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中的“虚实”方法及其当代意义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虚实”论

中国传统“虚实”论
方法 ,所 以 “ 虚 实 ”方法 的应运 关 系到 艺术 作 品 的美 学 价值 和 艺 衍 生 功 能极 强 的元 范畴 , 它派 生 出 了许 多诸 如虚 实相 生 、 虚实 相
术 价值 。在 当今 的文 学 、艺 术创 作 中 , “ 虚 实 ”方法 使 用得 当也 半 、化 实为虚 、化 虚 为实等 一 系列 的子 范畴 。
“ 虚 实 ”这 个 范畴 来进 行 评论 的 并不 常见 ,他们 往往 会 用 到其 它
审 美原 则 ,也 是 我 国传 统艺 术 的美 学特 点 。 “ 虚 实 ”从 传统 文 论 相关 概 念 ,如有 无 、 阴阳 、形 神 、动 静 、疏 密 、 内外 、详 略 、显 角度 看 ,既是 文 学作 品 的审 美原 则 ,也 是 作家 创 作 的表 现手 段 与 隐等 在 意思 上有 相似 涵 义 的词 语 。有 学者 就 认为 虚 实范 畴 是一 个
到 了 明清 时期 ,传 奇 、小 说 家 们 更 加 注 重 真 实 性 ,并 把 真
《 水浒 传 》 时就 使用 了 “ 逼真” “ 传 神 ”等 与 “ 虚 实 ”表 意相 似
遗 其 玄 珠 。 使 知 索 之 不 可 得 , 使 离 朱 索之 而 不 得 ,使 吃诟 索 之 实 放在 首 位 ,认 为作 品 的强 大生 命 力就 在 于真 实 。如 叶昼 在 鉴赏

文化 综 合 ・
大 众 文 艺
中国传 统 “ 虚实 ”论
常晓 晔 ( 山西师 范 大 学
“ 虚实 ”,是 一 个 宽泛 而又 复 杂 的范 畴 ,它 在 中 国哲学 、美 中 国 古代 文论 家与 批 评 家 在 批 评 和 鉴 赏 文 学 作 品时 ,直 接 使 用 学 、艺 术理 论 等许 多方 面都 有涉 及 。 “ 虚 实 ”是 我 国传 统美 学 的

中国古典文论之虚实说

中国古典文论之虚实说

学 再 度 盛 行 ,并 发 展 为 玄 学 , 主张 “ 以 无 为本” ,宣 扬 “ 无为” 。人们用玄学 来 诠释人生和 社会 ,自然也包括文学 艺术 。 当时一些文人就是玄学的大家 。 在虚实论 、阴阳论这些 哲学思想 的 影 响 下 ,在 玄 学 的 推 动 下 ,至 魏 晋 南 北朝时 ,虚 实说渐趋 成形 。陆机在 其 著作 《 文赋》中 曾云:“ 课虚无 以责 有 ,叩寂寞而求音” 。虽然起初这一虚 实统一 的观 点,发端于 文学创作 ,但 其 后却迅速发 展起来 ,被 许多著名 的 文 论家阐发, 并推演至整个文学活动 , 影 响 后 世 ,成 为 中 国文 论 中 一 个 重 要
在 的,因此 ,“ 道”的世界本源性主要 是体 现在 “ 无”上 。由于无 先于有 ,道 先 于天地 ,世 之根本成为 极其抽象而 难 以琢磨 的东西;也正是 因为这一点 , 其哲学越来越呈现 出唯心主义 的色彩 , 其后 的庄 子哲学、 何晏玄学莫不如是。
意 ,虚 实 统 一 ,重 在 “ 虚 ” 上 , 以 虚 统 实 ,乃 其 内质 。 [ 关键 词】 中国 :古 典 文论 :虚 实 说
虚 实 说 是 中 国 古 典 文 论 的 重 要 思 想 ,其 所强调 的虚 与实 的统 一,虽发 端于文 学创作 ,但 却延伸 到 史学 艺术 活 动 的 全 过 程 ,成 为 文 学 创 作 和 评 价 的重要 原则 ,成 为文人主 动追求 的艺 术境 界。文学 活动 只有 实现虚与 实的 统一 ,才能达 到完美的境 地 。这 一思 想对 中国古代文学 , 乃至今天 的文 学, 都 产 生 了深 远 的影 响 。 虚实说 的哲 学基础 中国古典文论 的虚实 说,来源 于 中国老庄道学 的 “ 无有”论和 《 易传 》 的 “ 阴 阳” 论 。 《 老子》认为 “ 道”是世界 的本源 , 而“ 道 ”则 是无 和 有 的 统 一 。 “ 道可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名 天地 之始 ;有名万物 之母 。故 常 无欲 以观 其 妙 ; 常 有 欲 以观 其 徼 ” 这就说 明, “ 道” 既有 “ 无 ”的属性 ,又具 “ 有” 的 属 性。所 谓 “ 无” ,就 是 “ 无 名” 、 “ 无极” ,也就是 无规 定性、无 限性 ,即 “ 虚” ;所谓有 ,就是 “ 有 名” 、“ 有 象” 、 “ 有物” 、“ 有精” ,也就是 有 规定性 和界 限,即 “ 实” 。“ 道” 的 无有统一 性 ,决定其所产 生的世界 万物 ,也 同 样是 “ 无”和 “ 有 ”的统 一 《 老子》 云 :“ 天地 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 而不 屈 ,动 而 愈 出 。 ” 意 思 是 说 , 天地 之 间

