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式频率可调动力吸振器及其减振特性
车辆工程文献参考

1.可调间隙的半主动吸振器及其实现钱小勇胡海岩振动工程学报20012.基于分段线性吸振器的振动半主动控制胡海岩振动工程学报 19973.具有快速自适应能力的动力吸振器钱小勇胡海岩振动工程学报 20024.振动半主动控制技术的进展胡海岩郭大蕾振动、测试与诊断 20015.基于含间隙吸振器的半主动振动控制(英文)胡海岩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 19966.一种机械式变频动力吸振器设计黄俊杰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13年空间光学与机电技术研讨会7.在卫星飞轮上采用机械变频的动力吸振技术黄俊杰噪声与振动控制20148.动力吸振器在飞轮振动控制中的应用虞自飞噪声与振动控制2013-109.动力吸振器在飞轮振动控制中的参数分析虞自飞(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空间机热一体化技术实验室)噪声与振动控制2013-810.船舶管道振动半主动控制技术实验研究李玩幽张洪田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199911.机械自调谐式动力吸振器的研究徐振邦龚兴龙中国机械工程200912. 机械式频率可调动力吸振器及其减振特性徐振邦龚兴龙振动与冲击201013.基于磁流变弹性体的主动自调谐动力吸振器的研究廖国江龚兴龙第六届全国电磁流变液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201114.磁流变弹性体调频吸振器的研制邓华夏龚兴龙功能材料200615.磁流变弹性体及其半主动吸振技术龚兴龙邓华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716.磁流变弹性体的研究龚兴龙中国科协第235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极端复杂测试环境下实验力学的挑战与应对 201117. 多个磁流变弹性体自调谐式吸振器的联合控制研究王莲花龚兴龙实验力学200818.基于DSP的机械式自调谐吸振器控制系统的研究康存军龚兴龙振动与冲击 201219.磁敏高弹体的研制、力学表征及其半主动吸振技术龚兴龙陈琳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 200720.变截面梁式动力吸振器的宽带吸振机理王彦琴振动工程学报200421.楔形阻尼层复合梁式吸振器设计及实验研究肖和业盛美萍振动与冲击201122.变截面梁用于板壳耦合结构的吸振效果分析吴伟浩盛美萍噪声与振动控制201023.宽频带动力吸振技术盛美萍王彦琴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200224.新型宽带动力吸振器优化设计肖和业盛美萍振动与冲击201125.连续参数型吸振器吸振分析及优化肖和业盛美萍振动、测试与诊断201226.变截面梁式动力吸振器的宽带吸振机理王彦琴盛美萍振动工程学报200427.变阻尼层复合梁式动力吸振器性能研究肖和业盛美萍振动工程学报201028.带有动力吸振器浮筏隔振系统的减振特性研究张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29.带有动力吸振器的浮筏隔振系统的功率流传递特性分析张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730.浮筏的主动吸振控制实验研究李嘉全实验力学200831.动力吸振器用于飞机壁板减振降噪的研究孙朝晖戴扬航空学报199332.空气弹簧半主动式动力吸振器的研究靳晓雄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733.半主动动力吸振器的变刚度技术殷永康机械科学与技术201434.动力吸振器控制算法研究及在舰船设备减振中的应用杜冬 200735.带动力吸振器的空气主动悬架的仿真研究陈开景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36.动力吸振器的宽带数值优化设计李俊振动与冲击 200137.基于功率流方法的多个动力吸振器的优化设计王全娟声学学报200138.半主动吸振器的解析研究申永军第三届海峡两岸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339.基于DSP的电磁式半主动吸振器控制器设计谷志明机电设备 200840.采用摆线包络线旋转曲面轨道滚珠式动力吸振器制振特性张小龙振动与冲击201341.动力吸振器在车辆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王勋龙吉林工业大学学报 199842.几种典型的主动控制动力吸振器赵国迁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43.军用船舶动力吸振器性能与参数优化研究郭有松船舶科学技术 201444.一种自调频动力吸振器及其吸振特性研究马强应用力学学报201445.用电磁悬浮动力吸振器控制转子多频不平衡响应的方法宋方臻机械科学与技术200446.某轻型驱动桥动力吸振器设计宋怀兰上海汽车 201347.摆盘发动机动力吸振器的设计张跟鹏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1348.直升机双线摆桨毂吸振器参数影响分析刘小磊直升机技术201349.变质量动力吸振器及其减振性能高强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0.基于双层隔振的机械自调谐式吸振器效果研究汪威超水电能源科学 201251.控制船舶轴系纵向振动的动力吸振器参数优化研究(英文) 李良伟船舶力学 201252.