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纲要求】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新文化运动。

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5、科学发展观。

◇【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4、概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内容。

◇【知识整合】一、“顺乎世界之潮流”1、“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A、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

(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

(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西学东渐”)。

(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B、代表人物及主张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派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2)、维新思潮A、背景:a、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

b、甲午战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证明“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失败。

c、西学的不断传播。

B、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见上图表)。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1、社会因素: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

《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民族危机。

2、经济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C、维新变法思想对近代社会的作用:a、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的考生。

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的师生参考。

王桧林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史》一直被用作高等院校历史专业教材,并被大部分院校指定为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教材。

为了帮助学生系统、高效的掌握该教材内容,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制了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的辅导用书:1.[电子书]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2.[电子书]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3.[电子书]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4.[电子书]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作为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识精华。

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的课堂笔记。

因此,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遴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

本书遴选了部分名校近年来的相关考研真题(部分真题为考生回忆版)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第1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1919年5月~1 923年12月)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年1月~1927年7月)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1 931年9月)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年9月~1937年7月)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年9月~1 949年10月)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第1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1919年5月~1923年12月)1.1 复习笔记一、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1袁世凯统治的垮台军阀割据纷争局面的出现(1)袁世凯统治时期①窃取政权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部教版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部教版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部教版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必背知识点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 《五权宪法》。

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2. 早期革命活动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建议遭拒,遂走上革命道路。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提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

3. 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陆皓东被捕牺牲。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1. 同盟会成立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时间地点: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 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意义: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辛亥革命1. 起义背景与过程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占领武昌城,随后汉口、汉阳也被占领,武汉三镇胜利。

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2. 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四、中华民国的创建1.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成立临时参议院,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历史第二、三分册笔记

历史第二、三分册笔记

第二、三分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原始农耕1、原始农业的诞生:(1)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2)标志: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了农耕生活。

(3)意义:农业的起源,是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中国的农业成就(1)考古材料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2)代表性农作物: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人工栽培的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除了粟、黍、稻之外,起源于中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和大豆等(3)特点: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4)意义: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姜寨遗址(1)背景: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了最初的农耕聚落。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典型。

(2)特征: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1、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1)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得以保留传承(2)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的传说,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经历的几个阶段,他们是先民创业过程中出现的英雄人物。

(3)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1)随着一系列考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使中华文明起源的具体情景变得日益清晰。

①我国各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遗址,普遍存在着大量的精致玉器,墓地和随葬品差别明显,显示出早期社会原始平等的关系已被破坏,贵贱有别、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

②古城、祭坛遗址以及成批成套玉制礼器的出土,表明部族间的冲突已经计划,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的政治实体也已产生。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考研真题】(哲学 科学 文化)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考研真题】(哲学 科学 文化)

第6章哲学科学文化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组历史学术刊物,都在我国内在刊行的一组是()。

[2014年统考真题] A.《历史杂志》《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B.《过去与现在》《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C.《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D.《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历史杂志》【答案】C【解析】《历史研究》创刊于1954年,双月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本综合性史学期刊。

《中国史研究》于1979年2月由林甘泉主持创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季刊。

《近代史研究》于1979年创刊于北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专门刊载中国近代史研究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并及时反映学术研究动态的刊物。

《世界历史》创刊于1978年,是中国世界史专业惟一的国家级专业学术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现为双月刊。

2.1960年后在中国内地出版、对近代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大型回忆录汇编是()。

[2011年统考真题]A.《近代稗海》B.《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C.《近代中国史料丛刊》D.《文史资料选辑》【答案】D【解析】《近代稗海》为近代野史集成,参考价值有限。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是中国史学会精心组织编辑出版的,它是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下对近代史资料的一次大规模的科学整理,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最基本和最有价值的史料,但它并不是回忆录。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为我国台湾沈云龙组织编写,由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并非我国内地出版社。

《文史资料选辑》由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以“三亲”(亲历、亲见、亲闻)为原则,于1960年开始编写,由中华书局出版。