虚实结合手法

虚实结合手法

四、怎样解答虚实相生的诗词鉴赏题
对虚实结合的诗词,答题时的一般层次是:阐述 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分 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主要是:使……形象更丰满; 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丰富了诗歌 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营构了一种朦胧迷离、亦真 亦幻的境界。当然这几点不一定面面俱到,涉及到哪 点说哪点就行);最后,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2.借助修辞化虚为实 诗词中当一些抽象的内容难以表达的时候,诗人常 常不是空洞地抒情,而是借助修辞,特别是比喻手法 化虚为实,使表达的情感易于捕捉。 有人评论: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将“愁”变成水,李清照的“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进一步把“愁”搬上 了船。“愁”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 然而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们却把这“愁”化抽象为形象 、化无形为有形,让愁有了数量、有了重量、有了长 度,让我们可感、可见。
怎样赏析古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一、定义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 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梦 境结合起来。 二、作用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 相渗透,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 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 味。
三、诗词中虚实结合常见的几种形式
1.借助想像虚拟意境 想象是虚写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有一定的现实依 据,却又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能扩大诗词的容量。
月夜 (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通过想像远在鄜州的妻子思念自己来增强思乡之 情。
3.借助梦境的描写化虚为实
当诗人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尽情抒发时,常 转变角度,借助梦境来深化情感,使所抒之情更进一 步。

文言文中的虚实表达方式

文言文中的虚实表达方式

文言文中的虚实表达方式虚实是文言文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虚实的变化来塑造形象、描绘景物、表达情感、深化主题等。

虚实表达方式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艺术性,还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多的联想与思考。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感情表达和主题发掘四个方面,探讨文言文中虚实的表达方式。

一、人物形象的虚实表达方式文言文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虚实表达,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通过对他们性格、言行举止的描写,展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虚实表达方式的运用,使得文本中的人物显得更具灵动性和可塑性。

二、景物描写的虚实表达方式在文言文中,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虚实运用,可以更加生动地勾勒出作品中的环境和场景。

例如《西游记》中的花果山、水帘洞等地,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虚实描写,增加了作品的视觉效果,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真实的美景。

三、感情表达的虚实表达方式文言文中的虚实表达方式,也常用于表达人物的内心感情。

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虚实描写,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情感变化和思想动态。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通过对她内心矛盾、忧伤和苦闷的描写,使读者更容易对她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主题发掘的虚实表达方式在文言文中,虚实表达方式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通过对主题的虚实呈现,可以令人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论语》中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通过对人生价值观的虚实表达,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真谛和立身处世的原则。

总结起来,文言文中的虚实表达方式是通过对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感情表达和主题发掘的虚实处理,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加了阅读的乐趣和深度。

虽然文言文的虚实表达方式有时对现代读者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对经典文言文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阅读,我们能够更好地品味其中的虚实之美,领略文言文的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虚实手法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虚实手法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虚实手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虚实手法是一种极其常见的文学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虚实手法的使用对整个文学作品的意义呈现、气氛营造、人物形象表现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虚实手法的使用能够让读者通过文学作品认识到作者所倡导的情感、道德观念等。

