Li ChunshengSupervised by: Wu Rongxian目录1 引言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1.3研究目的 (2)2 文献综述 (3)2.1成瘾概述 (3)2.1.1 成瘾的概念 (3)2.1.2 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分析 (4)2.2手机依赖概述 (5)2.2.1 手机依赖的定义 (5)2.2.2 手机依赖的诊断标准和测量工具 (6)2.2.3 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 (7)2.3孤独感的概述 (8)2.3.1 孤独感的概念 (8)2.3.2 孤独感的结构 (9)2.3.3 孤独感的测量 (10)2.3.4 孤独感的相关因素研究 (11)2.3.5 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11)2.4感觉寻求的概述 (12)2.4.1 感觉寻求的概念 (12)2.4.2 感觉寻求的测量 (13)2.4.3 感觉寻求的研究进展 (14)2.4.4 感觉寻求的影响因素 (15)2.4.5 感觉寻求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17)2.5心理健康概述 (17)2.5.1 心理健康的定义 (17)2.5.2 手机依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8)2.6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19)2.6.1 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19)2.6.2 团体心理辅导与成瘾的干预研究 (20)2.6.3 团体心理辅导对孤独感的干预研究 (21)2.6.4 团体心理辅导对手机依赖的干预研究 (21)3 研究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状况 (22)3.1研究对象 (22)3.2研究工具 (22)3.3研究假设 (23)3.4数据统计方法 (23)3.5结果与分析 (23)3.5.1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总体特征 (23)3.5.2 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恋爱、家庭状况、学历及生源地上的差异 (24)3.6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的关系 (28)3.7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感觉寻求的关系 (28)3.8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及感觉寻求的相关研究 (29)3.9孤独感、感觉寻求对手机依赖的回归研究 (29)3.10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间的相关分析 (30)4 研究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团体干预研究 (31)4.1研究对象 (31)4.2研究工具 (31)4.3研究假设 (31)4.4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设计 (31)4.5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程序 (33)4.6数据统计方法 (33)4.7结果分析 (33)4.7.1 干预前实验组、控制组差异性比较 (33)4.7.2 干预后实验组前测、后测差异性比较 (34)4.7.3 干预后控制组前测、后测差异性比较 (34)4.7.4 干预后实验组、控制组差异比较 (35)5 讨论 (36)5.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总体特征 (36)5.2手机依赖在性别、恋爱、家庭状况、学历、及生源地的差异比较 (36)5.3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及感觉寻求的相关 (37)5.4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8)5.5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 (38)6 结论 (40)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41)7.1本研究的创新 (41)7.2本研究的不足 (41)参考文献 (43)附录 (50)后记 (65)1 引言1.1研究背景手机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越高 , 个体 的网络依赖程度越深 。这一结果
与国 内学者 王滨 ( 2 0 o 6) 、张 志松 ( 2 0 1 1) 的研 究结果相 一致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 、开 放性、无 限性等特点 , 使得大学生对缤纷多
五、 网络 自我 表露 与孤 独感 的测 评工
具 R u s s e l l ( 1 9 7 8 ) 编制 的 U C L A孤独感量 表 :R u s s e l l是孤独感一 维结构 的最早倡导 者 。他认为 : 孤独 的核心感觉在性质上是没 有 差异的 , 所有孤独 的人 以同样 的方式理解 和体验孤独。据此理论 。R u s s e l l 于1 9 7 8 年
运用 S P S S 1 7 . 0 录入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得 到大 学生 网络 自 我 表露 与孤独感 之间 的 关系 ,见表 1 。 表 1 网络 自我表露与孤独感 的相关情
况
孤独感分数 பைடு நூலகம்
网络 自我表露 0 . 7 3 4 由表 1 可见 ,网络上 的自我表露跟孤独 感成显著的正相关 。结果 现显示 ,孤独水平
( 上接第 1 3 6页 ) 作 室教学法 。 将 以翻译实战为中心 , 培养学 生翻译职业素养 、提升翻译能力 、 锻炼 团队 精 神 的翻译工 作室教 学法 发展成 为学 校 日 常化 的特色教 学方 法作为 对课 堂教学 的有 益 补充 , 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 促进 英 语专业教学与实践 的有机结合 。 帮助建立 起学 员参 与市场竞争的平 台,以更好开展英 语 翻译技 能培训与经验交流 , 提高学生 的英 语 水平及 实际翻译能力 , 培养适应市 场的技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 自 我表 露;孤 独感
研 究 目的 目前我 国大学生 心理 健康 教 育正处 于 发展 阶段 , 考察大学生网络 自我表露与孤独 感 之间 的关系 有利于 研究孤 独感 对 网络成 瘾 的影 响 ,从 而为大 学教育 工作 者提 供指 导 ,帮助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 康水平。 二 、研 究假设 本 研究 是 以湖北工 程学 院学 生为 研究 对象 ,在先前研究 的基础上对网络 自我表露 与 孤独感 之 间的关 系进行研 究 。主要 假设 是: 大学生网络 自 我表露与孤独感成显著相 关。 三 、 研究 对象 采用 随机抽样 的办法 , 从湖北工程学 院 各 班抽取 2 1 0 名大学生被试 ,进行调查 , 有 效 回收问卷 2 0 0 份 ,回收率为 9 5 %。 四 、研究 工具 ( 1)孤 独感量表 ( U C L A)( R u s s e l l & C u t r o n a 。1 9 9 8 ) 的中文 版 , 共 2 O个项 目, 用 于测量 承认 的情感孤独状态 。 R u s s e l l 报告 该 量表的克伦 巴赫 a 系数在 0 . 8 9 — 0 . 9 4 之 间。 该 量表为 自我报告 的 4 点量表 ,从 “ 从不 ” 到 “ 一直 ” , 一次计 1 _ 4分 。考虑到该量表 是从 国外 翻译 的量表 ,对其进行 了修订 , 在 本研究 中的信 度为 0 . 7 O . 表 明该 量表有较 高 的内部一致性 。 ( 2 ) 《 大 学生 网络与 现实 自我表 露量 表》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孤独感关系研究_以广州大学城各高校为例_李秀玲

