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课)
六年级下册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

这 两种物 质的变 化有什 么相同 之处?
改变了物体的形态, 实质没有改变。
发生了什么变化?
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 两种物 质的变 化有什 么相同 之处?
实质发生了改变, 变成了新的东西。
❖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
❖岩石、房屋、马路,它 们也些方法使 这些物质发生变化?
1. 烧饭的时候,米变成了饭;
2. 写字的时候,纸上留下了字迹;
3. 下雨过后,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 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
4. 自然界在岩石风化变成了沙子, 等等。
❖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 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 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
❖我们还能说出一些物 质变化的例子吗?
发生了什么变化?
发生了什么变化?
❖上面的几种变化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
物质总是在不断地 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 了物质的形态、大小,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 质。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 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电 灯、自来水、房屋、大树、 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 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 质吗?
❖其实,我们能直接或 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 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 构成的。
❖物质会发生变化吗?
物质在变化
❖ 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
身边的化学物质复习课

身边的化学物质复习课【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二氧化碳、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掌握一般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和常见气体的性质、用途。
2.通过复习有关“水”的一系列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与水相关的知识以及水的用途。
3.通过复习,我们要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关注身边的化学物质并主动探究,学会保护我们的环境,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重难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水的组成。
3、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4、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的气体,在0℃,1.01×105Pa下,密度为g.L-1,液态氧为色,固态氧为的状固体,溶于水。
2、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的气体,固态的二氧化碳常被称为,常用于、、。
3、氧气的检验方法:4、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二、合作探究(一)O2和CO21、O2和CO2的性质和用途O2CO2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功与过讨论:1、铝、铁是“同门”两兄弟,为何“自我保护能力”却截然不同呢?到底谁惹的祸呢?2、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不能更少,能不能更多?2、O2和CO2的实验室制取O2CO2原料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二)水1.水的电解实验。
如右图所示,通直流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一段时间后停止通电,试管1和试管2中所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试管1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说明是;试管2中的气体能够,火焰呈色,说明是;该实验说明水是由元素组成。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式。
2.水的净化(1)蒸馏:获取较纯净水的最好方法(2)过滤①过滤操作中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②玻璃棒的作用是。
③过滤后的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有哪些?(3)自来水的生产过程:3.借助水完成实验检查装置气密性。
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4.鉴别硬水和软水是。
5.水的保护和利用:水质污染的原因,:。
如何防止水污染:。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我们身边的物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入手。并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设计了活动内容,突出本
课的三维目标,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
变化。
确立难点的依据:物质是指直接或者间接观察到的
实际存在的东西,但是把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
物质学生接受起来会有难度,物质都在变化,而且变化
存在着相同和不同,学生很难分清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
物质,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
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 学生学习能
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力分析
学生对身边的一些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
解,但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
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很难分清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 新的物质。
在教学中,我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及对学科核 心素养的理解,采用“听、看、摸”教学实施策略,来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小学科学
教学课例名
《我们身边的物质》
称
《我们身边的物质》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
二单元物质的第一课,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世界由物
质构成”、“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
分,主要是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
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
的实际存在的物体。(板书:间接观察。) 6、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出示课件) 7、小结: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三、物质在变化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物质,它们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举例说明。 小结:物质在变化。 1、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种物质 (1)、(出示压扁的易拉罐)观察压扁的易拉罐
复习身边的化学物质

