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术工人短缺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技术工人短缺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三、原因分析及影响
技术工人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社会对技术工人的认知度较低, 使得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二是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匮乏;三是企 业培训不足,技术工人技能提升受限。
技术工人的短缺对企业和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首先,技 术工人的短缺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因为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金去招聘和 培训新员工。其次,技术工人的短缺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因为企业不得不采 取其他措施来应对技工短缺问题。最后,技术工人的短缺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因为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对国家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至关重要。
四、对策提出
针对技术工人短缺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职业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 高技术工人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同时,还可以引导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 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工人。
2、完善企业培训体系,提升员工技能。企业可以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根 据自身需求和员工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此外,还可以与职业院校或培训机 构合作,共同开展培训项目。
我国技术工人短缺状况分析及对策 研究
01 一、背景介绍
目录
02 二、Hale Waihona Puke 题陈述03 三、原因分析及影响
04 四、对策提出
05 五、对策实施及效果
06 六、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工人的短缺问题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和提 升国家竞争力的瓶颈。本次演示将围绕技术工人短缺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展开讨 论,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六、总结
技术工人短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对技术工人短缺状况的分析及对策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技术工人的重要性 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在实施对策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平衡利益关系、避 免盲目投入和重复建设,同时注重效果的评估和反馈。
中国技工短缺现状及解决对策论文

浅析中国技工短缺的现状及解决对策2010年湖南汽车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为6万人,2015年将达到20万人。
2011年1月对全国机械行业147家各类企业抽样调查表明,高技能人才(高级技师)仅占被调查企业人才总量的6.5%。
又有数据显示,到2012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将达1746万人,这意味着大量企业技术岗位将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一、中国技工短缺的现状技术工人简称技工。
从理论上说,所有的职业资格都包含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两方面,只是有的职业偏重理论知识,有的偏重操作技能。
技工职业技能鉴定的特点在于它侧重技能方面的鉴定和考核,其鉴定对象以技能型的职业或工种为主,按我国职业分类习惯,属于工人所从事的职业或工种。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分五个等级: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和高级技师(一级)。
现在我国企业中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员工短缺的情况相当严重。
例如,在海洋领域,我国在世界海洋专家数据库中登记的专家不足百人,不到全球总量的1%,仅有美国的1/20;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
