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教案:第三章

合集下载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案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案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1.2 教学内容:介绍发展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领域。

1.3 教学活动:1.3.1 开场介绍:教师简要介绍发展心理学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3.2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1.3.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发展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4 作业:让学生阅读一篇发展心理学相关的文章,并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章:认知发展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和主要阶段。

2.2 教学内容: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2.3 教学活动:2.3.1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和主要阶段。

2.3.2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理论之间的异同和应用。

2.3.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与认知发展相关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2.4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儿童认知任务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写一份观察报告。

第三章:情绪和社会性发展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过程。

3.2 教学内容:介绍情绪发展的理论、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和影响因素等。

3.3 教学活动:3.3.1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过程。

3.3.2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理论之间的异同和应用。

3.3.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阶段的情境。

3.4 作业:让学生思考一个关于情绪或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并进行相关研究阅读,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第四章:人格发展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人格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影响因素。

4.2 教学内容: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特质理论等。

4.3 教学活动:4.3.1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人格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影响因素。

4.3.2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理论之间的异同和应用。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案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案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发展心理学2. 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的理论、心理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情绪发展、人格发展、道德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与发展等。

4. 适用对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相关爱好者。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教师通过讲解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

2.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发展心理学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学术报告:学生就发展心理学某个主题进行报告,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表达能力。

5. 实践操作:学生参与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三、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学术报告、实践操作等。

3. 课程进度安排:第1-4课时: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第5-8课时:心理发展的理论第9-12课时:心理发展的因素第13-16课时:认知发展第17-20课时:情绪发展第21-24课时:人格发展第25-28课时:道德发展第29-32课时: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与发展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学术报告等,占总成绩的40%。

2.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占总成绩的6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发展心理学相关教材,如《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等。

2. 参考书籍:提供发展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供学生深入阅读。

3.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网站、论文和资讯,拓宽视野。

4. 实践基地:与心理咨询机构、学校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案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案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发展心理学2.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深入探讨个体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心理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对人类心理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3. 适用对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4. 课时安排:32课时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发展心理学导论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理论2. 第二章: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儿童期的认知发展青少年期的认知发展3. 第三章: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情绪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婴儿期的情绪发展儿童期的情绪发展青少年期的情绪发展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青少年期的社会性发展4. 第四章:人格发展人格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婴儿期的人格发展儿童期的人格发展青少年期的人格发展5. 第五章:身体发展身体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婴儿期的身体发展儿童期的身体发展青少年期的身体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阐述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体系。

2.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实践操作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心理测验、观察等,增强学生对发展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占总成绩的40%。

3.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论述题、分析题等,占总成绩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发展心理学教材,如《发展心理学》、《人类发展心理学》等。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的发展心理学参考书籍,如《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儿童发展》等。

发展心理学教案

发展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2学时)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受精卵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就诞生了,经过婴儿期、幼儿期、少年、青年、成人到老年,直到生命的终结。

那么在这整个的生命历程中,一个人的记忆、思维、言语、个性等各个方面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各阶段又有哪些特点呢?试想,我们自己在2岁、8岁、15岁……的时候又是一个什么状态,处于什么发展水平呢?我们这门课就将和大家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我们明确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尤其是儿童时期的个体其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每一门学科都是以客观存在的某一领域中的事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特定领域内去发现这一事物所特有的规律,从而以其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

在每一门学科的学习之前,我们都要首先交代清楚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等基本情况,发展心理学也不例外,为了明确它的研究对象,我们需要从心理和心理的发展谈起。

一、研究对象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成年人的最一般的心理发展规律。

从普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是心理的器官。

首先,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说心理是由客观现实所决定的,客观现实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意识是第二性的。

其次,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通过脑的活动而实现的,所以说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再次,心理的反映不是像镜子一样的机械的,而是能动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人的言语参与下进行的。

因此具有社会性和能动性。

最后,心理、意识虽是第二性的,但它一旦形成后就能在人的活动中起定向、调节的作用,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的。

这就是对心理实质的理解。

(二)心理的发展: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

1、心理的种系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它主要经过刺激感应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此时,就已经进入到人类的动物祖先猿类。