磁流变弹性体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控制系统的研究康存军龚兴龙振动与冲击201253.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在浮筏隔振系统中的应用宋港噪声与振动控制201254.基于遗传算法的动力吸振器参数的优化设计韩保红价值工程201255.主动式动力吸振器的振动控制研究陈自力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256.主被动电磁式动力吸振器及其在桁架振动控制中的应用杨恺振动与冲击201257.动力吸振器在后桥振动控制中的应用郭年程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58.船舶齿轮箱半主动吸振试验研究高占斌李玩幽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159.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隔振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分析王威机械制造201160.基于遗传算法和LQR的主动动力吸振器优化文亲华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1.主动移频式动力吸振器及其动力特性的研究李剑锋龚兴龙实验力学200562.主动式磁流变液阻尼动力吸振器的优化设计苏彬彬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463.双质量磁吸振器理论与试验研究闫晓军振动工程学报200364.自适应可调节动力吸振器的研究侯美丽实用测试技术200265.电动式主动吸振技术研究张洪田李玩幽振动工程学报200166.振动控制的发展及趋势李华英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67.基于递归自适应算法的主动吸振模拟试验研究李玩幽噪声与振动控制200068.Resonance reduction of primary system using variable mass tunedvibration absorber , Qiang Gao, Noise Control Engineer 201469.薄膜约束磁流变弹性体梁式吸振器调谐能力研究李明固体力学学报201070.ADAPTIVE-PASSIVE ABSORBERS USING SHAPE-MEMORY ALLOYSK.Willams ,Journal of Sound and V ibration (2002)71.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动力吸振研究邱显焱科技世界201372.振动主动控制若干问题的研究孙红灵200773.基于磁流变弹性体的变刚度动力吸振器的探究宋伟志汽车实用技术201374.基于磁流变的动力吸振器特性分析周乾黄其柏机械与电子201375.自调谐吸振技术研究徐振邦2010。
机械系统动力学中的振动控制与减振技术研究

机械系统动力学中的振动控制与减振技术研究引言:振动是机械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会引起噪音和动态特性损失,还可能导致系统的失效与破坏。
因此,研究机械系统中振动的控制与减振技术成为了工程界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机械系统动力学中的振动控制与减振技术。
1. 振动的起源及影响振动是机械系统中由不平衡力、激励力或固有特性引起的周期性机械运动。
在实际应用中,振动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振动会引起噪音,并造成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困扰。
此外,振动还会导致机械系统的疲劳、磨损和损坏,降低系统的寿命。
因此,控制和减振机械系统中的振动至关重要。
2. 振动控制方法为了控制机械系统中的振动,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控制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包括:(1)主动控制:通过激励力或力矩来控制机械系统中的振动。
主动控制方法可以根据系统的动态响应实时调整激励力或力矩的大小和方向,以有效地减弱振动。
(2)被动控制:通过在机械系统中引入特定材料或装置,吸收、分散或反射振动能量,从而减弱振动。
被动控制方法主要基于材料的阻尼和刚度特性,对系统进行固有频率的调整。
(3)半主动控制: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的结合。
半主动控制方法利用控制系统来调节结构参数,实时调整结构的刚度和阻尼,以减弱振动。
3. 减振技术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控制和减振机械系统中的振动,研究人员们不断推动减振技术的发展。
其中,以下几个方向值得关注:(1)材料研究:开发具有高效阻尼特性的材料,以吸收振动能量。
(2)结构优化:通过对机械系统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高系统的刚度和阻尼,从而减小振动。
(3)智能控制:引入智能算法和传感器技术,实现对机械系统动态响应的实时监测和调节,以更精确地控制振动。
(4)数值模拟与仿真:利用计算机模拟与仿真技术,对机械系统的振动行为进行预测和优化设计。
