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巨变与经验启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发努力,立足基本区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开创我区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全区各地积极抢抓机遇,完善思路,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勃。
一、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经济总量由全国的后列进入中列30年来,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体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在全国的地位明显提高。
1978年-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由58.04亿元增加到6091.12亿元,增长25.4倍,年平均增长11.9%,增速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第6位,在西部各省区市中居第1位,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从1995年起至今连续13年增速快于全国平均增速,其中2002年至2007年连续6年增速居全国第一。
内蒙古经济总量已从1978年全国的第25位跃居到2007年的第16位。
人均gdp达到3339美元,由1978年全国的第17位进入到第10位。
2007年,作为政府增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财政总收入达到1018.14亿元,比1978年增长146.6倍,年均增长18.8%,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6位上升至第17位。
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38元增加到2052元,增长53倍,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由第26位上升至第8位。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经济的发展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城镇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奠定了基础。
通过撤地建市、撤乡建镇的推动,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末全区城镇人口1206.1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为50.2%,比1978年提高28.4个百分点。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

G P超过 30 D 00美元标 志着 内蒙 古 经济 发展 进 入 黄 金期 , 国 家 统 计 局 核 定 ,0 9年 前 三 季 度 全 区 经 20
貌活动 , 作为当前建设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件大 事认真 抓好 。从 此 , 神 文 明建设 作 为 一项 专 门工 精 作被提到了各级党委 、 政府的议事 日程。 18 —18 9 1 9 5年 , 区开展 了“ 全 五讲 四美 三热 爱” 和“ 明礼貌 月” 文 活动 。从 18 96年开 始 , 围绕迎 接 内 蒙古 自治区成立 4 周年大庆 , 0 全区以创建文明单位 为主要 内容 的群众性 精神文 明建设 活动迅速掀起 了
S p .0 0 e t2 1
V0 期
内蒙古 自治 区 民族关 系 的和 谐发展 与精神文 明建设
天 布 吴 群 千
( 内蒙古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 84 ) 2 0 3
[ 摘
要) 内蒙古 自治区是一 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民族 区域 自治地 方, 民族关系是一个必须
处理好 的重大 问题 , 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对精神文 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 的作 用。促 进民族 关系的和谐发展 , 强精神文明建设 , 加 构建和谐的 内蒙古, 关系到全区发展的重大问题 。 是
[ 关键词] 内蒙古;民族关系; 和谐发展 ; 精神文明建设 [ 中图分类号]1 4 [ 3 6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7 —0 1 (0 0 0 —0 0 6 1 25 2 1 )5 08—0 4
+ 收稿 日期 ]0 0 5 6 ( 2 1 ~0 一l [ 者简介 ] 作 吴群 (9 8 , , 16 一)女 蒙古族 , 内蒙古奈曼旗人 ,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 主义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 民族理论 民族
内蒙古组织区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

一、内蒙古是我国的一个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二、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行政区之一,其总面积约1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总面积的1/8左右,在我国国土面积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境内草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有着“我国牧区之都”之称,保护好内蒙古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四、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基地,粮食和畜产品占全国总产量的很大比例,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畜产品供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稀土、铁矿、油气等资源,对国家的能源安全和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六、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重要边疆地区,邻近蒙古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对于促进国际合作、交流有着特殊的地缘优势,保持内蒙古自治区的稳定与发展对国家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六句话概括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展示了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地理、经济、资源等各个方面的独特价值。
这六句话中蕴含着丰富的事实和道理,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认识,以更好地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实现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目标。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北部,其地理位置十分独特,连接着我国的北部边疆,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
