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元明清考点整理

第四部分明清文学试题库一、填空1.被正史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文学家是宋濂。
2.刘基寓言体散文集集名是《郁离子》。
3.刘基的散文体裁多样,而最出色的是寓言体散文。
4.明初诗坛并称的“吴中四杰”指高启、杨基、徐贲、张羽。
5.明初“吴中四杰”中,以高启、杨基的诗成就最高。
6.被清赵翼推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的诗人是高启。
7.“青丘子”是高启的自号。
8.“袁白燕”指明初诗人袁凯。
9.明弘治年间茶陵诗派的领袖人物是李东阳。
13.“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14.明中叶《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选者是茅坤。
15.归有光的文集是《震川集》。
16.明中叶取得重大成果的散文流派是唐宋派。
17.“童心说”的提出者是李贽。
18.明后期思想与文学革新的旗手是李贽。
19.“公安三袁”指明代湖北公安县诗人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兄弟。
20.公安派在诗歌理论上提出的核心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1.公安派诗歌理论核心口号的提出者是袁宏道。
22.竟陵派诗人大力提倡的诗歌风格是“幽深孤峭”。
23.“竟陵派”诗人的代表人物是钟惺、谭元春。
24.公安派中,小品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袁宏道。
25.晚明小品的集大成者是张岱。
26.明末复社最主要的领袖是张溥,其散文的代表作是《七录斋集》。
27.大抵论明诗者,都推陈子龙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
28.明末小品文《西湖七月半》的作者是张岱。
29.《三国演义》今存最早的刊本的书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刻于明嘉靖壬午年。
30.最早径称书名为《三国演义》的修订评点者是毛纶、毛宗岗。
31.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明代代表性的历史演义小说还有《列国志传》。
32.《水浒传》初刻全名《忠义水浒传》。
33.《水浒传》今存最早的刊本是清康熙五年石渠阁补修的万历己丑天都外臣序100回本。
34.受《水浒传》的影响,明代代表性的英雄传奇小说还有《北宋志传》或《杨家府演义》。
35.《西游记》今见最早的刊本是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
元明清文学史考试重点

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
散曲: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
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
章回体: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则。
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
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章回体是为方便读者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纲目体”叙事体式,并吸收诗词、戏曲的艺术营养,综合创制而成的。
因符合民众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唐宋派:中国明代中叶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该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因为拟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使当时的文学作品渐渐流于仿古、抄袭。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1、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剧。
北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吸收北的民歌俚曲以及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
2、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
是在(永嘉)一带流行的地戏“杂剧”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最早产生于北宋宣和年间到南宋末期。
3、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特征: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4、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特征: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5、派:明末清初,在出现的以玉为首的平民剧作家,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众疾苦,以当时的社会时事为主要题材,创作了一出出感人肺腑、慷慨激昂的传奇剧目。
戏曲史上称他们为作家群或派。
6、章回小说: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特色: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7、神魔小说: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等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
8、世情小说:即写世态人情为主的小说。
虽然世态指的是整个社会状况和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人情包括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愿望和理想等整个精神世界,但明请时代的世情小说则是以婚姻家庭为主要题材的章回小说。
从迅《中国小说史略》起,一般称之为世情小说。
9、“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10、台阁体:台阁主要指明初的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名臣士奇、荣、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11、公安派: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简答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简答题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简答题元代问答1.散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
这样,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
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里曾对由乐曲的变化,导致词的衰落、“曲”的繁兴有过精辟的表述:“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
宋词既不可被管弦,世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
"2.宋元话本的体制特征?①入话:稳定在场的人群,等待晚入场的观众,起到稳场的作用,依附性较强。
②头回:与正话内容相似或相反的故事,话本原著中称为“德胜头回”或“笑耍头回”,相比入话,头话已经能独立成篇。
②正话:话本的主体,核心内容所在,篇幅较长,故事结构完整。
语言上结合韵文与散文,口语和少量诗词文,并用一些固定的逃狱、习惯用语承接缝合,浑然一体。
③片尾:在话本的篇末,一般又以诗词点题作结,或劝诫听众,有的直接说散场的话,以示说话结束。
也称“下场诗”这种体制既在说书场地中产生,经历了反复考验和锤炼,能概括各部分特点和功能,又能兼顾话本的原有称谓,被人们认可。
