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突变对人类的影响
微生物与人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的关系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微生物的世界中,这些微生物对于我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系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微生物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工业生产中,微生物也被广泛应用于发酵、制药、环保等领域。
微生物还可以通过与人类的互动来影响人类的健康。
例如,一些微生物可以帮助人类消化食物,而另一些微生物则会导致人类生病。
因此,保持身体健康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微生物群落。
然而,人类对于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一些微生物可能会对人类造成危害,而另一些微生物则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于微生物的研究和了解,以便更好地利用它们来促进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我们需要加强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以便更好地促进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微生物群落是人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口腔微生物和肠道微生物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口腔微生物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口腔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口腔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在口腔内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参与口腔的生理功能,如咀嚼、消化和语言等。
同时,口腔微生物也与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肠道微生物是指生活在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同样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在肠道内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等过程。
肠道微生物也与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口腔微生物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口腔微生物可能影响肠道微生物的定植和代谢。
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也可能影响口腔微生物的定植和代谢。
口腔微生物可能在食物摄入过程中影响肠道微生物的定植。
食物经过口腔时,口腔微生物会与食物接触,部分微生物可能随食物进入肠道,影响肠道微生物的定植。
微生物突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微生物突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XXX(生物工程一班生命科学学院XXX大学哈尔滨150080)摘要:在微生物中,突变是经常发生的,学习和掌握突变的规律,不但有助于对基因定位和基因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的了解,而且还为微生物选种、育种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于致癌物质的检测也有重要意义。
在微生物纯种群体或混合群体中,都可能偶尔出现个别微生物在形态、生理生化或其他方面的性状发生改变。
改变了的性状可以遗传,这时的微生物发生变异,成了变种或变株。
本文就微生物突变对人类社会工业、医学这两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微生物突变、诱变育种,工业,医学,影响。
Microbial mutation impacts to human societyZhengZhengqiaoThe first class of Biotechnology ,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150080Abstract: in microbial mutation is often happens, to learn and master the regular pattern of mutation, is not only helpful for gene mapping and gene function and other 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of understanding, but also provide necessary theoretical basis for microbial seed selection, breeding, and also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carcinogens detec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microbial pure or mixed groups, is likely to be occasional individual microbes in morphology,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traits or other aspects of the change. Change the traits can be inherited, at this moment microorganism mutates, became the varieties or strains. In this paper, the microbial mutation of human social and industrial, medical, the influence of these two aspects are discussed.Keywords: microbial mutation, mutation breeding, industry, medicine, affected.一、微生物突变的含义及类型突变是指遗传物质突然发生稳定的可遗传的变化,它有两个意义:一是指与野生型不同的个体所携带和传递的基因组变异结构,这种变异结构可以是基因水平的,也可以是染色体水平的;突变的另一个意义是指上述变异结构发生的过程。
微生物环境中基因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微生物环境中基因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微生物环境是一个广阔而多变的领域,它包含了普通人日常接触不到的微生物世界。
微生物环境中每个生物体的基因都会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基因水平的变化。
这些变化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在微生物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决定微生物生命的存活和繁殖。
在微生物环境中,基因水平的变化有多种形式。
其中最常见的是突变、转移和表达调节。
突变是指由于DNA复制过程中的错误导致基因序列发生改变,可能是发生在DNA单个碱基中,也可能涉及到更大范围的改变。
突变可以是有利的,也可以是不利的。
有利的突变可以导致基因的功能增强,从而使微生物更适应环境。
不利的突变可能会导致基因的功能减弱,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转移是指微生物之间基因交换的过程。
这种基因转移可以发生在微生物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通过垂直遗传。
直接接触往往发生在微生物共生或寄生关系中,垂直遗传则是指将基因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其后代。
基因转移在微生物环境中非常常见,因为微生物是非常适应环境的生物体,它们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环境来生存。
表达调节是另一种微生物基因水平的变化方式。
微生物通过一系列的调节机制来控制基因表达,从而适应不同的环境。
这种调节机制包括转录调节、翻译调节等,可以使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改变。
表达调节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微生物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发生改变。
基因水平的变化对微生物的影响非常明显。
首先,它们会影响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突变或转移可能会使微生物更具有生存优势,使其在环境中更快地生长和繁殖。
表达调节的变化则可以让微生物更加适应特定的环境,增强其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其次,基因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微生物在人类的身体内的作用和影响。
医学领域中,微生物非常重要,它们在人体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细菌和病毒可以通过基因水平的变化来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微生物的基因水平的变化还可能导致药物抗性的出现,使得治疗过程更加困难和复杂。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和最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其繁衍和演化过程受到遗传变异的影响。