促进猿类进化到人类的前提:直立行走、使用和制造工具、语言,在这三个因素的作用之下促进了人类的产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3首页注: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教学主要内容】1、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2、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2、熟悉: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教学重点与难点】1、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2、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教学准备】教案、黑板、粉笔等【教学后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3次课讲稿【复习旧课】上节课教学了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格塞尔的成熟学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华生和班杜拉的行为主义学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等理论。

了解了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方法,以及各方法的优缺点。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引入课题:【自我分析】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你心理的发展?是怎样影响的?举例说明。

概括起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

一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一、影响儿童发展的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

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一)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

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

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条件。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

⼉童发展⼼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童发展⼼理学授课教案⼉童发展⼼理学是⼀门研究⼈类⼼理发⽣与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也是⼼理学重要的分⽀学科之⼀。

本课程全程54学时,3个学分,是考试课程。

教材内容共⼗⼆章,前⼆章是基本理论部分,包括了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法及⼉童⼼理发展的⽣物学基础。

第⼆篇主要内容为认知和语⾔的发展,主要包括感知觉、认知和语⾔⽅⾯的专项论述。

第三篇的内容是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

第⼀篇总论总论中主要介绍和讨论⼉童发展⼼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法、⼉童⼼理发展的规律和有关⼉童⼼理发展的⽣物学基础等问题。

第⼀章⼉童发展⼼理学导论教学⽬标与要求:本章教学重点是⼉童发展⼼理学的对象与任务、⼉童发展⼼理学研究的⽅法,使学⽣掌握⼉童发展⼼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观察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使学⽣了解⼉童⼼理学发展的基本来龙去脉。

教学⽅法:本章以讲授为主,⽅法部分,使学⽣领会⽅法的要点和具体操作要求。

第⼀节⼉童发展⼼理学概述⼀、⼉童发展⼼理学与发展⼼理学的关系(⼀)与⼉童发展⼼理学相关的⼏个概念1、发展⼼理学的概念发展⼼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以⼈、动物为主的⽣命体,研究它们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命过程中⾝⼼状态和机制的成长、变化的规律。

发展⼼理学研究的⽬的是探索⽣命体⼼理活动的⼀般法则,同时探明各种特殊形态的特殊规则以及特殊规则与⼀般法则间的相互关系。

2、⼉童发展⼼理学的概念⼉童发展⼼理学属于⼼理学的⼀个分⽀,研究从出⽣到青年前期的⼉童的⼼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童发展⼼理学在探明其⼀般的⼼理和规律的同时,还探究学前⼉童的认知、情绪、⾃我意识、艺术以及社会化等特殊领域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特殊领域与⼀般发展规律间的相互关系。

3、关于发展的概念⼀般的解释是“由⼀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种旧结构向⼀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先,发展是⼀种变化,是⼀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第三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第三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三章婴儿心理的发展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儿童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迅速的时期。

这个时期儿童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节婴儿的生理发展一、身体的发育出生第一年,儿童身体发育非常快。

从外部指标看,生后,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厘米以上,半年后有所减慢,每1一1.5厘米,1岁时,身高可达70—75厘米。

体重增加的更明显,1岁时可达9—10公斤,等于出生时的3倍。

婴儿的骨胳肌肉系统发育得也较快,从2—3个月开始,脊柱的四个生理性弯曲相继形成,肌肉的力量也不断增强,儿童逐渐能支撑住身体重量,逐渐能抬头、翻身、坐、爬、站、甚至能走上几步。

但婴儿的骨化过程远未完成,骨賂仍易变形,肌肉也容易疲劳,所以让婴儿练习各种动作时,必须注意适时适量,不要过早让儿童坐、站,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婴儿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婴儿脑的发育比身体其它部位更快。

出生时头围约34厘米,1岁时可达46厘米左右,而成人的头围也不过55厘米。

1岁儿童的脑重可达900克,比初生时增加了一倍多。

这是因为,婴儿脑细胞的体积显著变大,树突的分支增多,轴突变长,大脑皮层的厚度增加,因而婴儿的脑重增加了,皮层的沟回也增多和加深了。

神经突起的发育使神经突触的数量不断增加,这就为建立复杂的神经联系提供了可能。

婴儿的神经纤维开始了髓鞘化过程。

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保证神经冲动沿着一定的通道迅速而准确地传导。

神经系统各部分神经纤维实现髓鞘化的时间不同,较早完成的是感觉神经,其次才是运动神经,这也是i 嘢儿动作发展落后于感觉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联络皮层各: 部分的神经纤维中,与高级智力活动直接有关的额叶和顶叶部分髄销化过程开始得晚,大约7岁时才接近完成。