3.元诗四大家都是谁?他们共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①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②他们在当时都颇有诗名,作品多题咏寄赠,内容较空泛,崇尚“雅正”,宗法唐诗。
明人胡应麟评此期诗风特征,"皆雄浑流丽,步骤中程。
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创新规。
视宋人藻绘有馀,古淡不足。
"4.元杂剧的体制特点?①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成熟的戏剧形式,它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散韵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②特点:有的剧本开头会有楔子,用以点明、补充正文。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个别的有五六折,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独唱,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每一折包括曲词(唱)、宾白(词)、科范(动作)三个部分。
元明清文学常识

元明清文学常识元明清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下是一些元明清文学常识:1. 元曲: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
元曲在内容上广泛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 杂剧:杂剧是一种戏曲形式,通常由四折组成,有时还会加上一个楔子。
元杂剧的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等。
3. 散曲:散曲是一种诗歌形式,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
散曲的内容较为广泛,有抒情、写景、叙事等多种题材。
元散曲的代表作家有马致远、张养浩等。
4. 明清小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有《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
5. 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章叙事,每章都有一个标题,通常是两句相对的句子。
章回小说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6. 谴责小说:谴责小说是明清小说的一种类型,主要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面。
代表作有《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
7. 四大名著:四大名著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8. 戏曲:明清时期的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品。
代表作品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9. 诗:明清时期的诗歌也有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诗人和诗作。
如明代的杨慎、清代的钱谦益等。
10. 散文:明清时期的散文也有一定的成就,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散文家。
如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等。
元明清文学试题及答案

元明清文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元代文学的代表体裁是:A. 诗B. 词C. 曲D. 小说答案:C2.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关汉卿的作品?A.《窦娥冤》B.《赵氏孤儿》C.《西厢记》D.《汉宫秋》答案:C3. 明代四大奇书指的是:A.《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B.《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C.《儒林外史》《聊斋志异》《金瓶梅》《红楼梦》D.《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答案:A4. 清代文学中,被誉为“诗史”的是:A.《红楼梦》B.《聊斋志异》C.《儒林外史》D.《镜花缘》答案:A5. 以下哪部作品不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A.《官人》B.《画皮》C.《聂小倩》D.《白蛇传》答案:D6. 以下哪位作家不是明代的?A. 罗贯中B. 施耐庵C. 吴承恩D. 曹雪芹答案:D7. 明代文学中,以讽刺手法著称的是哪部作品?A.《金瓶梅》B.《水浒传》C.《西游记》D.《儒林外史》答案:D8. 清代文学中,以“红楼”为背景的作品是:A.《红楼梦》B.《聊斋志异》C.《儒林外史》D.《镜花缘》答案:A9. 以下哪位诗人不是元代的?A. 马致远B. 王实甫C. 郑光祖D. 李清照答案:D10. 明代文学中,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是:A. 冯梦龙B. 罗贯中C. 施耐庵D. 吴承恩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作品是元代的?A.《汉宫秋》B.《西厢记》C.《赵氏孤儿》D.《儒林外史》答案:ABC2. 以下哪些作品是明代的?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聊斋志异》答案:ABC3. 以下哪些作品是清代的?A.《红楼梦》B.《聊斋志异》C.《儒林外史》D.《金瓶梅》答案:ABC4. 以下哪些作家是元代的?A. 关汉卿B. 马致远C. 王实甫D. 曹雪芹答案:ABC5. 以下哪些作品是讽刺文学的?A.《儒林外史》B.《金瓶梅》C.《红楼梦》D.《聊斋志异》答案:AC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元代文学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杂剧:中国戏曲艺术进展到成熟时期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进展衍变地域和阶段的别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普通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群分旦、末、净、杂四类。
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说。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四大南戏:元末明初浮现的着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说”,简称荆、刘、拜、杀。
四大声腔: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进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
地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
花雅之争: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
普通以为,雅部算是昆腔。
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
所谓雅,算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所谓花,算是杂的意思,言其声腔花杂别纯,多为野调俗曲。
故花部诸腔戏,又有“乱弹”的称谓,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士医生的卑视而登别了“大雅之堂”。
雅部与花部的划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正统的“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因此戏曲史中把此刻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降。
