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知识框架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框架罗列(一、二)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框架罗列(一、二)
3.教给青春期少年儿童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
1.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正确对待爱情中的挫折
2.增强择业意识的自主性,促进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3.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变化
1.劳逸结合,避免心理疲劳
2.培养豁达的人生观,战胜中年危机
3.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
1.提前做好退休后的生活准备
2.生命不息,活动不止
个性社会性发展
情绪的发展依恋是社会化的标志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同伴交往三阶段法:客体为中心简单交往互补性交往四阶段法:简单社交行为社会性相互影响同伴游戏早期友谊
自我意识中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个别方面的评价进而发展到多方面的评价。在自我体验中个因素发生发展不同步,表现出易变性与受暗示性,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弱。道德:从他性,情境性。皮亚杰三阶段:1前道德判断阶段行为感性2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根据后果判断行为(幼儿道德)3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
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他们的发展成熟是青少年思维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1形式逻辑思维:运用假设,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法则(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发展稳定匀速2辩证逻辑思维:初一掌握但水平低,青年初期发展,速度快
智力:液体智力(信息加工问题解决)20岁以后顶峰30岁以后年龄降低;晶体智力(社会文化)一生发展,25岁以后趋缓思维:辩证运算思维,矛盾作用记忆力:18-25岁黄金期机械记忆减退,记忆广度下降,速度记忆衰退,再认回忆力下降认知老化:感觉功能,视听觉最明显;加工速度理论(表现在记忆力);抑制理论,不能有效阻止无关干扰信息;工作记忆理论
2.思维发展
2.思维发展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1)具体形象性2)不清晰性和易变性3)具有符号功能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发展心理学考点知识部分梳理

发展心理学考点知识部分梳理

发展心理学考点知识部分梳理1、广义的心理发展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个体的心理发展。

2、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包括: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包括: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4、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包括:遗传和环境的关系,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心理发展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关系,不同心理机能是否存在关键期。

5、横断研究的优点在于: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

6、横断研究的缺点在于: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的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7、纵向研究的优点在于: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连续变化的过程,便于揭示量表、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中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8、纵向研究的缺点在于:样本少而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样本;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

9、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包括: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

10、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包括: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强调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11、下列观点属于二因素论的有: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可以相加,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可以相乘,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是各自发挥作用的。

