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马原复习

第一章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联系的含义、特点;发展的含义、实质等)联系的含义: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发展的含义: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3.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量变质变规律(质、量、度等范畴的含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①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问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二、量变质变规律:①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两边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②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知识讲解

2006/04
35
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 唯物主义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 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虽有意 识作指导,但仍然属于物质性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恩格 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
2006/04
33
常荒诞的事情。” 所谓时间,即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即物质运 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 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 绝对的,其具体特性则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 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 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9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 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 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 质是意识的产物。
2006/04
10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 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006/04
16
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无意识的自然界发展出人的意识,经历 了三个阶段:
一是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 的刺激感应性;
二是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 和心理;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全文

6. 小江原来只凭经验打球,入选学校篮球队后,在教练的指导下科学练球,比 如使用抛物线原理找到最佳投篮角度,根据力学原理快速运球,小江的球技 突飞猛进。小江练球的事例启示我们( D )。
A. 规律是人们经过经验积累创造的 B.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理论学习为前提 C.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事情做好 D.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人作为自然的存在,要遵循新陈代谢等自然规律; 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人还要遵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子议题2: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哪些表现?
第2课学习内容
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提升,而蜜蜂的蜂巢却始终如一的原因,就是因为人有意识,蜂巢的 建造来自动物本能,而人对房屋的需求和建造具有创造性,人甚至还能将蜂巢结构运用于航空设计。 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能力。
长征精神是长征取得胜利的法宝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 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 前。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 300 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 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 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具体描述
解决办法
结果
千里冻土
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 日照强烈、地质构造运动频繁, 其多年冻土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举世无双。
以桥代路、片石通风路基、 通风管路基(主动降温)、碎 石和片石护坡、热棒、保温板、 综合防排水体系等。
冻土攻关取得重大进展,青藏 铁路的冻土研究基地已成为中国乃 至世界上最大的冻土研究基地。
C.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 遗传与变异,万有引力
如何做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