二、名词解释1.梁方仲[2015年北京大学研]答:梁方仲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和明清史学家,他毕生都致力于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而对明代财政史的研究则是他的研究核心和精华,成绩十分突出,梁方仲先生被国内外史学界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是我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次课官方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次课官方笔记

近代史第三节课官方笔记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 (一)选择题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

2.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3.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先进分子是李大钊,他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4.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5. 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

6.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7. 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工会8.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9. 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

10.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

11. 香港海员罢工:中国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的起点。

12.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终点。

13. 浙江省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

14. 中共三大: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15. 孙文越飞宣言:正式确立联俄政策。

16.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灵魂的新三民主义。

17.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18.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19.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

20. 国民党: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21. 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国家垄断资本★22. 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23. 邓演达领导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

24.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并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八七会议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6章 哲学、科学、文化【圣才出品】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6章 哲学、科学、文化【圣才出品】

第6章哲学、科学、文化6.1 复习笔记1.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主导地位的确立以及阐述和发展①1950年与1952年,毛泽东在1937年所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在《人民日报》发表,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热潮,同时,马、恩、列、斯的一些哲学著作也相继在中国出版,苏联的哲学教科书被介绍到中国。

②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观察和指导中国实际,分析了我国建设中的十对矛盾,并制定了处理方针。

③1963年5月,毛泽东再次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④1963年12月到1965年,毛泽东一再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用以指导实际工作。

⑤哲学理论工作者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大量解释、传播和普及工作。

(2)探讨和争论①文化大革命之前a.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

b.真理问题。

c.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问题。

d.“桌子哲学”问题。

i.经济基础的含义和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问题。

②文化大革命之后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b.指出现有哲学体系的缺点并构想新的哲学体系以往沿用的苏联哲学体系缺少自然辩证法和辩证逻辑,对一般和局部的关系也有所混淆;新的哲学体系应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总论的基础上,向下细分。

c.关于认识过程有几个阶段的问题提出认识不应是感性、理性两个阶段,而应是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

d.关于实践问题“实践”的含义、系统、结构、功能、属性等,都有新的探讨。

e.关于“不断革命”口号问题有人否定“不断革命”的口号,马、恩对此口号偶尔使用,未形成理论体系。

f.关于生产力标准问题哲学界认为生产力标准是检验社会实践、社会现象有无进步性及进步性大小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最终标准。

g.新的研究范畴和新的哲学门类哲学自身反思的一些问题;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当前改革中的哲学思考;“异化”问题;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问题;唯心主义评价问题;价值真理问题及其他许多问题,都有许多讨论,表现了哲学界思想的活跃。

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三岳麓通用版课件: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单元学习总结

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三岳麓通用版课件: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单元学习总结

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
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
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
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 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 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 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 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 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打下了基础。
(4)战争给两国人民心灵投下的阴影在短时间内难以抹去。
(5)加剧了世界紧张形势。两伊战争发生在美苏争霸期间,“冷战”形势下
又出现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使世界不得安宁,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负
面影响,暂时更有利于美国称霸世界。
3.地区冲突发生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①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越南战争的相关史实,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 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分析。第(1)问据中国“向美国政府传 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 ”,可得出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等;结合所 学知识,从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以及朝鲜战争的教训两方面分析。第 (2)问,据材料美国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可得出美苏争霸中调整国 际战略;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国内的反战呼声,战争带来的经济负担, 越南战争胜利无望欲脱身等方面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的考生。

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的师生参考。

王桧林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史》一直被用作高等院校历史专业教材,并被大部分院校指定为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教材。

为了帮助学生系统、高效的掌握该教材内容,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制了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的辅导用书:
1.[电子书]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2.[电子书]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3.[电子书]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4.[电子书]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作为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识精华。

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的课堂笔记。

因此,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遴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