遗传变异是指微生物种群中的基因和基因组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微生物进化的基础,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存条件。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机制以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一、微生物的遗传变异机制1. 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突然和不可逆的改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
基因重组则是指基因间的DNA 重组,可以通过基因重排、基因转座和DNA互换等方式发生。
这些突变和重组事件是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主要机制。
2. 水平基因转移:水平基因转移是指微生物之间的DNA交换,这种交换可以发生在不同物种和不同亚群之间。
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微生物可以获得新的基因和基因组片段,从而增加遗传多样性。
二、微生物的遗传进化1. 选择压力与适应性进化:选择压力是指外界环境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不同的微生物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适应性较高的个体会更容易幸存和繁衍。
这种适应性进化使得微生物群体在进化过程中慢慢适应并优化其生存策略。
2. 快速复制与漂变:许多微生物具有非常短的生命周期和高速的繁殖能力,这使得它们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变异。
这种快速复制和大规模变异的能力称为漂变,为微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可塑性。
三、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人类健康1. 耐药性的产生:微生物遗传变异是引起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微生物遗传变异使得一部分微生物获得了抗生素的抵抗能力,这导致了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下降,对人类健康带来了威胁。
2. 病原性的演化: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还可以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演化和新的疾病的出现。
例如,流感病毒的遗传变异使得它能够绕过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新的流感病毒亚型的出现,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挑战。
四、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1. 生态位的占据: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使得微生物群体在不同的生态位中占据不同的地位。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机制研究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机制研究微生物是非常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尽管微生物在人类社会中很常见,但几乎被我们忽视了。
然而,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机制的研究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微生物的遗传变异机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主要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转移两种方式。
1.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微生物基因组中的某个基因发生突变,进而导致微生物的性状发生变化。
目前,常见的基因突变方式有以下几种:(1) 点突变:点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一个碱基被替换为另一种碱基,从而改变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2) 缺失突变:缺失突变是指在基因组中丢失了一段DNA序列,导致基因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
(3) 插入突变:插入突变是指在基因组中插入了一个外来的DNA片段,从而改变了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2. 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是指微生物通过吸收外源性DNA,将其整合到自身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新的基因表达方式和功能。
基因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转化:微生物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直接吸收裸露的DNA分子,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
(2) 转导:某些特定的噬菌体可以在感染细菌过程中将自己的DNA 插入细菌基因组中。
(3) 结合:某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细胞接触,将DNA直接传递给相邻微生物。
二、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对进化的影响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在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快速适应环境微生物繁殖速度快,遗传变异频繁,使得微生物能够迅速适应各种环境压力,例如抗生素的应用导致微生物产生耐药性。
2. 增加生存竞争能力遗传变异使得微生物个体之间产生差异,有利于个体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提高生存竞争能力。
这种竞争过程会导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选择。
3. 产生新功能遗传变异还可以为微生物提供新的功能,使其在特定环境中得以生存。
例如,某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基因转移获得降解特定物质的能力,成为环境修复的重要角色。
三、微生物遗传变异与人类健康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不仅对微生物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保护

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保护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在日常生活中,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积极影响1.1 益生菌维护肠道健康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内最复杂的微生物系统之一,与人体免疫系统、新陈代谢等密切相关。
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能够稳定肠道菌群、促进营养吸收,同时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长期食用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或服用益生菌制剂,有助于提高肠道健康,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1.2 发酵食品提供营养和保护微生物参与了很多发酵食品的生产过程,如酸奶、豆腐、酱油等。
这些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食物中的复杂物质,提供更易于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
此外,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还能产生有益物质,如乳酸和维生素等,有助于维持人体内菌群的平衡,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1.3 土壤中的微生物促进心情和免疫系统近年来,研究发现土壤中的微生物可能与人的心情和免疫系统有关,对改善人类的精神健康有积极影响。
接触土壤时,人体会吸收到一种叫做芽孢杆菌的微生物,它能够刺激身体产生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提升心情。
此外,土壤中的微生物还能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降低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二、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2.1 疾病的传播媒介微生物是许多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例如,呼吸道疾病常常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如流感、肺结核等。