内蒙古自治区不仅拥有着广袤的土地,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
作为我国的重要边疆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具有着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对于促进国际合作、加强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约为118 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8,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行政区之一。
其土地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多样,拥有着农耕区、草原区、沙漠区等多种地貌类型。
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草原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我国的牧区之都”,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对维护国家的生态平衡和环境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内蒙古 五句话事实和道理

内蒙古 五句话事实和道理
内蒙古是中国的五个自治区之一,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
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以下是关于内蒙古的五句话事实和道理:
1. 内蒙古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陆地面积居全国之首,辖区大小相当于
法国、西班牙、瑞典和德国这四个国家的总和。
2. 内蒙古拥有广袤的草原、壮丽的沙漠和壮观的草原湖泊。这片土地上矗立着
丰富多样的群山、连绵的丘陵以及绿洲般的草原景观,给人以壮美和宁静的感受。
3. 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基地之一,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葵花籽和肉
类产品。牧民们依靠放牧为生,内蒙古的奶制品也以其独特的风味而享誉全国。
4. 内蒙古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拥有丰富多元的民族群体。蒙古族、
汉族、满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和谐共处,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
内蒙古的文化底蕴。
5. 内蒙古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著名的旅游景点包
括呼和浩特的格根塔拉草原、包头的巴丹吉林沙漠、阿拉善的草原火锅、赤峰的喀
拉峻草原等。游客可以亲自感受内蒙古的广袤草原、骑马牧羊、参观蒙古包、品尝
正宗的蒙古奶茶,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和民族文化的魅力。
关于内蒙古民族团结的故事

关于内蒙古民族团结的故事以下是 9 条关于内蒙古民族团结的故事:1. 在内蒙古的草原上,有一个蒙古族的小伙子巴特尔,他和回族姑娘马燕那可是情比金坚啊!有一次,巴特尔的羊群走丢了几只,他急得不行,马燕二话不说就陪着他一起找,找了一整天才找回来。
这不就像是一个人掉了宝贝,另一个人全力帮着找一样嘛!这就是民族团结,他们的感情,让大家都特别感动。
2. 你知道吗,在内蒙古的一个小镇上,汉族老板李叔的店铺着火了,蒙古族大哥那日苏带着一群人赶紧跑来帮忙灭火。
火灭了后,李叔看着大家累得气喘吁吁的,感动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这就像一家人一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啊!难道这不是民族团结的最美体现吗?3. 有一回,维吾尔族姑娘热依娜来到内蒙古旅行,不小心迷路了。
幸好遇到了当地的蒙古族老奶奶乌云其木格,老奶奶热心地给她指路,还邀请她去家里做客,给她做了美味的手把肉。
哇,这就好比在黑夜中遇到了一盏明灯啊!这就是民族团结带给人的温暖。
4. 咱内蒙古的学校里,蒙古族、汉族、满族的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玩耍,那关系可铁了!有个蒙古族孩子不小心摔伤了腿,汉族和满族的小伙伴们天天帮他拿书包、扶他上下楼。
这就像一群小鸟,互相扶持,共同成长啊!这就是民族团结的力量呀!5. 记得有一年冬天,特别冷,蒙古族牧民巴雅尔家里的草料不够了。
邻村的汉族村民知道后,纷纷送来草料,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这难道不像雪中送炭吗?这种民族之间的互帮互助,真的太让人暖心了。
6. 内蒙古的一个社区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活动,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各族居民都积极参与。
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那场面真是热闹极了!这不就是民族团结的大联欢嘛!看着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你能不被感染吗?7. 有个叫阿拉坦的蒙古族小伙,他想学做生意,汉族朋友张大哥毫不犹豫地给他传授经验,还帮他联系货源。
最后阿拉坦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这就像攀登高峰时,有人伸出援助之手拉你一把啊!没有民族团结,哪来这样的成功呢?8. 蒙古族的阿妈娜仁其木格经常会做一些奶制品送给隔壁的满族人家,满族人家也会回赠一些自己做的特色糕点。
内蒙古要牢记的五句话解释

内蒙古要牢记的五句话解释
1. 内蒙古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使命。
内蒙古自治区始终坚持中华民族
大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营
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 内蒙古要积极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秉持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内蒙古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民
生领域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 内蒙古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内蒙古是生态脆弱
地区,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内蒙古的首要任务。
内蒙古自治区将坚
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推动
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内蒙古,让人民群众共享绿水青山。
4. 内蒙古要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内蒙古自治区将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加强政府职能转变,
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体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速经济
结构调整,提高脱贫攻坚和民生保障水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美满。
5. 内蒙古要加强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
坚持法治思维,坚持法