本书遴选了部分名校近年来的相关考研真题(部分真题为考生回忆版)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1919年5月~1 923年12月)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年1月~1927年7月)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1 931年9月)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年9月~1937年7月)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年9月~1 949年10月)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复习笔记及详解
第1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1919年5月~1
923年12月)
1.1 复习笔记
一、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
1袁世凯统治的垮台军阀割据纷争局面的出现
(1)袁世凯统治时期
①窃取政权
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②宋教仁案
宋教仁发表要组织新内阁的演说后,于1913年3月20日夜在上海火车站被袁世凯主使的歹徒暗杀,孙中山主张立即兴师讨袁。

③二次革命
1913年7月,江西、南京、广东、安徽、上海、福建、湖南等地宣告独立,举兵讨袁。

史称“二次革命”,以失败告终。

④破坏民主共和
1914年5月,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使形式上的民主共和制遭到破坏。

⑤二十一条
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方的支持,接受了日本的要求。

⑥洪宪帝制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改次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史称“洪宪帝制”。

⑦袁世凯统治的覆灭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性的反袁风暴,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撤销帝制,同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

(2)军阀割据
①概述
袁世凯倒台后,北洋军阀分裂成几个派系,争夺中央政权和地盘。

其他地方军阀也拥兵自固,扩充地盘,争权夺势。

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纷争的混乱局面。

②分类
北方军阀:
a.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它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掌握着北京政府的实权,势力最大。

b.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受到美、英帝国主义的扶植,势力仅次于皖系。

c.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得到日本支持,控制着东北地区,在直、皖两系之间举足轻重。

d.控制山西的阎锡山和控制徐州一带的张勋等军阀。

西南军阀:
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和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势力最大。

滇、桂两系军阀受到美英帝国主义的扶植,和北方的直系军阀比较接近。

③府院之争
1917年,日本支持段祺瑞对德宣战,向黎元洪施压。

黎元洪唯恐段祺瑞借参战扩大势力,于是在冯国璋以及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反对参战,并免除段祺瑞的职务,史称“府院之争”。

④张勋复辟
a.1917年5月,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争端,张勋入京调解,借机拥溥仪登基,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

b.1917年7月,段祺瑞宣布反复辟,组成“讨逆军”进攻北京,溥仪再次宣布退位。

段祺瑞再任国务总理,宣布参战。

(3)第一次护法运动
①背景
1917年7月,段祺瑞废弃《临时约法》,另组临时参议院来取代国会,并对南方实行武力统一。

②经过
a.1917年7月,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提出打倒假共和、建设真共和的主张,号召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b.孙中山偕同部分旧国会议员召开非常国会,建立了反对段祺瑞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出兵北伐,形成南北对峙。

c.10月,直系军队进入湖南,与西南军阀勾结,主张停战息兵,段祺瑞被迫辞职。

d.1918年5月,唐继尧、陆荣廷等西南军阀改组军政府,废元帅制为总裁制,迫使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4)护法运动失败后的形势
①皖直两系矛盾公开化,段祺瑞加紧训练“参战军”,操纵国会选举,将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势力挤出中央政府。

②曹锟、吴佩孚成为直系军阀新首领,与南方军阀建立密切联系,取得英、美支持。

③英、法、美、日成立四国银行团,要求南北军政府停战。

④1919年,南北“和平会议”破裂,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西南军阀内部也发生粤、桂战争,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社会力量的成长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发展原因
a.辛亥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激发了人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b.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②发展概况及特点
a.中国民族工业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依旧很小。

b.新开办的企业轻工业多,重工业少。

小工厂多,大工厂少,发展极不平衡。

c.即使在这期间,中国民族工业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封建势力的束缚。

③民族企业家
a.茂新面粉厂
前身为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于1902年在无锡开办的保兴面粉厂。

b.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前身为广东南洋烟草公司,华侨商人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于1905年在香港集资创办。

1909年再度开业,改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欢迎大家点击查看!更多考研动态|考试大纲|模拟试题|历年真题,请关注:才聪学习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