高教论坛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孤独感关系研究———以广州大学城各高校为例李秀玲黄祥炜林越李耀均(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510006)1概述随着手机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使用,手机成瘾逐渐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社会新问题。
我国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0月底,中国共有12.77亿手机用户,而作为手机用户大群体之一的大学生基本是人手一部或多部手机。
存在部分大学生由于过度依赖手机而荒废学业或者性格孤僻的情况。
手机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惬意的心理空间,可以参与影视、娱乐和交友等活动,却导致现实生活中诸如聚会只顾着玩手机而忽视身边人和事的现象发生。
手机成瘾症使大学生觉得自己不被了解,越来越孤僻且无法与人很好地相处。
本文基于孤独感这一方向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首先,将研究对象定为在校大学生群体。
因其基本拥有手机,且正处于从学校步入社会过渡阶段,对周围的环境因素比较敏感,心理上的变化具有一定代表性。
其次是多数参考文献的研究时间比较早期,为了研究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在参考这些文献的同时应结合当前的社会现状来分析。
早期的文献研究是针对非智能手机盛行的时期,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普及使用多功能智能手机,更便于在手机中社交,而手机上社交是否因孤独感引起需进一步研究。
另外在较多的文献中对调查人群的分类研究并不明显,因此调研也应从这方面入手,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生源地、性别、高低年级学生的比较等等,再分析区别的原因,研究中我们参照文献里运用的变量研究的方法,通过不同的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结果,更直观深入地得出结论。
最后,在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些比较特殊的个体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从中分析手机对他们的影响及成因,从而深化内容,使所得结论更全面,观点更新颖。
2关于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现状分析本文进行调研随机抽样调查中,样本手机成瘾占总数的27.3%,样本孤独感占总数的21.5%,经分析两者相互促进,显著相关。
2.1通过《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得分最高的是“大部分人一段时间没有带手机会马上查看短信或未接来电”,可见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使用频率近三层分布在高频率区。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已逐渐显现,而与此同时,孤独感也开始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群体。
在这个社交网络盛行的时代,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研究,探讨社会支持对此关系的影响。
一、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定义与特征1. 手机成瘾的定义及特征手机成瘾指的是对手机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刺激和满足感产生依赖,无法自控地过度使用手机的一种心理状态。
主要特征包括:频繁检查手机、无法停止使用手机、出现烦躁和不安情绪等。
2. 孤独感的定义及特征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交联系和情感需求上的不满足感,感觉缺乏与他人的联系和支持。
主要特征包括:情感上的空虚感、对周围人的疏离感、社交能力下降等。
二、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1. 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正相关关系研究显示,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手机成瘾使大学生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交空间脱离,导致孤独感的加剧,同时还可能降低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加重孤独感。
2. 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的负反馈循环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存在一种负反馈循环的关系。
手机成瘾引起孤独感,而孤独感又进一步促使大学生更加依赖手机,并沉浸于虚拟社交世界中。
这种循环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社交隔离和孤独感的加深。
三、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关系的影响1. 社会支持的概念与特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参与社交网络中得到的情感支持、实质性支持和信息支持等,对其生活和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具体特征包括:情感支持、实质支持、信息支持。
2. 社会支持对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关系的影响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在缓解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关系中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社会支持能提供情感支持,并促使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质性社交活动,减少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从而缓解手机成瘾与孤独感。
