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辅导 逻辑-预设或寻找假设型
2015年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备考指导

2015年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备考指导众所周知,公务员考试的知识点多而杂,尤其是行测部分,这就使得正确快速的解题技巧十分重要,下面仅就判断推理模块的备考技巧谈几点建议。
一、把握图形推理的基本知识图形推理是一般考试最为头疼的一个题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考试不了解图形推理的基本考点,不知道出题的的基本考察方式。
比如:【例1】【答案】D【解析】很多考生一看到这个题目会有点摸不着头脑,可能稀里糊涂的会选择D,虽然答案正确,但并不见得了解为什么。
题目给出的是汉字,但这种题型是图形推理,所以要把其看成图形,而不要当做汉字去组词,第一段中三个汉字有个共同的部分-占,第二段中前两个字有个共同的部分-云,所以问号处的图应该有“云”,这是我们图形推理题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叫共同元素,故正确答案为D。
二、把握逻辑判断的快速解题技巧如今,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越来越趋近于国考,考察的知识点也越来越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解答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要想快速解题,必须把握快速的解题技巧。
【例2】在一次对全市中学假期加课情况的检查后,甲乙丙三人有如下结论: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甲: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
乙: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
丙: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
如果上述三个结论中只有一个正确,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A.一中和二中都存在暑期加课情况B.一中和二中都不存在暑期加课情况C.一中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不存在D.一中不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存在【答案】A【解析】这是一道真假推理题,一般的考生可能会尝试假设法,假设法可以解题,但太浪费时间,所以我们不推荐假设法。
题目中的三个条件,其中,甲说:有的加课,乙说:有的不加课,二者为反对关系,我们知道两个有的必有一真,因为三个条件中只有一个正确,那么丙的话一定错误,所以丙条件的矛盾命题就是正确的。
即一中加课或二中加课,不论一中加课还是二中加课,可以说有的学校在加课,那么甲说的就是正确的,则乙说的话就是错误的,则乙的矛盾命题是正确的,即所有的学校都加课,所以正确答案为A。
2015河南省考笔试备考---逻辑判断

正确答案:A。
代入排除法
例:宋江、林冲和武松各自买了一辆汽车,分别是宝马、 奥迪和陆虎。关于他们购买的品牌,吴用有如下猜测: “①宋江选的是陆虎;②林冲不会选奥迪;③武松选的 肯定不是陆虎。”但是他只猜对了其中一个人的选择。 A.宋江选的是奥迪,林冲选的是陆虎,武松选的是宝马;
例:小陈并非既懂英语又懂法语,如果上述断定 为真,那么下属哪项断定必定为真?
A如果小陈不懂法语,那么他一定懂英语。
B.小陈懂法语但不懂英语
C.小趁机不懂英语也不懂法语
D.如果小陈懂英语,那么他一定不懂法语。
正确答案:D。
例:老王对老李说:“除非你在今天之内按照合同要求 支付货款,否则我们法庭上见。” 以下哪项判断的含义 与上述判断不同? A、只有老李今天按照合同的要求支付货款,老王才不会 将他告上法庭
必然性推理
逻 辑 判 断
朴素逻辑
可能性推理
朴素逻辑
假设法
例:甲乙丙丁四人的车分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在问 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
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 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 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 丁说:“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 这个人说的是实话。” 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2015年省直单位397人,省属监狱系统345人,省辖市以下地税系统598人;省辖 市4198人;省直管县(市)488人。 2014年省直单位261人,省属监狱系统595人,省辖市以下地税系统400人,省 辖市直单位944人,县(市、区)直单位715人,乡镇机关1817人。