①据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调查,上海平均每位高级技工有7.33个岗位可供选择,普通技工月薪3000元—6000元,高级技工月薪则达一、两万元。
据了解,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比例为20%~40%,而我国还不到4%,缺口达上千万人。
国内懂技术、能够直接运用科研成果的高级技工全面告急,一些企业开出十几万、甚至几十万高薪都难以聘请到合适的技术工人。
针对高级技工“极度短缺”的人才危机,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直言:“中国目前不缺经理,缺的是一线技术工人。
”二、中国技工短缺的原因分析虽然企业抛出了高薪“绣球”吸引各类技术人才,但不少学子仍然无动于衷。
教育专家认为,这不仅与观念有关,也与制度有关。
(一)观念和体制上存在偏见,恐惧成为技术工人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干部和工人身份不同,工人就意味着吃苦,一辈子干粗活、重活;工人就意味着受穷,薪酬待遇很低;工人还意味着人生价值不高,社会地位低下,永远称不上人才。
我国技工短缺的原因分析

,
我国技工短缺 的现 状
司需要花费 巨资 才能培养 出一名飞行
这就决定 了一开始 , 航空公司的投 的唯一 衡量标准 ,凤凰台前主持人 梁 根 据劳动和社 会保 障部的 统计 , 员, 专一是金—— 寻找百庄 中 我国制造业 较集 中的几大 经济区域 , 资就面临着 巨大 的风 险,即被要挟的 冬撰写的 暂 依然把 中学 生上 技校描绘成会 “ 终 最 都不同程度出现严重 的“ 技工荒 ” 。这 风险。 一般来说 , 正规学校 中的学历教 而 成为一个穿着蓝布工作服的粗俗野 小 其中有中国经济 发展两大 “ 火车头” 之 育培养 的主要是通 用性人力 资本 , 。由于存在这种社会认 知偏差 , 人 称的珠三 角 、 长三角 , 至包括“ 甚 技能 职业学校中的职业教育和企业等机构 子” 用 人才大本营” 之称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 中的职业培训培养 的主要是专用性人 们没有 把技术工人 作为人 才看待 , 人上身份界限没有 完全打破 ,缺乏技 据有 关方面统计 , 目前我 国高级 技工 力资本 。技术工 人属于专用性人力资 在我国目前的用工制度下 , 专用性 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 制和社会流动的 仅 占工人总数的 5 %左右 , 与发达 国家 本 , 高级技工 4 %的 比例相 差甚远 。虽然 人力资本投资不论 由员工来 承担还是 上升通道 。技术工人没有得到相应 的 0 我 国就业形势总体上是供 给严重大于 由企业来承担都存在 较大风 险。其原 社 会尊重 ,劳动价值 也没有得到相应 由于 技术工人社会地位、 经济 需求, 但是对于大 多数技术 工种来说 因是专用性人力资本本身具 有不可转 的 回报 。 比如, 车工的技术就 不大 可能在 地位偏低 ,降低 了技能人才群体的凝 却 是劳 动需 求大 于供 给 , “ 人倍 移性 , 即 求 率”( 求人倍率 = 需 求人 数 / 求职 化工厂里应用得上。专用性 人力资本 聚力 ,许多家长学生认为从事技工没
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如何应对技术人才短缺

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如何应对技术人才短缺技术人才短缺一直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科技创新驱动的时代,人才的稀缺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对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问题分析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体系问题:当前教育体系普遍存在理论脱节实践的现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缺乏实战能力和创新意识。
2. 人才流失问题:技术人才的流动性较强,高薪职位和发展机会吸引了大量的技术人才转岗或者流失到其他行业,使得企业人才储备不足。
3. 高薪压力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导致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技术人才而提供高薪待遇,这给企业的财务压力提出了挑战。
二、解决方案针对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解决方案:1. 教育改革: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践导向型的教育体系。
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项目和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毕业时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2. 培训与绩效奖励:企业可以开展技能培训和培训计划,提升现有员工的技术水平,并设立奖励机制,激励员工不断学习和提高。
同时,采用绩效奖金等激励方式,提高员工的薪资待遇,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3. 人才引进与留存:企业可以积极开展招聘活动,扩大招聘渠道,引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福利待遇,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通道,留住优秀的技术人才。
