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济现象

合集下载

生活中例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生活中例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生活中例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分配和利用这些资源的学科。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供需关系:当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时,价格通常会上升。

例如,当某种水果的季节性供应减少时,价格会上涨,因为需求量不变,但供应量减少。

2.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在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时所获得的额外收益或成本。

例如,在购买一件衣服时,你需要考虑到购买一件衣服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和成本。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你做出某种选择时,你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

例如,当你选择去旅游时,你放弃了在家休息或工作的机会成本。

4.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某种活动对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例如,当一个工厂排放污染物时,这些污染物会对周围居民的健康产生影响。

5.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

例如,当某个行业存在垄断时,价格会被人为地抬高,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以上是一些生活中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的例子。

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常见的经济学现象

常见的经济学现象

1.蝴蝶效应亚马逊雨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2.鳄鱼法则一只鳄鱼咬住脚时,不应该用手掰鳄鱼的嘴,正确的做法是舍弃腿,如果用手掰鳄鱼的嘴,手也会被鳄鱼咬住。

3.鲶鱼效应过去渔民运输沙丁鱼的过程中,因为沙丁鱼不爱游走,上岸后由于缺氧纷纷死亡,在沙丁鱼中放入一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沙丁鱼因为害怕疯狂游走,沙丁鱼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4.羊群效应在羊群中永远有一只领头羊,领头羊可以决定羊群的方向,领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会不假思索地跟着往哪走,不管前面有狼还是草。

5.刺猬法则冬天天寒地冻,两只小刺猬想要拥抱到一起,需要找到合适的距离。

6.手表定律一个人有一块手表时可以清楚知道时间,如果同时拥有多块手表反而不知道时间。

7.破窗理论一栋楼里有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人制止,会导致更多的玻璃被打破,甚至整栋楼坍塌。

8.马太效应来自《圣经》中的一则故事《马太的福音》,富人用手中的钱变得越来越有钱,穷人则会越来越穷,长此以往会导致两极分化。

9.鸟笼逻辑如果一个人在家中放一个空鸟笼,没有鸟,两周之后,就会买一只鸟放进或把鸟笼摘下来甚至直接扔掉,因为每个来家的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挂一只空鸟笼,既然不放鸟为什么要挂鸟笼,既然挂了鸟笼就因为买一只鸟放进去,认为鸟笼中就应该有鸟。

10.晕轮效应一白遮百丑、爱屋及乌。

11.首因效应强调第一印象,与晕轮效应容易混淆。

12.习得性无助效应在一个笼子中关着一条狗,笼子中有警铃,锁上笼门,每次警铃一响,就对这只狗进行电击,狗跑不了只能倒地呻吟,长此以往,就算笼门打开,警铃响起,狗也不会挣扎,直接倒地呻吟抽搐。

13.罗森塔尔效应心理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去了一所小学,对学生作了最具有未来发展趋势的测验,给了班主任一份名单,并告诉班主任,在这份名单上的人是你们班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人,其实罗森塔尔在撒谎,所有名单上的人都是随机编写的,并没有任何依据,8 个月后,奇迹发生了,所有在名单上的人成绩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人也变得乐观开朗,因为会认为自己是科学家选出的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人,要努力学习、乐观开朗。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

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

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

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想不到呢?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为啥我们的政府官员想不到呢?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解释: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

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

解释: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四、最近发现一个奇怪的经济学现象,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我住在北京的回龙观地区,在回龙观地区有三个城铁站,龙泽,回龙观和霍营,我家离霍营站比较近,离回龙观站比较远。