此外,肠道感染也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如细菌性肠道感染、腹泻等。
这些疾病的传播威胁了人类的健康,要加强相关预防和控制措施,如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接种疫苗等。
2.2 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生素耐药性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微生物能够通过基因突变或转移耐药基因等方式,抵抗抗生素的作用,导致治疗难度增加。
这不仅对个体的治疗带来困扰,也对公共卫生形成潜在威胁。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及其对人类安全的影响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及其对人类安全的影响药物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抗生素或其他抗微生物药物产生抗性的能力。
这一问题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并且对人类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原因、传播机制以及对人类安全的影响。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滥用抗生素是造成耐药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抗生素在医疗、养殖业和农业等领域中被过度使用,导致微生物暴露在低剂量药物的长期压力下,逐渐产生抗药性。
其次,不规范使用抗生素也加剧了耐药性的发展。
许多患者滥用抗生素,未按照医生的处方和用药指导进行使用,导致微生物有机会逃避抗生素的杀菌作用。
此外,不合理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和卫生环境也为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传播机制非常复杂。
水平基因转移是最主要的机制之一。
微生物可以通过共享或交换抗性基因,使得原先敏感的菌株获得耐药性。
此外,耐药性基因还可以通过转座子等质粒媒介传播给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这种传播方式使得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都具备了抗药性,增加了抗微生物药物治疗的难度。
除了水平基因转移,微生物的突变也是耐药性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微生物会通过自身基因突变来适应抗生素压力,进一步发展耐药性。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对人类安全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抗生素耐药性使得传统的常见感染疾病重新变得具有威胁性。
例如,一些细菌对多种抗生素均具有耐药性,导致原本可轻易治愈的感染难以根除。
其次,抗生素耐药性还增加了医疗操作的风险。
如果细菌在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中逐渐产生耐药性,这将导致手术和其他治疗过程的失败,并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还给公共卫生带来了重大挑战。
耐药性细菌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导致暴发流行病,严重威胁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为了解决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严格监管抗生素的使用,减少和限制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发生。
其次,宣传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正确用药的知识。
微生物变异

微生物的基因组小(DNA链短),而且大多处于活动状态。
基因突变一般是单个DNA分子发生变化。
基因组小的话单个分子变化对基因组的影响就大。
而且细菌是单细胞生物,靠分裂繁殖,一旦突变必然会遗传给子代。
相对而言高等动物的基因组比较大,而且大部分不活动,还有很多非功能区,单个分子变化对基因组的影响就小。
而且高等动物靠生殖细胞繁殖,只有生殖细胞发生突变,变异才会遗传。
其他细胞发生突变不会遗传到子代。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任何生物都是在不断进化的,都存在着变异。
然而微生物的变异在自然界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没谁能比得上。
在自然条件下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儿子”会变得比“老子”更加历害,本领更为强大,而且这些本事还会一代一代往下传。
并且说变就变,又迅速又彻底。
这一切均与微生物的构造有关。
微生物的结构十分简单,没有植物那样的根、茎、叶,也不像动物有各种复杂的系统,微生物多是单细胞或是由单细胞构成的群体,变异相对简单得多。
微生物的变异对人类来说有利也有害。
比如抗药性的产生对人类就十分有害,致病菌产生抗药性,我们就不得不研制新药来对付它们,这样就会消耗掉人类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当然,有些微生物的变异对人类还是有利的。
比如各种为人类服务的微生物们在产生变异后,能加大微生物工业品的产量和质量,在单位时间内的原料利用率增加,会给人类带来更多更好的食品。
了解了变异的双重性后,人们就可以人为地控制微生物的变异,让微生物们更好的为人类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微生物遗传育种论文题目:微生物的突变对人类的影响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微生物的突变对人类的影响摘要:微生物突变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
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
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
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
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
关键词:微生物突变、变异、甲流、病原微生物Microbial mutation effects on humansAbstract:Microsoft jas black Microsoft jas black microbial mut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on human is led to the populari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50% of human diseases are caused by viruses.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data published in all diseas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ccupied the first place. Of microorganisms cause human disease history, also is the humanity and the incessant struggle history.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the human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the new now and reproduce or microbial infection occurrence, such as a large number of viral disease has been a lack of effective drug treatment. Some diseases pathogenic mechanism is not clear. A large number of broad spectrum antibiotics abuse caused strong selection pressure, make many strain mutates,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drug resistance, a new threat to human healthKey words: Microsoft jas black Microsoft jas black microbial mutation, variation, the a/h1n1 flu,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微生物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这个星球上了,它也将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化而进化,或许它在人类生命消失之后还会存在于这个星球。
从一定程度上说,在地球上,面对微生物,我们人类更像是客人[1]。
而由于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力极强,它不会像动物或者植物那样出现某个种类的灭绝,科学的发展,也只能是尽力控制病毒[2]。
微生物的变异更是对人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对工业影响工业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药、冶金、采矿、石油、皮革、轻化工等多种行业。
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3]。
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
