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故都的秋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秋》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秋》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
课时2
完整版ppt
1
散文鉴赏和个人写作的重要方法: 1、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的景物,充分运 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描写。 2、对比、前后呼应的手法。 3、议论在抒情散文中可使情、景、理有机融 合在一起,增加文章感染力。
完整版ppt
2
1、教学思路
①韩愈理论导入。 ②通过对文章语言分析得出散文鉴赏及写作的方法一: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的景
完整版ppt
13
• 16、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 ,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因为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因 为
• 17、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 (不超过12字)。
• 18、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六
个“便”宇和五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用“便”字的好处

(不超过26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

(不超过26字)
完整版ppt
14
答案
16、(1)没几天便是立秋。 (2)收获的季节 却两手空空。 17、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18、(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 调时光的飞逝。 (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 对本文主旨起强化作用。
完整版ppt
10
•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 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 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颂秋,赞颂北国之秋,使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更进一步。在我们 的散文写作中,也可借鉴这种写法。
完整版ppt
11
• 体会文章写作特色(学生归纳分析)

语言的特色: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的景物,充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ppt 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ppt 课件

总起
①北国之秋 感受:“清”、“静”、“悲凉”
向往:“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 感受:“慢”、“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
秋晨小院 静观: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清静、清闲、清淡)
北国的槐树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故都的秋景多种多样,作者为何 只选取上述秋景描绘呢?试从主客观 分析?
客观: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物征,是北京秋天
的自然色彩。
主观:作家个人的善感气质
旧中国时代的抑郁环境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文章结构图
故都的秋
总写
分写
总括
感受和向往 江南之秋 五幅秋景图 秋的色味 眷念之情
秋晨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树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 《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 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 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 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
写作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 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 了谋生,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 了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 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 秋”感受很特别。
故都的秋
郁达夫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 郁文,浙江富阳人。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 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 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 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 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 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语文优秀课件:故都的秋2(精选)共46页PPT

语文优秀课件:故都的秋2(精选)共46页PPT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Hale Waihona Puke 语文优秀课件:故都的秋2(精选)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谢谢你的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2 《故都的秋》ppt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2 《故都的秋》ppt课件
怀念
陶然亭
钓鱼台 西山 玉泉 潭柘寺
芦花
柳影 虫唱 夜月 钟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素雅自然 宁静悠远
历史悠久 文化厚重
陶然亭:清代名亭,陶然亭公园以及陶然亭地区名称就是 以此亭而得名,颇受文人墨客青睐,清代200余年间,享誉 经久,长盛不衰,成为都中一胜。
钓鱼台:昔日为帝王游息的行宫,北京著名的园林之一, 迄今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乾隆皇帝亲笔题诗立匾。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 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郁达夫
景物的美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
西山:林海苍茫、烟光岚影、四时俱胜,数百年来,不知 有多少文人学士为它四时的景色所倾倒,游玩赏乐其间,乐 不知返。更是许多帝王和皇亲国戚,文武宦官都看中的一块 享受山水之乐的宝地,他们争先恐后地在这里建起规模宏大 的皇家园林和私人别墅。
玉泉:明时已列为“燕京八景”之一,被乾隆皇帝命名为 “天下第一泉”。
潭柘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素有“先有潭柘寺, 后有北京城”的民谚。
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 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 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 强。……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 散文集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 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 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 在我们的眼前。
——郁达夫
小院秋晨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胜日秋果
各小组自选一幅图景体 会景物特点和作者个性 思考后讨论并将结果简 要展示到黑板上。
要求:抓住景物特点, 调动感官,身临其境, 推己及人,对照比较, 体会作家个性。
发言人声音清楚洪亮

14.1《故都的秋》第2课时课件 (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14.1《故都的秋》第2课时课件 (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小院赏秋图
记叙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雨后话秋图 胜日佳果图
议论
虽国有异,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
清 、 静 、 悲 凉
文章主旨
《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将故都 的秋色和个人心中的悲凉巧妙融合, 温婉地表达了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 寞情怀。在选景时,作者以情驭景, 情寓景中,做到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 的完美融合,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 神聚的特点。
本体 喻体
南国的秋 鲈鱼
北国的秋 大蟹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比喻柔软和刚烈
品味语言
5.“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 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本体 喻体
南国的秋 黄犬
北国的秋 骆驼
玲珑如意 逗玩邀宠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黄犬之与骆驼狭小和范围大
品味语言
5.“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 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3.声调富于变化,平仄交替灵活。 平仄问题是诗歌尤其是律诗特别注重的问题现代散文一般不管平仄,但如果 在散文中适当地注意平仄,特别是两个分句中对称的词语和句尾停顿的地方, 避免用同一声调的字就可以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
板书设计
故 都 的 秋
总起 分写 总写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PART-03
归纳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归纳本文写作特色 文章主旨,并完成当堂检测。
归纳总结
问题: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我们学过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结合 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谈谈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件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件2