4. 振动控制与减振技术的应用振动控制与减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例如,在飞机设计中,通过优化飞行器的结构和控制系统,减小机翼的振动,提高飞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动力吸振器在动力总成弯曲振动控制中应用的研究

动力吸振器在动力总成弯曲振动控制中应用的研究动力吸振器在动力总成弯曲振动控制中应用的研究动力总成是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它由发动机、变速器、传动轴、差速器等组成。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动力总成会受到各种振动的影响,其中弯曲振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振动形式。
弯曲振动会导致动力总成的疲劳损伤和噪音,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动力吸振器作为一种有效的振动控制手段,在动力总成弯曲振动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动力吸振器是一种机械式振动控制器,它通过吸收和消耗动力总成的振动能量来减少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动力吸振器的结构一般由弹簧、阻尼器和质量块组成。
弹簧可以吸收振动的能量,阻尼器可以消耗振动的能量,质量块可以改变振动的频率。
动力吸振器的工作原理是将动力总成的振动能量转化为吸振器内部的弹性势能和阻尼能量,从而达到减振的效果。
动力吸振器在动力总成弯曲振动控制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引擎支撑系统动力吸振器可以作为引擎支撑系统的一部分,用于减少引擎的弯曲振动。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引擎会受到路面不平、加速、减速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弯曲振动。
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控制,这种振动会导致引擎的疲劳损伤和噪音。
动力吸振器可以通过吸收和消耗引擎的振动能量来减少振动的幅度和频率,从而保护引擎的安全和稳定性。
2. 变速器支撑系统动力吸振器还可以作为变速器支撑系统的一部分,用于减少变速器的弯曲振动。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变速器也会受到各种振动的影响,从而产生弯曲振动。
动力吸振器可以通过吸收和消耗变速器的振动能量来减少振动的幅度和频率,从而保护变速器的安全和稳定性。
3. 传动轴支撑系统动力吸振器还可以作为传动轴支撑系统的一部分,用于减少传动轴的弯曲振动。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传动轴也会受到各种振动的影响,从而产生弯曲振动。
动力吸振器可以通过吸收和消耗传动轴的振动能量来减少振动的幅度和频率,从而保护传动轴的安全和稳定性。
总之,动力吸振器作为一种有效的振动控制手段,在动力总成弯曲振动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动力吸振器的原理和应用

动力吸振器的原理和应用1. 引言动力吸振器是一种常见的机械振动控制装置,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它通过引入能量吸收系统,降低机械系统的振动幅值和振动能量,从而减少振动对周围环境和设备的干扰和损坏。
2. 原理动力吸振器的原理基于振动能量的传递和消散。
其基本组成包括质量、弹簧和阻尼器。
当机械系统发生振动时,振动能量被传递到质量上,随后通过弹簧和阻尼器进行消散。
2.1 质量动力吸振器的质量起到了储存振动能量和传递振动能量的作用。
质量通常是一个固定的重物体,它被安装在振动系统中的特定位置。
振动能量通过振动系统传递到质量上,然后由质量再传递到弹簧和阻尼器。
2.2 弹簧弹簧提供了动力吸振器的辅助支撑。
它能够吸收和储存振动能量,同时提供一定的恢复力。
弹簧的刚度决定了吸振器的频率响应特性,即对特定频率的振动有较好的吸收效果。
2.3 阻尼器阻尼器用于消散振动能量。
它通过阻尼力的产生将振动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
阻尼器的选择与振动系统的特性密切相关,不同的阻尼器对特定频率的振动具有不同的抑制效果。
3. 应用动力吸振器在很多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以下列举几个典型应用场景:3.1 汽车工业在汽车工业中,动力吸振器广泛应用于汽车悬挂系统和发动机减震系统中。
它们可以减少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不平整路面引起的振动和冲击,提高行驶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3.2 建筑工程在建筑工程中,动力吸振器通常用于减少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引起的振动影响。
它们被安装在建筑物的基础或其他关键结构部位,通过吸收和消散振动能量,减轻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3.3 能源设备在能源设备领域,动力吸振器被广泛应用于减振器和减震器等设备中。
它们能够降低设备运行时的振动幅值,减少设备的噪音和损坏,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和寿命。
3.4 飞行器在飞行器领域,动力吸振器常用于减振和降噪。