下面,笔者将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虚实手法进行研究。

一、虚实手法的基本定义虚实手法,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将现实的某些事物进行虚构,使之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同时可以达到增强文学意象的目的。

古代文学中,虚实手法的使用广泛,其中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比喻、象征、夸张、讽刺、概括等等。

通过虚实手法,作者可以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进行一定的修饰、夸大或者缩小,从而营造出更为丰富、深刻、丰富的文学意象。

二、虚实手法在《红楼梦》中的应用《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是虚实手法应用最为突出的一部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中的诸多章回,都是通过虚实手法展现出了红楼、贾宅等场所的美和丑、贵族身份的分与合、经济手段的得与失以及爱情的美和丑等多重含义。

以第五十五回为例,描述贾宅的花园时,作者采用了各种虚实手法。

如在群芳园中,“百花齐放”,写出了花园之美;而在写到“玉带桥”时,则意味着社交上的联系,虽然人无情,但文化之美依旧,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另外,在描写花木时,作者也使用了修辞手法,如“水调歌头”,令人从诗情画意中感受到了花园的美。

通过这样的表现手法,作者营造出了红楼中富有文化气息、美丽与丑陋并存,人物细腻而坚韧的艺术形象。

三、虚实手法在唐诗中的应用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又一代表。

唐代的许多文人都运用了虚实手法,使诗歌充满生趣、意味深长。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等,这些名篇都运用了不同的虚实手法。

以杜甫的《春夜喜雨》为例,整篇诗歌的趣味性和含义都被虚实手法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杜甫的笔下,春夜的雨变成了文字水滴,极具生动形象的同时却又有着深刻的暗示,表现出了诗人在特定的情境下对人生的感慨,而且这种感慨又暗含着诗人个人的追求,以及他对世事的态度。

中国文学中的历史虚实交织考察

中国文学中的历史虚实交织考察

中国文学中的历史虚实交织考察中国文学作为悠久而璀璨的文化遗产,融合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世界观。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历史虚实交织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虚构与事实交织编织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学中的历史虚实交织现象,并分析其作用与意义。

一、历史虚实交织的背景与特点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许多传奇故事和英雄人物。

由于历史的漫长岁月与记载的不完整性,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真实性难以考证。

因此,在中国文学中,虚构与历史事实相结合,呈现出一种丰富多样的虚实交融现象。

首先,历史虚实交织为作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通过虚构的手法,作家可以塑造出许多丰富而生动的角色形象,使故事更加有趣、引人入胜。

例如,在《红楼梦》这部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中,曹雪芹虚构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丰富了故事的情节。

其次,历史虚实交织能够揭示历史的深层次内涵。

通过虚构与历史事实的交织,作家可以更好地展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与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他通过虚构人物阿Q,生动地揭示了晚清社会的动荡与虚伪。

再者,历史虚实交织使得文学作品更具艺术性。

虚构的元素能够为作品增加一种想象力和艺术性的张力,使得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观赏性。

比如,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他通过虚构的江湖故事,展现了丰富的武侠世界,让读者陶醉其中。

二、历史虚实交织的现实意义历史虚实交织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手法,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能够使读者对历史事件与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扩展知识面。

首先,历史虚实交织可以为读者呈现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多个层面。

通过虚构与历史事实的融合,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等方面。

这种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能够使读者对历史事件有更为细致入微的了解。

其次,历史虚实交织可以拓宽读者的知识面。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通常会融入大量的历史背景知识,如古代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等。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虚实手法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虚实手法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虚实手法研究
虚实手法最早出现在《楚辞》中。

《离骚》是《楚辞》中的一篇代表作,其中以虚实手法描绘了主人公屈原内心的郁闷和痛苦。

在描述楚国杂乱政治局势的同时,屈原穿越时空的幻想,描绘了自己追求理想的形象。

通过虚实的衬托,屈原抒发出对家国失去的悲伤和对人间疾苦的关切。

另外,《水浒传》中的虚实手法也十分突出。

在小说中,施耐庵通过对水泊潜伏的108位好汉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不屈的精神和正义的斗争。

施耐庵以架空的林冲为核心人物,借以表达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人性的独特见解。

虚实手法还常见于古代诗词创作中。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天气凉》中,通过虚实手法的运用,将现实景物与主人公的心情相结合,使读者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