由于回龙观里很多小区离城铁站还有一定的距离,城铁站门口总是有一些黑车营业。

有一次,我和晓波同学准备坐黑车回家,晓波说,那我们在回龙观下吧。

我说,那不是更远吗?晓波说,但是回龙观的黑车是5块的,霍营的黑车是10块的,虽然霍营到我们家比较近。

我们就开始颇有兴趣的讨论起来了,这是为什么。

晓波的观点是市场定价,就是回龙观发展的早,黑车多,竞争激烈,所以便宜。

霍营竞争不激烈,所以就贵。

这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也可能和开始的定价就有关系。

开始定价就低(这个可能是竞争造成的)所以单方面的提价很困难,同样开始定价就高,单方面降价也有困难。

当然最有意思的是,如果从我们小区出来,去比较近的霍营是10块,比较远的回龙观是5-7块,真TMD的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那位能研究清楚这件事,虽然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答:成本不同决定的。

生活中有意思的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有意思的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有意思的经济学现象
当涉及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时,有许多有趣且广泛的例子。

以下是一些例子:
一、礼物交换的心理学:在节日季节或特殊场合,人们倾向于购买礼物,并可能超出他们正常的消费水平。

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到心理学的因素,如社会认同、归属感以及亲密关系的维护。

二、罕见商品效应:一些商品因为其稀缺性而显得更有价值。

这种现象在收藏市场、艺术品市场和珠宝市场等领域特别突出,人们愿意为了得到稀有的物品而支付更高的价格。

三、消费者心理学和价格策略:许多商家利用心理学原理来制定价格策略,如定价以99结尾,或者通过促销和打折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四、顾客忠诚度计划:很多公司通过顾客忠诚度计划来鼓励重复消费,例如积分卡、会员优惠等。

这些计划不仅增加了公司的销售额,还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

五、城市交通拥堵:在城市中,交通拥堵不仅是一个交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它导致了时间浪费、燃油消耗增加以及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激发了研究人员对于交通管理和城市规划的关注。

六、虚拟经济: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虚拟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

虚拟商品、虚拟货币以及虚拟社区内的经济活动都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这些经济学现象展示了经济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
影响。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经济体系的运作。

生活中有趣的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有趣的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有趣的经济学现象经济学是一个研究人类如何分配有限资源的学科,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有趣的经济学现象。

本文将从消费、生产、市场等方面,举例说明一些生活中有趣的经济学现象。

一、消费1. 奢侈品的价格与销量奢侈品的价格通常非常高昂,但是却有很多人愿意花费大量的钱去购买。

这是因为奢侈品本身就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对于一些人来说,拥有这些奢侈品可以让他们感到更加自信和成功。

此外,奢侈品的价格也与其稀缺性有关,因为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拥有这些产品,所以价格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2. 打折促销的心理效应打折促销是商家常用的一种销售策略,因为它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但是,很多人可能会发现,即使是在打折促销期间购买的商品,其价格也可能比平时贵一些。

这是因为商家在打折促销期间,会对原本的价格进行一些调整,以便在促销期间获得更高的利润。

此外,打折促销还有一种心理效应,即“捡便宜”的心理。

很多人会认为打折促销是一种很划算的购物方式,因此会更加积极地去购买。

二、生产1. 美国汽车工人的工资美国汽车工人的工资通常比其他行业的工人高出很多,这是因为汽车工人的工作需要高度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而且汽车制造业是美国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汽车工人的工资也与工会的力量有关,工会可以通过集体谈判来争取更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2. 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非常有竞争力,这是因为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生产成本。

由于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很多国家的企业都选择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以便降低成本并提高利润。

三、市场1. 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在市场竞争中,价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一家企业的价格比竞争对手低,那么它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但是,如果所有的企业都采取了低价策略,那么它们的利润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考虑到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以便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2. 垄断企业的定价策略垄断企业通常可以通过控制市场份额来控制价格,因为它们没有竞争对手可以与之竞争。

关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

关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

关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生活中有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这些行为背后多少涉及到一些经济学现象。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 市场竞争:购物时,我们往往通过比价来寻找最优惠的商品,并且不同的商家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这表明市场竞争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 机会成本:在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权衡利弊,考虑做出某种决策的机会成本。