客观规律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含义: 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 定的联系。 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源自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如何做到主观能动性 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
79号
目录
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什么是客观规律性 如何做到相统一 生活中的例子
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 和活动。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 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如何统一?
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尊重社会 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 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 局面。
例子
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在 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瞄准市场,按照公司加 农户的方式发展蘑菇、花木、葡萄种植业,形成了 一定规模和效应。坚持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 客观规律统一起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 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同时以市 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 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如何统一?
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 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 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 且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 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 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 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指通过客观规律性的发展过程中,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和促使;反过来,主观能动性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性,从而形成共同的辩证统一关系。
下面将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一、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客观规律性是万物发展的前提:万物的变化都是在客观规律的驱动下进行的,没有客观的规律性就没有了物质的变化;
2.主观能动性是实现客观规律性的根本动力:主观的活动才能突破客观规律的桎梏,才能有效的利用客观规律,实现物质变化。
二、客观规律性如何激发和促使主观能动性
1.客观规律性提供发展的前提条件:客观规律性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让主观能动性起到了发展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性约束:客观规律性不仅提供发展的希望,而且也约束着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它的随意发展。
三、主观能动性如何遵循客观规律性
1.客观规律性是主观能动性的根基:主观能动性追求的是客观规律性的实现,因此要继承客观规律性,并从中寻求发展的依据和发挥作用;
2.主观能动性是客观规律性的炎黄子孙:主观能动性要严格遵守客观规律性,这样可以保证物质变化的辩证统一,从而实现主观能动性发展的空间。
四、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指客观规律性为变化提供条件,而主观能动性又借以发展,形成一种具有客观特征的物质变化的统一。
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客观规律性是物质变化的前提,主观能动性是物质变化的根本动力,它们之间同时拥有互为约束和促进的作用,共同构成了一种辩证统一的变化形式。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万事万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它们也不例外。
我认为,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存在许多不同方面的关系,在这里我只论证其中的一个关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首先,我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物具有客观规律性。
人类之所以能成为地球上最势力最强大的生物也因为他们有着主观能动性。
人类与事物甚至是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类有自己独特的思想。
俗话说,“物是死的,人是活的。
”这句话说明人与物之间的区别在于物不具有主观能动性。
动物,最接近人类的生物黑猩猩虽然在生物当中算得上是非常聪明的但它比起人类还是有相当一定的差距。
比如,人会有意愿去改变环境,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会破坏环境,而动物想必也只是去适应环境。
我认为,人也不是一出生就具备有主观能动性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步之中培养出来的。
例如婴儿一出生什么都不懂,只具备一些基础的、动物的、本能,而他长大之后就会慢慢地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思想——他会想赚钱,他会想成家立业等等。
人类要想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必须要改造环境,人在社会中生活也必须要适应环境。
人类之所以能繁衍下去并主宰整个地球也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所以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且是后天发展得来的。
物,具备一系列客观的事实,比如物客观存在的事实,物来源的事实,物发展结果事实等等。
而物就是具备这些一些列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客观事实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从而形成一种规律,这就是物的客观规律性。
换句话说,物具备客观规律性的前提是,物具有一系列客观事实。
我认为,客观规律,其实也是一种客观事实。
客观规律,是由物的变化与发展,其客观存在的过程的一个客观事实。
像“月亮的存在”,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而月球的公转运动是物的变化与发展,其过程有客观规律“农历十五月亮是圆的”。
简述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述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上下文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的两个概念。
前者指按照客观规律运作和发展的必然性,而后者则指人的主观加工和发挥其影响力的能动性。
一般来说,它们内在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而推动社会的前进。
客观规律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源。
它们具有内在的结构特殊性,受不可抗拒的内生性影响,因而以其自身的趋势、速度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循环运动和演变。
它也可以指引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探索出对社会有利的方向。
主观能动性作为构成历史运动的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历史发展的重要元素。
没有它的参与,社会的发展只能实现自动化;有了它的参与,前进的过程以及方向将会变得灵活多变,以社会发展和进步为导向,把社会发展送向更自由、更充满活力和创意的方向。
因此,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如果只有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只是慢慢不停地沿着一条规律的路径前进;如果只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将会丧失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感。
只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辅相成,才能坚定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方向,实现宏大的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健。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有客观规律的,实践就是正确认识与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活动过程。
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各种各样的联系之中。
但并不是任何一种联系都是本质的,都可以称为规律,只有体现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联系,才是本质的联系,才可能称之为规律。
规律作为一种内在的,非表面规律的联系,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
例如:苹果落地、水向低处流,向空中抛一个物体又落回到地面,月亮绕地球转等。
这些都是现象,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
而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万有引力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容及其本质联系。
(2)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
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人类社会由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暂时的曲折倒退不能改变历史前进的总趋势。
(3)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事物就反复出现。
例如,只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电流变化必然引起磁场变化,而磁场的变化,必须引起感应电流的产生。
这就是电流与磁场之间稳定的关系。
再比如地球自转、围绕太阳公转。
2、规律的特点:(1)客观性。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一是指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一、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二、规律及其客观性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一、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1.意识的起源:自然历史过程和社会历史过程 (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一、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1.意识的起源:自然历史过程和社会历史过程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性劳动的决定性作用:
夸大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性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否认主观能动性
●使猿脑变为人脑,意识 的物质器官;●产生语言 并为意识完善提供了必要 形式;
一、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观点: 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庸俗唯物主义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 等同与物质,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 福格特:“思想是脑的分泌物,正如胆汁是 肝脏的分泌物”。
3、意识的能动作用 (3)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中国梦航天梦”主题活动
二、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根本特点)
罗马教皇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 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审讯伽利略,但是, 这并不能改变地球等行星绕着太阳运转的事实和规律。
唯心主义抹煞意识的客观性,把意识说成是 主观自生的或神赋予的。
一、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 (1)定义:人积极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 力和作用。 (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 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 识、把握和利用客观规律。
发明家爱迪生,试验了 1600多种材料,经历了 8000多次的失败,才找 到了合适的电灯灯丝。
三、主观能动性与导致两种错误观点: 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