治为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基层党组
织和社会组织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
会治理格局,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蒙古秘史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解释

蒙古秘史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解释在广袤的蒙古草原上,《蒙古秘史》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古老智慧的光芒。
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理念,宛如一首悠扬的长歌,穿越时空,至今仍给我们带来深深的启迪。
你看那草原上的骏马,风驰电掣,它们是草原的精灵。
它们在广袤的草原上自由驰骋,难道不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力量和自由?这就如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的怀抱中生存、发展,自然给予人类无尽的资源和空间。
蒙古人对草原的敬畏,就像孩子对母亲的尊敬。
他们深知草原的恩赐是珍贵而有限的,从不过度索取。
他们逐水草而居,随着季节的更替,迁徙着自己的营帐,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这难道不是一种大智慧?就好像我们对待自己的身体,知道要劳逸结合,才能保持健康。
想想那蓝天白云下的蒙古包,与草原融为一体,不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吗?蒙古人尊重每一棵草,每一朵花,每一只动物。
他们不会随意破坏草原的生态平衡,因为他们知道,一旦破坏,就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会带来一系列的灾难。
再看看那流淌的河流,清澈见底,鱼儿欢快地游弋。
蒙古人守护着这些河流,不让它们受到污染和破坏。
这不就像我们守护着自己心中的净土,不容许一丝一毫的玷污吗?在《蒙古秘史》中,人与自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
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基础,人类则以感恩和敬畏之心回报自然。
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吗?如今,我们生活在现代化的快节奏中,常常忽略了与自然的联系。
我们过度开发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难道不应该反思吗?我们难道不应该像蒙古人那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吗?总之,《蒙古秘史》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理念,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汲取这份智慧,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经验与启示

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经验与启示作者:蔡常青来源:《北方经济》2018年第09期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轨,发展方式得到重塑,利益格局得以再造,制度文明快速提升,人们生活空前改善,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从规模和内涵上不断改变着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焕然一新。
内蒙古同全国一样,也发生了沧桑巨变,由过去贫穷落后、民生凋敝的边塞地区,变成了今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
实现了经济建设跨越崛起,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显著,团结稳定局面长期保持,文化强区建设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
纵观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历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突出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是内蒙古经济社会不断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的根本前提;维护和加强各民族团结,是实现经济社会繁荣的现实基础;坚持市场化取向,深化改革,让绝大多数人受益,是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坚持特色发展、转型发展。
回顾与总结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成就、经验与启示,对于迈入新时代,并将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内蒙古意义重大。
摘要:总结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有诸多深刻的经验启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先决条件;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是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基础;特色发展、转型发展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推进改革发展的科学指针;党的领导、从严治党有机统一是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内蒙古改革开放经验启示回顾内蒙古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既有高歌猛进的喜悦,也有艰辛探索的曲折,深入总结蕴涵其中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具有诸多深刻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库时代·144·智库观察内蒙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吴苏日古嘎(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摘要: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认真实施民族政策,各族人民和谐相处、携手奋斗、共同繁荣,促进了内蒙古民族关系。
总结内蒙古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中的经验,对进一步促进内蒙古和谐民族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内蒙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中图分类号:D63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16-0144-002一、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和谐政治民族关系回顾内蒙古民族关系发展史,我区之所以能够保持各民族关系和谐,是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参政热情,激发了民族主人翁意识,使各族人民积极参与建设工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保证了蒙古族人民的政治权利,还保证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实践证明,这项制度在自治区的实施取得了成功,它促进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自治区如何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的问题,关乎到自治区民族关系持续和谐发展。