12、在遗传和环境的关系上持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施太伦,昊伟士。

13、下列观点中属于相互作用论的有: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纵向知识体系

发展心理学纵向知识体系

发展心理学纵向知识体系(一)言语的发展过程(08年考过)在婴儿阶段(注意言语发展的理论):从前言语阶段(出生后0---12个月):是从出生到第一个有真正意义的此产生之前的时期,表现为咿呀学语;言语发生阶段(10--14个月):在词语掌握方面,表现为,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制性较强的词;已掌握的词开始摆脱场合限制,具有初步的概括意义;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的词;言语发展阶段:1岁左右出现单词句,2岁左右出现双词句,20--30个月是掌握语法的关键期,36个月时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出现规则扩大化现象(与自我中心有关);幼儿阶段:词汇发展:词汇数量增多;词汇范围扩大;词汇内容丰富;积极词汇增多;句子发展: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无修饰句到有修饰句;从陈述句到一般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对话言语到独白言语;从情境言语到连贯言语;独白言语和连贯言语的发展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童年阶段:书面语言的发展:从识字--阅读--写作阶段;其中写作发展分为:准备阶段--过渡阶段--独立写作阶段;内部言语的发展:内部言语的发展是在口头言语即出声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部言语的发展与书面言语的发展密切联系,书面言语的发展促进内部言语更快的发展,另外内部语言的发展使书面言语的发展更为完善;内部言语的发展与智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思维发展水平相联系,内部言语的发展是智力活动的重要前提,智力活动的发展也促进内部言语的发展;内部言语的发展阶段:出声思维阶段;过渡阶段;无声思维阶段;(二)思维的发展(不太好考,但青少年期的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可以出问答题)婴儿阶段的思维:婴儿阶段的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幼儿阶段的思维:心理过程仍带有明显的不随意性和形象性;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皮亚杰把幼儿思维的特点概括为:相对具体性;刻板性;自我中心性;不可逆性;(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的掌握,概念的掌握过程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幼儿后期才能掌握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实物概念的掌握;最初数概念的掌握,主要包括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数的顺序,数的组成;数概念的发展经历: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等四个阶段;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转折点;童年阶段的思维发展: 一般规律: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但仍具有具体形象性;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着关键年龄,小学四年级(10--11岁);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着不平衡性;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但这种结构仍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具体的思维能力的发展:1)思维的基本发展过程,其中(1)概括能力的发展:从直观形象(低年级儿童)--形象抽象(中年及儿童)--初步本质抽象(高年级儿童);(2)比较能力的发展:从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到区分许多部分关系的异同;从直观感知条件下进行比较,到运用言语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比较;(3)分类能力的发展:小学二年级可以完成自己熟悉的关于具体事物的字词分类;三四年级是从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向本质特征分类转折的年龄;2)概念的发展:概念的深刻化;系统化;丰富化;3)推理能力的发展(1)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小学1,2年级第一发展阶段;小学3,4年级第二发展阶段;小学5年级第三发展阶段;其中4--5年级时发展的转折期;(2)演绎推理的发展: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应用演绎推理解释个别现象,但如果解释与事实不相似性,推理中的逻辑关系将受到破坏;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不仅能对直观感知的事实,而且能对言语提供的事实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解释,只要其解释的概念与事实具有相似性,就能比较容易得进行演绎推理,如果完全缺乏相似,会感到困难;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演绎推理,但是这是未展开的,不完全的;(3)归纳推理:(略)4)思维品质的发展:思维的敏捷性:运算速度不断提高;灵活性:表现为一题多解;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在增加;组合分析水平在提高;其发展是稳步的,没有突变转折;深刻性:(三四年级的转折期)独创性:比其他思维品质发展晚,要复杂,涉及因素更多;青少年时期思维的发展:1)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1)初中阶段:初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具有抽象逻辑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①运用假设:初中生已经具备了建立并检验假设的能力;②逻辑推理:初一的学生已开始具备了各种逻辑推理能力;③逻辑法则的运用: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其中,排中律发展的最晚;同时思维品质也出现的矛盾性的发展,表现为:在批判性,创造性明显增加的同时,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明显;自我中心再度出现,表现为独特的自我和假想的观众;④⑤⑥⑦⑧⑨⑩(2)高中阶段:进入高中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进入了成熟期,其中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更为完善,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①概念的发展:初一学生大多从功能性定义向接近本质定义方向发展;初二是个体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进入高中后,达到接近本质定义或本质定义水平的人数和掌握字词概念的数量都比初中时明显增多;概念的分类能力:第一阶段,不能准确分类;第二阶段,能正确分类,但说不清分类的根据;第三阶段,能正确分类,但不能从本质上说出分类的根据;第四阶段,能正确分类,并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的根据;初中阶段是从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发展,进入高中后是第四阶段居多;②推理能力:初一学生已开始具备各种初级水平的推理能力;进入高一开始,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到了高二后,推理能力已基本成熟;③逻辑法则:初中学生已能基本掌握并运用逻辑法则,进入高二,逻辑法则的掌握运用更加成熟,但对于不同逻