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1.生理发展:生理发展是指身体各系统和器官在婴儿期到成年期逐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
这包括身高、体重、大脑发育、性征和运动技巧等方面的发展。
2.感知和认知: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关系到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和思考能力。
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就能感知和识别声音,并逐渐发展出对颜色、形状和物体的认知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逐渐提高。
3.社会和情感发展:社会和情感发展主要关注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体验的变化。
婴儿最初对社交互动和情感表达还比较原始,随着成长,他们能够建立亲密的关系、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4.语言和交流发展:语言和交流发展是指个体从简单的声音和手势表达到能够使用语言来交流和理解的过程。
婴儿从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发展出语言的能力,逐渐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
5.性别和身份发展:性别和身份发展是指个体对自己性别和性别角色的认同和理解。
儿童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随着成长,他们逐渐形成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
6.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发展心理学着重研究遗传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的种族、性别、身高等特征,而环境因素则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和生活经历等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7.受众和个体差异: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变化和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发展轨迹,因此个体之间可能在发展速度、认知能力、社交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8.社会化和身份认同: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学习和适应规范、价值观和社会角色的过程。
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9.网络和数字时代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儿童和青少年在网络和数字世界中的发展也成为研究的重点。
研究者关注个体在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学习和社交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发展。
10.跨文化发展:跨文化发展研究关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个体发展的异同。
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数据和文化差异,来分析文化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1.发展理论发展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基础,它解释了人类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松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
这些理论提供了我们理解人类在不同阶段中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框架。
2.生理发展生理发展是指人类在生命周期中身体和大脑的发展过程。
这包括婴儿时期的神经系统发育、青春期的性成熟以及老年期的身体功能变化。
了解生理发展的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为和能力。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人类在生命周期中思维和知觉的变化和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会有不同的特点,其中包括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了解认知发展的知识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
4.情感和社会发展情感和社会发展是指人类在生命周期中情感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过程。
从婴儿期的依赖性到成年期的亲密关系和社会角色,人类在不同阶段都会经历情感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了解情感和社会发展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与周围世界的互动过程,并提供有益的支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法。
5.文化和发展文化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个体的发展和经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文化因素可以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内化,以及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机构的文化适应。
因此,了解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理解个体差异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
总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生命周期中发展和变化的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涉及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了解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在不同阶段的行为、能力和需求,并提供有益的支持和促进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一、发展理论1.爱因斯坦的生物发展理论:强调环境和遗传因素对人类发展的作用,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
2.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理论:认为人类发展是通过心理阶段的冲突解决而实现的。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根据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而变化的,从感知到抽象推理。
二、发展阶段2.幼儿期(2-6岁):儿童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和身份,学习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3.小学阶段(6-12岁):学习和社交技能的发展,对自我概念和道德发展的关注。
4.青少年期(12-18岁):身份形成和独立性的探索,性别角色的认同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5.成年期(18岁以后):个人和职业发展,建立与伴侣和家庭的关系。
三、发展领域1.社会与情感发展:关注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关系、友谊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2.认知发展:研究婴儿和儿童的感知、记忆、语言和推理能力的变化。
3.物理发展:关注儿童和青少年身体的生长和变化,以及卫生和健康习惯的培养。
4.知觉和运动发展:探索婴儿和儿童的感觉和运动控制的发展,包括平衡、协调和运动技能。
四、发展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基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身体和心理特征。
2.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如社会期望和文化价值观。
3.社交因素:儿童与同伴和成年人的交互对人际关系和情感发展的影响。
4.教育因素:教育机构和教育方法对认知和学习能力的发展的影响。
5.生物因素:身体健康和生物过程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如营养和基因表达。
五、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个体的行为和反应来研究发展过程。
2.问卷调查:通过给个体提问并收集他们的回答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3.实验设计:通过控制变量,将个体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来研究特定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4.长期研究:通过长期追踪和观察个体的发展过程,来了解发展的模式和因素。
总的来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涉及了人类从婴儿到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这些变化受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简而言之,是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年龄特征: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
图式:指主体已经具有的动作的认知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横断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纵向研究设计: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
聚合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他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
世代效应:又称“代群效应”、“群体效应”、“同层人效应”,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即两个年龄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是由于个体发展造成的,而是由于两组被试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不同造成的。
巴宾斯基反射:胎儿脚底受触时,脚趾呈扇形张开,脚朝里弯曲的本能反射活动。
这个反射活动直到婴儿出生六个月后才消失。
摩罗反射:又称搂抱反射、惊跳反射。
当胎儿或新生儿突然受到了强声刺激及新生儿感到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时,会先仰头、挺身、双臂伸直、手指张开,然后弯身收臂,紧贴前胸,作佝偻状。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反应速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指婴儿在习惯化形成后,若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指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客体永久: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个物体即使不在眼前,他依然存在于某个地方,我们将儿童的这种认识能力叫做客体永久。
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