(二)婴儿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婴儿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为:1.皮质兴奋机能增强:明显表现为睡眠时间M减少,清醒时间不断增加。

新生儿每日可睡20个小时,周岁时已减少到14个小时左右。

202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202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202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优秀教案一、教案简介章节名称: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意义。

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2.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定义;2. 研究方法及意义。

教学难点:1. 研究方法的运用;2. 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教学准备:PPT、教材、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家研究什么。

2. 新课导入:介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 讲解研究方法:讲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

5. 分析研究意义:讨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如对教育、心理干预的指导作用。

6.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讨论。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教案简介章节名称: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2.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3. 心理发展的理论。

教学重点:1. 心理发展的规律;2. 影响因素及理论。

教学难点:1. 规律的运用;2. 理解不同心理发展理论。

教学准备:PPT、教材、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如顺序性、阶段性等。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

4. 讲解影响因素:讲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如遗传、环境等。

5. 介绍心理发展理论:介绍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如弗洛伊德、皮亚杰等。

6.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讨论。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教案简介章节名称:第三章认知发展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和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雷生( 雷生(Rieson)的实验:对象是三只猩猩,时间 )的实验:对象是三只猩猩,时间0—7个月 个月 黑暗环境, 德比 黑暗环境,不见光 失明 带着半透明眼镜在有光环境下活动1.5小时 小时/天 坷拉 带着半透明眼镜在有光环境下活动 小时 天 表面正常,但视觉追踪有问题。 表面正常,但视觉追踪有问题。 中等光线,见光1.5小时 小时/天 莱德 中等光线,见光 小时 天 正常 教育观:要发展儿童,就必须遵照自然的指引, 教育观:要发展儿童,就必须遵照自然的指引,要教育儿童 就必须适应自然。 成长规律) 就必须适应自然。(成长规律) 例如: 例如: 男 女 (郑) 早熟 有利 不利 晚熟 不利 无 卢梭理论值得肯定的两点: 卢梭理论值得肯定的两点: (1) 反对把儿童看作是小成人的错误观念 ) (2)指出自然对儿童发展所不可抗拒的作用
55周 周 O5 O6
遗传决定论——阶段性的质变 阶段性的质变 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连续性的量变 环境决定论 连续性的量变 NOTE:可用图例来表示 : 成熟是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的。 (1 )成熟是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的。 即阶段性的质变) (即阶段性的质变) 强调遗传机制的时间表,强调成熟的顺序,强调发展的周期性。 (2) 强调遗传机制的时间表,强调成熟的顺序,强调发展的周期性。
3
1、 霍尔(G.S.Hall)的复演学说 、 霍尔( )的复演学说——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 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 2、 考嘉尔(G.coghill)的结构与机能学说 、 考嘉尔( ) 基本观点:在机能与结构的关系上, 基本观点:在机能与结构的关系上,是结构决定机能 例如, 例如,聋童的语言学习 二、格塞尔传略 格塞尔( 格塞尔(Amold Gesell,1880—1961) 美国 威斯康星 ) 1906年 克拉克大学心理学系 哲学博士 年 1911年 耶鲁大学 建立儿童发展的临床诊所 年 1911—1948年 编制《儿童行为发展常模》《儿童智能诊断 年 编制《儿童行为发展常模》 量表》 量表》