辑法则的掌握能力存在着不平衡性;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初一学生已掌握了辩证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但水平比较低;初中三年级时辩证逻辑思维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进入高中后,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占了优势地位;但就整个初高中来说,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仍然高于辩证逻辑思维水平;易考问题:1)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异同;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其中形式逻辑思维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形式逻辑思维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得出新判断的思维过程,其研究方法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而辩证逻辑思维是研究思维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是两门不同性质的思维学科,两者的作用和规律也不相同;形式逻辑思维是研究思维的形势与结构,撇开了思维的具体内容,使思维的语法,而辩证逻辑思维离不开具体的内容,是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过程中来研究思维形式的,是研究思维运动发展的科学;辩证逻辑思维思维必须运用抽象逻辑思维的形式与方法,但是,辩证逻辑思维试笔形式逻辑思维更高级,更高层次的思维;2)青少年时期的自我中心和幼儿时期的自我中心的关系;自我中心是指主体在思考问题或做出判断时,受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强烈影响的倾向;青少年时期的自我中心和幼儿时期的自我中心的本质区别是:是否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幼儿时期的自我中心:观察表明,幼儿很难脱离主观情感去客观的理解和评价周围的事物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幼儿可以正确区分自己的左右手,但是他们却不知道,站在他对面的人的左右方位是与自己的方向相反的;这种自我中心到小学后逐渐消失;青少年时期的自我中心和幼儿时期的自我中心是有本质区别的,青少年时期个体已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并能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能够考虑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并更注重他人的想法;但这个时期,个体由于自我意识突然高涨,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他们不愿意服从权威和不愿意轻易接受承认的意见,常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的抵触的情绪状态;(三)童年期,青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童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1--2年级和5--6年级处于上升期,其中1-2年级上升幅度最大)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像,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的能力,性格,行为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价值和行为标准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的主要标志和主要成分,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主要特点是:由顺从他人的评价,到有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提高;从对自己比较笼统的评价道对自己个别方面,甚至多方面优缺点的评价;出现对内心品质评价的初步倾向;评价有具体性向抽象性,从对外显行为到内部世界发展;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增强;自我体验: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具有一致性,其中,愉快,愤怒发展比较早,而自尊,内疚发展比较晚;初中时期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意识的第一个飞跃期1--3岁):初中生由于内心世界愈发丰富,从将更多的心智用于内省,从而导致了他们个性上的主观偏执,表现为听不见别人的意见,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对他人的言语过于敏感,总以为别人在挑剔自己;另外,由于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这时期出现了反抗心理,情绪上的矛盾和消极心境;其中,反抗心理的产生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强,自我意识突然高涨,独立意识;高中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自我意识成分分化,表现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高度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较强的自尊心;自我评价的成熟;道德意识高度发展;(四)同伴关系的发展1)婴儿期:(从后半年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交往行为)同伴交往经历:以客体为中心的阶段--简单交往阶段--互补性交往阶段;2)幼儿时期的同伴交往:从进入幼儿园以后,儿童与同伴杰出的次数增加,开始主动寻找同伴,喜欢和同伴一起活动,与同伴的交往比以前更密切,频繁和持久;但儿童早期的友谊的脆弱的,很快就会破裂,由于由于是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喜爱的活动等基础上的;幼儿期的同伴交往的作用: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同伴是儿童获得信息的特殊渠道;同伴是儿童或的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同伴关系的训练:是儿童学习有关同伴交往的概念和原则;帮助儿童将概念原则转化为可以操作的特殊行为技能;在同伴交往中树立新的目标;促使已获得行为的保持和在新情境中行为的迁移;增加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自信心;3)童年期同伴的交往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形式更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善于运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采取的行为;善于协调自己和其他儿童的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友谊的发展:还未形成友谊的概念(3--7岁)单向帮助阶段(4--9岁)双向帮助阶段(6--12岁)亲密共享阶段(9--15岁)最高阶段(12岁以后)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基础上进行交往;具有明确或暗含的行为准则;限制成员的归属感;发展了团体内各成员朝向共同目标努力的组织;(五)注意幼儿时期的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理论及其控制方法;游戏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详细全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详细全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一、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1、唐氏综合征:第21号常染色体的分离变异。