例如,如果选择看电影,那么不能去逛商场,因为时间和金钱都是有限的。

3. 利他主义:有时,我们会帮助朋友或者陌生人,这种行为被称为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减轻社会负担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4. 媒体效应:社交媒体的盛行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极为方便,这对商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营销途径。

通过晒照片、推广信息等方式,商家可以更好地把商品和服务推销出去。

5. 性格特点:某些人可能更倾向于节约,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消费。

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控制自己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有助于维持个人经济状况的稳定。

6. 非理性行为:生活中有些消费选择是非理性行为,比如购买不必要的商品、过度消费等。

理性的消费行为有助于控制支出,增加储蓄,提高生活品质。

7. 逆向心理:逆向心理是指通过反着来劝说他人达到某种目的的技巧。

例如,商家通过设置限时特价,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适当运用逆向心理,有助于商家提高销售量。

8.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做某件事情的收益随着时间、金钱和精力等的投入逐渐减少。

因此,在做某个决策前,我们需要精算收益和成本之间的比较,以便在边际效应最大化时停止投入。

这些经济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于我们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都有深刻影响。

因此,了解这些现象,合理运用它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轨迹。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经济学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经济学

生活中的经济学例子生活中的经济学例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1.价格歧视:不同的顾客可能会以不同的价格购买同一件商品或服务。

例如,学生可能会在购买电影票时享受折扣,而老年人可能会支付更高的价格。

这种价格歧视的策略可以让商家根据不同顾客的需求和支付能力来最大化利润。

2.供需关系:供需关系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商品或服务的供应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供应量可能会增加,但需求量可能会减少。

这种供需关系的平衡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销售量。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例如,一个人选择去看电影而不是去健身房锻炼,那么他放弃的是在健身房锻炼的机会,因此看电影的机会成本就是他放弃的健身收益。

4.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消费所能带来的额外满足感。

例如,一个人在吃第一个苹果时可能会感到非常满足,但在吃第二个苹果时满足感可能会降低,第三个苹果时的满足感几乎为零。

因此,他可能会选择停止吃第二个或第三个苹果,以保留他在吃第一个苹果时的满足感。

5.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并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例如,一个人花了100元去看电影,但电影票丢了或者不想看了,这100元就无法收回。

这个人可能会选择不再为电影票浪费时间和金钱。

6.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普遍上涨导致货币价值下降的现象。

例如,如果物价上涨了2%,那么一个人原来持有的100元现在只能买到价值98元的商品或服务。

这种通货膨胀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决策和储蓄行为。

7.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有效合理地分配资源的情况。

例如,一些市场垄断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这时政府可能需要采取措施来干预市场以实现更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

8.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逐渐降低的现象。

例如,一家大型制造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生产规模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总结经济现象

总结经济现象

总结经济现象引言经济现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各种现象。

经济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与人们的需求、资源分配和市场交易等因素密切相关。

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运行规律,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下面将总结几个我观察到的经济现象。

1. 物价上涨物价上涨是一个常见的经济现象,它指的是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持续上升。

造成物价上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货币供应过多、生产成本上升、需求超过供应等因素。

当物价上涨时,人们购买力减弱,生活成本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冲击。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进而引起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社会经济秩序受到影响。

政府通常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3.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不同时间段内呈现出的波动性变化。

一般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

繁荣期时,经济增长迅速,市场繁荣;衰退期时,经济增长放缓,市场下滑;萧条期时,经济衰退,市场低迷;复苏期时,经济逐渐恢复,市场活跃。

经济周期的存在表明经济不可能一直处于同一状态,而是波动性变化的。

4. 供给与需求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经济现象的核心之一。

供给指的是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数量;需求指的是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的形成。

当供给高于需求时,市场价格下降;当需求高于供给时,市场价格上涨。

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会引起市场波动,影响经济的运行。

5. 全球化影响全球化是近年来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指的是全球范围内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紧密,国际贸易发展迅速,跨国公司增多。

全球化带来了机会和挑战,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了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济风险和不平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现象的经济学分析陶一桃教授著过一本书,书名为《经济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记得笔者初闻该论断是在刚入学时的新生见面会上,自那时起这句话便在笔者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象。

