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延伸:太学、国子监

合集下载

清代国子监

清代国子监

清代国子监一、简介清代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一所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教育机构中的最高机构。

其地位相当于现代大学。

国子监的主要职责是培养朝廷官员和学者,以及研究儒家经典。

二、历史背景清代国子监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的太学,宋朝时改为国子监。

到了明朝,国子监成为了全国最高学府,负责选拔官员和培养学者。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教育制度,并对其进行了一些改革。

三、组织结构1. 监丞和丞相清代国子监由一个监丞和若干丞相组成。

监丞是最高领导人,在教育方面具有决策权。

而丞相则负责管理各个科目的教学。

2. 教授科目清代国子监主要教授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

此外,还教授文史类科目如诗词、史书等。

3. 学生选拔国子监的学生选拔非常严格,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进入。

科举考试是清代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也是国子监学生的主要来源。

4. 教学方法清代国子监采用传统的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会给学生讲解经典著作,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影响与意义1. 教育影响清代国子监培养了大量的官员和学者,为清朝政治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子监教育也对后来的中国教育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儒家思想传承国子监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出了一批崇尚儒家思想的人才。

这些人成为了清朝时期儒家思想传承者,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道德伦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文化交流国子监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学生前来就读,使得不同地区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这有助于加深了中国各地的文化联系和认同。

五、国子监的变迁1. 清朝初期清朝初期,国子监仍然保持着明代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

然而,随着清朝政权巩固,国子监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2. 清朝中期清朝中期,由于社会变革和外部压力,国子监开始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加强对西方科学和文化的研究,以及增加一些实用性的科目。

3. 清朝晚期清朝晚期,国子监逐渐失去了其在教育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西方传教士学校和新式学堂开始兴起,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冲击。

国子监

国子监

国子监——古代人人向往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承担国家教育管理职能,作为崇尚礼仪、教化学子的专门机构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国子监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高等学府,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深厚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国子监古代又称为太学,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有三进院落,是传统的对称格局,中轴线上有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楼、辟雍殿、敬一亭等,两侧有四厅六堂,东侧与孔庙相通,两组建筑都是规整的左右对称的建筑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在经历7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这里是元、明、清三代统治者尊孔崇儒,宣扬教化,主兴文脉的圣地,也成为众多志在功名的读书人顶礼膜拜的殿堂。

这组比故宫还年代久远的皇家古建筑浓缩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凝固了一段数百年的漫漫科举之路。

徜徉在古柏参天、石碑林立、崇基高堂的孔庙里,远离都市的喧闹,触摸历史、文化的脉搏,以宁静淡泊的心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实在是件雅事。

在孔庙的第一进院落御路两侧分四部分树立着198座高大的进士题名碑,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

这些进士题名碑上刻着元、明、清三代各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共计51624人。

在众多的进士当中有我们熟知的一些名人如张居正,于谦、徐光启,严嵩,纪昀、刘墉及近代名人刘春霖、沈钧儒等。

穿梭在这片时间跨度达数百年的碑林中,轻抚旧貌斑驳的碑身,仰望碑面上已模糊的字迹,不免让人发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感慨。

在孔庙与国子监(古代皇家大学)之间的夹道内,有一处由189座高大石碑组成的碑林。

石碑上篆刻着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道的西侧有口古井。

由青石板组成的花瓣形井台,石质井圈。

由于坐落在德胜门、安定门内一带水线上,当年井水常溢到井口,水质清纯甘冽,相传进京赶考的举人们在拜谒孔子后都要饮一下井中圣水,据说饮后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写出一手好文章。

古代四门博士、国子监祭酒等分别是什么官职?

古代四门博士、国子监祭酒等分别是什么官职?

古代四门博士、国子监祭酒等分别是什么官职?韩愈曾做过四门博士、国子监祭酒、国子博士分,那么古代四门博士、国子监祭酒、太常博士、太学博士、国子博士分别是什么官职?1.四门博士,是中国古代学官名。

北魏太和二十年因刘芳表请立四门博士。

隋代隶属于国子监,唐始合于太学。

管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的子弟以及有才干的庶人子弟。

元以后就不再设。

2.国子监祭酒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始于西晋武帝国子祭酒,后经北齐、隋唐、明清延变。

该官职基本隶属于朝廷最高学府:国子监。

主要任务是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

3.太常博士,古官职名,为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4.太学博士,学官名。

汉、魏置五经博士,分经教授弟子员。

东晋不复分经,统称太学博士,置十六员,六品,掌教授太学生,亦备咨询,参议礼仪,隶属太常。

掌教文武官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之曾孙为太学生者,位次国子博士。

汉、魏置五经博士,分经教授弟子员。

东晋不复分经,统称太学博士,置十六员,隶太常。

又别置国子博士教授国子生。

南朝宋、齐或置或省,梁置八员,二班,又有限外博士。

掌教授国子学生,隶国子祭酒,位次于国子博士、五经博士。

陈因之,八品、六百石。

北魏国子学、太学各置博士,教授学生,北齐太学隶国子寺,置博士十员,从七品。

诸郡亦置,教授郡学生徒。

北周称“太学博士下大夫”。

隋、唐以来,隶国子监。

隋置五员,一度总知学事,初为从七品,文帝仁寿元年(601) 改五品,从炀帝降从六品。

唐置三至六员,北宋前期未置,神宗元丰三年(1080),改国子监直讲置,员十二人,每经各二人,掌分经教授,考校程文,以德行道艺训导学生,从八品。

哲宗改置十员。

南宋高宗改置三员。

金朝置四员,后减为二员。

5.国子博士,学官名。

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278年)立国子学,始立国子博士,始置一员,限取履行清淳,通明经义者担任,如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