通过安装动力吸振器,可以有效地减少飞行器在起飞、着陆和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噪音,提高飞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质量—刚度可调的吸振器宽频减振机理研究

振器可通过调节自身结构参数改变固有频率,同时不需要大 量的外界能源输入,兼顾了被动式和主动式吸振器的优点, 因而得到了广泛研究及应用。而对于半主动吸振器结构参数 改变,可通过利用智能材料(如磁流变弹性体、形状记忆合 金等)作为刚度元件调节刚度,亦可利用调节刚度元件尺寸
3.1 可变刚度下吸振器频带分析 基于刚度调节的半主动吸振器宽频减振性能进行分析,
10.16638/ki.1671-7988.2019.16.033
质量—刚度可调的吸振器宽频减振机理研究*
张晨骏 1,陈智勇 1*,刘建寿 1,赵海军 2
(1.洛阳理工学院 机械系,河南 洛阳 471000;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天津 300222)
摘 要: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及人们对汽车乘坐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车辆减振引起了研究人员和企业的广泛关 注,而在减振手段中,吸振器备受重视。传统吸振器结构简单,对单频激励减振效果明显,在建筑、机械、航空等 领域广泛应用。但其减振频带窄,严重制约了吸振器的使用范围。通过调节吸振器参数改变吸振器固有频率可有效 拓宽吸振器减振频带。文章以质量、刚度为调节参数,研究吸振器宽频减振机理。 关键词:吸振器;拓频;质量;刚度 中图分类号:U4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19)16-90-03
分析中整个系统结构参数如表 1 所示。 表 1 仿真系统参数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requirements for ride comfort, vehicle vibration reduction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and enterprises. Among the means of vibration reduction, vibration absorber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The traditional vibration absorber has simple structure and obvious effect on single-frequency excitation. It is widely used i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viation and other fields. However, the narrow frequency band restric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bsorber seriously. By adjusting the parameters of the absorber and changing 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absorber, the frequency band of the absorber can be effectively broadened. In this paper, mass and stiffness are taken as adjusting parameters to study the broadband vibration reduction mechanism of vibration absorber. Keywords: Vibration absorber; Frequency extension; Mass; Stiffness CLC NO.: U463.3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19)16-90-03
动力吸振器在改善车内轰鸣声中的应用与研究

动力吸振器在改善车内轰鸣声中的应用与研究随着汽车使用的频繁,车内噪音问题使许多车主感到不适。
轰鸣声特别是高速行驶时产生的噪音问题令人烦躁,严重影响驾驶的安全和舒适性。
为了改善车内轰鸣声,动力吸振器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动力吸振器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降噪领域的改善装置,它能够通过振动反向相消,从而减小车辆引擎和底盘传递到车身的振动和噪音。
动力吸振器由振铃器和驱动单元组成,其具体原理是:当车辆行驶时,引擎和底盘震动会通过悬挂系统传递到车身。
这些振动在车身上共振并形成压力波,导致车内出现噪音。
动力吸振器的作用是将这些压力波反向相消,从而在减小车内噪音的同时,提高驾驶的舒适性。
动力吸振器在汽车行业中应用出现较早,但是由于其成本高、安装复杂等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然而,随着现代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对汽车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动力吸振器在车内降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青睐。
相比于传统的降噪装置,动力吸振器的优点在于其能够快速、精确地反向相消振动波,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减小车内噪音。