2015河南省公务员考试逻辑推理解题思路—逻辑运算型

2015河南省公务员考试逻辑推理解题思路—逻辑运算型>> 逻辑运算型这类题通常可以分为两小类:一类是简单的逻辑运算题。
逻辑题中有时会涉及简单的数学运算,解决这类问题时,并不需要考生有很高深的数学知识,而是要求考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中所隐含的数学关系,然后借助于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形式和运用一些数学工具;另一类是“直接推导题”的特例,是比较复杂的推理运算题。
解决这类题所要使用的推理形式和推理步骤较多,而且推理过程相对复杂,需要考生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关系进行推理。
这类推理运算题需要考生找到一个突破口,打开了这个突破口,进行下面的推理运算就较为容易了。
【例13】如果一个儿童体重与身高的比值超过本地区80%的儿童的水平,就称其为肥胖儿。
根据历年的调查结果,15年来,临江市肥胖儿的数量一直在稳定增长。
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也必为真?()A.临江市每一个肥胖儿的体重都超过全市儿童的平均体重B.15年来,临江市的儿童体育锻炼越来越不足C.临江市的非肥胖儿的数量15年来不断增长D.15年来,临江市体重不足标准体重的儿童数量不断下降【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C。
这实际上是一个比例的关系问题。
肥胖儿的数量在增长,那么,与之成比例的非肥胖儿的数量也在增长。
这样,才能保持比例8∶10不变。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名师点评】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一个数学关系。
其中包含的数学关系其实并不复杂,只要考生运用数学运算,列出数学算式,得出答案并不难。
许多考生喜欢在头脑中简单推理就马上得出答案,太轻视这种题,希望考生列出数学表达式,稳当地拿下不应该丢的分数。
【易错点分析】A选项为干扰选项。
【例14】小吴和小李选了相同的5门课,但是他们只在历史这门课上得到一样的分数。
每门课的分数范围从60到100分。
那么根据以下哪个陈述,可以判断出小吴这5门课的平均分比小李高?()A.小吴的最低分在历史课,小李的最低分在数学课B.小吴的最低分和小李的最高分的分数一样C.小吴在3门课中的分数都比小李高D.小吴的最高分比小李的最高分要高【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B。
2015河南省公务员行测考试--逻辑填空有技巧

2014河南省公务员行测考试--逻辑填空有技巧导语:2014河南公务员考试报名还未开始,备考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之逻辑填空。
逻辑填空是河南省公务员考试常考的题型之一,同时又是考生得分的难点。
那么,如何准确、快速地来解答这类题呢?华图教育专家通过对历年考试的分析,总结出来一些技巧---巧用词语的范围大小。
下面我们就来讲解一下,希望对广大考生备考2014年的考试有所帮助。
一、词语范围概述所谓词语范围的大小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指语义范围大小,另一个方面是指对象范围大小。
1.语义范围大小。
同样对于语义范围不同的选项我们也要尽量选择范围大的选项,何为语义范围大的选项,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选项能够包含另外两个甚至三个选项的含义,那这个选项就属于语义范围大的选项,当选。
2.对象范围的大小。
比如说“一挥而就”和“一蹴而就”这两个词语,语义相近,差别在于“一挥而就”主要是指写字、写文章或画画快,有其固定的对象范围,而“一蹴而就”没有特定的范围,就是指做事情快。
这就是所谓的指称对象范围大小不同。
这一点要求考生在做题的时候注意如果题干不是特殊指称某个范围,大家就要选择范围较大的词语。
二、例题分析【例1】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不是___的,而是经历了长达600多年的探索。
A.自然而然B.轻而易举C.一蹴而就D.一挥而就【解析】答案是C。
“不是···而是···”说明前后是反义词的关系,后文强调时间长,所以前文应该是时间短,排除A、B。