写作背景
导航栏
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 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 哀痛。1933年4月,为逃避国民党威胁,郁达夫由上海 逃至杭州,过着一种隐逸于山水间的生活。因此,作者 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 整个人生的感悟,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 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 忧郁,渴望解脱而又与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这 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
导航栏
2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 极柔软的触觉。 【品析】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和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 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 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 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导航栏
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交融
作者将故都真实的秋色(客观色彩)与个人的心情 (主观色彩)熔于一炉,使得“秋”中有“情”的眷恋 与缠绵,“情”中有“秋”的落寞和萧疏。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 静、悲凉就成了全篇的文眼;全文就重在清、静、悲 凉上着墨,流溢出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审美情趣。 作者在文中没有选取热烈的香山红叶,也没有选取游 人如织的颐和园,文中的景物由于作者心底的忧郁、 孤独和冷落的阴影而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笔下的秋色、 秋味、秋的姿态与意境都是作家情感过滤的结晶。
返回首页
导航栏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文眼


牵牛花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静对着

扫街
极微细

故都的秋ppt_必修二

故都的秋ppt_必修二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骆宾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 隐 ‚鹤盘远势投孤屿,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无 人 信 高 洁 谁 为 表 余 心
露 重 飞头 吟
西 陆 蝉 声 唱 南 冠 客 思 深
在 狱
在秋的日子里与你《故都的秋》邂逅。 徜徉在你用方块的汉字叠成的故都 “秋”的意象里,扑面而来的是清,是 静,是别样的悲凉。清、静缘于你笔下 的秋天的景,而悲凉则缘于秋在你心中 的投影了。这投影里重叠着古之“秋士” 的影子,重叠着欧阳修、苏东坡的影子, 也重叠着异国许许多多诗人的身影。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高 鸟 黄 云 暮 寒 蝉 碧 杜树 甫秋
王 勃
落 霞 与 孤 鹜 齐 飞 秋 水 共 长 天 一 色
曹 丕
秋 风 萧 瑟 天 气 凉 草 木 摇 落 露 为 霜
·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秋蝉
听我把春水叫寒 看我把绿野催黄 谁道秋霞一心愁 烟波林野意悠悠 花落红花落红 红了枫红了枫 展翅任翔双飞燕 我这薄衣过得残冬 总归是秋天春走了 夏也去秋意浓 秋去冬来美景不再 莫教好春逝匆匆
(形象)“意境美”(情绪)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新《天净沙· 秋思》
枯草蓝朵残垣 鸽声漏光碧天 破屋枣树鸣蝉 槐蕊翩翩 落寞人在深院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质疑经典:
1、‚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语病:……)
2、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 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 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 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 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 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 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Days。(标点:……)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故都的2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故都的2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清、静、悲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北国的槐树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
zxxkw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槐树落蕊而知秋: “细腻” “清闲” “落寞” “ 落蕊”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故都的秋
郁达夫
落第霞9章与扩孤声系鹜统调齐音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 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严厉、萧索 的感触来的。
点拨: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 之秋、北国之秋。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思考题: 5、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
国的秋,为何呢?
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三、再次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 情。
故都的秋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郁达夫
记叙、描写:

1、秋园静观 2、槐树落蕊而知秋
眷 恋
静 3、秋蝉残鸣而报秋

悲 4、秋雨淋人人知秋

凉 5、果树秋天之奇观
之 情
议论:(“足形见)有……感触来的。(” 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时代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 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 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 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 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 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 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 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 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 5、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 国的秋,为何呢?
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三、再次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 情。
故都的秋
记叙、描写: 清 静 悲 凉
郁达夫
眷 恋 向 往 之 情 议论:“足见有……感触来的。”
1、秋园静观 2、槐树落蕊而知秋 3、秋蝉残鸣而报秋 4、秋雨淋人人知秋 5、果树秋天之奇观
zxxkw
槐树落蕊而知秋: “细腻” “清闲” “落寞” “ 落蕊”
(清、静、悲凉)
秋蝉蝉鸣而报秋:
“衰弱” “残声” “啼唱”
(清、静、悲凉)
秋雨淋人人知秋: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清、静、悲凉)
果树秋天之奇观:
淡绿淡黄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
时代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 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 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 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 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 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 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 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 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 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 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思考题:
1.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 秋?请用一字概括。(声、形、色、 味? )
2.读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哪些字来 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征。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一、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 之秋的依恋之情。
故都的秋在哪里呢?
(形)
(神)
思考题:
3.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 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力 分别给以介绍,并赏析五幅秋景图(感觉或色 彩)。
秋院静观: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清、静、悲凉)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北国的槐树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
故都的秋
郁达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 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丰富多彩的故都之秋
颐和园
北海公园
故宫
天坛
潭柘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
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 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读12节,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
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严厉、萧索 的感触来的。
点拨: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 之秋、北国之秋。
故都的秋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 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 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 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 与组织“创造社”。主要作品有《沉 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 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 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 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其散文以 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 一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