动力吸振器在改善车内轰鸣声中的研究也逐渐得到了重视。
一些研究表明,动力吸振器能够在多个频率范围内降低车内噪声的水平。
这一结论得到了汽车制造业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许多汽车制造商正开始将动力吸振器作为标准配备,为车主提供更加安静、舒适的驾驶体验。
总而言之,动力吸振器作为一种有效的车内降噪装置,已经在汽车制造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
随着全球范围内人们对车辆舒适性的追求,动力吸振器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同时也将对未来汽车的研发与制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动力吸振器除了在汽车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航空、建筑等领域也被用于降低噪音和振动。
尤其是在高速铁路领域,动力吸振器的作用更加显著。
高速列车行驶时,由于刹车、钟摆等原因,车身会发生震动和噪音,这不仅影响旅客的乘车体验,还可能对车辆的安全产生影响。
一种可调频式的管路动力吸振器研究与实验验证

关键 词 : 振动 与波 ; 管道 ; 振动抑制 ; 动力吸振 ; 调频 ; 有 限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 : 03 2 8 文献 标 识 码 : A D OI 编码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6 — 1 3 3 5 . 2 0 1 5 . 0 2 . 0 4 8
l e a f s p i r n g wi t h mo v e a b l e ma s s b l o c k wa s i n s t a l l e d a t t h e p o i n t o f t h e p i p e l i n e wh e r e he t r e s o n a n t d i s p l a c e me n t r e a c h e d he t
S t u d y a n d Ex p e r i me n t a l Ve r i ic f a t i o n o n a Dy n a mi c Vi b r a t i o n
Ab s o r b e r wi t h F r e q u e n c y Ad j u s t a b l e
Na n i i n g 2 1 0 0 1 6 , C h i n a ;
2 . C h e n g d u Ai r c r a f t I n d u s t r i a l ( Gr o u p ) Co . L t d . ,C h e n a )
ZH O U D i , CHEN Gu o , Mi n g- h u a 2 5 LUO Y u n 2 5 H O U Mi n — l i 2 LI U Bi n — Bi n
一种可调频动力吸振器的设计与研究

一种可调频动力吸振器的设计与研究摘要:本文针对振动系统中的共振问题,设计了一种可调频动力吸振器。
该吸振器采用了电动机作为动力源,通过调节电动机的转速来实现吸振效果。
在实验中,我们对该吸振器进行了系统建模和参数调节,结果表明该吸振器能有效地减少振动的幅值和频率,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关键词:可调频动力吸振器,振动系统,共振,电动机,系统建模1. 引言振动问题是工程中常见的一个难题,它会导致机械设备的损坏、噪声污染以及人员健康问题。
解决振动问题的方法之一是采用吸振器来减少振动的幅值和频率。
传统的吸振器通常是固定频率的,无法适应不同频率的振动系统。
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可调频动力吸振器,旨在提高振动系统的稳定性和效果。
2. 设计原理该可调频动力吸振器的核心部件是电动机。
电动机通过传动装置与振动系统相连,通过调节电动机的转速来实现吸振效果。
当振动系统的频率接近共振频率时,电动机的转速会自动调整,产生与振动系统反向的振动力,从而减少振动的幅值。
当振动系统的频率发生变化时,电动机会自动调整转速,以适应不同频率的振动。
3. 系统建模与参数调节为了研究该吸振器的性能,我们对系统进行了建模和参数调节。
首先,根据振动系统的特性,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
然后,通过改变吸振器的参数,如电动机的转速范围和调节灵敏度,对系统进行参数调节。
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参数设置可以使吸振器在不同频率下都具有较好的吸振效果。
4.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验证了该可调频动力吸振器的性能。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振动台作为振动系统,将吸振器与振动台相连。
在不同频率下,测量了振动台的振幅,并与无吸振器情况下的振幅进行对比。
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可调频动力吸振器可以显著减小振动的幅值,提高振动系统的稳定性。
5. 结论本文设计了一种可调频动力吸振器,并进行了系统建模和参数调节的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该吸振器能有效地减少振动的幅值和频率,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该吸振器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对解决振动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吸振 器 的 结构