4. 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结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实验室,共同进行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5. 多元化人才引进:不仅仅依赖于本专业的人才,可以招聘跨领域的人才或者外部人才来填补技术人才的空缺。
这样不仅可以引入新的观点和创新思维,还可以弥补短缺领域的技术需求。
6. 制定长期人才发展计划:企业应该制定长期的人才发展计划,包括各个级别的职位晋升路径和技能培训计划,让员工清晰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增加员工对企业的投入和忠诚度。
当前我国“用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常微妙的转变 ,那就是把 “ 民工荒”改成 了 “ 用工荒”。有专家分 3解决 “ 用工荒”的对策分析 析 ,之所 以从 “ 民工 荒 ”转 变 到 “ 工 荒” ,其原 因在 于 。今年 的 31 提 高农 民工 工资待 遇 用 . 农 民工数 量并 没有 出现短 缺 ,但 是缺 乏 由 民工 转变 为用 工 的动力 , 提 高改 善 农 民 工工 资待 遇 含 有 多 重 意义 ,既 可 以扩大 消 费需
不少 民工宁 愿 留在 当地就 近择业 。
求 ,提高全 社会 消费 水平 ,为经 济增 长提供 动力 ;又 能给农 民工改 善 自身素质 ,自发深造转化为产业工人提供资金保障 ,为经济发展 增强 后 劲 ;当然 ,最 重 要 的是 ,高 待 遇也 能 吸 引大 量农 民走 出农
2 “ 民工荒”到 “ 用工荒”的原 因分析
自今年年初开始 ,我国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短缺的严峻形势。 常态 的缺 工问 题 。在8 后 、9后农 民工们 逐渐 成为打 工的 主体后 。 O O 据媒 体报 道 ,连 日来 ,珠三 角频 传 “ 用工 荒 ” ,用 工缺 口一 度 曾达 跟 “ 不管多苦多累 ,只要能多挣点钱就行”的6后、7后相比,8 O 0 O 到2 0 人之 多 。在 刚刚结 束 的全 国 “ 0万 两会 ”上 , “ 工 荒 ”话 题 后 、9后农 民工 们对 工作 条件 和生 活 品质 的追求 已经全然 不 同 了。 用 0 引来 普遍关注 。 这一代 民工 对未 来 的追求 发生 变化 ,他 们 大部分 不愿 当生产工 人 , 择 业观 发生 了很 大 的变化 。包 食宿 、加 班带 来 的有限工 资 已经很 难
经 济 的高速发 展 ,使 得进 城 的农 民工数 量激 增 ,而他 们得 到的
我国高级技工短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三、解决我国儿科医生短缺的对策建议
3、加强培训:医院和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儿科医生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 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可以开展定期的学术交流和专业知识培训,让儿科医生不断 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三、解决我国儿科医生短缺的对策建议
4、提高待遇:政府和医院应提高儿科医生的薪资和福利待遇,以吸引更多的 年轻医生投身儿科事业。同时,可以设立儿科医生奖励制度,表彰在儿科医疗工 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医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原因分析
二、原因分析
1、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尚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践环节不足等方面。这样的培养模式导 致许多毕业生在技能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二、原因分析
2、社会认知度不高。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 的现象,技能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普遍较低。这种认知度不高的氛围可能导 致家庭和个人对职业教育缺乏重视,从而影响高级技工的数量和质量。
三、解决我国儿科医生短缺的对策建议
5、增加社会认知度: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对儿科医生的认知度和认可 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儿科医生的工作内容和重要性,增加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力。
三、解决我国儿科医生短缺的对策建议
6、推行家庭医生制度:通过推行家庭医生制度,让儿科医生能够更好地为社 区居民服务。在家庭医生的培养中,应注重儿科知识的培训,以便他们能够更好 地为儿童提供医疗服务。
二、原因分析
3、政策导向不明确。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政策投入和宣传力度不够,导致 许多政策缺乏有效执行,无法满足市场对高级技工的需求。此外,政策导向不明 确还会影响企业和个人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浅析当前企业技工短缺的原因与对策

