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记忆顺口溜

合集下载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 “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

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文言文虚词记忆顺口溜分享

文言文虚词记忆顺口溜分享

文言文虚词记忆顺口溜分享本文是关于文言文虚词记忆顺口溜分享,感谢您的阅读!文言文虚词记忆顺口溜分享之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

(完整版)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完整版)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之”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3)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4)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18个⽂⾔⽂虚词顺⼝溜18个⽂⾔⽂虚词顺⼝溜
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且
乃之乎者也
谐⾳:
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且
乃之乎者也
18个⽂⾔⽂虚词顺⼝溜拓展⼀
店长不容易,努⼒还受⽓。

即当打⽕机,⼜当灭⽕器。

⼜是打⽓筒,⼜做出⽓筒。

随时要充电,还要把兵练。

店长是画家,愿景天天夸。

开门七件事,⽇复⼜⼀⽇。

清洁打头炮,整洁太必要。

晨会定基调,拼搏趁年少。

每天两分析,⼀定做笔记。

激励分正负,陈列要规范。

七事都复核,⼯作才做完。

18个⽂⾔⽂虚词顺⼝溜拓展⼆
服务是⼼态,持续才叫帅。

前后⼀个样,顾客把⼼放。

前后⼤变样,顾客要算账。

及时灭困难,业务能久远。

顾客分级别,紧盯财神爷。

按级回访到,服务更周到。

18个⽂⾔⽂虚词顺⼝溜拓展三
店⾯要搞好,五事最重要。

产品和经营,服务要提⾼。

形象是先导,持续⽅有效。

18个⽂⾔⽂虚词顺⼝溜拓展四
装修很重要,布置有格调。

员⼯有礼貌,见客开⼝笑。

卫⽣常常搞,整洁⽆死⾓。

室内空⽓好,顾客光临到。

照明很重要,叫亮才叫好。

海报不可少,展架要摆好。

促销员代号,好记⼜好叫。

卖场很热闹,销量嗷嗷叫。

氛围要营造,记得要拍照。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

1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 “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

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 建议收藏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 建议收藏

初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学生们比较头疼的一项内容。

其中,虚词更是让不少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虚词,下面将为大家共享一首虚词顺口溜,以及对虚词进行的分类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虚词顺口溜1.让子弹飞——是、之、者、所。

2.解放思想——乎、与、與、自。

3.四平八稳——也、而、所、其。

4.玉石俱焚——者、之、其、所。

5.旗开得胜——乎、者、之、所。

6.人生自古谁无死——者、乎、也、其。

7.一见钟情——於、者、焉、乎。

8.美人痣——焉、乎、吗、者。

以上虚词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记忆和辨认文言文中的虚词应用。

二、虚词分类总结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和词性特点,可以将虚词分为以下几类:1. 疑问类虚词如“乎、焉、乎、哉、为、乎等”,这类虚词多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怀疑、询问等语气。

2. 虚词“者”在文言文中,“者”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它具有一定的指代和强调作用。

一般用于表述人或事物的身份、特征、行为等内容。

3. 虚词“所”“所”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介词、副词、连词、代词等,在句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连接和修饰作用。

4. 虚词“之”“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灵活多变的虚词,它可以作为介词、代词、连词等,同时也具有指代、修饰、关联等多种功能。

5. 虚词“与”“与”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介词、连词等,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受事者、比较关系等。

6. 虚词“以”在古代汉语中,“以”常用作介词、连词,用以连接或引导句子成分,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

通过以上分类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言文中的虚词,从而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就是对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的共享,希朅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学习文言文时,希望大家多加练习,多总结归纳,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掌握文言文,取得更好的成绩。

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和记忆。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文言文虚词顺口溜“之”字有三用,就是代、助、动。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的后面是名词,翻译常常会有的其的后面是动词,一般代人或代物其字删去意不变,此处大都表语气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口诀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口诀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口诀同学们的文言虚词学习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掌握得不全面,二是时间一长便模糊。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将文言虚词用法编成有意义的顺口溜,这些顺口溜就比无意义的枯燥的条条杠杠的好记多了。

一旦背下这些顺口溜,该虚的用法便终身不会忘掉。

1、而口诀:而你像并蒂莲,因羞却成假。

口诀解释:“而”是该虚词“而”,顺口溜必带之,下同;“你”表示可解释为第二人称代词,如“”;“像”表可解释为动词“像”,如“军惊而坏都舍”;“并”表可作列连词,如“”;“蒂”表可作递进连(“莲”)词,如“”;“因”表可作果连词,如“”;“羞”表可作修饰连词,如“”;“却”表可作转折连词,如“”;“成”表可作承接连词,如“”。

易混点区别:并列连词前后互换不影响、不改变语意表达;非六类者皆归入承接连词,数量多;“登高而招”是承接,“顺风而呼”“跂而望矣”是修饰,关键看前边动作是否已完成,还是一直持续,作为后一动作发生时的状态。

2.乎口诀:呼风唤雨,雨中鱼尾停口诀解释:“呼”是“乎”;“风唤”衬词;“雨”是“语”气词;“中”是用于句“中”的情况;“鱼”表示作用相当于“于”,如“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尾”表形容词尾,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停”表句中停顿,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易混占区别:句尾语气不难,看句子语气;句中“乎”的用法可将三个意项代入看看,选择合适的。

3、其口诀:其人一至三代假连,那有各种语气口诀解释:“其”是此虚词本字;“人一至三代”表“第一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如第一人称代词“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人人称代词“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假连”表“假设连词”,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岂?”;“那”表远指代词,如“则或咎其欲出者”;“各种语气”表各种语气副词,如表测度语气的“其皆出于此乎?”,表反诘语气的“其孰能讥之乎?”,表婉商语气的“汝其勿悲!”,表期望语气的“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中考文言文虚词记忆顺口溜之
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例:
2.作为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对,对于。

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6.被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十则)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醉翁亭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