《身边的化学物质》专题复习课化学组刘凤文《身边的化学物质》专题复习课【教学内容分析】1.以身边的三种物质为线索组织教学的策略。
看到“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课题学生一定有着好多的困惑,通过维生素C 泡腾片加入水里时有气泡冒出,提出气体是什么的猜想,并指出这个实验中的化学物质,从而切入课题并展开复习。
改变过去复习课只是机械性就事论事的复习,而是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化学物质原来就在身边,以维系生命活动“呼吸”的有关物质二氧化碳、氧气和水为线索来组织教学、推动课堂。
3.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的原则。
怎样让学生从探究中发现问题、自主复习知识、锻炼能力、产生求知欲望正是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核心,为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要贯彻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的教学原则,教师由传授者的角色转换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
二氧化碳、氧气和水是身边重要的化学物质,也是贯穿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下两册课本的重要物质,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重要一部分。
在刚刚结束新课的时候,学生对于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已淡忘了很多,这时提出身边的化学物质--二氧化碳、氧气和水的系统复习很有必要。
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本身是重要的内容,配以”氧气的功与过”、“你对二氧化碳知多少”等问题的讨论探究,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复习更有新意,对知识的探求更上一个台阶。
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水的组成、水的净化、燃烧的条件、铁钉锈蚀的条件、溶液的形成等重要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枯燥的复习阶段耳目一新,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复习过程中,展示了化学学习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复习二氧化碳、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掌握一般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和常见气体的性质、用途。
2.通过复习有关“水”的一系列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与水相关的知识以及水的用途。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关注身边的化学物质并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二单元身边的化学物质复习 教学案-化学九年级上册

学科:化学班级:九()日期:0305 教者:课题:第2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2 课时数: 1 类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2.学会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初步理解操作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一、知识回顾(一)氧气的实验室制备1.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为固体,反应条件为时,可选用装置;反应物为液体,反应条件为时,可选用装置;2.收集方法:因为氧气,可用法收集;因为氧气,可用法收集;3.验满方法:(1)若用排水法收集时,当看到,表明氧气已收集满;(2)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则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若,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1.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制取装置:乙装置中,长颈漏斗末端应伸入液面以下,理由是3.收集:用法收集,将燃烧的木条放在,若木条,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收集满后盖上玻璃片,放在桌上。
二、思考与交流1.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成氧气和水。
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滴加速度。
回答下列问题:⑴分液漏斗中应放入的物质是,锥形瓶中应放入的物质是。
⑵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填字母);如果采用E装置,则气体应该从(填字母)端进入,也能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
⑶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C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断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
其原因是。
⑷若实验时用此法代替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优点是(填序号)A.生成物中只有氧气B.不需加热C.需加热 D.更为经济⑸装置A中反应剧烈,据此提出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是A.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B.用体积小的锥形瓶C.加热反应物2.馒头面包等发面食品的一个特点是面团中有许多小孔,它们使发面食品松软可口。
初中化学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教案设计范文

初中化学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教案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复习我们身边的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以及生产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好科学、爱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复习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和生产过程。
2.强化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对于科学发现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准备:1.实验装置:烧杯、试管、反应瓶等。
2.实验药品: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等。
3.实验记录表和观察记录表。
4.教学PPT。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1.利用PPT展示一些孩子们熟悉的物质,例如水、盐、糖等,并引导学生回忆这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如何产生的?他们是如何应用在我们生活中的?Step 2:复习(15分钟)1.回顾和复习学生在前几堂课学到的有关物质的性质、用途和生产过程的知识点,例如水的性质、用途和生产过程。
2.给学生一个任务:选择一个物质,调查并总结其性质、用途和生产过程,并准备一个简短的口头报告。
Step 3:实验探究(35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物质,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实验设计的要求:a.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b.学生能够观察并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差异。
c.学生能够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3.老师辅助学生进行实验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4:实验结果讨论(15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用途和生产过程,并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2.学生报告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思考,讨论其他同学的观点。
Step 5:知识总结(15分钟)1.学生根据实验和讨论的结果,总结不同物质的性质、用途和生产过程,并填写观察记录表。
2.学生交流自己的总结和发现,老师进行补充和点评。
初中化学身边的化学物质总复习PPT优秀课件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订计划 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解释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散的溶液。 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5.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6.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7.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用常见酸、碱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 食醋等食品有酸味 • 食物消化 • 金属表面除锈 • 大理石地面、建筑物被腐蚀 • 皮肤、衣物等被腐蚀 • 化学试剂的保存(密封)、变质 • 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 油污洗涤 • 工厂废水、废气的处理 • 治疗胃病、皮肤肿痛等 • 化肥的合理使用
一科学探究
本主题的教学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 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 其变化。用五彩缤纷的化学物质和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让 学生体验化学美。通过本主题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 的重要意义。
用氧气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3. 理解层次(★★★) (16个)
三、复习建议
重要代表物
金属: 铁 纯 单质 非金属: 氧气
净
物 质
物
化 合 物
氧化物: 水,二氧化碳
酸: 盐酸,硫酸 碱: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盐: 食盐, 纯碱, 碳酸氢钠,碳酸钙
混合物: 空气, 合金(生铁,钢)
关注课本上的配图
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课