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要坚持党的领导。
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要想实现各民族团结一致,缺少坚强有力的正确政治领导是不可能的。
乌兰夫同志曾说,“内蒙古各民族人民是在党的带领下,从水深火热中被解救出来、建立了自治区、在斗争中一次又一次得胜”。
历史和实践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只要我们对党的领导坚持不渝,就没有任何政治势力任何人能挑拨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的团结一致在政治上就有保障;唯有坚持党的领导,这项制度才能得到更好的完善和发展。
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要认真落实党的决策与部署。
对搞好民族工作,作出了决策部署,对自治区民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4年,11月19日,自治区党委召开民族工作会议,学习党的民族工作精神,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民族工作,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民族工作的论述,从大局上把握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更加精心地做好民族工作。
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做好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
自治是各少数民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行使自治权要在国家法律、政令实施的前提下行使,没有脱离统一的自治。
自治区一直坚持统一和自治有机结合,保障各族人民享有平等权利,确保这项制度的正确方向。
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不能对其中任何一个因素而有片面的观点,一个民族地区的大多数问题是地区性的共性问题,比如生态、贫困、教育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考虑区域因素,不能只从民族因素出发。
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和谐民族经济关系自治区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经济,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
自治区成立初期,全区进行土地和民主改革,废除剥削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区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等局面。
改革开放以后,我区立足于实际,在牧区制定“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和牧区发展,奏响了“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时代声音。
进入新世纪后,我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经济社会得到了明显发展。
我区作为农牧业大区,要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化农业,从而提高农牧民收入,实现农牧业发展。
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牧业,需要转变畜牧业发展举措。
牧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于畜牧业。
目前我区这方面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基础设备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缺乏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卫生隐患等方面。
首先,以草定畜,根据地区实况,发展草原畜牧业。
其次,健全动物疫病防控、畜禽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并且加大资金投入。
第三,对大宗畜产品实施价格保护政策。
牧民的经济主要由牛羊肉、羊绒和羊毛交易完成,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生活和生产。
第四,完善牧业机械补贴政策。
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牧业,需要提高现代化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力。
以此,加强农业科技设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
国家根据我区特点和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指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方向,自治区政府同各地区实际相结合,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首先,实施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备建设,这是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重点。
其次,完善农业产业体系,以它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竞争力和发展能力。
第三、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产业。
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的进步,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
稳步推进国家能源基地建设。
我区煤炭储量、风能资源、太阳能总辐射都均居在全国前列,除此之外,有比较丰富的天然气、煤层气和石油等。
建设国家级能源基地既有条件,又满足市场需求。
今后一个时期,按照国家提出的宝贵意见,配合国家能源基地建设,建设大型煤炭生产矿区。
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建设一批太阳能发电基地,建设若干光伏电站,与风电同场建设,用在电线路的示范工程。
三、增强文化认同和保护民族文化,发展和谐文化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自治区创立“乌兰牧骑”成为我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
改革开放后,全面实施文化大区和强区的战略,实现我区文化大繁荣。
进入新世纪后,实施“草原文化”工程,从而草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近年来,开展“中国梦·尽责圆梦”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实践证明,发展和巩固各民族和谐关系,推进民族地区发展,必须要坚持物质文明和智库时代·145·智库观察精神文明两手抓、增强多元文化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大力保护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
必须正确认识“多元”和“一体”的关系,深刻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增强文化认同、巩固我国民族关系、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同时,要承认和尊重各民族文化的不同,并致力于强化一体。
