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虚词顺口溜ppt课件
中考第一轮复习_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八)文言虚词“然”
1、 “然”主要用作形容词词尾,是“… …的样子”的意思,同 其他词素组成形容词。如: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杂然相许。
2、可以作指示代词,译成“这样、那样”。如:虽然,受地于 先王,愿终守之。 河东凶亦然。 3、作动词,可以译成“是的、对的、认为… …是对的”。如: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1.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的意思) 2.然得腊之以为饵 (介词,“把”的意思) 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连词,“而”的意思) 4.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根据” 的意思)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5.以塞忠谏之路 (连词,“以致”)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作连词,“因为” 的意思) 7.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介词,拿) 8.所以动心忍性 (介词,“用”的意思) 9.夫不能以游堕(huī)事 (因为)
(二)、文言虚词“其”
1、作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她”或“他们、它们、她们”“他 他们的”。
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作指示代词。可以译成“这、这些、那、那些”或“其中、其 中的”。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那)
3、作副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语气。译为“恐怕、 大概、难道、可要”等。
2、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如:予尝求古仁人之 心。
3.作动词,相当于“到、往… …去”。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5.表示语气停顿或音节助词,起舒缓语气作用;或作助词,无实义。 如:公将鼓之。 顷之。
中考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整理ppt课件(79页)

〔2〕辍耕之垄上: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之: 动词,去、往。
〔3〕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怅,失意,不痛 快。
〔4〕假设:代词,你,指陈胜。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燕雀,麻雀,这里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天鹅,这 里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出师表》
➢ 〔10〕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苏教〕 ➢ 〔11〕许:答应,许诺。 ➢ 〔12〕驱驰:指奔波效力。夙夜:日日夜夜。夙,清晨。 ➢ 〔13〕效:实现。 ➢ 〔14〕不毛:不长草木,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毛,
(长)草苗。 〔15〕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 〔16〕庶:希望。竭:竭尽。 ➢ 〔17〕驽〔nú〕钝: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干。钝,刀刃不 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陋室铭》
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没有什么学问之人。 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此处泛指乐
器。乱耳,使听力紊乱。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爱莲说》
染:沾染〔污秽〕。 濯:洗涤。 涟:微波。 妖:美丽而不庄重。 直:挺直。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出师表》
➢ 〔18〕攘(rǎng)除:排除,根除。 ➢ 〔19〕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此指曹魏政权。 ➢ 〔20〕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21〕斟酌:商讨,合计。 ➢ 〔22〕损益:增减,兴办。
《邹忌讽齐王纳谏》
➢ 〔1〕昳〔yì〕丽:光彩美丽。 ➢ 〔2〕朝服衣冠:早晨穿衣服、戴帽子。 ➢ 〔3〕朝:早晨。 ➢ 〔4〕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 〔5〕窥(kuī〕镜:照镜子。 ➢ 〔6〕孰:谁。 ➢ 〔7〕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 〔8〕君美甚:您美极了。 ➢ 〔9〕及:赶得上,比得上。 ➢ 〔10〕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 〔11〕复:又。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复习PPT优秀课件下载(18张)

例
1
汝其勿悲
其:表示推测语气, 有时也可表示希望、劝告等
2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也:表示停顿,舒缓语 气 3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兮:主要用在楚辞中,相当于“啊” 也是用来舒缓语气的
句末语气词 也、矣、焉、耳、乎、与(欤)、
邪(耶)、哉、夫
例句
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矣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释义
表肯定语气。 “就是” 表事情完成、结 束 “了” 表示强调
焉 虽鸡狗不得宁焉。
耳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表示范围“只不 过”
疑问语气词
例句
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释义
“吗、呢”
与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吗、呢” 欤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耶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吗、呢” 邪
感叹语气词
“彼”有时也是人称代词 例:彼与彼年相若也 译:他跟他年纪差不多
三疑问代词
谁、孰、何、曷、胡、奚、焉、安、恶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吾与徐公孰美 豫州今欲何至
孰:哪一个,哪一样 孰与:与……比,哪一个……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曷,何:什么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胡:什么,为什么
四不定代词
或、莫
不定代词 例句 不定代词释义
或
(表肯定)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 有的人、有的 泰山,或轻于鸿毛 又入水击蛟,蛟或浮 有时 或没
莫
(表否定)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 没有谁 震失色。
五特殊代词
者、所
特殊代词 例句 特殊代词释 义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的人 虽欲言,无可进者 ……的事
者
用叶者,取叶初张足时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课件)

而
记忆顺口溜:
8
其
(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9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 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其
13
以
(三)动词“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四)通假字
“以”通“已”
记忆顺口溜:
14
于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15
于
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22
代词
表疑问,相当于“什么”
表疑问,相当于“谁”“哪一个”“哪里”
表疑问,相当于“怎么”“怎么样”
表疑问,相当于“为什么”“何故”
副词
表示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相当于“乃”“即”可译作 “是”、“就是”。
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其
10
其
记忆顺口溜:
11
以(一)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12
以
(二)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16
为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复习ppt课件图文共38页PPT

•46、Biblioteka 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PPT优秀课件

•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 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2021/6/3
14
• 三、看特殊标志
•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 它们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 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特殊的语法功能,也就 可以推断出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 例:
• 1、“之”在主谓之间,起有取消独立性的作用, 无义。
• 2、被动句的标志:“见”、“于”、“见…… 于”、“为所”。
• 3、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和“之”。
• 4、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
• 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
种标志,就找到它的用法和意义了。
2021/6/3
•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 其:
• 1、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
• eg:其李广将军之谓乎。(2002年全国卷)
• 【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 “大概”。】
• 2、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
• eg: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语气副词,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副词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2021/6/3
6
3.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熟记文言文虚词“之、其、以、于、而”顺口溜

