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考文言文试题集锦4

合集下载

200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200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陶渊 明对你的影 响。
( 北 湖
周 旺 平设 计 )
韩愈 《 马说 》 乐 均 《 、 食饵 录 》
[ 甲] 世 有伯 f , t 然后有千里马。 . 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 。 虽有 名马, 故 祗辱 于奴隶人之手 , 骈死 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 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 一食或尽 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 马也 , 是 虽有 千里之 能, 不饱 , 不足 , 食 力 才美不外 见 , 且欲 与常马等 不可得 , 安求其 能千 里
泽文
造饮: 一 穿Biblioteka : 一 会意: 一 觞 : — —
3你眼 中 的五柳 先 生 是怎样 的人 ?尽 可能 依 据 文中 的语 言想 象 出来 .

4 . 据说渚葛亮少时 与徐庶 、 石广元 、 孟公威 了人一起读书. 三人务于精熟. “ 而亮独观其大略” 正是这种 “ . 观大略” 的读书法, 使诸葛亮学了一肚子文韬武 略。 你认为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陶渊明的滨 # 方法是否有相同之处? 请简要说
也?
不 后 悔 如 此 而 已 . 活 四 十 年 , 许 能有 点 出 E。 再 也 -
请你想一想两篇传记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
答:
6陶渊明对后世 的影响极大。 白曾说 : 何时到彭泽 , . 李 “ 狂歌五柳前。 ”白居 易也 曾说 : 常受陶彭泽 , “ 文思何高玄 。 请你结合 已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 , ” 说说
乎?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驮?蔫天氏之民欤?
( 自《陶渊 明集 》 选 ) I 释下 列 加着 重 号的 侧语 的 含义 。 . 解 (1 造 饮辄 尽 ) ( 短 橱穿 结 2) ( 每 有会 意 3) 【 衔 觞 瞅诗 4) 2翻译 下列 句子 . 不戚戚 于 贫 贱 . 汲 汲于 富 贵 不

2006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集锦

2006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集锦

2006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集锦(部分)(一)新题型语音文字(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试题)1.图1是“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一个宣传栏,仔细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 图1(略)(1) 请在后面横线上写出“略”字的读音:。

(1分)(2) 按照部首检字法,“博”字应查部。

(2分)(3) 下面词语中的“领”字与“领略”中的“领”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领土b.领悟c.领唱d.领袖应用文(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试题)(三)语言运用8. 向阳中学团委将评选校“优秀学生团员”,请你以班级团支部的名义,为本班团员张光明写一份“优秀学生团员”推荐信,参加学校的评选。

(70字左右)推荐信学校团委:此致敬礼!九年级一班团支部2006年6月12日诗文默写(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试题)(二)诗文默写4.必做题:请默写唐朝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

5.选做题:请任意选取4道小题作答。

①杜甫在《望岳》一诗中,想像自己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②《〈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④,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⑤,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⑥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6. 必做题:请默写清明文学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一诗。

7. 选做题:请任意选取4道小题作答。

①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中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②唐朝诗人李商隐在《无题》一诗中,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的诗句是:,。

③,左臂悬敝筐。

(白居易《观刈麦》)④,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⑤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⑥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鲁迅《社戏》)评价自我(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试题)6.伴着流金的岁月,你各方面的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006中考文言文试题集锦4

2006中考文言文试题集锦4

2006中考文言文试题集锦4六十一、(盐城)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8分)处之不易①殷仲堪②既为荆州,值水俭③。

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

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虽欲率物④,亦缘其性真素⑤。

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⑥,云我豁⑦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⑧其存⑨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解:①处:居于高位;易:改变。

②殷仲堪:人名。

③俭:荒年。

④率物:为人表率。

⑤素:朴素。

⑥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刺史。

⑦豁:抛弃。

⑧尔曹:你们。

⑨存:谨记。

1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辄拾以啖之:盘外无余肴:亦缘其性真素:勿以我受任方州16.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2分)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

17.文中“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解释为: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份,哪能攀上高枝,就把树干抛弃了呢?这句话给<;:怎样的启示?(2分)答案:15.(4分)啖:吃。

肴:莱。

其:他。

以:因为。

16.(2分)翻译:殷仲堪刚任(做)荆州刺史,正赶(遇或碰)上水灾荒年(如错、漏译“为”“值”各扣1分)。

17.(2分)人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改变原来的品行、志向(如只答安于清贫给1分)(意思对即可)。

六十二、(扬州)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

(14分)【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中考文言文试卷答案

中考文言文试卷答案

中考文言文试卷答案2006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课改实验区)[三](15分)14.(3分)(1)从:听从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2)罔:迷惑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3)好:喜爱或:喜好、喜欢 (每小题1分)15.(4分)(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 16.(4分)第①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第②则:择友之道17.(4分)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2007年芜湖市初中语文毕业学业考试17、(2分)(1)通“避”,躲避。