2、笨丙酮尿征:先天性代谢缺陷,早期检查和饮食干预可防止。

3、胎儿的发育过程:胚种期(0-2周)、胚胎期(2-8周、胚胎期是胎儿发育的关键阶段、胚胎期的发育展示了一个从内向外,从头到脚的发展模式。

)胎儿期4、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1)、关于畸胎形成的研究:畸胎形成物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伤害胎儿;(2)、母亲的自身因素对胎儿的影响;(3)、药物及烟和酒对胎儿的影响:酒精综合征(四)激素(五)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5、儿童生理发展的基本原则:首尾原则、近远原则6、身体的发展:人体的生长发育呈波浪式,发展不等速,快慢交替进行。

7、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脑的发育是最优先的,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保证神经冲动沿一定的通道迅速而准确地传导。

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按一定顺序(“O-T-P-F”)进行。

枕叶成熟最早,其次是颞叶、顶叶,额叶成熟最晚。

脑发育的加速度现象是间隔出现的。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幼年儿童皮层主动抑制过程比兴奋过程弱。

两个加速期:5-6岁、13-14岁。

8、动作发展的规律:从上至下,由近及远,由大到小。

9、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可塑性、修复性。

10、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生存反射:眨眼、呼吸、吞咽,原始反射: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11、独立行走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12、够摸动作:最先发展的精细动作。

13、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重要意义:(1)主动性: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2)逻辑思维: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经验丰富: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详细全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详细全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一、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1、唐氏综合征:第21号常染色体的分离变异。

2、笨丙酮尿征:先天性代谢缺陷,早期检查和饮食干预可防止。

3、胎儿的发育过程:胚种期(0-2周)、胚胎期(2-8周、胚胎期是胎儿发育的关键阶段、胚胎期的发育展示了一个从内向外,从头到脚的发展模式。

)胎儿期4、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1)、关于畸胎形成的研究:畸胎形成物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伤害胎儿;(2)、母亲的自身因素对胎儿的影响;(3)、药物及烟和酒对胎儿的影响:酒精综合征(四)激素(五)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5、儿童生理发展的基本原则:首尾原则、近远原则6、身体的发展:人体的生长发育呈波浪式,发展不等速,快慢交替进行。

7、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脑的发育是最优先的,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保证神经冲动沿一定的通道迅速而准确地传导。

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按一定顺序(“O-T-P-F”)进行。

枕叶成熟最早,其次是颞叶、顶叶,额叶成熟最晚。

脑发育的加速度现象是间隔出现的。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幼年儿童皮层主动抑制过程比兴奋过程弱。

两个加速期:5-6岁、13-14岁。

8、动作发展的规律:从上至下,由近及远,由大到小。

9、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可塑性、修复性。

10、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生存反射:眨眼、呼吸、吞咽,原始反射: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11、独立行走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12、够摸动作:最先发展的精细动作。

13、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重要意义:(1)主动性: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2)逻辑思维: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经验丰富: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

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复习要点)(1)

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复习要点)(1)

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复习要点)一、发展心理学概述1.发展心理学,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心理发展包含种系心理发展、种族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而言: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

2.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心理学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1.达尔文用观察法等进行了实际研究,写出了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研究成果《一个婴儿的传略》。

2.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被誉为青春期心理学之父的是霍尔。

3.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

4.1882 年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弗洛伊德认为生命发展的原初动力是性驱力,称为利比多。

(2)弗洛伊德后期提出了人的两种本能:生本能、死本能。

(3)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将人的意识分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4)弗洛伊德的四种研究方法:①临床观察法②催眠释梦法③自由联想法④生活史法(5)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投放身体的部位,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口唇期②肛门期③性器期(出现俄狄普斯情结)④潜伏期(6-12岁)⑤生殖器/青春期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1)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阶段”艾里克森认为,婴儿期(0-2岁)要形成的人格品质是:希望。

2-4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耻感。

7-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12-18 岁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18-25岁(青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

