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整理)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习题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儿童期个体的心理发展B从婴儿到成年的认知发展C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D从出生到死亡的人格变化2、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
A心理的种系发展B心理的种族发展C社会团体的心理发展D个体心理发展3、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B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C从动物到人的心理变化D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变化4、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
A人群中每个人的心里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B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C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速率不同D人一生各个阶段智力发展的速率不同5、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
A从出生到幼儿期B从幼儿期到童年期C从童年期到青春期D从青春期到青年期6、第二发展加速期是指()。
A幼儿期B童年期C青春发育期D青年期7、心理发展进程表现为()。
A只有连续性,没有阶段性B只有阶段性,没有连续性C既没有连续性,有没有阶段性D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8、普莱尔(W.Preyer)是()的奠基人。
A科学心理学B科学儿童心理学C科学发展心理学D科学社会心理学9、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冯特B奥尔波特C普莱尔D弗洛伊德10、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为()年。
A1879 B1882 C1900 D190511、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标志是()。
A达尔文于1876年写成《一个婴儿的传略》B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成立心理学实验室C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D霍尔于1922年出版《衰老:人的后半生》12、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
A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名称B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版了《发展心理学》C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D1922年霍尔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13、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 五、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
❖ 六、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 七、发展心理学简史
❖ 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者1882年发 表《儿童心理》科学儿童心理诞生的一个标 志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岁)
❖ 一、新生儿的发展(出生—1个月) ❖ 1、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 无条件反射:具有明显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第二类没有明显适应价值
观测的设计方式。 ❖ 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 3、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 (一)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发展的相似性
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探查发展的差异性的跨 文化比较研究。
❖ (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 (三)研究方法的整合
❖ (四)训练研究与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三、心理发展的动因★
四、婴儿的认知发展
婴儿的认知包括:感知觉、注意、思维等认 识过程
❖ 1、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 熟的心理过程。
(1)婴儿感觉的发展 视觉技能的发展: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 颜色视觉、对光的觉察和视觉敏锐度
❖ 听觉的发展:听觉辨别能力(感受抚慰、警觉、痛 苦)、语音感知、音乐感知和视听协调能力等。
2、幼儿期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 幼儿抽象思维的初步发展主要表现在所提问题类型的
变化和概念形成的特点。 所提问题变化:是什么 为什么 幼儿概括能力发展:实物 类概念 幼儿分类能力四级水平:不能把握事物的某种
特点;感知特征;知识和经验;概念分类 3、幼儿想象的发展:
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通过通过良好教育和训练,幼儿的长征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 新颖、神奇、超越性、指向未来
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知识之发展心理学必背

要点:(1)、心里发展的阶段论与联系论(领会)
①阶段论:阶段论认为心理发展的进程是不可连续的分阶段进行。
规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年龄心里素质不同。
②连续论:主张――心里发展是连续的
12、皮亚杰以认知发展的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识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即认知结构的性质划分。
(3)、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地研究。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研究方式-①组群研究与个案研究:将纵向研究应用于单一的特殊被试者身上的追踪研究。
②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因任务要求不同跨文化比较研究
9、.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2)试验法(3)访谈法(4)临床法
10、.心里发展的动力: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
欺负与被欺负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生理发育高峰
生理机能的变化
性的发育和成熟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第二单元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记忆的发展
4.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种水平,6个阶段)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一、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主要动作的发展:手的抓握动作、独立行走★
二、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1、感知觉发展(研究方法的突破、视觉发展、空间知觉的发展)★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儿童心理学创始人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复习题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P181)1.简述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P181)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习题3)。
2.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P18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有(习题222):①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②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③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④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3.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什么?(P184)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习题12)。
4.横断研究的定义是什么?(P185)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习题13)。
5.纵向研究的定义是什么?(P185)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习题15)。
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6.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什么?(P186)相互作用论认为,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习题19)。
属于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有(习题232):①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②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7.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P187)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心理咨询师考试--发展心理学知识习题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 (A) 认知发展规律 (C)心理的种系发展 )的科学。
(B)心理的种族发展 (D) 心理发展规律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个体从出生到衰亡全过程的心理发展现象 (B) 解释心理发展现象 (C) 揭示心理发展规律(D) 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 3、狭义理解心理发展是指(A) 心理的种系发展(C)群体的心理发展 4.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