(1分)(2)眼泪。

(1分)18、(4分)(1)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兀亡更严重的事。

(2分)(2)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2分)19、(4分)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2分)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2分)20、(1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或“舍生取义者也”)21、(4分)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

(2分)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

(2分)2008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14、①嗜:“爱好”或“特别爱好”“喜欢”②走:跑③汤:热水15、(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2)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像这样。

16、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17、(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18、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敢于发问(4)学习要有主动性(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2008年芜湖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17.(3分)(1)跟从,随从 (2)第二年 (3)下雨(各1分)18.(4分)(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06年全国各地区100套中考试卷中精选的文言文专项试题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06年全国各地区100套中考试卷中精选的文言文专项试题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06年全国各地区100套中考试卷中精选的文言文专项试题集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06年全国100套中考试卷专项汇编——文言文阅读篇江苏省阜宁县城东初中孔凡勇2006年无锡市考试语文试题3.解释下列文段中加点的词。

(3分)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废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①適②等③死(二)(11分)王翦将兵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

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

”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①势壮勇,其言是也。

”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

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

龟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

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

李信果辱秦军。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目:“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为③听将军计耳。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大破荆军。

注:①果:果断。

②顿舍:停止。

③为:惟。

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4分)①少而好兵——②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③于是引兵而西——④李信果辱秦军——9.下列句中的“以”与“寡人以不用将军计”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始皇以为贤勇D.扶苏以数谏故10.翻译下列句子。

(3分)①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

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儿何人而足?’11.你怎样看待王翦由“谢病”而重新“将兵”大破“荆军”的举动?试结合义段作简要分析。

2006年中考文言文复习题(课内)-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试卷、模拟题-初中语文试卷

2006年中考文言文复习题(课内)-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试卷、模拟题-初中语文试卷

2006年中考文言文复习题(课内)-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试卷、模拟题、复习资料-初中语文试卷-试卷下载0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题10篇2006年中考文言文复习题(课内)《幼时记趣》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掌握读音,注意写法)(1)余忆童稚时()(2)见藐小微物,比细察其纹理()(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4)果如鹤唳云端()(5)怡然称快()(6)于土墙凹凸处()(7)以土砾凸者为邱()()(8)凹者为壑()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__________ _____(2)故时有物外之趣__________ _____(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__________(4)徐喷以烟_____(5)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__________ (准确解释文言词语)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准确翻译文言语句)(1)故时有物外之趣A.因此有时有与众不同的乐趣B.过去经常有与众不同的乐趣C.因此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D.过去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2)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A.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赞好B.如果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就会令人高兴得连声赞好C.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非常高兴的样子D.如果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显出非常高兴的样子4.汉语中某些动物的叫声有其相对固定的词来描绘,如本文中的“鹤唳”。

请写出下列动物的叫声。

马_____ 犬_____ 狼_____ 虎_____ 猿_____ 狮_____ 鸟_____5.填空。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作者_____ ,字_____ ,_____ 代作家。

(2)本文围绕_____ 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_____ 、_____ 、_____ 的趣事。

(3)出自《幼时记趣》的成语有:(1)_ (2)_____ (3)_____ (文学常识、中心意思、沿用至今的成语知识记忆)二、阅读理解(一)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2006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

2006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测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学校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一、基础(20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6分)对峙.()颓.然()绮.丽()蜷.伏()侥.幸()提.防()中.看()湛.蓝()怂.恿()剽.悍()犀.利()湮.没()2、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3分)A、无记于事寡不敌众清澈斑斓B、疙疙瘩瘩眼花瞭乱娴熟伫立C、略胜一筹悄无声息眺望糟蹋D、沸沸扬扬参差不齐酿蜜遨翔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3分)(1)深黑的样子。

()(2)形容差得很远。

()(3)有条理,不混乱的样子。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下面文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你在句子后面的括号中说明。

(4分)(1)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2)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5、试说明下边句中的加点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4分)(1)“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一句中“也许”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一句中的“连”、“也”两字能否删去?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6——10题(14分)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2006-2013上海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试题

2006-2013上海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试题

2006-2013上海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试题2006(四)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2分)秦西巴纵麑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

孟孙归,求麑安在。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人乎?”[注释] ①纵麑(ni):放走小鹿。

麑:小鹿。

②窃:私自。

③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

在文中指老师。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1)使.秦西巴持归烹之()(2)居.一年,取以为子傅()8.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A对一头小鹿也不能忍受,又何况对人呢?B对一头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C连一头小鹿都不能容忍,怎么能容忍一个人呢?D连他都不忍心伤害小鹿,其他人会忍心伤害吗?9.秦西巴“纵麑”的原因是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10.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3分)2007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2分)鲍君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