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第1节: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一单元个体发展心理学(教程第117-119页)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点:发展心理学的定义(识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Preyer)。
普莱尔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识记)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二)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三)我国的发展心理学(四)要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理解)1.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能力。
2.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
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突破。
4.毕生发展的观点日益为广大心理学家接受。
5.系统的观点已经渗透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程第119-122页)要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识记)1.客观性原则2.能动性原则3.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要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识记)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
纵向研究是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2.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
3.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研究。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要点:观察法(应用)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记录被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法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发展心理学主要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在生命周期内心理发展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从婴幼儿期到成年期的认知、情感、社会关系以及身体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理论模型、认知发展、情绪与社会发展等。
一、理论模型1. 萨尔贝的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发展心理学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
他将人类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每个阶段都具有特定的认知能力和特征,个体在不同阶段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
2.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艾里克森提出了一种终生发展的理论模型,他认为个体在生命周期内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和自我身份危机。
这些发展任务包括建立信任、发展独立性、培养爱的能力、寻找自我等。
艾里克森的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认知发展1. 传感器运动期这个阶段发生在出生后的两年内,婴儿通过感知和运动来探索周围环境。
他们开始发展出基本的感觉能力,如视觉、听觉和触觉,并开始使用简单的运动技能。
2. 前操作期前操作期发生在2-7岁之间,孩子开始运用符号和象征性思维。
他们能够使用语言和图像来表示对象或事件,并开始展示逻辑思维的发展。
3. 具体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发生在7-11岁之间,孩子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的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具体的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但对于抽象的和假设性的概念理解较困难。
4. 形式操作期形式操作期发生在11岁之后,孩子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假设性思考和推理,并在理解抽象概念和解决复杂问题时表现出色。
三、情绪与社会发展1. 情绪发展婴幼儿期,婴儿主要表现出高兴、悲伤和愤怒等基本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发展出复杂的情绪体验,如羞耻、嫉妒和自尊心。
青少年时期的情绪发展主要涉及情绪调节和应对技能的学习。
2. 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认知发展关注个体对他人意图、信念和情感的理解。
发展心理学详细知识点笔记

发展心理学详细知识点笔记一、发展心理学的定义狭义: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广义:研究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发展:个人从诞生到成年直至衰老的身心变化过程发展的基本性质:(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发展的关系霍尔:个体心理发展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进化历史的过程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容: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相关理论:1、遗传决定论2、环境决定论3、二因素论4、相互作用论(1)遗传和生理成熟是个体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个体心理状态的发展(爬楼梯实验)(2)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起决定作用(3)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4)个体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5、生态系统理论:微系统:直接环境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系统:(相关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省略详细记录)因与外因(由于本人极其厌恶马克思主义,故省略)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重点,切记)关键期:环境影响能起到最大作用的时期(由于废话太多,省略)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与演变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Preyer,1842-1897)撰写的《儿童心理》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第一阶段:1882年以前——准备时期第二阶段:1882~一战——形成时期第三阶段:一战~二战——分化演变时期第四阶段:二战~——发展增新时期二、从儿童的发展到生命全程的发展的研究(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围扩大到了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最先研究生命全程的发展荣格对人生的阶段划分(三)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在特之后美国的心理学家何林渥斯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而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生命全程发展的心理学著作,1932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矛盾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重要)生态化原则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一)横断研究设计是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探究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心智和行为发展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点:
1. 发展阶段:
-婴儿期(0-2岁):主要发展身体和感知能力,建立安全感和依恋关系。
-幼儿期(2-6岁):开始发展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和自我意识。
-童年期(6-12岁):认知能力逐渐成熟,开始建立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青少年期(12-18岁):身心发展迅速,面临身份认同、自我探索等挑战。
-成年期(18岁及以上):继续发展认知、情感和社会技能,追求事业和家庭平衡。
2. 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通过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来建构认知结构。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类思维和行为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发展形成的。
-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和危机,强调个体身份认同的建立。
3. 情绪和社会发展:
-儿童情绪发展:从情绪表达到情绪调节的发展过程,如情绪认知、情绪表达方式等。
-社会认知发展:包括他人观察、社会角色认识、同理心等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
4. 性别角色和身份认同:
-性别角色认知:儿童如何认识性别,形成性别角色认知和性别身份认同。
-性别发展:探讨性别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以及性别认同形成的过程。
5. 发展障碍和干预:
-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发展障碍的诊断和干预。
-重视早期干预和家庭支持,帮助儿童克服发展障碍,促进健康发展。
以上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指导实践中的教育、家庭和社会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发展的内涵广义: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狭义: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一般趋势: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缓慢发展期:童年期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下降期:老年期心理发展的动因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1. 图式:认知结构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方式:同化和顺应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
使图式得到量变。
3. 顺应: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改变原图式,或创造新图式的过程。
使图式得到。
4. 平衡: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势。
皮亚杰认为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通过此图式协调感知输入的动作反应,从而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2) 前运算阶段(2~6、7岁):此阶段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符号功能,可以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此阶段的特点有:1) 泛灵论;2) 自我中心主义;3) 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4) 思维不可逆性;5) 缺乏守恒。