杜牧通过描绘秋夜的凉爽,以及主人公的孤独感和思乡的情绪,传达出深沉的意境。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虚实与写实手法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虚实与写实手法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虚实与写实手法中国古代文学以其丰富多样的创作手法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闻名于世。

其中,虚实与写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的表达方式。

虚实和写实手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两大特征,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

本文将从虚实和写实的定义、由来及多种运用场景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中虚实与写实手法的价值与作用。

一、虚实与写实的定义和由来虚实与写实是文学创作中描绘事物的两种手法。

虚实指的是从现实中提取出事物的精神内核和本质特征,通过多种修辞手法进行加工、扩充和想象,渲染出一种虚幻的、超出现实的艺术形象。

写实则是尽可能真实地展现事物的本来面貌,力求形象、细致、真切地再现事物的外在特征及现实存在的状态。

这两种手法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承。

虚实手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艺术创作实践,他们以通过修辞、联想和想象等手法来表达内心世界的追求为目标。

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通过作者的虚实描绘,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写实手法则体现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创作表现力,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以其生动鲜活的描写使得读者产生共鸣。

二、虚实与写实手法的多种运用场景2.1. 虚实手法的运用场景虚实手法常出现在描述人物形象、情感描写和客观事物的揭示等场景中。

在描述人物形象方面,通过虚实手法可以突出人物的特点、个性和心理状态。

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描绘贾宝玉的形象时,通过使用丰富的比喻、夸张和悬浮等手法,使得读者对其形象产生强烈的感受。

在情感描写方面,虚实手法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形象联想和象征意象来加深读者对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对宝玉和黛玉死亡的描写,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使得读者对他们之间深沉的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此外,在客观事物揭示方面,虚实手法可以通过夸张、渲染和联想等手法用以达到表达的目的。

