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是相对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白话文来讲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1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先秦)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2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高一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高一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讲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由于其文言句式给很多同学在理解故事内容的方面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是相对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白话文来讲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期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1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先秦)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2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惊,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文言实词、句式+翻译+把关题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4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一、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拿)烦执事(不敢称呼对方的名字,相当于“您”)。
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变厚),君之薄(变薄)也。
若舍郑以为(把……当作)东道主,行李(外交使节)之往来,共(同“供”)其乏困(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不利之处)。
且君尝为(给与)晋君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筑墙)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使……得利)晋,唯(语气词,表希望)君图之。
”秦伯说(同“悦”),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不知(同“智”);以乱易(代替)整,不武。
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
”亦去之。
二、实词、句型(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通“矣”,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若以为东道主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若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主人、某某主办方3.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4.今有急而求子古义:有求于您今义:求儿子5.以烦执事古义:表示敬称,婉指秦穆公今义:管某事的人6.微夫人之力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人的妻子7.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2.晋军函陵(名作动,驻扎)3.夜缒而出(名作状,在夜晚;名作动,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马上就要进入到高一年级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的学习了,这篇古文讲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由于其文言句式给很多同学在理解故事内容的方面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一起来学习学习吧!(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高中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里的散文名篇,也是高中语文重点文言文篇目,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一)两起两收的对称美纵览全篇,首先会感到行文布局谋篇的对称美,。
全文共计五个自然段,根据事件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二自然段为第一层(略写),第三自然段为第二层(详写),四五自然段为第三层(略写),整体呈现“二一二”的结构布局。
第一自然段写“攻”:秦晋联合,大军围郑,来势汹汹,锐不可挡;郑国岌岌可危,朝夕难保。
第二自然段述“守”:国难当头,命悬一线,郑国君臣惊慌失措,一筹莫展,烛之武临危受命,勇赴国难。
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矛盾冲突的双方入手,写“攻”述“守”,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
中间一段是全文主脑部分,详叙烛之武游说秦伯、离间秦晋,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娓娓道来,步步进逼,说得秦伯心悦诚服,从而改弦易辙。
末尾两段分别从秦晋双方落笔,先写秦方背晋盟郑,班师回朝;再写晋方审时度势,因孤立无援只好撤兵后退。
前面是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结尾是秦晋背约,秦郑结盟而孤立晋国。
两段起,两段收,首尾简洁,中间饱满,呼应对称,精警圆美。
(二)离合变幻的对称美秦晋联盟,貌合神离,松散虚幻,缺乏坚实的结盟基础和统一的指挥调度,这从第一自然段的简洁叙事可以看得出来。
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二者全属晋郑宿怨而与秦无关,秦军不过是作为盟友援军被牵扯进来,为秦晋所用而已。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围攻郑国,秦晋驻军又分列两处,且相距遥远。
从空间上来讲,这也就为下文烛之武的离间秦晋及秦郑的秘密接触不易为晋人及时掌握提供了可能,也从侧面说明秦晋围郑缺乏周密的军事部署和统一的指挥调度,很有可能是利令智昏,各有所图。
至于主体部分写到烛之武离间成功更是证明了秦晋结盟的脆弱松散,不堪一击。
相反,郑国君臣内部力量的整合配置就大不相同。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之欧侯瑞魂创作作品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克不及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晦气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成。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而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而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文韬武略呈异彩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 (3)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 (5)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已”同“矣”,了。
(2)“共”通“供”,供给、供应。
读ɡōnɡ。
(3)“说”通“悦”,高兴。
读yuè。
(4)“知”通“智”,明智、聪明。
读zhì。
(5)“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李..之往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且贰.于楚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 (1)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2)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箱包、铺盖等。
(3)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4)古义:从属二主,有二心;今义:数字“二”的大写。
3.一词多义(1)封⎩⎪⎨⎪⎧既东封.郑 肆其西封.(2)军⎩⎪⎨⎪⎧ 亮率诸军.攻祁山 晋军.函陵 万人为一军.(3)阙⎩⎪⎨⎪⎧ 不知天上宫阙.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5)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知.(6)能⎩⎪⎨⎪⎧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7)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秦伯说.(8)辞⎩⎪⎨⎪⎧ 不辞.劳苦 停数日,辞.去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9)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0)微⎩⎪⎨⎪⎧ 防微.杜渐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点拨 (1)做疆界,动词/疆界,名词 (2)军队,名词/驻军,动词/军队编制单位 (3)宫殿,名词/空隙、豁口,名词/侵损、削减,动词 (4)如果,连词/你,代词/像,动词 (5)知道,动词/明智,形容词 (6)才能,名词/能够,动词 (7)陈说,动词/杂说,名词/通“悦”,高兴 (8)推脱,动词/告别,动词/推辞,动词 (9)边远的地方,名词/名词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浅陋鄙俗,形容词 (10)细小的东西,名词/隐约地,副词/稍微,副词/没有、不,副词4.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___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_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__ (4)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 (5)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___ (6)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 (7)若不阙.秦:________________ (8)阙秦以利.晋:________________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__ (10)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使动用法,使……撤兵 (2)名词作动词,驻军 (3)亡,使动用法,使……灭亡(4)名词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5)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用作动词,作为疆界 (7)动词使动用法,使……消弱 (8)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9)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10)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二、虚词(1)之⎩⎪⎨⎪⎧ 子犯请击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臣之.壮也(2)其⎩⎪⎨⎪⎧ 吾其.还也 其.真无马邪 其.如土石何 安陵君其.许寡人 (3)以⎩⎪⎨⎪⎧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焉⎩⎪⎨⎪⎧ 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且焉.置土石 永之人争奔走焉.(5)而⎩⎪⎨⎪⎧ 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点拨 (1)代词,指秦军/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其,还是,表商量语气或希望语气/表反问语气,难道/表疑问语气/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 (3)因为,连词/拿、用,介词/表顺承,连词/把,介词(4)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何/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此(5)才,连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三、句式(1)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__(3)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__(4)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_(5)佚之狐言于郑伯:________________(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__(7)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9)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_(10)辞曰:“臣之壮也……”:________________(11)许君焦、瑕:________________(12)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__点拨(1)~(2)为判断句(3)~(6)为状语后置句(7)为宾语前置句(8)~(12)为省略句四、名句积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五、课文点拨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叙述步骤。
点拨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之中请求烛之武,烛之武应允前往,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后来晋也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
整篇文章组织严密,融为一体。
2.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的?属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点拨这篇文章将烛之武的娴于辞令表现得极为出色。
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
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第一步,先处处为秦着想,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然后指出亡郑实际是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削弱了秦的实力,接着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
第二步,充分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指出晋的忘恩负义和贪得无厌,打动了秦伯的心。
属于离间计。
3.课文是如何刻画烛之武这个人物的?点拨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
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
所以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
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
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
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
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国家危难,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赴敌营义无反顾;强敌当前,烛之武不卑不亢,措辞得体,聪慧机智,富有人格魅力。
一、中心主旨文章通过记叙秦晋围郑、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塑造了烛之武这一人物的形象。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的不计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溢于字里行间。
二、写作特色1.伏笔与照应。
本文在叙述故事时,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国危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本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
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
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打起了退堂鼓,使拯救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
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
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
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本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如何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
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在烛之武“夜缒而出”之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的,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分明。
三、结构图解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临危受命-深明大义说退秦师-分析利害晋军撤离-随机应变 四、文白对译 晋 侯、秦 伯 围 郑, 以 其 无礼于 晋, 且晋文公和秦穆公率军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贰 于 楚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