4
三、格塞尔成熟势力说的基本观点
对儿童行为的研究内容: 对儿童行为的研究内容:P24 (1)——(10) ) ( ) 儿童的年龄范围: 周 儿童的年龄范围:4周——6岁 岁
三条重要观点: 三条重要观点: (1) 发展是遗传因素主要产物。 发展是遗传因素主要产物。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 ( 2 )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 较好的年头和较差的年头有序地 出现。 出现。 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3) 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遗传决定的重要性(发展) (一)遗传决定的重要性(发展)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 1)在儿童的成长和行为的发展中 , 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 在儿童的成长和行为的发展中, 生物学结构,而这个生物学结构的成熟取决于遗传的时间表。 生物学结构,而这个生物学结构的成熟取决于遗传的时间表。 生理发展: 生理发展:P25 ( 2)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若没有成熟学习本 )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身并不能推动发展。 身并不能1、行为模式是神经运动系统对于特定情景的特定反应。 例如 “追视”、 、 行为模式是神经运动系统对于特定情景的特定反应。例如“追视” 抓握” “抓握” NOTE:每一特定的行为模式标志着一定的成熟阶段。 :每一特定的行为模式标志着一定的成熟阶段。 例如, 勺子” 筷子” 认知失调,伴随着紧张、 例如,用“勺子”——> 用“筷子”(认知失调,伴随着紧张、焦虑情 绪)
6
补充: 补充:洛文格的四种发展模式
7
8
(三)发展的原则 1、 发展方向的原则(动作发展) 、 发展方向的原则(动作发展) 由上至下的发展(与皮质成熟一致) (1) 由上至下的发展(与皮质成熟一致): 躯干——>腿——>脚 头——>躯干 躯干 腿 脚 抬头>——翻身 翻身>——>坐——>爬——>站立 站立——>行走 抬头 翻身 坐 爬 站立 行走 由中心向外缘的发展: (2) 由中心向外缘的发展: 躯干——>双臂、腿部 双臂、 头、躯干 双臂 腿部——>手的精细动作 手的精细动作 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的发展(髓鞘化) (3) 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的发展(髓鞘化): 手臂抱——>指掌握 指掌握——>指指抓,例如用“勺子”吃饭 指指抓, 手臂抱 指掌握 指指抓 例如用“勺子” NOTE:皮质成熟,(1)头尾原则;(2)近远原则。 :皮质成熟, )头尾原则; )近远原则。 枕叶(O) (O)——>颞叶(T) 颞叶(T) 顶叶(P) 额叶(F) 枕叶(O) 颞叶(T)——>顶叶(P) 顶叶(P)——>额叶(F) 额叶
13
四、对格塞尔成熟势力发展理论的评析
贡献: 、 贡献:1、强调成熟机制对发展的重要性 2、为研究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揭示了儿童发展中的行为周期(波动现象) (1)揭示了儿童发展中的行为周期(波动现象) (2)编制了格塞尔发展量表 中国由此发展的量表: 中国由此发展的量表: 1981年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儿科 《小儿智能发育检查》 小儿智能发育检查》 年 1984年 中科院心理所、首都儿科研究所 《0—3岁小儿精神发育检查表》 岁小儿精神发育检查表》 年 中科院心理所、 岁小儿精神发育检查表 1980年 重庆三军医大西南医院儿科 《西南小儿智能体格测定表》 西南小儿智能体格测定表》 年 1990年 中国儿童发展中心 中国儿童发展量表( 年 《中国儿童发展量表(0—3)》 ) 缺陷: 、 没有探讨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如何起作用, 缺陷:1、没有探讨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如何起作用, 何时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大于成熟的作用。 何时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大于成熟的作用。 2、常模的可适用性 、 发展是一个空间, 发展是一个空间,而不是一个点 3、研究取样可能缺乏代表性(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样本小等) 、研究取样可能缺乏代表性(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样本小等)
9