篇幅短小。
普通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能够独立存在的文体。
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汲取了口语自由灵便的特点,所以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纳“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便,能够平仄通压,句中还能够衬字。
中国古代(唐宋元明清)文学常识知识点整理大全

中国古代(唐宋元明清)文学常识知识点整理大全唐代文学常识(1)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人,主要作品是《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登幽州台歌》用直接抒怀的方式倾吐怀才不遇的感情。
(2)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
主要作品有《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
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3)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
主要作品有《咏柳》、《回乡偶书》。
(4)王之涣,字季陵。
主要作品有《凉州词》、《登颧雀楼》。
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5)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
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
主要作品有《过故人庄》、《春晓》等,集结为《孟襄阳集》。
(6)王昌龄,字少伯,江宁人。
曾任龙标尉,世称王龙标,七绝圣手。
主要作品有《出塞》、《从军行》。
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善边塞诗、宫怨诗。
(7)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
诗人兼画家。
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
主要作品有《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门飞鸟鸣涧》。
苏轼赞其作品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8)高适,字达夫,曾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
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主要作品有《燕歌行》、《别董大》等,后人辑有《高常侍集》。
(9)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宣州谢�I楼栈别校书叔云》等,结为《李太白集》。
属浪漫主义豪放派,他的作品属古典诗歌艺术的高峰。
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0)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结为《杜工部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黄陵派:指明中叶后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流派。因他们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提出重“真诗”,重“性灵”,追求幽深奇僻、孤来独往的文学审美情趣。奖创作上的奇僻险怪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3、 崔莺莺的性格特征: (1)强烈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疆传统的女性形象,她对张生的爱,纯净透明,没有一丝杂质。在她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都可不管。正由于她对爱情的炽热追求,才使她走上了违背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2)莺莺长期受到封疆礼教的熏陶,严格的家教使她有许多顾虑,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又冷静、聪明而狡狯。她对人前花言巧语,没有人处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红娘传言责备张生,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从莺莺的作假可看处她本能的生命冲动与社会性在她人格深层中的统一,表现出灵与欲、情与欲的冲突。 (3)她身上表现出一种伦理意识、严格的家教使她不会有大胆的举动,她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自然的欲求和生命的骚动,礼教的分为使她受到约束,而自然的欲求又使她渴望解放,在她身上有着形而下的、非理性的动物性的冲动,形而上的理性观念、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碰撞,形成她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她既矜持、腼腆,有理性同时又不满封建的压抑,执着追求爱情,最后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6、《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 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替,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a)高明《琵琶记》双线结构: 一是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是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场景对比衔接,使贪富悬殊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观众加深了对 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认识,在深切地同情赵五娘的同时,体悟到封建伦理纲常的荼毒。 b)赵五娘的人物典型; 她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代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立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善良勤劳、忍辱负重、和自我牺牲精神,是一个典型的孝妇形象。 (1)表现出民间妇女的性格,忍辱负重、善良勤劳 (2)表现出艰苦斗争的民族性格 (3)表现出一种双重性格:一方面体现了克己待人、勤俭自立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其身上留有时代的印迹,奴隶式的驯服。 作者歌颂赵五娘的“有贞有烈”,但更多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伦理纲常给予女性的苦难、不幸和无奈。让人们看到被视为道德楷模的人物内心的隐痛。 《三国演义》 一.成书过程: (1)史籍:陈寿《三国志》、斐松之的注提供了大量材料。 (2)民间传说,戏曲,话本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最早有《三国志》里的一些故事;隋朝傀儡戏是根据三国故事改编;唐朝广泛流传着三国故事;宋代的说书艺人往往说三国的故事出现了拥刘反曹的传统;金元时期,三国故事大量搬上剧场,可见《三国演义》之前,三国故事已经深入民间。罗贯中以史书为依据,对民间传说、说唱文学中的三国故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删去了其中荒诞不经的内容,根据史实和生活经验,写出了《三国》。由此可说,这是一本集体创作。 二.《三国演义》中的“三绝”。 四、《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关羽、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塑造 刘备:是一个明主仁君但又不失英雄本色 仁慈。爱民爱臣,不乘人之危独占荆州;放徐庶回曹营救母。 义。为结义兄弟关羽张飞报仇,不顾全大局进攻东吴,破坏了两军联盟。 谦恭礼让,三顾茅庐。 狡猾权变,摔阿斗收买人心,善用哭来收买人心。 虚伪,鲁肃索取荆州时,装哭。