题干不是文学、创作方面的特殊范围,所以不能选择“一挥而就”,所以选择C。
【例2】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地域的人们,由于生活经验的范围和性质不同,所___而形成的思维框架、思维模式也就不同。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沉淀B.积淀C.积累D.发展【解析】答案是B。
积淀有积累和沉淀的意思,所以B选项语义范围最大,当选B。
2015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 图形推理解题50项思路

2015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图形推理解题50项思路1.大小变化2.方向旋转3.笔画增减(数字,线条数)4.图形求同5.相同部份去掉6.图形叠加(简单叠加,合并叠加,去同叠加)7.图形组合变化(如:首尾两个图形中都包含中间图形)8.对应位置阴影变化(两图相同或不同则第三图对应位置变阴影或变空白)9.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10.总笔画成等差数列11.由内向外逐步包含12.相同部件,上下,左右组合13.类似组合(如平行,图形个数一样等)14.横竖线条之比有规律(如横线3条竖线4条,横线4条竖线5条等)15.缺口相似或变化趋势相似(如逐步远离或靠近)16.图形运动变化(同一个图形从各个角度看的不同样子)17.图形拆分(有三个图构成,后两个图为第一个图的构成部件)18.线条交点数有规律19.方向规律(上,下,左,右)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20.相隔一个图形分别对称(如:以第三个图为中心,1和5对称,2和4对称)21.含义依据条件而变(如一个错号,可以表"划",也可以表示"两划")22.图形趋势明显(点或图形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变化等)23.图形的上,中,下部分分别变化(求同,重叠,或去同叠加)24.相似类(包含,平行,覆盖,相交,不同图形组成,含同一图形等)25.上,中,下各部分别翻转变化26.角的度数有规律27.阴影重合变空白28.翻转,叠加,再翻转30.与特定线的交点数相同(如:与折线的交点数有规律,有直线的交点数不用考虑)31.图形有多条对称轴,且有共同交点,轴对称图形(如正三角形,正方形)32.平行,上下移动33.图形翻转对称34.图形边上角的个数增多或减少35.不同图形叠加形成新图36.图形中某条线均为长线或短线(寻找共同部分)37.线段间距离共性.(如:直线上有几个点,分成几条线段,上部覆盖有另一个图形,如圆,三角形等,但是上面的图形占的位置都不大于最外面两点间的距离)38.图形外围,内部分别顺或逆时针旋转(内外部变化相反)39.特殊位置变化有规律(如当水平时,垂直时图形有一规律)40.各图形组成部件属于同一类(如:均为三条曲线相交)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41.以第几幅图为中心进行变化(如:旋转,走近,相反等)42.求共同部分再加点变化(如:提出共同部分,然后让共同部分都变黑什么的)43.除去共同部分有规律44.数线段出头数,有规律(成等差数列,或有明显规律)45.图形每行空间数相同46.以中间图形为中心,上下,对角分别成对称47.先递增再递减规律48.整套图形横着看,或竖着看,分别有规律.49.注意考虑图形部分变化(如:分别为上下不变中间变化,然后上中下一起变化,左右分别变化,左右一起变化等)50.顺着次序变化.(如:原来在内部的放大变为外部图形,内部图形相应变化.左右组成的图,上一个右边图等于下个左边图,右边再加个新图,如此循环)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2015河南公务员行测备考之统一解题思路之削弱、加强和假设型

华图官方面试备考课程购买入口:/RAOVaej 2015河南公务员行测备考之统一解题思路之削弱、加强和假设型【华图教育 - 河南公务员考试备考热点】2015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汇总申论热点汇总行测热点汇总面试热点汇总2015河南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预计在2015年8月中旬,面试时间预计在11月份。
如何更好地复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是考生们在备考2015河南公务员考试的重中之重。
河南公务员考试网(/)为你精选河南公务员考试与面试相关的辅导资料供广大考生练习。
逻辑判断推理中的可能性推理,一般情况都要经过较为紧密关系的论证,但是那些推理都不是充分的论证,而很多同学却忽视了这一点。
在做题时候,我们只需将论证的过程理清,把论证的链条找到即可。
这样不管什么问法,都可以轻松应对。
下面,华图教育以相同的材料作为题干背景,请大家思考不同类型题目的解答思路。