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调节剂参与食品发酵过程,对其进行的基因组学研究将有利于找到关键的功能基因,然后对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适于工业化的生产过程。
国内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将在基因组测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与维生素C生产相关的重要代谢功能基因[4],经基因工程改造,实现新的工程菌株的构建,简化生产步骤,降低生产成本,继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
对工业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不断发现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生成相关的功能基因[5],并将其应用于生产以及传统工业、工艺的改造,同时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2.对农业影响据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因病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可高达20%[6],其中植物的细菌性病害最为严重。
除了培植在遗传上对病害有抗性的品种以及加强园艺管理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
因此积极开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认清其致病机制并由此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显得十分紧迫。
经济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国际上第一个发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
还有一些在分类学、生理学和经济价值上非常重要的农业微生物,例如:胡萝卜欧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单胞菌以及我国正在开展的黄单胞菌的研究等正在进行之中[7]。
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刚刚测定完成。
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从人类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信息筛选治疗性药物的方案,可以尝试性地应用到植物病原体上。
特别像柑橘的致病菌这种需要昆虫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种类,除了杀虫剂能阻断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过遗传学研究找到毒力相关因子,寻找抗性靶位以发展更有效的控制对策[8]。
固氮菌全部遗传信息的解析对于开发利用其固氮关键基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对医药方面的影响微生物突变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9]。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
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
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10]。
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
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
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
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4.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和应用微生物技术有助于消除环境污染,增进人类健康。
微生物分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土壤中还有一种叫中庸微生物,中庸微生物是墙头草,没有立场和观点,当有益微生物占主导地位时,它即转变为有益微生物。
EM、AM、CM等有效微生物均属有益微生物,是动植物和土壤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是土壤中的卫士和工程师,它们不断地分解着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如化肥的残留物质,农药的残毒及不能被植物根系直接吸收利用的其它物质[11]。
没有微生物的不断增值和分解,动植物就很难生存。
5.对科技发展的影响生化武器危险令人恐怖,病原性微生物还可能成为生物战和生物恐怖主义的武器,生化武器的危险性日趋增大。
目前发现有多种病原微生物可能用作为生化武器。
生化武器危险令人恐怖。
微生物的进化是导致新病原微生物出现的内在因素[12]。
病原微生物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大片段基因的获得或缺失的“飞跃”式突变,由此产生了致病原,病原微生物获得了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和产生毒素的能力。
当然,由于基因的差异,一些人对某一传染病天生拥有更强的抵御能力,更有机会存活并繁殖后代。
因此,一场传染病的袭击,会使劫后的人群中拥有抗病基因的人比例增加,这就是进化。
文明延续已久的社会,人群对部分疾病的抵抗力得到部分增强[13]。
但人类已经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因此,微生物的变异与科技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联系。
在微生物中,突变是经常发生的,学习和掌握突变的规律,不但有助于对基因定位和基因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的了解,而且还为微生物选种、育种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于致癌物质的检测也有重要意义[14]。
参考文献:[1] 庄铁城, 林鹏,秋茄红树林周落叶自然分解过程中的环境效应, 中国红树林研究与管理( 范航青主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21- 26.[2] Jones MDM, Forn I, Gadelha C, Egan MJ, Bass D,Massana R, Richards TA. Discovery of novel intermediate forms redefines the fungal tree of life. Nature, 2011,474(7350): 200–203. [3] Li X, Qin L. Metagenomics-based drug discovery and marine microbial diversity. Trends Biotechnol, 2005, 23(11):539–543.[4] Gherman A, Chen PE, Teslovich TM, Stankiewicz P,Withers M, Kashuk CS, Chakravarti A, Lupski JR, Cutler DJ, Katsanis N. Population bottlenecks as a potential major shaping force of human genome architecture. PLoS Genet, 2007, 3(7): e119.[5] 祝雯, 詹家绥. 植物病原物的群体遗传学. 遗传, 2012,[6] Zheng T L, Cai L Z, Jiang X Y. Studies on t he r ole o f mar ine bacter ia in t he upw elling ecosystem[ J] .Act a Sinica Oceano lo gica , 1993, ( 2) : 261- 272.[7] Zheng Z C, zheng T L. Bio sy nthetic conditio ns and pro perties o f St reptomyces SP. Chitina se iso lat ed from the mangr o ve r hizo spher e[ J] . Asian Marine biolog y, 1993, ( 10) : 41- 44. [8] Zheng Tianling , Chen Jincai. Ecolog ical functions o f micr oo rg anisms in Co astal Zo nes, In Land Sea Inter act ion in Chinese Coastal Zones[M ] . edited by Zhang Jing , Beijing : China Ocean Press. 1998.226- 237.[9] Zaratiegui M, Vaughn MW, Irvine DV, et al.CENP-B preserves genome integrity at replication forks paused by retrotranspo son LTR[J]. Nature,2011, 469(7328): 112−115.[10] 刘刚. 后基因组时代的微生物遗传学[J]. 遗传[11] Forterre P, Philippé H. Where is the root of the universal tree of life? Bioessays, 1999, 21(10): 871–879.[12]陆文清,李德发,武玉波.病原微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机理[J].畜禽业,2000,09:14-15.[13]陈春荣,刘建华.病原微生物向人类挑战[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4):66-67.[14] 祝雯, 詹家绥. 植物病原物的群体遗传学. 遗传, 2012,34(2): 157–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