促使笔者在点滴日常生活中感受经济学,发现经济学的奥妙并且乐此不疲,还颇得玩味之处。

在此笔者就日常生活中的四点现象浅析其中的经济学道理,鉴于才疏学浅,其中的疏漏毗误之处还望读者多多见谅!这四点生活现象分别是行人闯红灯现象,公交车运营现象,路边烧烤摊现象和图书馆雨伞堆积现象。

(一)行人闯红灯现象在上届经济学院学生专业作品大赛论文集中收有03级金融3班的林伟华,黄凯洲同学题为《“行人闯红灯”的成本收益分析》一文,该文主要从个人成本收益,社会成本收益等方面对“行人闯红灯”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而笔者则从经济学的不同角度对该现象进行透析。

“行人闯红灯”可谓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尽管笔者尚不知国外此类现象严重与否,但就国内情况而言“行人闯红灯”的现象几乎是随处可见。

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有机会就闯,看到空子就钻。

纵然从行人的闯红灯心理分析,也许他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工作,紧急情况而要抢时间,但是更多行人应该只是出于一种潜在的闯红灯心理。

在深圳有些道路设置了城市义工对行人过马路实行监督,可是任凭义工的哨子怎么警告,行人只管以最快的速度,步调闯过红灯。

当然行人之中也不乏遵守交通规则的,但是在更多数行人的“示范效应”之下,愿意“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者毕竟又是少之又少。

对于“行人闯红灯”问题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是无论是大力宣传教育还是设置大量监督都收效甚微,还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

笔者前段时间去到武汉,在多次过马路后发现该市的众多道路未设置红绿灯,熙熙攘攘的行人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却并行不悖。

由此我略加思考想到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即自由的市场经济。

试想马路上不设置红绿灯,道路状况交由行人和车辆去相互调节从而达到均衡。

即当马路旁行人占多数时,众多行人由斑马线迅速穿过马路而此时车辆只需稍作等待。

而当道路上车辆占据多数时车辆快速通过,此时作为行人则需稍作等待。

这样的相互调节可减少因红灯持续时间过长(此处相对于等待过马路的行人)或持续时间过短(此处相对于等待通过信号灯的车辆)所造成的行人等待过久或车辆等待信号周期过长,同时也避免了“行人闯红灯”,“车辆闯红灯”的现象。

此外行人与车辆在相互调节中久而久之形成默契,达到均衡,实现双方等待时间的最短化,并达到降低交通事故发生频率的作用。

尽管如此也并不是说交通治安的维持就不需要交通信号灯,这就如同市场经济的自主调节会失灵一样。

当道路不是直行的马路而是三岔路或十字路口时,不设置交通信号灯而依旧放任行人与车辆的相互调节则势必导致交通秩序的无序混乱!此时此刻政府干预显得犹为重要,即交通信号灯可以发挥它调节交通的积极作用。

此外在人流车流繁忙的路口甚至有必要设置交警进行交通协调。

我们的市场经济需要自由调节也需要国家的调控,道路交通也是如此。

城市里的直行马路可以尝试撤除红绿灯,放手让行人和车辆相互调节;三岔路,十字路口则保持交通信号灯,甚至于交警的调控作用。

这样我们的交通资源便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行人与车辆便可实现各自效用的最大化!(二)公交车运营现象从前看过经济学者梁小民的一篇经济散文—《城铁应该如何经营》,文章从城铁的经营效率,城铁服务质量方面阐述城铁应该由政府独自经营转向股份制经营,或是民营。

笔者在前段时间去武汉的行程里曾多次搭乘该市的公交大巴,也正是该市的公交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市的公交车不但外部陈旧,车内部更是破旧不堪,车内环境十分恶劣,除去我所搭乘的公交大巴,据我观察其余公交的状况也相差无几。