例1:人们大都认为,科学家的思维都是凭借严格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凭借类比、直觉、顿悟等形象思维手段。
但研究表明,诺贝尔奖获得者比一般科学家更多地利用这些形象思维手段,因此,形象思维手段有助于取得重大的科学突破。
以上结论是建立在以下哪项假设基础之上的?A.有条理的、逐步的推理对于一般科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B.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能力凭借类比、直觉、顿悟来进行形象思维。
C.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了重大的科学突破。
D.诺贝尔奖获得者比一般科学家更为聪明和勤奋。
【答案】C。
这道题的论证关系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比一般科学家更多地利用这些形象思维手段,推出,形象思维手段有助于取得重大的科学突破。
其隐含的前提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了重大的科学突破。
将这个前提找出即可。
那么,请大家继续思考这个问题:将这个前提补上,题干的论证关系就一定成立么?例2:研究表明,诺贝尔奖获得者比一般科学家更多地利用这些形象思维手段,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了重大的科学突破。
因此,形象思维手段有助于取得重大的科学突破。
2015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之逻辑判断

2015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之逻辑判断公务员考试是万人过独木桥的考试,能考上的毕竟是极少数。
大家都拥有差不多的智力水平,所以机会只会留给更勤奋的人。
很多同学对于行测中的逻辑判断类的题目比较头疼,本文就介绍下如何复习行测逻辑判断逻辑判断备考高分技巧逻辑其实是一门历史非常悠久的学科,是比较复杂的,但公务员考试中的逻辑判断却并不复杂,它一共分为兰类题目,这兰类题目各自对应相应的知识点,只要了解了这些知识点,逻辑判断题目就一点也不困难了。
我们来分别了解一下这三类题目。
第一类就是分析推理类题目。
这类题目的特点就是,它不涉及专业的逻辑知识。
这类题目我们其实最为熟悉,就是我们接触的所谓的智力测验题目。
第二种题型就是必然性推理题目。
这类题目的特点就是它与专业的逻辑知识结合紧密。
第三种题型就是可能性推理题目,我们一开始大纲举的例子就是可能性推理题目,这类题目的特点就是题干会给出一个论证的过程,有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组成,要求考生根据这个论证进行推理。
在公务员考试中对这三类题目的考查并不是一视同仁的,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考查可能性推理的题明显要多一些,但是分析推理类题目和必然性推理的复言命题也时常考查。
而地方公务员的逻辑判断题则几乎是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各占"半壁江山",尤其是江苏、江西、黑龙江、广东等几省的题,更是必然性推理题占了大多数,所以大家也不能对必然性推理掉以轻心。
做过逻辑判断题目,特别是参加过考试的同学,都会觉得逻辑很难。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考试中的逻辑跟我们日常的逻辑有所不同,特别是必然性推理题目,比如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说"去年有些人考上了公务员",那么很多同学都会立刻得出结论"有些人没有考上公务员",但是在逻辑学中这是完全行不通的,因为在逻辑学中,在公务员考试中,有些人怎么样跟有些人不怎么样是完全没有关系的我们不能从一个的真假来判断另一个的真假也许现在同学们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当你看过我们本章的讲解后,就会深刻的体会并且了解是为什么了。
2015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学会用矛盾法解决真假话问题

2015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学会用矛盾法解决真假话问题河南省考笔试交流群号:1474204602015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即将来临,为了帮助广大考生积极备战河南公务员考试,华图教育专家特别推荐最新考情资讯,深度剖析时下热点,整合公考疑难问题,预祝广大考生在河南公务员考试中金榜题名,荣获佳绩。