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

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

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

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

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

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⑵问其故.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______9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____(3分)10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3分)2008(四)阅读下文,完成第7—10题(12分)误认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

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

”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中考文言文试题集锦4六十一、(盐城)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8分)处之不易①殷仲堪②既为荆州,值水俭③。

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

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虽欲率物④,亦缘其性真素⑤。

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⑥,云我豁⑦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⑧其存⑨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解:①处:居于高位;易:改变。

②殷仲堪:人名。

③俭:荒年。

④率物:为人表率。

⑤素:朴素。

⑥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刺史。

⑦豁:抛弃。

⑧尔曹:你们。

⑨存:谨记。

1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辄拾以啖之:盘外无余肴:亦缘其性真素:勿以我受任方州16.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2分)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

17.文中“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解释为: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份,哪能攀上高枝,就把树干抛弃了呢?这句话给<;:怎样的启示?(2分)答案:15.(4分)啖:吃。

肴:莱。

其:他。

以:因为。

16.(2分)翻译:殷仲堪刚任(做)荆州刺史,正赶(遇或碰)上水灾荒年(如错、漏译“为”“值”各扣1分)。

17.(2分)人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改变原来的品行、志向(如只答安于清贫给1分)(意思对即可)。

六十二、(扬州)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

(14分)【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1)蔽林间窥之()(2)稍近益狎()(3)驴不胜怒,蹄之()(4)扪烛而得其形()14.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

这个句子是(2分)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16.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

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4分)答案:13.(1)偷看(2)更加(3)用蹄子踢(或“踢”)(4)摸(每题1分,计4分)14.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答后半句亦可,其它的“者”都理解为“……的人”)15.(1)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2分,主要以“骇”、“遁”、“且”、“噬”为采分点。

)(2)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像蜡烛。

”(2分,以“或”、两个“之”为采分点。

)16.参考答案:①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②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③认识事物要亲身实践,不能主观臆断;④要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盲目推断。

评分标准:4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六十三、(宜昌非课改)一、宜昌(古称夷陵)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阅读下边两组古诗文,然后答题。

(本题共9小题,计16分)(一)独游..玉泉寺Array(唐)白居易云树玉泉寺,肩舁①半日程。

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

新叶千万影,残莺三两声。

闲游竟未足,春尽有余情。

————————①肩舁(yú): 即滑竿。

山水(清)王之栋去城十五里为白洋,面俯江流,峰峦四列,有商英墓、传磬寺。

掩映村落,可供吟赏。

四十里,入沧茫溪,一带澄然如秋水。

……从沧茫溪而进,别是一洞天。

仲春时,桃花盛开。

春暮,落花片片,点衣沾履。

高岩远壑,苍松郁然;平畴广野,飞楼跨之。

而尖山飘遥在望。

折之而西虎牙荆门两峰相对何其雄也。

……1.阅读《独游玉泉寺》,写出与诗题中的“独游”相照应的诗句。

(2分)2.《戏赠丁判官》中“争劝行人把一杯”和一句脍炙人口的唐诗意思相近。

写出这句唐诗。

(2分)3.解释《戏赠丁判官》中加点的“维”的意思。

(1分)4.请给《山水记》中划横线的句子加上3个标点,使句子读起来通顺。

(2分)5.用自己的话写出《山水记》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大意。

(2分)(二)诗二首莫愁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唐·王睿)宁赴常流终不悔,做成雄鬼亦堪奇。

亡秦三户因何故,日月江河一卷诗。

(郭沫若)刘一儒传时有夷陵刘一儒者,字孟真,亦居正姻亲①也。

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屡官刑部侍郎。

居正当国②,尝贻书规之。

居正殁,亲党皆坐斥③,一儒独以高洁名。

寻拜南京工部尚书。

甫半岁,移疾④归.(a)。

初,居正女归.(b)一儒子,珠翡纨绮盈箱箧(qiè),一儒悉扃⑤之别室。

居正死,资产尽入官,一儒乃发向所缄物还之。

南京御史李一阳请还一儒于朝,以厉恬让⑥。

帝可其奏。

一儒竟不赴召,卒于家。

天启中,追谥庄介。

————————(《明史·列传第一百O八》)①姻亲:因婚姻而构成的亲戚。

②居正当国:张居正(明代宰相)主持国政。

③坐斥:获罪遭贬斥。

④移疾:上书称病辞官。

⑤扃(jiōng):关闭。

⑥恬让:淡泊谦让。

1.“工人”现在多指工业劳动者。

请结合诗的内容,解释“莫愁工人丑画身”中“工人”的意思。

(1分)2.在“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这句诗中,作者对王昭君的命运大胆假想,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

同样,唐代诗人杜牧也用一句诗对三国人物的命运大胆假想,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

请写出这句诗。

(2分)3.借助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分别写出《刘一儒传》中加点的2个“归”字的意思。

