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一、概念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意义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唯物论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考点名称: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考点内容: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预习导读:一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1规律及其客观性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但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2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
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影响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主观因素:影响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客观因素: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3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2为什么要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古往今来,人们一直都在寻求理解和探究世界的本源。
在这一历程中,他们意识到,外部现象与绝对真理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反差。
客观规律性也就应运而生,用来描绘外部现象并建立可预测性。
而主观能动性则是为了支配外界现实并使其符合人们的需求而出现的。
两者应当既站立于可预测性之上同时又尊崇个体之内推动下的开发,从而形成一种完美的社会规范。
从古至今,在学术研究中,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
其中,客观规律性被用来统括外在现象,并使其变得可预测。
它是一种客观实证的思考形式,依据实际情况建立的经验规律,能够在某种状态条件下的某种客观实体中产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建立可预测性。
而主观能动性则被用来开发外在现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它是一种主观洞察力,依据个体内在本质的启发,将个人意志和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个人行为的新颖性和富有活力。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密切的,它们的关系可以理解为“自然”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客观规律性是独立于任何人意志之外的外部现象,而主观能动性则是人类作用在现实世界上所表现出来的另一种形式。
它们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的,客观规律性提供了可预测性和实用性,而主观能动性则带来创造力和自由建设。
客观规律性能够使我们把事情变得更加合理、严谨,而主观能动性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客观规律性建设了现代社会的基础,它赋予了我们可预测性,从而使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有效地控制。
而主观能动性则丰富了这种可预测性,它使得人们能够利用自身的才能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可预测性的效应,从而将社会经济发展事业走向高度的成熟和发展。
从多方面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社会规范的双重基础。
它们的关系就像是一种协调,既可以促进客观规律性的发展,也可以激发主观能动性的活力,使社会规范成为真正完美、可预测、可利用的状态。
它们不能作为独立存在,而是凝结在一起,为社会规范提供了双重动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一、概念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意义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哲学基础——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目标:(1)使学生懂得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含义,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法。
(2)明确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能够正确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规律的客观性(2)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难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推演归纳法教学过程: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1、基本内容: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的,并且规律是客观的。
(1)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无论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其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3)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基本方法: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规律的含义及其特征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的特性:固有联系、本质联系、必然联系(1)、关于规律的特性: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的联系,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隐藏在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而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联系,而不是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
(2)关于规律的概念和各种具体规律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各种具体规律只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起作用的规律。
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各种具体规律的共性;联系: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唯物论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唯物论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唯物论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试验地点名称:人有主观能动性考点内容: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预习导读:一、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1.规律及其客观性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法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但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2.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积极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反映在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中。
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
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影响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主观因素:影响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客观因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3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提取内在的而不是捏造的规律,指导我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2为什么要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
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万事万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它们也不例外。
我认为,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存在许多不同方面的关系,在这里我只论证其中的一个关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首先,我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物具有客观规律性。
人类之所以能成为地球上最势力最强大的生物也因为他们有着主观能动性。
人类与事物甚至是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类有自己独特的思想。
俗话说,“物是死的,人是活的。
”这句话说明人与物之间的区别在于物不具有主观能动性。
动物,最接近人类的生物黑猩猩虽然在生物当中算得上是非常聪明的但它比起人类还是有相当一定的差距。
比如,人会有意愿去改变环境,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会破坏环境,而动物想必也只是去适应环境。
我认为,人也不是一出生就具备有主观能动性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步之中培养出来的。
例如婴儿一出生什么都不懂,只具备一些基础的、动物的、本能,而他长大之后就会慢慢地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思想——他会想赚钱,他会想成家立业等等。
人类要想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必须要改造环境,人在社会中生活也必须要适应环境。