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
对待不同民族的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差异性时,必须要尊重和理解,不能忽略它们的存在,更不能强制地去改变。
仅着重“多元”,不重视“一体”会阻碍文化认同和民族关系和谐。
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
我区民族文化有自己特色,其保护和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1)挖掘民族文化。
我区历史古迹、文化景胜丰富,有大窑文化、战国长城、嘎仙洞、成吉思汗陵等,独特的民族文化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蒙古长调、安代舞、马头琴、二人台等都受着各族人民的喜爱。
我们要挖掘灿烂多元民族文化的灵魂,考察它的发展过程,建设当下。
(2)文化抢救。
我区民族文化虽历史悠久、丰富多元,但因各种原因,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文化,都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困难,这要求着我们应及时进行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
首先应该做的是对民族文化进行普查,把面临消失危险的文化名录、保护名录列出来,并对这些文化进行建档跟踪,加强各类民族文化遗迹之保护。
(3)传承民族文化。
传承民族文化是一个工程,最先,树立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传承热情;其次,应设立传承机制,要解决我们应传承什么,谁来传承,如何传承等问题;再次,计划传承策略,要对文化传承的现有情况、原因解析、传承举措、发展创新等问题做出解答。
政府的指导下,联合本地区深爱民族传统文化的企业、研究机构、志愿者等加入民族文化传承的队伍,共同建设我区民族文化。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和谐绿色的民族关系自治区成立初期,制订了“保护牧场、禁止开荒”、禁止乱砍滥伐等政策和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在西部开始治理沙漠,在东部规划并营造大型防护林带。
改革开放以后,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发展循环经济,制订《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全面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平原绿化、退耕还林等国家生态修复工程,使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了总体遏制。
近年来,我区提出建设美丽内蒙古的新目标,实施生态重点工程,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根本转变。
目前还是有很多人的思想观念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仍然把自然作为人类认识、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对象。
在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方面,存在着多种问题,比如,公民的生态保护知识缺乏,公民知晓度低、自觉性不强,公民参与度低、消费意识淡薄等。
当前应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全面提高生态意识,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生产、生活和日常交往领域中,倡导人们追求既满足人自身要求的,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生活,不只是简单的需求,而更重要的是注重生活的质量,让人们认识到人类个体生活不能伤害到群体的生存环境,也不能损害其他物种繁衍。
消费方面,倡导绿色和适度消费;正确引导公众形成新的消费模式,树立节约环保、适度消费观念,将绿色消费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理念层面,而更重的是在日常行动中。
生态文明建设,要靠制度完善和机制保障。
第一,健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我区草原类型多,其实行这项机制的难度较大,实施中会遇到很多难题。
真正把草原生态补偿落到实处,其要立起有关法律法规。
科学确定补偿标准和期限,健全草原生态机制需要对技术、投资和补偿标准进行规划,其必须要合理安排,并严格执行。
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调整地区之间的利益,共同实现草原地区生态补偿。
第二,健全生态组织保障机制。
加强领导和明确责任,科学的领导能正确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明确的职责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这有利于推动生态实践的发展。
我区作为生态脆弱区域,应成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小组,由小组处理生态建设消息的发布、项目监督、统筹协调等具体工作,其中领导小组落实编制和经费,各部门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向专业负责人安排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和协调,推动领导经验分享、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
第三,健全生态资金保障机制。
首先,加大财政投入,发挥各地区财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合理规划区内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资金,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
其次,争取多种渠道、多层投入。
鼓励区内各少数民族民间资金以及外来资金投入到生态建设。
第四,健全生态技术保障机制。
首先,抓住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点,努力克服技术难点并实现技术创新。
其次,培育高素质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并要结合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和先进的管理。
最后,应积极推动网络技术普及运用,运用互联网整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
适时合理的发布相关法律法规、生态建设现状,宣传生态知识,增进我区公民对生态建设的了解度和认识度。
【作者简介】吴苏日古嘎(1994-),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1]李红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2]王有星.内蒙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探因——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7(8):18-19.[3]蔡常青.内蒙古70年发展的宝贵经验[J].北方经济,2017(04):24-27.【相关链接】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首府呼和浩特,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接邻八个省区,是中国邻省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