(2分)4.《诗二首》中划横线的诗句分别对王昭君、屈原作出了评价。

阅读《刘一儒传》,请你试写一两句诗,对刘一儒的品格作出评价。

(2分)答案:(一)1.(2分)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

2.(2分)劝君更尽一杯酒。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语言环境调动记诵积累”的能力。

3.(1分)拴、系。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

4.(2分)折之而西,虎牙、荆门两峰相对,何其雄也。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准确的停顿、重音、语调朗读”的能力。

5.(2分)暮春时节,一片片飘落的桃花,沾满了行人的全身(衣鞋)。

可意译,可直译,意近即可。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

这里具体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

(二)1.(1分)“画师”、“画工”、“工匠”、“匠人”、“画匠”等。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

这里具体考查学生辨析古今词义差异的能力。

2.(2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根据语言环境调动记诵积累”的能力。

3.(2分)(a)回家(b)嫁。

意近即可。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工具书掌握关键字词音形义”、“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

这里具体考查学生辨析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4.(2分)示例1:为官一身清,赢得高洁名。

示例2:不求名利守高洁,一生恬让留清名。

示例3:清廉正直垂青史。

点明刘一儒品格,且诗句特征明显,得2分;品格评价不准确,或诗的特征不明显,得1分。

此题旨在综合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大意和主旨”、“了解基本文学样式”、“对文章内容有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的能力。

六十四、(宜昌课改)一、宜昌(古称夷陵)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阅读下边两组古诗文,然后答题。

(本题共9小题,计16分)(一)独游玉泉寺(唐) 白居易云树玉泉寺,肩舁①半日程。

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

新叶千万影,残莺三两声。

闲游竟未足,春尽有余情。

------①肩舁(yú):即滑竿。

戏赠丁判官(宋)欧阳修西陵江口折寒梅,争劝行人把一杯。

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

山水记(节选)(清) 王之栋去城十五里为白洋,面俯江流,峰峦四列,有商英墓、传磬寺。

掩映村落,可供吟赏。

四十里,入沧茫溪,一带澄然如秋水。

……从沧茫溪而进,别是一洞天。

仲春时,桃花盛开。

春暮,落花片片,点衣沾履。

高岩远壑,苍松郁然;平畴广野,飞楼跨之。

而尖山飘遥在望。

折之而西虎牙荆门两峰相对何其雄也。

……1.阅读《独游玉泉寺》,写出与诗题中的“独游”相照应的诗句。

(2分)2.《戏赠丁判官》中“争劝行人把一杯”和一句脍炙人口的唐诗意思相近。

写出这句唐诗。

(2分)3.解释《戏赠丁判官》中加点的“维”的意思。

(1分)4.请给《山水记》中划横线的句子加上3个标点,使句子读起来通顺。

(2分)5.把《山水记》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二) 诗二首莫愁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唐•王睿)宁赴常流终不悔,做成雄鬼亦堪奇。

亡秦三户因何故,日月江河一卷诗。

(郭沫若)刘一儒传时有夷陵刘一儒者,字孟真,亦居正姻亲①也。

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屡官刑部侍郎。

居正当国②,尝贻书规之。

居正殁,亲党皆坐斥③,一儒独以高洁名。

寻拜南京工部尚书。

甫半岁,移疾④归。

初,居正女归一儒子,珠翡纨绮盈箱箧(qiè),一儒悉扃⑤之别室。

居正死,资产尽入官,一儒乃发向所缄物还之。

南京御史李一阳请还一儒于朝,以厉恬让⑥。

帝可其奏。

一儒竟不赴召,卒于家。

天启中,追谥庄介。

------(《明史•列传第一百○八》)①姻亲:因婚姻关系而构成的亲戚。

②居正当国:张居正(明代宰相)主持国政。

③坐斥:获罪遭贬斥。

④移疾:上书称病辞官。

⑤扃(jiōng):关闭。

⑥恬让:淡泊谦让。

1.“工人”现在多指工业劳动者。

请结合诗的内容,解释“莫愁工人丑画身”中“工人”的意思。

(1分) 2.在“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这句诗中,作者对王昭君的命运大胆假想,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

与此类似,唐代诗人杜牧也曾用一句诗对三国人物的命运大胆假想,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

请写出这句诗。

(2分)3.阅读《刘一儒传》,写出文中与加点的“皆”意思相近的一个词。

(2分)4.《诗二首》中划横线的诗句分别对王昭君、屈原作出了评价。

阅读《刘一儒传》,请你也试写一两句诗,对刘一儒作出评价。

(2分)答案:(一)1.(2分)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

2.(2分)劝君更尽一杯酒。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语言环境调动记诵积累”的能力。

3.(1分)拴、系。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

4.(2分)折之而西,虎牙、荆门两峰相对,何其雄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