其职掌除教授国子学生学业之外,并且备政治咨询及参与祭典的顾问。

中国古代的国子监

中国古代的国子监

亦师亦友
在国子监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 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不仅传授知识 ,还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成长,为学生 提供指导和帮助。学生则尊敬教师, 虚心学习,积极向教师请教问题。
教学相长
国子监注重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和学 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通过与学 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 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学生 则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加深对知识的 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效果。这种良 好的师生关系和互动为国子监的教学 质量和学术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记。
书法课程
重视书法教育,培养学生的书 写能力和审美观念。
射御课程
作为六艺之一的射御,在国子 监中也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培 养学生的武艺和军事素养。
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01
02
03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学生 需自行研读相关经典,形 成自学能力。
定期考核
国子监定期举行月考、季 考和年考,检验学生的学 习成果。
六堂
位于彝伦堂东西两侧,分别是率性 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 义堂和广业堂,是国子监学生自习 和住宿的场所。
空间布局与规划
前导空间
国子监的入口部分设有前导空间,通过牌坊、门楼等建筑元素引导人们进入主体建筑区域 ,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
中轴线布局
国子监的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布局,从南到北依次为照壁、大门、辟雍、彝伦堂等主要建筑 ,形成一条明显的视觉通廊。
民间教育的兴起
随着民间书院的兴起和私塾的普及,民间教育逐渐取代官学成为主要 的教育形式,对国子监的地位构成了挑战。
对现代教育制度的借鉴与反思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现代教育制度应借鉴国子监 的历史教训,注重教育内容 的多元化和综合性,既要传 承传统文化,也要关注自然

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机构

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机构

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
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

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乐年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

国子监最早由隋炀帝改“太学”而成,当时主要负责全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

描写国子监的典故

描写国子监的典故

描写国子监的典故
【原创版】
目录
1.国子监的简介
2.国子监的历史典故
3.国子监的吸引人的地方
4.国子监的现状
正文
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距今已有 1400 多年的历史。

国子监是封建时代培养官员的摇篮,是皇帝直接领导的教育机构,因此享有“天下第一学府”的美誉。

国子监在历史上有很多典故,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状元及第”。

在科举制度中,状元是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脱颖而出的人才。

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如果有幸考中状元,不仅能够光宗耀祖,还能得到皇帝的重用,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因此,国子监成为了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

除了“状元及第”外,国子监还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

首先,国子监的建筑风格独特,布局严谨。

整个建筑群落以“太学”为主体,周围环绕着“四库”、“六堂”、“九斋”等建筑,寓意着天、地、人三才和谐共处。

其次,国子监的环境优美,校园内古树参天,绿草如茵,是学子们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如今,国子监已成为了一处历史文化遗址,供人们参观游览。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科举文化,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同时,国子监附近的街道也发展成为了一条文化街,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和游客前来游览。

综上所述,国子监不仅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教育机构,更是一个充满故
事和文化的地方。

国子学或国子监

国子学或国子监

总体介绍第 1 页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

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历史足迹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汉武帝设置“太学”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

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初立国子学。

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

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

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

宋沿唐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东京国子监,增辖武学。

宋代国子监亦屡易其名,有时称国子监,有时称国子学,其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官学最高管理机构,二是生徒就学的最高学府。

明清改国子学为国子监。

明朝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

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

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

但清朝末期日趋腐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

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

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

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主要建筑集贤门国子监敬一亭集贤门,国子监的大门,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

国子监的传说故事

国子监的传说故事

国子监的传说故事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也是当时朝廷掌管国学政令的最高官署。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代成宗大德十年(1306)。

依照“左庙右学“的建筑礼制,国子监的东面是孔庙。

为什么元朝要修建国子监和孔庙呢?那是因为蒙古族来自草原,元朝统治者为了实现中原统治的安定,决定做出尊重中原文化的样子,收揽人心。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三个层次)院落,占地面积27000多平方米。

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等建筑。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

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学、国子监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

又称国学、国子学。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设国子学。

北齐改为国子寺。

隋炀帝始改为国子监。

唐宋时,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

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

明清国子监兼具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两重性质。

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一在南京,一在北京。

清代国子监沿袭明制,“设六堂为讲肄之所”,“六堂讲师,极一时之选”。

后逐步衰败,成了科举的附庸,形同虚设。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遂废。

在监读书的生徒称监生、太学生或国子生。

历代对生徒入学的资格、来源和名额都有不同的规定。

监生入学常有一定的仪式。

监生可以在监内寄宿,发给膏火,供给膳食,享有免役权利。

总管监务的头领称国子祭酒或判监事。

教官名称和编制数量历代不同。

国子祭酒、司业、博士要由“当代学行卓异之名儒”充当。

为了培养封建社会的“文武之材”,俾“能出入将相,安定社稷”,历代统治者规定五经或四书为国子监的主要教材。

而且对国子监的管理都很严格,颁行各种管理制度,包括考试升降制度和放假制度等。

国子监在加强学校管理、培养文武官员、造就各种高级专门人材、繁荣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纳育各国留学生、促进中外友好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