曹操:“奸绝” 他是以典型的奸雄形象出现的,他奉行的人生准则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天性多疑,又诡计多端的品质可在小说具体情节中体现。如因恐惧猜疑,杀了热情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为了防范行刺,杀死侍者却佯装不知;为了显示军法严明,又上演“割发权首”的把戏。这些都表明了他狡诈阴险,工于权谋,但他高人一等的见识和胆略造就了他的霸业。 另外,他又重视将士,爱才。能听取手下的谋略,善于利用集体的智慧。 关羽:“义绝” 1. 义:结义后他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历经艰险,始终义重如山。忍辱降曹后,不为曹操的金钱功名所动心,一得知刘备的消息,便挂引封金夺关斩将而去。却长存报答曹操之心,后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2. 英勇非凡:其武艺非凡,如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 3. 刚愎自用,心高气盛,甚至有时不顾大局。 诸葛亮:“智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1) 刘备三顾茅庐始与之相见,是高士贤士自高身价的典型表现;而《隆中对》则是天才战略家出山的宣言。 (2) 通晓天时地利,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如“火烧博望,草船借箭,借东风” (3) 深切掌握对方心理特点的情形下,巧妙用了骄兵计,空城计等。特别是在对周瑜同孙吴方面,采取了既团结又斗争的方针,随机应变,趋力避害,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既是其才智得以最充分的发挥,又是其抱负备受压抑的一生,他身上既具备了众多政治家的美德,又身不由己地陷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境地。
《水浒转》 一. 成书过程 1.史籍:《宋史》中的《徵宗本记》《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史料都有提及。 2.从南宋起,宋江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大宋宣和遗事》展现了《水浒传》原始面貌。施耐庵作《水浒传》。集体创作。 二.武松的个性 武松打虎是自卫杀虎,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见他英武刚烈、胆大心细、光明磊落。 三.《水浒传》人物描写的特色 1.在对比之中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使任务具有个性化。 (1)在相同的情节中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如武松打虎和李逵打虎。 (2)在不同性格进行对比衬比。如宋江奸诈,李逵直率。 2.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鲁达拳打镇关西的细节。 3.紧扣人物的身份遭遇经历来刻画人物性格。如林冲的从软弱到刚毅。 4.通过宏大的富有传奇的情节来塑造人物性格。如林冲误入白虎潼,风雪山神庙。 5.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如鲁达闭口开口“酒家”
四:林冲的性格形成和变化过程。 答:小说在写有些人物时,能展示其性格在环境的制约下有所发展和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林冲。 (1) 身为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有一身好武艺,而且为人谨慎忠厚。可惜家有娇妻却招来杀身之祸,在高衙内开始调戏他的娘子时,尽管有“大丈夫屈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肮脏气”的不平,但还是怕得罪上司,息事宁人;由于高衙内想把他的妻子弄到手,林冲吃尽了冤枉官司,发配沧州,险些送命野猪林,但他忍辱偷生,仍抱有幻想,希望能挣扎回去“重见天日”,到了沧州安分做囚犯。 (2) 可惜他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招来了更残酷的打压,高衙内的杀手赶到沧州准备取他性命;直到最后忍无可忍,林冲这才在风雪交加的山神庙前大开杀戒,积愤喷发,手刃仇人,奔上梁山,走上了落草为寇的道路,完成了由软弱向刚烈的性格转变。 (3) 林冲被逼上梁山最终完成了落难英雄的成长之路,从此他将他的正义感、一身好武艺交付给替天行道的大业,而他的优柔寡断也在英雄的洪流中荡然无存。(豹子头的棱角由此分明清晰) 五、和《三国演义》相比较,《水浒传》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进步之处何在?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1)《三》中塑造的形象是类型化的人物,而《水》则开始了从类型化向性格化人物的过度。《水》里的绿林好汉继承了古代英雄的特征,作为“勇”和“力”的化身,具有类型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社会下层民众的道德理想和生活情趣,具有较为突出的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典型的倾向。 (2)《水》塑造了人物形象将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惊奇与逼真相结合。既写人物的传奇色彩和超人之处,又写他们的性格弱点和成长过程,避免了《三》因 过分夸张、渲染而失真的毛病,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3)《水》中的人物往往在稳定中求变化,单一中求丰富,其性格既有主调,又有多个侧面,避免了《三》的人物性格缺少变化,单一的不足。 (4)《三》回避了人物的心理描写,《水》常用富有特征的细节和内心独白的方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显示出人物内心世界开掘的趋势。
《西游记》 一. 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是否前后统一? 答:一致:孙悟空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有强烈的叛逆精神的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 (1) 他的出生带有神异色彩,出生就威胁了神的统治。 (2) 他酷爱自由,向往自由,执著自由的生活,他对神权进行了叛逆,闹龙宫,闹冥府,表现了他不畏强权的叛逆性格。 (3) 他自立为“齐天大圣”,公共表明自己对天国世界的分庭抗礼,他大发神威,大闹天宫,扰乱天庭秩序,并在矛盾冲突中提出取代玉帝的位置,显得堂堂正正,威风凛凛。 (4) 被压于五指山下,在皈依佛门的条件下被释放,护唐僧取经,这仍是他反抗精神的承接。着重刻画了不怕困难而对事业的执著与忠诚,在取经过程中,仍保持着鲜明的桀骜不驯的个性特点,不愿处于“力奴”的地位,从不轻易向人下拜,作为一个皈依佛门的和尚,却还把闯地府闹天宫当作光荣的历史妄加夸耀。取经路上的孙表现出反对束缚、尊重自我和向往自由,具有强烈的个性精神。 所以孙的前后性格形象是一致的,均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1、极幻。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生死,突破时空,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这种奇幻美,却又令人感到“极真”,能透出生活气息,因而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2、奇趣。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可以说是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强的一部。它的奇趣,首先同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有关,如孙悟空具有一副天生的喜剧性格。其次体现在物性、神性、人性的统一。如孙悟空的形象既有猴子的外貌、习性及物性,又有七十二般变化等超凡的“神性”,同时