如《水浒传》中所描绘的英雄人物形象,虚实手法的运用使得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他们的威武和逆来顺受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 了事 物 的 内在 属 性 和构 成 特 点 。作 为 古代 文论 范畴 , 虚实” “ 既是 文 学作 品的 审美 特 征 , 是 作家 也
创作 的表 现 方 法 。不仅 诗 文 、 说 、 剧作 品具 有 小 戏
虚实之艺术 特点 , 画 、 法 、 乐 、 绘 书 音 舞蹈 、 园林 等艺
魂》、 二梦》 以虚而 用 实也 。以实 而用 实 也 易 , 《 , 以 虚 而用 实也难 。 此 “ 实 ” 戏剧 作 家 对 艺 术真 实 ” 虚 指 与生 活真 实之 关 系 的处 理 。李渔 《 闲情 偶 寄 》 出 提
代哲学 。“ 虚实 ” 由对立 因素 构成 的哲 学范 畴 , 是 体
古代文论 中艺 术表 现 方法 论 的 “ 虚实 ” 主要 有
二层 内涵 , 一是 指题 材 处理 的方 法 , 要 论 述 生 活 主 真实 或历史 真 实 与 艺 术 真实 的关 系 及写 实 与虚 构 的关 系。如 明代 谢 肇浙 《 五杂 俎 》 : 凡 为小 说 及 云 “ 杂剧 戏文 , 须是 虚实 相半 , 为游 戏 三昧 之笔 , 要 方 亦
[ 摘
要] “ 实” 虚 作为古代 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 , 被广泛运用 于诗文、 小说 、 戏剧及 书法 、 画、 乐、 绘 音 舞
蹈 等 艺 术 的创 作 中。对 于文 学 而 言 , 一 方法 涉及 到创 作 中 的题 材 处 理 、 节 结 构 的安 排 、 物 的 描 写 塑 造 及 意 境 这 情 人
第3 0卷第 1 期 21 00年 2月
河池学 院学报
J URN C O AL OF HE HIUNI ER I Y V ST
Vo.0N . 13 o 1 F . 01 eb 2 0
古 代 文 论 中 的 “ 实 " 法 及 其 当代 意 义 虚 方
吴建 民
( 州师范大学 徐 文学 院,江苏 徐 州 2 11 ) 2 16
笔法 , 行典型地 勾勒 概括 , 进 在组 合 审 美 意象 、 述 叙
术作品也都 有此 审美 特 征。不 仅文 学创 作 需要 “ 虚
实” 结合 的表 现方 法 , 音乐 、 蹈 、 舞 书法 、 画 、 绘 园林 等艺 术创作也 需 要 “ 实 ” 用 的创 作技 巧 。这 一 虚 互 方法 不但对古 代文 学艺 术 的创作 产 生 了重 要影 响 , 而 且在 当代仍 有重要 的理论意 义和实 用价值 。
的创造等。“ 虚实” 方法的运用也关 系到作品的审 美特征和 艺术价值。在 今天 的各 体文学创作 中, 虚 实” “ 仍是 不 可缺 少的表现方法。对此方法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文学创 作的发展 , 另一方面也有助 于当代 文 艺理论 的深化 、 提
高和 完 善 。
[ 关键 词] 古代 丈论 ; 实; 虚 方法; 当代意 义
向 : 代 文论 。 古
“ 实” 虚 本是 中 国古代 哲学 、 事学 、 军 文艺 学 、 美
学 的重要 范 畴 , 有 多方 面 内涵 , 思 想 渊 源 在 古 具 其
于生活现实 , 度 进 行 艺 术虚 构 。王 骥 德 《 适 曲律 ・
杂论 》 :剧 戏 之道 , 云 “ 出之 贵 实 , 而用 之 贵 虚 《 明 珠》《 、浣沙》、红 蕖 》 《 《 、 玉合 》 以实 而用 实 也 ; 还 , 《
“ 实” 虚 作为章 法技巧 , 在古代 各 体文学 的创作 中都得 到 了广 泛地 运 用。在 叙 事 文 学 中 , 人 物 、 对 事件、 情节 、 场面 的描写 , 常运 用 虚实 结合 的表现 经
情景造极 而止 , 必问 其有 无也 。 此 “ 实” “ 不 ” 虚 与 有
无” 对应 , 虚 ” 相 “ 指虚构及 作品 中虚构 的 内容成 份 , 虚构 的内容也就是 “ ” “ 指与 虚构相对 的真 实 无 ; 实”
[ 中图分类号] I0 2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7 92 (0 0 O — 0 9— 4 6 2— 0 1 2 1 ) 1 00 0
[ 者 简 介 ] 吴建 民 (9 7—1 男 , 徽 亳 州 人 , 士 , 州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要 研 究 方 作 15 . 安 博 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
敷 的表情 反 应 来 表现 罗敷 之 美 。茅 盾评 日: 虽 然 “
其幽 秀 ; 见孔 明 之童 , 则极 其古 淡 ; 孔 明之 友 , 见 则 极其 高超 ; 孔 明 之 弟 , 极 其 旷 逸 ; 孔 明 之 丈 见 则 见
人 , 极其 清 韵 ; 孔 明之 题 咏 , 极 其 俊 妙 : 待 则 见 则 不
“ 审虚 实 ” 观 点 , 是 着 眼 于此 。二 是 指 材 料 选 的 也
取 、 取舍 的章 法 技 巧 , 情节 这种 章法 技 巧 要 求 作 家 创作 时 , 对 对 象 的外 在 形 貌 进 行 细 腻 精 确 地 摹 不 写, 而是 选取最 突 出的特征 , 以精练 的语 言 , 简洁 的
描写 , 实 ” 的 内容 也 就是 “ ” “ 实相 半 ” “ 写 有 。 虚 是
方法。如汉乐府叙事诗名篇 《 陌上桑》 对罗敷的美 貌 描写 , 典型例 证 。作 者对 罗 敷之 美 不作 正 面描 是
写, 而是避 实就虚 , 以虚 写 实 , 过对 旁 观者 观 看罗 通

说小说戏 剧创作 既要 以现 实生 活 为基 础 , 又不 拘 泥
故事情 节 、 写 人 物 性格 时 , 意取 消 一 些 联 系 环 描 故 节, 省略部 分 内容 , 作 品在 整 体 上 呈 现 出 一 些 虚 使 处空 白 , 而 使 作 品 既显 得 更 简 洁 、 致 、 蓄 , 从 精 含 又
显得富 于空 间性 、 蕴性 和 内容 的 丰 富性 , 包 由此 而 引起 读者产 生丰 富的思考 和联 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