唯一的好处在于公交车的票价低廉;就我曾搭乘的422路公交大巴由汉口经汉阳开往武昌,横跨武汉三镇,其全程票价仅售2.5元(此为空调车,普巴票价更低)。

反观深圳的公交大巴虽然票价较高,就我时常搭乘的113路大巴车,由深大正门途经福田开往罗湖,票价6元(该车实行分段收费)。

但是相比武汉公交车车内外恶劣的环境,深圳公交的内外部环境甚为可观,车内明净整洁,座位分明并且车内都配有清洁袋和垃圾筒便乘客使用,且售票员,司机大多态度和蔼。

两个城市为何公交车运营状况的差别如此悬殊?显然这其中与两地公交的运营体制密切相关。

武汉的公交运营延续着政府补贴的低票价制度,政府将公交服务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制度。

反观深圳的公交运营由深圳巴士集团(SBG)等构成,政府不再把公交服务当作社会福利制度。

而是引如集团化竞争,从而竞争产生效率。

同时武汉的公交由政府运营必然导致内部人员的效率低下。

因为无论公交盈亏与否,公交内部人员依靠政府补贴固定按时领取工资,从而缺乏竞争,过着计划经济下的“大锅饭”日子。

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作为委托-代理责任制,受到政府委托的公交代理人,即公交车队的负责人可能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而作为公交内部的司机,乘务员则由于缺乏竞争可能产生偷懒的投机主义行为,从而荒废业务。

而深圳的公交集团化竞争运营,由于产权明晰,企业自负盈亏,从而要求企业内部有序竞争,产生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提高公交服务质量,提高公交运营效率,满足市民需要从而占据市场份额。

试想武汉作为整个华中地区的重要核心城市公交运营状况尚且如此,其他城市或是中小城市的公交运营状况更是可想而知(据笔者了解广州的公交运营也采取政府补贴的低票价制)。

正如时下我国的国企改革迫切需要进行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实现政企分开,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一样;我国很多城市的公交运营也迫切需要政府转变观念,改变公交服务实行政府补贴的低票价制,月票制…的作为社会福利制度的计划经济下的陈旧模式。

将公交经营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入民营,促进公交竞争,使公交运营市场化。

从而为市民提供舒适高效的公交服务,创造优美和谐的公交运营环境。

我相信只有这样公交内部人员才得以产生改善服务,提高质量的动力,克服从前的机会主义,投机主义行径,另一方面市民才有可能体验到尽善尽美的公交服务,享受到现代公交服务的舒适与便捷!(三)路边烧烤摊现象深圳路边的烧烤摊我自认为是深圳特区的“一道风景”,只要夜幕降临(差不多11,12点)搭设铁皮烤盒的小摊贩就纷至沓来。

就拿我家小区附近来说夜间摆设的烧烤摊就多达十几家!他们多将烧烤摊设置在小区的草地,草坪旁,前来光顾的食客依草而坐。

这类无证非法经营的烧烤摊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城市监管执法部门的打击取缔,但是却始终禁而不止,且经营大有蔓延扩张之势。

究起原因一方面在于烧烤摊贩与城市监管执法人员大打“游击战”,想方设法躲避相关执法。

另一方面相关执法部门执法不力,据我了解执法人员发现烧烤摊贩的经营时仅仅是收缴他们做成烤炉用于放置炭火的铁皮盒,对于其他东西则不予理睬,熟视无睹。

同时当天晚上收缴的铁皮盒,第二天烧烤摊贩们只需以每个2元的价格便可赎回。

这种执法模式不但起不到任何打击取缔非法烧烤摊贩的作用,相反还会助长他们的气势,因为作为应对手段,他们只需准备足够多的铁皮盒。

烧烤摊贩们意识到城市监管部门的打击取缔仅仅是一种形式主义,不足以对他们构成警示作用。

所以重新认识路边烧烤摊现象,明确执法方式手段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如今路边的烧烤摊贩普遍存在因而必然具备其存在的合理性。

