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达标课)苏教版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doc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doc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积累古代汉语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常见的特殊句式。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爱国名句1.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汉)司马迁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5.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6.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7.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聂鲁达二、文学常识(一)作家作品“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这是朱彝尊对《左传》的高度评价。
“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
《左传》的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二)了解背景春秋时期,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请先了解相关的史实: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
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
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
夷吾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
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1(第2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优教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左传》的叙事艺术和语言特点。
【学习重难点】理解并概括烛之武等人物性格。
【学习过程】模块一复习回顾归纳总结本文特殊文言句式。
模块二重点研讨一、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授命?二、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三、晋军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四、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⑴烛之武:⑵郑君:模块三探究学习义利之辩探究古人云:“春秋无义战。
”又云:“(烛之武)皆从厉害上立言,反反复复,似深为秦筹者,委婉入情,令人自为心折,极辞令妙品。
”对此你有何评价?据此你能对中国谦辞辞令提出哪些建议?模块四拓展延伸1.研究性学习(任选一个进行讨论,列出提纲)⑴假如你身边的朋友考试没有考好,你该如何去安慰他?⑵如果你身边有朋友谈恋爱,你会怎样去劝说?2.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题目介之推不言禄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⑴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 外内弃.之弃:厌弃B. 不亦诬.乎诬:荒谬C. 焉用文.之文:文饰D. 以绵上为之田.田:田地。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学法指津学习这篇课文,可用六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赏、背。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
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
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
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了什么水平?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
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
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
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
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背:熟背全文。
苏教版-语文-高一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

文本20 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字音辨识(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秦军氾.南( ) ②佚.之狐( ) ③缒.而出( ) ④不阙.秦( ) ⑤逢.孙( ) (2)给多音字注音①⎩⎪⎨⎪⎧单薄.( )薄.饼( )薄.荷( ) ②⎩⎪⎨⎪⎧共.其乏困( )共.产主义( ) ③⎩⎪⎨⎪⎧同舟共济.( )人才济.济( )④⎩⎪⎨⎪⎧岁不我与.( )参与.( ) 2.辨形组词①⎩⎪⎨⎪⎧ 贰( )腻( ) ②⎩⎪⎨⎪⎧ 狐( )孤( ) ③⎩⎪⎨⎪⎧缒( )槌(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且贰.于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夫晋,何厌.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失其所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以乱易.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整体感知1.实词(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秦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无能为也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之义①敢以烦执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9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9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掌握实词军、鄙、说、知等,虚词之、以、而、焉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知识链接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课前预习与梳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而出( )共其乏困( )阙秦( )
杞子( )逢孙( )不知( )
2.《左传》又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盲史官。
1/ 1。
高一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导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能翻译全文。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
3、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导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导学难点: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形象。
导学时间:一课时导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材料(一)、《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doc

《春秋》 《资治通鉴》 《史记》《汉书》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习案文学常识1、 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如《史记》、《汉书》等。
2、 《左传》简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因为《左传》 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 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3、 积累语文小知识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第一部(也是最大的)编年体通史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自主学习】 《烛之师退秦师》作者作品《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 《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 又名《春秋左氏传》。
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_1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学习目标】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探究法。
一、阅读第四段:1、解释加点词语: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2、翻译重点句子: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③失其所与,不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④以乱易整,不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⑤吾其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问题探究:1、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1)以“利”巧攻心理。
提示:春秋无义战。
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
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 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答案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 郑 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
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 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 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 ?
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 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 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 “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 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 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 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 “利”字起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掌握《左传》的体例和特点;并归纳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 通假字、文言特殊句 式。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了 解 《 左 传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 体史书,作者左丘明。它记叙了东周前期 240多年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 的内容,既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 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左传》突出的特 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 事条理,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曲而达, 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 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课堂训练
(一)古今异义词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2)夫人: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的尊称 (3)以为: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4)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 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5)去: 古义:离开,距离 今义:与“来”相对的动 作 (1)行李:
(二)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驻扎 (2)既东封郑 东,名词作状语,在 东边;封,使动用 法,使…成为边疆 (3)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 法,以…作为边疆, 把…作为边境 (4)与郑人盟 盟,名词活用作动词, 订立盟约 (5)退秦师 退,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撤军、退兵
人物形象分析
烛之武是 本文的中心人 物,请结合原 文语句分析这 一艺术形象
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 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 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 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 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 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 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小组互动环节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先讨秦的欢心——以退为进; 再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 力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 后责晋贪不义——巧施离间。
有人认为课文第二段可以删去, 你的观点呢?为什么? 你的观点呢?为什么?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 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 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 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 诚恳负责,勇于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 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 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 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 《左氏春秋》。传zhuàn,解说义,由此看 出,《左传》是对孔子编著的《春秋》的 诠释、解说。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春 秋》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 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 “《春秋》三传”。
课文分析
人物关系
文中的晋侯是 ,秦伯是 秦 ,郑伯是 。烛之武 是_ 的臣子,子犯是 的臣子。
(二)词类活用
• (6)阙秦以利晋 利,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得到好处 (7)越国以鄙远 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偏远的地方 (8)若不阙秦 阙,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亏缺 (9)肆其西封 肆,形作动词,扩张 (10)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作动词,损 害 (1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动用法, 使…灭亡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①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 ③且贰于楚也 且于楚贰也 ④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 2、宾语前置句: ①何厌之有? ②有何厌? 3、省略句: ①晋军函陵 晋军(于)函陵 ②敢以烦执事 敢以(之)烦执事 ③辞曰:臣之壮也 (烛之武)辞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