(A) 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B) 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 (C) 从动物到人的心理变化 (D) 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变化 5.下列不属于心理发展规律性的是 ( (A)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B) 心理发展共性和个性统一 (C) 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D) 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6.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 ( )。
(A) 人群中每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 (B) 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C) 心理过程的发展速率不同 (D) 人一生各个阶段智力发展的速率不同 7.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 (A) 从出生到幼儿期 (C)从童年期到青春期 9.在某——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叫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个案研究(D)因果研究 10.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叫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相关研究 (D)因果研究 11.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其特点包括 (A) 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的取长补短 (B) 兼有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的缺点 (C) 是一种完美无缺的设计方式 (D) 难以实施横向研究或纵向研究时采用的一种研究方式 12.普莱尔是 ( )的奠基人。
)。
( )。
(B)心理的种族发展 (D)个体的心理发展( )。
分章节笔记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方法首先要遵循心理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同时突显出发展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个体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由于发展心理学研究关注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全程的发展与变化历程)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1)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发展状况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目的。
(2)解释:对发展心理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作出说明。
:(3)预测:根据研究形成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作出推断。
:(4)控制:指根据科学理论操纵某些变量的决定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或发展。
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
总结:四个功能具有层次递进的关系,正确的描述是合理解释变量间关系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解释才能产生准确的预测,根据正确的解释和预测才能进行有效而符合预期目的的控制。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表现在:(1)首先表现在它是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如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也就是说,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的函数)(2)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很大,从新生儿期到老年期(3)就研究过程而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还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4)研究对象的意识性可能使他们的反应中带有许多掩饰甚至虚假的东西;(5)研究对象的心理的许多方面是不稳定的,这种特性也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6)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既是生物的实体,又是社会的实体,社会性是其显著的特征(7)研究者不能随意控制或操纵研究对象(8)研究者不仅要从科学的角度考虑。
而且还要从道德,伦理及人道的角度考虑(一)年龄是一个特殊的自变量(即独立变量)1.分析这个自变量时应注意:(1)它是一个不可以进行人为操纵的变量,只有通过相关方法加以改变、操作。
理论3-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师考证复习资料★医学心理学专业期末复习资料

理论3-发展⼼理学★★⼼理咨询师考证复习资料★医学⼼理学专业期末复习资料第三章发展⼼理学发展⼼理学的重点内容在婴⼉期、幼⼉期、⼉童期。
第⼀节概述⼀.发展⼼理学的起源1.霍尔,开发的问卷法,撰写了第⼀本青少年⼼理学著作《青春期:青春⼼理学以及青春期与⽣理学、⼈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将⼉童⼼理的研究范围界定为从出⽣到成熟。
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全程的发展率先做了研究①弗洛伊德:童年经验,⼈格发展五阶段。
②荣格:最早对成年期⼼理学发展理论研究;⼀,提出了前半⽣与后半⽣分期个观点,25-40岁的分界的年龄;⼆,重视“中年危机”;三,论述了⽼年⼼理学,特别阐述了临终前的⼼理。
③埃⾥克森:在荣格理论的基础上,将弗洛伊德的⼈格发展五阶段理论扩展到⽼年期提出了⼈格发展的⼋阶段。
3.华⽣;最早进⾏⼼理发展的实验研究-----⼩奥尔波特实验推孟:基于智商分数的纵向研究格赛尔:⼉童发展常模研究。
4.何林沃斯:美国⼼理学家,1930年出版《发展⼼理学概论》,世界上第⼀部发展⼼理学著作。
⼆.⼼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1.⼼理发展的概念:⼴义:种系发展,种族发展,个体⼼理发展。
狭义: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成熟、衰⽼的⽣命历程中,⼼理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研究个体毕⽣⼼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2.发展⼼理学研究的两个领域:①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思维的年龄特征是最主要的。
②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情感、价值观、⾃我意识、⼈际交往,⼈格的年龄特征是最主要的。
3.发展的联系性和阶段性:个体⼼理发展既是连续的,⼜是分阶段的,前⼀阶段是后⼀阶段的基础,后⼀阶段是前⼀阶段的延伸。
----⼀边上楼梯,⼀边往前⾛4.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①机体论:认为⼉童是形成、控制和调节⾃⾝发展过程的积极因素。
(卢梭)②机械论:认为⼉童是被动的机体,⾏为主要由环境中的外部⼒量塑造(洛克)三.发展⼼理学研究的设计⽅式1.横断研究: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族群被试者的⼼理发展特点和发展⽔平,进⾏横向⽐较,从⽽了解年龄增长被试者组间的⼼⾥变化。
心理咨询师考试-发展心理学-章节练习题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1、认为心理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持该观点的学者是()。
(二级)(A)皮亚杰(B)普莱尔(C)吴伟士(D)施太伦【答案】A2、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岁~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二级)(A)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B)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C)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答案】A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
(三级)(A)先天的成熟(B)动作(C)后天的经验(D)吸吮【答案】B4、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
(三级)(A)希望品质(B)意志品质(C)目标品质(D)能力品质【答案】D5、观察学习是指()。
(三级)(A)有意识地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B)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野外学习(C)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受到奖励或惩罚而产生的学习(D)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答案】D6、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
(三级)(A)成熟(B)经验(C)同化(D)社会环境【答案】ABD7、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
(三级)(A)先天的成熟(B)动作(C)后天的经验(D)吸吮【答案】B8、皮亚杰认为心理起源于()。
三级)(A)吸吮(B)后天的经验(C)动作(D)先天的成熟【答案】C9、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
(二级)A.希望品质B.意志品质C.目标品质D.能力品质【答案】C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二级)A.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B.训练决定机体成熟C.训练是机体成熟的前提条件D.训练对个体的成熟没有影响【答案】A处于前运算的儿童具有的特征包括()。
(三级)(A)泛灵论(B)自我中心(C)思维的可逆性(D)掌握守恒【答案】AB11、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岁~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三级)A.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B.获得完善感,避免厌恶感(50岁以后)C.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2-4)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18-25岁)【答案】A12、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材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比较心理学也称动物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三)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四)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五)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二)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三)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四)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 Preyer)。