3. 加强社会支持的建议为了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和孤独感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社会支持。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与人际交往、孤独感的关系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与人际交往、孤独感的关系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过度依赖手机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际交往、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促进健康社交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手机依赖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手机依赖的内涵与外延。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梳理手机依赖、人际交往和孤独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随后,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对人际交往和孤独感的具体影响机制。
结合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帮助大学生合理控制手机使用,优化人际交往模式,降低孤独感,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还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建立健康的心理防线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实现全面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的使用率更是高达几乎百分之百。
手机使用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手机依赖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对其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
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际交往、孤独感的关系,对于理解手机依赖的成因和后果,以及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际交往方面,手机依赖对大学生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手机作为一种便捷的通讯工具,使得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与他人保持联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手机也可能导致大学生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这是因为过度使用手机可能会使大学生过度依赖虚拟社交,而忽视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过度使用手机还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社交焦虑、沟通障碍等问题,进一步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公关世界 \ PRWORLD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文/孙冠奇摘要:为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200名某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手机依赖和孤独感情况调查。
使用MPAI量表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进行评估,再通过UCLA量表对学生的孤独感做进一步研究,最后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在分维度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以及总分上与孤独感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
孤独感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以及总得分。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引言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手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于手机过于依赖。
手机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交流空间,导致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的人际交流,导致越来越孤独,也越来越依赖手机,从而可能会造成恶性循环。
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是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是思维发展较为快速成熟的群体,更是手机使用率相当高的人群。
由于大学生在时间上较为宽裕,并且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其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对于有些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来说,手机依赖程度愈发严重。
因此,更直观深入地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引导大学生珍惜时间,缓解大学生的孤独感,对于提升其学习以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关于手机依赖的概念,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致的说法。
就国内而言,比较典型的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手机依赖是一种“成瘾行为”,大脑中的中枢神经,受到刺激后就会产生快乐的感觉,然后就会慢慢形成习惯甚至成瘾。
屠斌斌、章俊龙等人将其定义为由于重复使用手机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者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性的需求感和成瘾感的心理及行为。