25-50岁(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3.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低阶段,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智力开始发生时期(萌芽)。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A非B错误
(二)前运算阶段
思维主要特点 1、表象性思维
(象征性游戏的出现) 2、不可逆性思维 3、思维的直觉性 4、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经典实验:三山实验、守恒实验
(三)具体运算阶段
思维主要特点
1、获得守恒性 2、思维的去中心化 3、序列化和传递推理 4、类包含
经典实验:守恒实验、类包含实验
中介缺失 产生缺失 利用缺失
记忆策略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方法
错误信念任务成为儿童是否具有心理表 征能力的研究范式。
第五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
标志
1周岁左右,出现的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将整 个口语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前言语期 语言的发展期
语言发展的理论
先天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 认知发展论(斯金纳的强化说) 环境和学习论
对化; (4)惩罚较温和,带有补偿性。 (5)不再相信内在的公正,认为认识到越轨
行为可以隐蔽而不被觉察或惩罚。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研究
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法 道德发展阶段:三阶六段论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认知和情感因素,如观点采择、亲社会 道德推理、移情、自我概念。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1、思维的基本单元 格式(scheme)。最初的格式来自于无条
件反射。
2、同化与顺应的含义
思维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8 - 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 - 14、15岁)
(一)感知运动阶段
思维主要特点 通过感知、动作构筑动作格式 1周岁左右,建立“客体永久性” 末期出现心理表征能力

发展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总结林崇德第三版

发展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总结林崇德第三版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发展心理学:狭义: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广义:对人类心理发展历程的研究,考察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发展:连续、系统的变化(稳定、有序、相对持久)。

纵向: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横向: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揭示普遍模式与个体差异what、时间表when、解释发展变化的过程与机制why3.目的:描述解释优化发展4.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既体现出量的积累(连续性),也存在质的飞跃(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不平衡性: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方面不同,同一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个别差异:个体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高度不同关键期/敏感期:某些行为与能力发展在关键期/敏感期内,个体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影响,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在该时期以后,某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较小,形成和发展比较困难,语言、规则形成、情绪控制、同伴社会技能具有年龄特征:年龄阶段划分:0-2、3岁,2、3岁-7岁,7-12岁,12-18岁,18-35岁,35-60岁,60岁以上5.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奠定思想基础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直接推动,《一个婴儿的传略》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成功智力理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 Preyer)出版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发展心理学问世: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1.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人格结构:本我——受本能驱动的人格成分:争取最大快乐和最小痛苦自我——人格中的理性成分:遵循现实超我——内化了的道德规范形成的人格成分(良心和自我理想)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随着性成熟,性驱力从身体的一个部分聚集到另一个部分,每一次转变都意味着进入了性心理发展的新阶段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0-1岁:性本能集中于口唇,通过吮吸、咀嚼、咬获得快感肛门期,1-3岁:自发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性器期(前生殖器期),3-6岁:快感来自对性器官的刺激潜伏期,6-11岁:性冲动转移到学习和游戏活动中青春期,11、12岁起:性冲动唤醒不足难以证实或证伪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构成的统一体,强调社会文化(而非性本能)是发展的决定因素,认为人类要实现健康的心理适应,需要解决不同时期的八种心理社会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心理学知识框架
第一节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记忆窍门:橫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橫断研究的优点就是纵向研究的缺点,纵向研究的优点就是橫断研究的缺点二、心理发展的动因
心理发展的动因
三、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年龄阶段的划分和主要特点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0~3岁)心理发展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3~6岁)的心理发展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7~12岁、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
第五节青春期的心理发展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概念比较
从出生到幼儿期(主要指0~1岁)属于第一发展加速期,青春发育期为第二个发展加速期。

第一反抗期在大约在幼儿三四岁时出现,第二反抗期在青春期出现,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在18~24个月出现,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在青春期出现。

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青年期(17、18~35岁)的心理发展
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中年期(35~60岁)的心理发展
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老年期(60岁以后)的心理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