1 1 吸振器 的 结构原 理 .
文 献 [ 3 中指 出 , 率 可 调 动 力 吸振 器 要 取 得 好 1] 频
的减振 效 果 , 须 具 有 大 动 静 比 ( 质 量 和 静 质 量 之 必 动 比) 和小 阻尼 的特 点 。根 据 这些 要求 , 文 设计 了一 种 本
关 键 词 :频 率 可 调 动 力 吸 振 器 ; 动 控制 ; 模 态 振 动 振 多
中 图分 类 号 :0 2 : B 3 32T 55 文 献 标 识 码 :A
传 统动 力 吸 振器 各 项 参 数 固定 不 变 , 振 源 的 振 当
动频率 发生偏 移 时 , 振 器 的 减振 效 果 会 因 为 失 谐 而 吸
() b
图 1 改 进 吸振 器样 机 的结 构 图 和 实物 照 片
2
振 动 与 冲 击
21 0 0年第 2 9卷
示 , 1 a 是 吸振 器 的三 维结 构 图 , 1 b 是 吸振器 图 () 图 ()
使 其能 够利用 振源 的振 动 能量 实 现 频 率调 整 。其 优 点
收 稿 日期 :2 0 0 8—1 2—1 修 改 稿 收 到 日期 :0 9—0 2 6 20 2— 6
第一作者 徐振邦 男 , 博士生 , 8 年生 1 2 9
通讯作者 龚兴龙 男 , 博士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9 6年生 16
是 不需 要外 界能 量输 入和控 制 系统 。
本 文从 实 际应 用 出发 , 文 献 [ 、 献 [ ] 对 4] 文 5 中所
设计 的变刚度 结 构进一 步 改 进 、 化 , 优 研制 出一种 新 型
急剧恶 化 。而频率 可调 动力 吸振 器 能够 通 过改 变 吸振 器 的参 数 来 改 变 吸 振 器 的 固 有 频 率 , 现 跟 踪 控 制 。 实 因此其更 适用 于抑 制 时 变 频 率 激 励 产 生 的振 动 , 具 且 有 耗能少 、 制 简单 、 定 性 好 等 优 点 , 控 稳 因此 得 到 了 广
机械 式频 率 可调 动力 吸振 器 , 吸振 器 的结 构 如 图 1所
质量 利用率 。文 献 [ 中利 用 两 片 复合 的 片 弹簧 研 制 4]
了一 种变 刚度 弹 簧 结 构 , 变 两 片 弹 簧 之 间 的分 离 程 改 度就 可 以改 变 弹簧 结 构 的 等效 刚度 。文 献 [ 在 文 献 5] [] 4 的基 础上进 一 步深人 研究 , 析 了不 同弹 簧形 状 对 分
摘 要 :为了拓宽吸振器的工作频带 , 吸振器 的减振 效果 , 制 了一种通 过调节 自身的几何 参数来调节 其 固 提高 研
有频率 的机械式频率可调动力 吸振器 , 设计了相应的控制方法 。对吸振器的减振特性进行 了理论分析 。建立 了多模态 并 系统 的力学模型 , 利用 子结 构导纳综合法 对系统进 行 了仿真计算。在 多模 态实验平台上对该吸振器的减振效果进行 了试 验研究 , 结果 表明该 吸振器 减振效果 好 , 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吻合 良好 。
吸振器 的影 响并提 出 了一种 基 于 模糊 控 制 的 吸振 器 控
簧
制算法 。文献 [ ] 究 了一 种 基 于空 气 弹 簧 的频 率 可 6研 调 吸振器 , 用 泵 改变 弹簧 中 的空 气 压 力 从 而改 变 空 利 气 弹簧 的固有 频率 来 实 现 变 频 。文 献 [ ] 7 中介 绍 了两 种机 械式频 率可 调动力 吸振 器 结构 。一 种 是 通 过压 电
振 第2 9卷 第 2期
动
与
冲
击
J OURNAL OF VI BRATI ON AND SHOCK
机 械 式 频 率 可 调 动 力 吸 振 器 及 其 减 振 特 性
徐振邦 ,龚兴龙 ,陈现敏
( 国科 学 技 术 大 学 近 代 力 学 系 ,中 国科 学 院材 料力 学行 为 与设 计 重 点 实 验 室 , 肥 中 合 20 2 ) 30 7
片 改变片 弹 簧 的 曲率 , 而 改 变 吸 振 器 的 固有 频 率 。 从 另一种 采用 两 根 平 行 的 悬 臂 梁作 为 弹 性 单 元 , 过 改 通 变悬臂 梁之 间 的距 离来 改 变 吸 振器 的固有 频 率 。文 献
[] 8 设计 的频 率 可 调 动力 吸振 器 通 过合 适 的结 构 设 计
实 际应用 需求 , 频 率 可 调 动力 吸振 器应 用 于 多模 态 对
系统减 振 的情况 进行 了理 论 和实验 研究 。
能材 料式 …' 等 。 机械式 频率 可 调 动 力 吸振 器 具 有 结 构 稳 定 , 制 控 成熟 , 材料廉 价 等 优点 , 因此 研 究 最 为 广 泛 。文 献 [ ] 1 中研 制 了一 种应用 于建 筑 减振 的机 械式 频 率 可 调动 力 吸振器 , 其原 理 是 通 过 改 变 吸 振器 螺 旋 弹 簧 的 圈 数 来 改变 吸振 器 的 固有 频 率 。文 献 [ 中设 计 的 吸 振 器 通 2] 过 改变悬 臂梁 弹 簧 的有 效 长 度 来 实 现 变频 。文献 [ ] 3 对文 献 『 ] 2 中的吸振器 结构 进行 了改进 , 驱 动 电机放 将 置在 吸振器 中 间作 为 吸 振 器 动 质量 , 高 了 吸振 器 的 提
泛 的研究 。 目前 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上研 究 的频 率 可 调 动力 吸 振 器有 很 多种 , 中研 究较 多的有 机械 式 J 电磁式 Lm , 其 , 9 智 'J
机 械式 频率 可调 动力 吸振 器 。该 吸振 器解 决 了机 械 式 频率 可 调动 力 吸振 器 尺 寸 和静 质 量 大 , 以 得 到 实 际 难 应用 的缺点 , 且具 有 移频 范 围宽 , 尼较 小 , 温 度 、 并 阻 对 污染 等环 境 要 求低 , 靠 性 较 高 等 优 点 。文 中 还 根 据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