备 被 大 量 引入 企 业 生 产 过 程 中 .拥 有 传 统 部 时 舍 本逐 末 , 唯学 历 是 用 . 样挫 伤 和打 技 能 、 重 技 能人 才 的新 观 念 , 员 全 社 会 这 尊 动
技 术 的 老 产业 工 人 因 自然 原 因逐 渐 退 出或 击 了工 人 锤 炼 技 能 的 积 极 性 和 自觉 性 . 从 力 量 参 与 职业 教 育 事业 .努 力 营 造 全 社会
各 行各 业 越 来 越 边 缘 化 .随着 技能 评 定 难 业 学 校 的 部分 学 生 自身 潜 意识 里 有 一 种 自
度 的 加 大 , 多人 便 避 而 远之 。 很
2 . 缺 乏 相应 的成 长 机 制 和激 励 机 制 4
卑 感 . 少 自我 肯 定 意 识 . 成 心 理 上 的包 缺 造
收发员平均工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1 4元 .中级 技工 经 率低 ” 特点 。 5 的 加上 连 续 几 年 的普 通 高 中 和 求进 行 人 才 培 养 培 训模 式 的 改 革 .共 同培
济 收入 不 如 收发 员 。 此 . 术工 人 的 收 入 高 校 的 扩 招 对 我 国 的 职 业 教 育 的 冲 击 . 因 技 职 养 培 训社 会 急 需 的技 能 型人 才 “ 单 式 ” 定 偏低 是 导 致 当前 技 术 人 才 短 缺 的 一 个最 直 业 教育 自身 的 吸 引力 有 所 下 降 政 府 应该 人 才培 养 模 式 的实 施 . 现 了人 才数 量 、 实 质
的 目光 和精 力 聚 焦 在 学 历 上 .容 易 忽 视 最 职 业 教 育 和高 素 质 劳 动 者在 我 国现 代 化建
随 着科 学 技 术 日新月 异 。 技 术 、 设 重 要 的 技 能水 平 。 外 , 业 在 提 拔 任命 干 设 和经 济 发展 中的 重 要性 认 识 形 成 崇 尚 新 新 此 企
我国技能人才短缺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办法

我国技能人才短缺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办法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期、新机遇、新挑战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技能人才的开发、技能人才的培育方面,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技能人才素质构成的不适应性与总量短缺现象,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造成了制约。
如何解决这一“瓶颈”问题,给企业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技能人才短缺影响因素解决办法技术工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技能型人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然而,技术工人素质构成的不适应性与总量短缺现象,已经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造成了制约。
一、我国技能人才短缺的影响因素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形成,有社会传统文化积淀的原因,也有认识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解。
1、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传统用人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技能人才整体地位不高。
社会地位不高。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片面的人才观念,把学历和身份作为人才的唯一衡量标准,大学生、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被看做是人才,而在一线生产岗位的技术工人却被排在人才队伍之外,形成了技术工人不是人才的社会刻板印象。
这种印象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员工不愿学技术,不愿从事生产岗位,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群体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企业技术工人青黄不接,不少企业岗位出现技能人才断档现象,甚至出现了技能人才的“真空”。
经济地位不高。
首先,绝对工资数不高。
虽然在沿海发达地区,个别稀缺工种的高技能人才薪酬较高,曾经产生轰动效应,但这只是个别现象,绝大多数内陆地区的高技能人才的工资待遇相对于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还是有较大差距。
其次,技能人才的工资收入保障机制弱,缺乏稳定性。
高技能人才整体地位不高,主要是社会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和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造性贡献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