人类之所以能繁衍下去并主宰整个地球也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所以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且是后天发展得来的。
物,具备一系列客观的事实,比如物客观存在的事实,物来源的事实,物发展结果事实等等。
而物就是具备这些一些列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客观事实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从而形成一种规律,这就是物的客观规律性。
换句话说,物具备客观规律性的前提是,物具有一系列客观事实。
我认为,客观规律,其实也是一种客观事实。
客观规律,是由物的变化与发展,其客观存在的过程的一个客观事实。
像“月亮的存在”,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而月球的公转运动是物的变化与发展,其过程有客观规律“农历十五月亮是圆的”。
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我们如何树立个人目标

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我们如何
树立个人目标
树立个人目标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常见的一件事,如何树立科学的
目标,可以让人实现更好的发展,才能给自己的生活创造更好的未来,所
以如何树立个人目标,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有效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这两个原理,实现个人目标的有效
达到。
一、客观规律性
客观规律性是指我们在树立个人目标时,要坚持客观原则和科学原则,要坚持社会实践理论规律,从而提高树立目标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在树立
目标的过程中,不能把握太宽,必须有具体的、客观的、可操作的目标,
只有有具体的目标,才能准确地为实现目标奠定基础。
此外,要坚持客观规律,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确定自己的可行性,要分析自身的能力和时间,认真考虑是否有条件实现目标,考虑到周围环
境的影响,以及自己的经验能力等方面,综合多方面考虑,才能合理安排
自身的资源和有效实现目标。
二、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指在树立目标的过程中,要积极行动,要以对未来充满
希望的心态迎接挑战,要以一种投身其中的精神,达到实现目标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现象与本质 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是人们对现象和本质的认识
分析以下观点:
哲学上的物质就是物体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属性 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 作用。 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规则、守则就是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改造规律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 错误的认识来源于人的思想,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哲学上的物质就是物体 (物体即物质的具体形态,不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属性 (唯一特性,还有其它属性) 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脑) 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意识的反作用的大小与意识正确与否无关) 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客观实际是出发点)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 作用。 (能动作用有二重性——推动和阻碍;非直接) 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规律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想
做
意识的能动性
反作用于物质 (改造世界)
精神状态 正确的(促进) 错误的(阻碍)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是 出发点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实事求是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深化和拓展,是 指办事时的具体要求 原理: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两种以上事物进行对比的情况下运用 原理:矛盾的特殊性
《生活与哲学》
课件设计与制作 珠海四中李凤萍
2009年12月
第二单元
一、备考指南
本单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部分,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大厦”的基石。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我国国情、 省情等相关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复习备考,如应 付当前经济形势我国政府所世界气候峰会、港 珠澳大桥的开工等问题,运用物质和意识的关 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客观规律和人的 主观能动性、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理论知识进 行分析。 提示: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是新教 材增加的内容,要注意。
规则、守则就是规律 (规则是规律的反映,是主观的,规律是客观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改造规律 (规律可以认识,不能改造)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 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 (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错误的认识来源于人的思想,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实践。 (都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7、关于认识
认识的基础 实践 认识的来源 实践(唯一) 认识的途径 直接经验(实践)和间接经验(离不开实践) 认识的根本任务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根本目的 实践 每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
8、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理 论、科学理论
人 类 的 两 项 基 本 活 动
认识世界 (手段)
自然界 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 改造世界 (目的) 改造主观世界 (思想) (离不开实践) (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类社会
6、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原理: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具体的统一 空间 (当地) 历史的统一 时间 (当时)
第四课考点
1、哲学的物质概念 2、自然界的物质性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哲学的运动概念 5、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6、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7、规律的概念 8、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第五课考点
1、意识的起源 2、意识的生理基础 3、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4、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5、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 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而辍广”体 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答案: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人具有主 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按客 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 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题中的两句话都说明了规律的客观性,即规律 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论人 们是否认识,喜欢与否,承认还是不承认,只要条 件存在,它就要起作用。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题中的观点并未提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也就没 有体现出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客观存在 ——包括物质和意识 客观实在 ——指物质 客观性 物质具有客观性 正确的意识也具有客观性
2、物质的固有属性和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的固有属性 ——运动 区别于其他属性 物质的存在状态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区别于意识 物质的本质属性
3、关于规律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规律 规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条件) 可以创造条件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性质 规律不同于规则、定律(主观与客观) 规律不同于现象(表面和本质)
4、主观能动 性、意识能动性、意识 的反作用
反映物质 (认识世界)
主 观 能 动 性
第六课考点
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真理的客观性 8、真理的具体性 9、真理的条件性 10、真理和谬误 11、认识的反复性 12、认识的无限性
1、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