普莱尔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2)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
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1957年美《心理学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
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1.纵向研究:在一定时期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
纵向研究是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纵向研究的优点:1.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2.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3.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纵向研究的缺点: 1.容易样本流失;2.出现新的变量;3.重复效应;4.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
2.横断研究: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横断研究的优点:1.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2.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3.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
横断研究的缺点:1.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2.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3.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3.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交叉设计:一般是先从横断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次数的重复测查,使之又成为纵向研究,从而使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大体归为两类: 遗传、环境观点一:单因素论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高尔顿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2.环境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华生——一打婴儿……)观点二:二因素论为了克服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片面性,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调和的观点,这些观点被统称为二因素论。
二因素论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
施太伦——加法,吴伟士——乘法。
观点三: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认为,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班度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探索认知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强调行为与认知结合;突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
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
心理源于动作。
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4、皮亚杰以认知发展阶段说:A、感知运动阶段(0~2):儿童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手的抓获和嘴的吮吸)反映外界刺激,协调并适应外界环境。
获得客体永久性。
其智力活动处于感知运动思维水平。
B、前运算阶段(2~6、7):1自我中心2思维不可逆3未掌握守恒。
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
C、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儿童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
思维可逆。
具体逻辑思维水平。
D、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
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
5、皮亚杰道德认知的发展论: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
这个时期儿童尚不能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
他律道德判断又称道德实在论,这个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以他律为主要特征;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
自律道德判断又称为道德相对论。
(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
1、三元交互决定论:班杜拉认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
2、观察学习: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矫正已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而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未对示范反应做出实际的外部操作。
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的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
(四)、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
2、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环境和教育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其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和活动特点上。
教学可视为“人为的发展”。
因此教育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
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
(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在婴儿发展的过程中,动作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动作本身并不是心理,但是动作的发展在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
婴儿动作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动作发展受生物成熟的程序化制约,也受环境的影响。
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动作发展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4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预置程序化的制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
(2)近远原则: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3)大小原则: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
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在婴儿期,各种动作都迅速发展起来,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动作是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
1.婴儿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手的抓握动作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2.独立行走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使儿童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扩大了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人主动交往的机会,为发展个体活动的自主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二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发展: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
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一)新的研究方法的突破传统的观点一直把新生儿、婴儿视为软弱无能、消极被动的生物个体。
有人认为他们一生下来就是一块“白板”。
研究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了不起的反映外界刺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它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刺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
(二)视觉的发展:眼睛察觉和辨认刺激物需要具备一定的视觉技能,主要有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和视敏度。
(三)听觉的发展:婴儿的听觉发展包括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和视听协调能力等。
(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1.味觉是选择食物的重要手段,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
2.人的嗅觉敏感性个别差异很大。
3.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和触觉分化发展迅速(五)空间知觉的发展婴儿知觉发展表现为各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共同参加对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
1形状知觉、2深度知觉(视崖装置,6个月)、方位知觉。
婴儿感知觉小结: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二、记忆的发展:6―12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个时期婴儿长时记忆保持时期继续延长。
出现“认生”现象,寻找物体的能力增强,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