(3)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由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
此阶段的特点有:1) 守恒性;2) 脱自我中心性;3) 可逆性。
(4)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
此阶段的特点有:1) 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2)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论年龄段特征思维水平感知运动阶段0-2 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感知动作图式前运算阶段2-6、7 1) 泛灵论;2) 自我中心主义;3) 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4) 思维不可逆性;5) 缺乏守恒。
表象思维具体运算阶段6、7-11、12 1) 守恒性;2) 脱自我中心性;3) 可逆性。
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11、12-13、14 1) 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2)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文化社会因素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或乃至失调所致,故成为心理社会危机。
社会环境决定着心理危机能否得到积极解决。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前期(0岁~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前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后期(2岁~4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后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4岁~7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初创性),克服内疚感。
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岁~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12岁~18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18岁~25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中期(25岁~50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中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后期(50岁以后)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后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8阶段论序号阶段年龄主要发展任务良好的人格特征1婴儿前期0~2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2婴儿后期2~4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3幼儿期4~7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4童年期7~12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5青少年期12~18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6成年早期18~25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7成年中期25~50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8成年后期50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一,早期发展对毕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第二,早期是独特的发展时期第三,早期发展变化迅速而显著第四,早期对负面影响最敏感,后果可持续终身现象和观点:印刻现象——关键期(窄窗口)——敏感期(宽窗口)婴儿期(0~3岁)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最迅速时期,人生发展第一个里程碑新生儿的反射行为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
新生儿是婴儿开始独立发挥生理机能、建立正常的生活节律,以维持生命机能的重要时期。
新生儿最初的适应能力来自无条件反射,分为两类第一类,有明显生存意义(生存反射):食物反射(觅食、吮吸、吞咽)、呕吐反射、喷嚏反射等,对人终身有适应价值。
第二类,无明显适应价值:抓握、行走、游泳等,出生后4~6个月内自行消退无条件反射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
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睡眠——觉醒——啼哭婴儿期的动作发展●正确的说法是:1)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2) 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成熟的程序化制约;3) 婴儿动作发展受环境的影响;4) 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1) 动作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2) 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3) 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4) 动作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1. 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
(1)手的抓握技能:发展的要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婴儿末期向精细化和协调化发展。
(2)独立行走:婴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婴儿末期变得熟练和自如。
2. 婴儿动作遵循的原则和顺序:(1)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发展(2)近远原则:由内向外发展(3)大小原则: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3. 影响因素(1)成熟程度(2)刺激物的支持(3)环境提供的活动机会(4)成人的激发(5)母亲的抚养方式婴儿的学习婴儿生来就具有学习能力,学习活动最早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主要表现为:1. 模仿学习2. 条件反射学习3. 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所以说感知觉是婴儿认知的开端。
婴儿感知觉活动的突出特征是主动、有选择。
婴儿言语的发展言语在婴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言语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婴儿的发音1. 婴儿发音的阶段性(1)简单发音阶段(2)连续音节阶段(3)学话萌芽阶段2. 婴儿发音的特点(1)最初的发音具有普遍性(2)真正掌握母语发音要到第一批词出现(3)3岁左右基本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二)婴儿词汇的发展1. 词汇量的发展(1)第一批词,1~1岁半间掌握,50-60个左右。
(2)3岁词汇量增加到1000个词。
2. 掌握词汇量的特点(1)从所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范围包括人、食物、玩具、动物、交通工具等(2)理解的词义与成人不尽相同(三)婴儿句子的发展1. 从单词句到多词句2.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五)语法的获得1.5~2.5岁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3岁基本掌握母语语法规则系统。
婴儿的气质类型(一)按活动特性分1. 情绪性:负面情绪反应占优势,多愤怒、悲伤和恐惧2. 活动性:积极探索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3. 冲动性:情绪反应强烈,极易冲动,不稳定多变,缺乏自我控制4. 社交性:有强烈的社会交往要求,容易自来熟●(二)按三种类型划分1. 容易抚养型2. 抚养困难型3. 发展缓慢型●婴儿的社会性微笑婴儿期笑的发展按顺序分为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等阶段。
●婴儿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斯将婴儿依恋划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等类型。
●婴儿自我的发展过程1. 主体外的自我意识:一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1)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2)婴儿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
2. 客体的自我意识:约两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客体我的自我认知,主要表现在:(1)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
(2)能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他)称呼自己和他人,如用“我”表示自己。
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幼儿期(3岁~6、7岁)相当于幼儿园教育时期●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如下:第一,主导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第二,各种学习过程多是通过游戏进行的。
第三,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一)古典游戏理论精力过剩论、重演论。
(二)现代游戏理论●1.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游戏能获得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体验,从而促进儿童人格和情绪的健康发展。
2. 认知学派:认为游戏练习并巩固已经习得的各种能力;促进认知发展;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游戏的发展1. 机能游戏;2. 象征性游戏;3. 规则性游戏。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第一阶段: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第二阶段:平行游戏第三阶段:社会性游戏: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一,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第二,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第三,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第四,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1. 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发展较迅速2. 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记忆逐渐发展3.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记忆策略形成记忆策略是指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人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