6、二氧化碳能不能灭所有的火灾?
7、区别食盐水与蒸馏水一定要用蒸发吗?
8、过滤过程中为什么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9、水的净化方法中哪些是化学变化?
三、师生互动,导学达标
性质活泼的氧气
奇妙的二氧化碳
性质
物理性质
1、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中,红磷燃烧后生成的白烟会不会影响水的进入的量?
2、做铁丝在氧气燃烧的实验中未见火星四射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点燃时为什么要用火柴,还要等火柴快燃尽时再自上而下慢慢放入集气瓶?
3、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属于分解反应吗?二氧化锰是反应物还是条件?
4、为什么叫“奇妙的二氧化碳”?
五、作业布置
本章作业:1—4
六、教学后记
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课
主备人:钱兴勇
审核:
教学目标
1.归纳知识点,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反思学习能力,找出自身的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学习利用集体的智慧弥补自身的不足;
4.形成知识网络,教会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氧气、二氧化碳、水制法、性质及用途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补充栏
一、课前预习检测
我们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要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变化与性质、用途与制取。所以我们第二章就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物质,学完以后,让同学们回去反思回顾了一下,有哪些是自己不太明白的或想在复习时搞得更清楚一些的问题,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归纳了一下,还是请同学们自己解决。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相同点
不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气
氧气 (O2)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氧气的用途:
氧气的制取 工业制法: 实验室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
跟C、P、S等非金属反应
O2化学性质:
跟Fe、Cu、Al等金属反应 跟CO、CH4等化合物反应
2H 反应原理: 2O2MnO22H2O+O2↑
O2 实 验 室 制 法
2 KMnO4△K2MnO4+MnO2+O2↑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SO2 可吸入颗粒物
NO2 CO
• 空气的成分有哪些?它们各占多少?
空气
氮气(78%) 氧气(21%) 二氧化碳(0.03%) 稀有气体(0.94%) 其他(0.03%)
1、我们是如何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它是利用了氧气的什么性质? 3、利用此性质氧气还能和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4、氧气还有其它性质吗?
制取装置: 1、固液不加热 2、固体加热 收集方法:
验证方法 :
用带火星的木条
你知道自然界中是如何产生氧气的? 二氧化碳+水 光照、叶绿素 葡萄糖+氧气 CO2 H 2O C6H12O6 O2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二氧化碳虽然很少 (0.03%),但是很重要。 二氧化碳( CO2 )还有哪些性质?
请根据生活经验及所学知识,归纳二氧化 碳有哪些性质、并找出与性质相关的用途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用途
物理性质
干冰的气化 能溶于水
人工降雨 制汽水 气体肥料
化学性质
参与植物光合作用
不能燃烧,也不支 持燃烧 与碱溶液的反应
灭火
制碳酸盐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 CO2 ) 实验3;2HCl=CaCl2+H2O+CO2↑
CO2 实 验 室 制 法
制取装置:
固液不加热 向上排空气法
收集方法:
验证方法 : 用澄清的石灰水
• 大家知道二氧化碳对于我们人类非常重要, 那么是不是说二氧化碳越多对我们人类就 越好?
• 二氧化碳含量超标会威胁到人的生命。北 方冬天有人进入储藏白菜的地窖中,因二 氧化碳含量较高而缺氧窒息死亡。 1、地窖中二氧化碳含量为什么较高? 2、为保证自己的健康,进入地窖时,该怎 么办?
表演
• 一个同学说出氧气的性质,其他同学说出 二氧化碳的对应的性质
• • • •
课堂小结: 1、空气的成分及污染。 2、氧气的性质、用途及制法。 3、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及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