熟记文言文虚词“之、其、以、于、而”顺口溜1、之字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其字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3、以字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中考文言虚词归纳复习ppt课件

ppt课件完整
28
七、复习“则”
1.却,可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2.那么,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ppt课件完整
29
说一说 “为”的用法有哪些?
(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i”。 主要有 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 “向”“对” “给”等。如: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ppt课件完整
30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
ppt课件完整
31
3. 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
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②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4. “之”用作语气助词,用于凑 足音节,无实意,不译。如:
①公将鼓之。②久之,目似瞑。
ppt课件完整
9
(三)“之”用作动词。译 为:“去”、“往”、“到”。 如:
送孟浩然之广陵
ppt课件完整
10
二、复习“其”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 为“他(她)”“他(她)的”“他 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 的”。如: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ppt课件完整
26
2、副词,表示出人意料,译作 “竟”“竟然”。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ppt课件完整
27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 “是”“就是”。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承接
(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择其善者而从之(4)死而后已(5)或置酒而招 之
(6)既醉而退(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8)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9)水落而石出
者
(10)太守归而宾客从(1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1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5)舍鱼而取熊掌也,舍生而取义也 (16)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17)公输盘诎,而曰
(9)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 以:
1、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议译为“在”, “从”等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以中有足乐者 (4)以其境过清夫不能以游堕事 (5)扶苏以数谏故 (6)徒以有先生也
(22)黔娄之妻有言(2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4)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5)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 (26)骈死于槽枥之间(27)益慕圣贤之道
(28)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9)无鲜肥滋味之享 (30)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2)腰白玉之环(3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4.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复前行,欲穷其
林。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4)其喜洋洋者也。5.译 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1)其一犬坐于前。(2)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
众人(2)且壮士不死则已 (3)且秦灭韩亡魏(4)且焉置土石 2、和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接近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而 一、并列 (1)学而时习之 (2)任重而道远 (3)峨冠而多髯 (4)而僦赁看幕《观潮》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蔚然而深秀者(7)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8)往来而不绝者(9)溪深而鱼肥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对,对于。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 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15)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1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
(17)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8)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19)而山不加增
四、修饰
(1)拔山倒林而来
(2)随波而逝《观潮》
(3)溯迎而上《观潮》 (4)执策而临之
(5)朝而往,暮而归 (6)临溪而渔
(7)环而攻之
(8)仰而视之曰
8、代词,代物,事
(1)项为之强 (2)使之冲烟而飞鸣(3)为之怡然 称快(4)观之,兴正浓(5)驱之别院(6)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7)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9) 忽啼求之(10)传一乡秀才观之(11)受之天(12)一 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16)闻之,欣然规往 (17)策之不以其道(20)走送之(21)心乐之(22) 乃记之而去(23)属予作文以记之
7、代词,代人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借旁近与之(3)
邑人奇之(4)余闻之也久(5)于舅家见之(6)或置酒而招之 (7)楚人怜之(8)令辱之(9)陈胜佐之(10)杀之以应陈涉
(11)先主器之(12)将军岂愿见之乎(13)将军宜枉驾顾 之 (14)贤能为之用(15)悉以咨之(16)愿陛下亲之信之(17)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18)呼尔而与之 (19)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20)公与之乘(21)明日,徐公 来,熟视之 (22)人皆吊之
3、宾语前置的标志
(1)何陋之有 (2)宋何罪之有
6、补足音节,无实义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久之,目似暇, 意暇甚 (3)妇拍而呜之 (4)卒之为众人 (5)怅恨久之 (6)公将鼓之(7)此犹文轩之于敝舆也
(8)委而去之(9)寡助之至(10)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1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表动作行为所剧昔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 等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 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 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念无与为乐者
指东西、物、地方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以中有足乐者(3)是故所欲有甚 于生者 (4)虽欲言,无可进者 (5)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用在因果复合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
(1)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7)此独以跛之故 (8)不能称前时之闻 (9)仲永之通悟
(10)于厅事之东北角(11)忘路之远近(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3)水陆草木之花(14)菊之爱 (15)花之君子者也 (16)径寸 之木 (17)大道之行也 (18)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19)既而尽分合五阵之势(20)春冬之时 (21)实则欲界之仙 都
三、转折
(1)人不知而不愠 (2)为人谋而不忠乎(3)学 而不思则罔(4)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而计其长不盈寸(7)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用(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足肤皲裂而不知(10)而不知人之乐;而不知太 守之乐其乐也(11)而戍死者固十之六七
(12)而且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13)而君逆寡人者 (14)而智术浅短
例:宋何罪之有?
何陋之有?
(3)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 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 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4)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 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 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6、被
例:受制于人
“而”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之”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
(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3、用作动词:
(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而迎将军者乎?
◆3.其 一、代词 1.译作 “……的” (1)弃其杖,化为邓林。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
降辞色。(3)谓其妻曰。(4)帝感其诚。(5)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 可知其源。(7)增其旧制。(8)请循其本。(9)屠大 窘,恐前后受其敌。(10)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译作“他/她/它(们)” (1)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4)醉能同其乐。 (5)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3.译作“……自己的”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3)衔觞赋诗,以乐其志(4)此之谓失其本心。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
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春秋三十有三。——清·梁
(2)以弱为强者
(3)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 用。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陈胜者,阳城人也
(4)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放在时间词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 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其如土石何?(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 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3)安陵君其许寡 人!其:可译为“可要”。(4)其恕乎。(大概,也许)
且 1、况且,而且 (1)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
(1)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用在数词后,可译为“个”、“样”等
(1)或异二者之为
(2)二者不可得兼
6、用在某些描写的词语后,相当于“……的样子”
(1)感极而悲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