2、 相互交织的原则 、 人类的身体结构存在对称的特性, 人类的身体结构存在对称的特性 , 对称的两边需要均衡 发展,才能达到有效组织的过程和发挥有效的机能。 发展,才能达到有效组织的过程和发挥有效的机能。通过相 互交织(左右交替) 使相互的力量在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 互交织(左右交替),使相互的力量在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 分别显示各自的优势,达到互补的作用, 分别显示各自的优势,达到互补的作用,最终把发展引向整 合并达到趋于成熟的高一级水平。例如,左右手的发展。 合并达到趋于成熟的高一级水平。例如,左右手的发展。 3、 3、 机能不对称的原则 机能不对称——>大脑功能单侧化 , 例如颈强直反射 大脑功能单侧化, 机能不对称 大脑功能单侧化 击剑反射) (击剑反射),3个月消失 个月消失 先天反射: 吸吮反射、抓握反射( 个月 个月) 先天反射: 吸吮反射、抓握反射(3个月)、巴宾斯基反射 诊断, 个月 个月) 防御反射、吞咽反射、眨眼反射、 ( 诊断 , 6个月) , 防御反射 、 吞咽反射、 眨眼反射、 游泳 反射( 个月 个月) 反射(6个月)。
第三章 成熟势力说的发展理论
一、理论背景 (一)成熟势力说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 格塞尔 基本观点:儿童发展是一个顺序模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 基本观点:儿童发展是一个顺序模式的过程, 机体成熟预先决定和表现的。 机体成熟预先决定和表现的。成熟是一个由遗传因素控制的 有顺序的过程,是机体固有的过程。 倾向于遗传决定) 有顺序的过程,是机体固有的过程。(倾向于遗传决定) (二)成熟势力说的理论基础 1、 卢梭(J.J.Rousseau)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 卢梭( ) 儿童观: 儿童是按自然制定的计划而成长, 儿童观 : 儿童是按自然制定的计划而成长 , 这个计划 推动他们在不同阶段,发展不同的能力和形式。 推动他们在不同阶段,发展不同的能力和形式。(理论上探 讨的关键期) 讨的关键期)
12
(2)指标: )指标: DQ=MA/CA X 100 NOTE:DQ是发展商数;MA是测得的成熟年龄;CA是实际年龄 是发展商数; 是测得的成熟年龄; 是实际年龄 : 是发展商数 是测得的成熟年龄 (3)格塞尔发展量表(A.Gesell,1940) )格塞尔发展量表( , ) 格塞尔“婴幼儿智能发展阶段的初步检查表” 格塞尔“婴幼儿智能发展阶段的初步检查表” 3、个体差异的教育建议。P32 、个体差异的教育建议。
11
2、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 、格塞尔发展(顺序) (1)量表的研究范围: )量表的研究范围: 动作能(动作) 粗动作和细动作(神经学意义) ① 动作能(动作):粗动作和细动作(神经学意义),动作能是婴幼儿 成熟的起点。 成熟的起点。 应物能(顺应) 对外界刺激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② 应物能(顺应):对外界刺激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应物能是后期智力 的前驱。例如“将圆形和方形的东西分别防入圆洞和方洞” 的前驱。例如“将圆形和方形的东西分别防入圆洞和方洞”,“拖动桌 布获取玩具” 布获取玩具”。 言语能(言语) 考察儿童言语的感知、理解和表达, ③ 言语能(言语):考察儿童言语的感知、理解和表达,同时为中枢神 经系统的发育提供线索。 经系统的发育提供线索。 应物能(社会应答) 儿童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 ④ 应物能(社会应答):儿童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 例如: 原始祈使: 例如: 原始祈使:(1)交错注视;(2)更正交流失败的信 )交错注视; ) 息;(3)工具性的姿态仪式化 ) 前言语交流” “前言语交流” 原始陈述: 原始陈述:陈述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2
儿童:行为 儿童:行为——>认知 认知 两种模式 成人:认知 成人:认知——>行为 行为 1、 达尔文(C.Darwin)的进化论 、 达尔文( ) 基本观点: 物竞天择”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基本观点:“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物 种变异进化” 种变异进化” 著作: 物种起源》 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 著作:《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人和动 物的表情》 一个婴儿的传略》 物的表情》、《一个婴儿的传略》 NOTE:性选择 遗传的本能: :性选择——遗传的本能:最优的种系和下一代(孔 遗传的本能 最优的种系和下一代( 雀的实验) 雀的实验) 达尔文进化论对心理学的贡献: 达尔文进化论对心理学的贡献: 探讨人与动物在心理上的连续性与差异性。 (1)探讨人与动物在心理上的连续性与差异性。 进化论大大促进了心理学的生物学化。 (2) 进化论大大促进了心理学的生物学化。 将儿童作为研究进化的自然实验对象, (3)将儿童作为研究进化的自然实验对象,实际上研究了 个体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