再次根据凯恩斯定律,即需求可以创造供给;深圳有上千万人口,夜宵作为人们的一种饮食消费形式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需求方式。

同时物美价廉是每一个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所渴望的,因此便捷价廉的路边烧烤摊应运而生。

设置在路边让顾客十分便捷,价格较低廉则满足于绝大部分人的消费需求。

低收入阶级可以承担,与此同时具有对烧烤食物偏好的人群也作为路边烧烤摊的主要需求人群。

此外根据萨伊定律,即供给本身可以创造自身的需求,就深圳庞大的人口而言,对于烧烤这种夜宵形式的需求应该是十分巨大的。

因而随着路边烧烤摊的递增,即供给的递增,潜在的需求越来越被发掘。

而随着供给的递增,需求的递增,路边烧烤摊日益壮大起来,大有形成“规模经济”之趋势。

因为市场是供给与需求在相互作用后所达到的均衡状态,对于夜宵的需求创造了路边烧烤摊的供给,即上文所提到的凯恩斯定律。

而路边烧烤摊的供给同时创造更多的消费需求,亦即上文所提到的萨伊定律。

烧烤的需求与消费不断调节,不断实现均衡,因而这个市场本身自发地调节,有序地发展。

此外路边烧烤摊的出现解决了社会中一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的和平稳定。

但是在肯定路边烧烤摊在经济学上合理性的同时,其存在的弊端也渐渐显露并且需要得到迫切的关注。

其一路边烧烤摊作为无证非法运营理应被相关的城市监管部门所打击取缔;其二路边烧烤摊在经营中产生大量的油烟,污染到城市空气,并且烧烤过程中的烟气严重破坏了城市环境,尤其是烧烤摊位所处地的地面大多被烟气熏黑,非常严重地造成城市污染。

但是鉴于市场形成后不是轻易可以打破,笔者个人认为相关执法部门应该改打击取缔方式手段为监督指导的方式手段。

城市监管执法人员应当合理监督摊贩们的行为,指导他们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经营烧烤和保护环境两手抓,两手硬。

烧烤摊贩们对于经营中产生的垃圾要自主清理,对于经营中对周围环境的破坏要负责;例如可以向相关环保部门交付一定的环境修补费用。

此外食品监察部门应该配合城市监管部门对于路边烧烤摊的食品质量进行检验并通过舆论媒体引导大众少吃这类烧烤类事物(烧烤后的食物中会产生致癌物)。

笔者认为这样路边烧烤摊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和一种社会现象也就同时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了,而那时无论是摊贩还是消费者,甚至是上级部门都必然会皆大欢喜,各得其所!(四)图书馆雨伞堆积现象前段时间深圳的天气极不稳定,时而阴雨连绵,时而晴空万里,笔者平日只要室外不下雨就不情愿带伞出门,对于雨伞有一种规避心理。

某天课后去到图书馆,天公不作美窗外淅淅沥沥下起滂沱大雨,恰好又正值中午准备就餐之时。

一时间心里没了着落,想回宿舍也不成,焦急之际发现图书馆自习室门口的雨伞架上堆积了大量前来自习同学的雨伞。

片刻思索后笔者随手拿了其中的一把雨伞冲往宿舍,当然下午便将所“借”雨伞原物奉还。

事后回想虽然是未经他人同意私自借用而有违常理道德,但是仔细琢磨却发现其中所暗藏的经济学道理,不禁窃喜于这次鲁莽的借伞举动!首先笔者联想到在文科楼,教学楼校义工联专门设置供同学在阵雨来临时未备雨伞时借用的公共雨伞。

借用雨伞的同学在借用后只需原物送还便可任意自主借用。

笔者每每观察,在下雨之际每处雨伞都被一扫而空,真可谓供不应求。

那么闲置在自习室门口雨伞架上的雨伞为何不能为他人借用呢?固然义工联设置的雨伞属于公共品的范畴,具有非排他性的特点;而自习室里的雨伞属于私有财产,所有权明晰具有排他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