同时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对技能人才的陈旧观念、分配领域的等级制、官本位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保障高技能人才的许多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分 类 号 : 2 1 1 F4.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0 1 7 4 (0 6 l — l4 0 10 — 3 82 0 )2 0 8 — 5
根 据 国 家 劳 动 和 社 会 保 障部 2 o O 4年 统 计 显 示 . 国劳 动 力市 场 上 总体 呈 现 的 是 供 我 大 于 求 , 量 的 求 职 者 难 以 找 到 作 . 此 大 与 同 时 , 多 企 业 却 招 不 到 所 需 人 员 . 术 T 很 技 人 特 别 是 高 级 技 术 工 人 的 缺 乏 已经 成 为 制 约 一 些 行 业 、 些 地 区经 济 发 展 的 瓶 颈 而 一 且 这 种情 况 在 全 国范 围内 普 遍 存 在 。本 文拟 就 此 进 行 探讨 。
1 . 我 国技 术 工 人 供 需 矛 盾 突 出 现 象 普 遍 1
存在
( ) 制 造 业 发 达 的 地 区 , 术 丁 人 尤 3在 技 其是 高 级 技 能 人 才 的短 缺 状 况 更 加严 重 。 江 苏 省无 锡市 2 o O 4年 第 二 季 度 企 业 登 记 需 要 2 5名 高 级 技 师 和技 师 , 没 有 一 个 人 应 聘 : 7 但 高级 工 的需 求 与 应聘 人数 之 比 已经 达 到 48 .: 1 中级 T 和 初 级 1 的 需 求 与 应 聘 人 数 之 比 . 一 分 别 为 1: 5l和 1 : 。 为 中 国重 工 业 基地 的 7l 作 东三省 . 技术 人 特 别 是 高 技 能 人 才更 是 严 重 短 缺 。 据 去 年 底 调 查 , 级 工 、 师 、 级 高 技 高 技 师 占技 术 T 人 的 比 重 . 宁 为 88 . 林 辽 . 吉 % 为 7 1 , 龙 江 为 6 1 。 使 在 装备 制 造 业 .% 黑 . % 即 实 力 雄 厚 的 上海 , 比 例也 只有 9 %: 此 . 4 ( ) 国 对技 能 人 才 、 别是 高 技 能人 才 4我 特 的需 求 呈 现 出 日益 强 劲 的 势 头 据 测 算 , 到 “ 五 ” 划 末 , 国技 能 劳 动 者 需 求 总 量 将 十 计 我 增 长 2 %~ 5 , 中 . 0 2% 其 高级 以 上 技 能 劳 动 者 所 占 比例 预计 增 长 l ~ 0个 百 分 点 , 别 是 52 特 技师 、 高级 技 师的需 求 将 翻 一 番 。 对高 素 质 的 机 械 、 车 营销 人 员将 有 更 大 的需 求 . 械 行 汽 机 业 的 高 级 技 术 T正 面 临 着 严 重 的人 才缺 口_ l _
2 I
。
以 技 术 T 人 密 集 度 较 高 的机 械 行 业 为 例 ,20 ( 0 5年 中 国 机 械 行 业 人 才 需 求 状 况 分 ( 析 报 告 》 } . 械行 业 内 的 技 丁 短 缺 现 象 指 f 机 {
已经遍及全国 . 目前 全 国 技 术 工 人 供 不 应 求
足经 济 发 展 的 需 要 。0 4年 劳 动 和 社 会 保 障 20
部 调 查 结 果 显 示 . 师 和 高 级 技 师 占 全 部技 技 术 人 的 比 例不 到 4 %. 而 企 业需 求 的 比 例 是 1 % 以上 , 求 之 间存 在较 大差 距 。 调 查 4 供 还 发现 . 业 当前 最 急 需 人 才 的前 3位 人 才 企 依次是 : 销 、 级技_ 、 师和高级 技师 。 营 高 T 技 企 业 对技 术 T人 的 需 求 比 例 达到 3 .%。 1 9 ( ) 技 术 等级 的 劳 动 者 在 劳 动 力 市 场 2各 上 都 处 于 供 不 应 求 的 状 况 , 师 和 高 级 技 师 技 严 重 短 缺 。据 劳 动 和 社会 保 障 部 2 0 0 4年 第 二 季 度 对 全 国 l 3座 城 市 劳 动 力 市 场 监 测 1 数据分析表 明. 业对高级技师 、 师 、 企 技 高级 T、 中级 和 初 级 T 的 需 求 人 数 与求 职 应聘 人
构 面临 挑 战 , 至 已经 成 为 制 约 一 些行 业 、 些 地 区 经济 发 展 的 瓶 颈 。 针 对 这一 现 状 . 社 会 、 业 、 业教 育 3个方 面 甚 一 从 企 职缺 状 况 的 的 建议 和 对 策。 并
的 局 面 普 遍 存 在 . 其是 高 技 能 人 才 严 重 短 尤
缺 。主 要 表 现 为 :
( ) 技 能 人 才 数 量 短 缺 , 经 不 能满 1高 已
1 我 国技 术 工 人供 需现 状 及存 在 的
问 题
所 谓 技 术 工人 是 指 掌 握 了一 定 的技 术 能力 、 事 相 关 技 术丁 作 的熟 练 T 人 高 级 从 技 术 T 人 是指 具有 高级 技 师 、 师 或 高 级 T 技 等 职 业技 能 资 格 的 技 术 T 人 。现 在一 般 称 高 级 技 术 T 人 为高 技 能 人 才 。作 为 人 才 资源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的高 技 能 人 才 . 在 生 产 和 服 是 务 等 领 域 岗位 一 线 的从 业 者 中 . 备 精 湛 的 具 职 业 技 能 .在 生 产 的关 键 环 节 发 挥 作 用 , 能 够 解 决 生 产 操 作难 题 的人 员 。 以分 为 技 术 可
维普资讯
我 国技术 工人短缺状况分析及对策研 究
樊 文 有 石 来 德 胡 际 峰 , ,
( . 济大 学 经 济与 管理 学院 ;. 1同 2同济 大学 文法 学院 , 上海 2 0 9 ) 0 0 2
摘 要 : 计 数 据 表 明 . 术 工 人 特 别 是 高 级技 术 工人 短 缺 现 象 已经遍 及 全 国。 问题 使 很 多 中 国企 业 人 力 资源 结 统 技 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