[1]另一种说法,徐华将“行为成瘾”定义为某部分人的身上有着过度沉湎于某些事物或者活动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已经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正常的社会交际功能等产生了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自我表露、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作者:左春荣欧阳儒阳杨长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03期摘要:研究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表露、手机依赖、孤独感三个变量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自我表露指数量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问卷调查476名大学生.研究结果:(1)自我表露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关键词:自我表露;手机依赖;孤独感;大学生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3-0119-03随着创新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元,极大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同时也产生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手机依赖.关于手机依赖,大多数研究者普遍认为,它是指使用者因过度沉迷于手机,难以控制自己,对手机产生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渴望,从而导致社会功能失调和心理障碍[1].有研究显示,一些依赖心理、成瘾行为等与孤独感的关系密切,对使用者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比如过于频繁使用手机短信交往可能与孤独感有关,而在真实世界中却不愿意交往[2],也有一些研究对微信、QQ、微博等媒介的过度使用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行为也与孤独感是显著正相关的关系[4].目前,手机主要具备通讯、娱乐和社交三大功能,而手机社交成为现代人流行的交往方式.手机已作为自我表露的重要媒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我表露是指个体愿意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经历等隐私,自愿告知他人的一种行为,而不会担心被别人出卖,表露之后不会有深深的担忧[3].本研究认为通过手机媒介进行的是虚拟自我表露,与现实自我表露不同,其回避了现实的人际交往,可能导致个体孤独感上升,继而产生手机依赖问题.而且有研究指出自我表露与孤独感是负相关关系[5].所以,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表露、孤独感与手机依赖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抽取的方法,随机抽取安徽某普通高校5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500份,在课堂上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476份,回收有效率95.2%.其中男生202人,女生274人.1.2 研究方法本研究中测量大学生自我表露选取的是《自我表露指数量表》,该自评量表由Kahn J.H.和Hessling R.M.于2001年编制,共12道题目.量表为五级评分,总得分越高即自我表露水平越高.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2,信度较高.测量手机依赖的指标选取的是《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该量表由Leung等人修订,黄海等人做了中文版信效度检验.量表共17题,采用五级评分,总分越高,手机依赖程度越重.其中维度包括低效性、逃避性、戒断性和失控性.各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6、0.84、0.88、0.79.测量孤独感选取的是《UCLA孤独量表》,该量表是Russell编制的第三版UCLA孤独量表,由20个题目构成(9个反向题和11个正向题),采用四级评分,总分越高,个体孤独感水平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问卷调查结束后,录入数据,采用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2 研究结果2.1 自我表露、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性别差异由表1可得,男生和女生在自我表露维度上差异显著,女生的自我表露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的.孤独感得分、手机依赖得分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在现实生活中,女生可能比男生更愿意向他人表露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想法,寻找可以倾诉的对象,向他们表露自己的生活轨迹.2.2 自我表露、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自我表露与孤独感、手机依赖之间均为显著负相关,而孤独感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自我表露水平越高,孤独感水平越低,手机依赖程度也越低.说明愿意在平时生活中表露自己真实想法,愿意说出来的大学生,更少感受到孤独,在生活中也表现为较少依赖手机.2.3 孤独感在自我表露与手机依赖间的中介效应由上面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我表露、孤独感、手机依赖三个变量之间两两显著相关,根据已有研究者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条件,本研究可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的程序,得出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由上表可得,孤独感在大学生自我表露和手机依赖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表露通过孤独感进而影响手机依赖.在现实生活中,当大学生无法寻找到可以倾诉或表达的对象时,自我表露程度低,则会在内心产生孤独感.而孤独感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因为在大学生产生孤独的感觉时,大多倾向于选择通过使用手机来应对,继续回避现实交往,在手机交往中减少人际疏离感的体验.3 结果讨论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表露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表露对象和表露内容方面,水平都高于男生,且差异显著.而大学生的孤独感在性别变量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中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手机依赖问题.