真假话问题是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推理题中一类非常典型并且重要的题目,尤其是直言命题这一重要考点经常在考试中出现。
简单的真假话问题都比较规律,就是若干人各自描述一句话,题干会告诉你其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或假话,然后判断其他人的真假或是真实情况。
很多考生在做这类题时一般都能想到用假设法,假设第一个人说的是真的,那么其他几个人说的就是假的,然后判断是否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
如果有矛盾再从第二句话开始假设,以此类推。
这样当然也可以解题,但是耗时很多,而行测考试不会给大家预留太多时间慢慢解题,所以学会如何快速解决各类问题最为关键。
在此,华图教育专家推荐大家利用矛盾法来解决,下面就用两道比较典型的直言命题真假话题目来进行具体讲解和分析:例1.对某受害人的五位朋友进行侦查分析后,四个警员各自做出了如下推测:甲说:“这五个人都有嫌疑。
”乙说:“老陈不能逃脱干系,他有嫌疑。
”丙说:“这五个人不都是有嫌疑的。
”丁说:“五人中有人作案。
”如果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推测正确,那么以下哪项为真?A.甲推测正确,老陈最有嫌疑B.丙推测正确,老陈没有嫌疑C.丙推测正确,但老陈可能作案D.丁推测正确,老陈有嫌疑答案:B【华图解析】首先甲乙丙丁各陈述了一句话,然后题目告诉我们其中只有一人是真话,这就是一道典型的真假话问题。
我们可以先在四句话中看看有没有矛盾关系,发现甲(所有是)和丙(有些非)的话是矛盾命题,说明其中一真一假。
四句话中又只有一句为真,所以乙和丁的话必定为假话。
所以我们能够推出老陈没有嫌疑,有了这个判断,我们也就能够判断甲和丙谁真谁假了,既然老陈没有嫌疑,说明甲说的是假话,而丙说的是真话,所以答案选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辅导:逻辑-预设或寻找假设型预设或寻找假设型也是考试的一个重点。
这类题型主要表现形式有:
(1)加上一个条件就变成了一个有效的三段论推理,比如题目中问到“上面的逻辑前提是哪个?”“再加上什么条件能够得出结论”;
(2)题干给出前提和结论,然后提问你假设是什么?或者要你提出正面的事实或有利于假设的说明,则加强论点,否则削弱论点。
比如问到“上文的说法基于以下那一个假设?”“上述结论中隐含着下列哪项假设?”“上述议论中假设了下列哪项前提?”
(3)以题干为结论,要求在选项中确定能推出题干的前提。
或者,需要补充什么样的前提,才能使题干中的推理成为逻辑上有效的推理?
由于这种题型是题干推理中的前提不足够充分以推出结论,要求在选项中确定合适的前提,去补充的原前提或论据,从而能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或有利于提高推理的证据支持度和结论的可靠性。
因此,做这类题的基本思路是紧扣结论,简化推理过程,从因果关系上考虑,从前提到结论,中间一定有适当的假设,寻找断路或是因为“显然”而省略掉的论述,也就是要“搭桥”,很多时候凭语感或常识就可以找到所要问的隐含的前提。
解题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所寻找的假设应当是原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二是,假设的正确选项如果取反,能够推翻原文的推理;三是,对不确定选项的判断取反后,看是否能够推翻原文。
山东华图为您带来最新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技巧,助您成功。
进一步说,这类题型涉及到逻辑中的“预设”问题。
预设有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之分,语义预设是一个命题及其否定都要假定的东西,是一个命题能够为真或为假的前提条件;语用预设则可以表述为,如果话语A只有当命题B为交谈双方所共知时才是恰当的,则A
在语用上预设B。
由于日常交际中的推理都是具有某些共同背景知识的人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不必列出所有必需的前提,但要注意的是这种省略本身可能不是真的或这种省略推理中可能暗含着逻辑错误。
因此,在批判性思维中,常常需要把这些被省略的前提、假定、预设补充到推理过程中来,以便考察被省略的前提是否真实,推理过程是否正确,即对推理者的推理进行评价。
同时,由于这种省略形式的前提对结论提供了不充分的支持,有时候需要加强前提以便对结论提供更强的支持,或对该论证提供更好的辩护。
被补充到前提中去的,可以是某个一般原理如因果关系陈述,也可以是某个假设、假定或事实性断言。
对前提的加强可以到使该推理成为形式有效的推理的地步,但更多的时候只是提高了推理中前提对结论的证据支持度。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