手机依赖在男女生分布中并无显著差异,这说明,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倾向于依赖手机,回避现实交往,从而弥补在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不足,应对孤独感.大学生的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呈现显著正相关,自我表露与孤独感呈现显著负相关,这说明:个体的现实自我表露越少,则孤独感水平越高,其更易于通过手机获取归属和人际信任,这样则会更有可能导致个体的手机依赖问题,个体会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相匹配的同伴或是可表露的对象而感到孤独,从而逃避现实交往,转向在手机中寻求虚拟交往而减少孤独感.大学生孤独感在自我表露和手机依赖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自我表露通过孤独感影响手机依赖.尽管借助手机暂时使大学生产生一种归属感,但是由此会驱使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社会回避行为,并且更加依赖手机,从而导致消极的身心状态.通过本研究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手机作为当代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交流媒介,为起丰富的功能而应用于各个方面.手机的社交功能使得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倾诉选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减少现实的孤独感,结果也证明现实人际中的自我表露会降低其孤独感而减少手机依赖.4 对策建议4.1 构建高校“无手机课堂”,减少手机依赖高校课堂主阵地的发挥正在受到智能手机的巨大挑战,高校校园里,无处不见低头族,提高“抬头率”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目标,建立“无手机课堂”,加强学风督查,初见成效.如在淮南师范学院,2014年以来,建立“无手机课堂”,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每年都会有大量班级主动申请“无手机课堂”班级,每节课前,班级学习委员将标有同学学号的手机袋挂在教室前方,课前交手机,课下归还手机,减少手机对课堂的影响,使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主动控制使用手机的频率,减少手机依赖.手机依赖减少了,自然学生的听课效率就提高了,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了学风建设.4.2 加强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增加自我表露,减少孤独感“第二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的,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高校可以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建设,增加学生人际互动的机会,主动在人际交往中进行自我表露,减少孤独感.如某高校,丰富早操和晚自习的形式,早操采取广播体操、健美操、快乐跑操、交谊舞、打太极拳等学生喜欢的形式,不但强身健体,解决了大学生早上不起床、不吃早餐的坏习惯,还增加了同学之间交往的频率,减少大学生的孤独感.4.3 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活动,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水平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和主动参与,通过内化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在相对安全的心理环境下,表露自己,增加感受和体验,使其将感悟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使其产生满足感、意义感和幸福感,进而孤独感减少,也减少手机依赖.如某高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创设自助式体验活动,如定格瞬间练习、美丽日记、感恩拜访、幸福冥想等.在定格瞬间练习,拍下每周的美丽瞬间,与同伴分享背后故事;在美丽日记活动中,记录每个使自己开心的日子,增加积极体验;在感恩拜访活动中,使学生懂得感恩,表达感恩,提倡在表达中体验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品质的培养既是一种行为养成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理体验的过程.因此,调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积极体验,通过分享、体验、内化,师生、生生共享经验、智慧和知识,促使他们真正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感受积极的力量,提升大学生整体幸福感水平.综上所述,为帮助大学生减少手机依赖问题,我们可以从现实的人际交往入手,对于高校来说,可以通过构建高校“无手机课堂”、加强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多组织社团活动,创新活动形式,让学习走出宿舍,走进人际交流圈,促进人际互动,增加自我表露的机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本质上减少大学生手机依赖,提高大学生幸福感水平.参考文献:〔1〕Yen C, Tang T, Yen J, et al. Symptoms of problematic cellular phone use,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e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SouthernTaiwan[J].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9, 32(4): 863-873.〔2〕黃才炎,严标宾.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 14(3):255-257.〔3〕邹泓,蒋索.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8,40(2):184-19.〔4〕李波,史滋福,王诗宇,等.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07):431-437.〔5〕刘艳,邹泓,等.青少年与同伴的自我表露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33(1):229-231.〔6〕Kahn, J. H.& Hessling, R. M.. Measuring the tendency to conceal versus disclose psychological distress[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1,20(1):41-65.〔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